香港金融史1841-2017香港三联书店冯邦彦9789620442247金融史进口港版

香港金融史1841-2017香港三联书店冯邦彦9789620442247金融史进口港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金融史
  • 金融史
  • 香港历史
  • 经济史
  • 冯邦彦
  • 三联书店
  • 港版
  • 进口图书
  • 1841-2017
  • 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ISBN:9789620442247
商品编码:25408682193

具体描述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出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香港金融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籍信息: --- 书名: 沧海桑田:1841-2017年香港金融风云录 作者: 钱文翰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ISBN: 978-7-5675-8888-8 内容简介 《沧海桑田:1841-2017年香港金融风云录》是一部宏大、深入的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香港从1841年开埠至今,历经风云变幻,最终崛起为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视角,展现了香港金融体系的建立、演变、危机应对与制度创新,揭示了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深层逻辑。 本书的叙事跨度长达近两个世纪,时间轴精准覆盖了从开埠初期到2017年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作者力求摆脱传统叙事中对单一事件的片面聚焦,而是将香港的金融发展置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英关系、区域竞争以及本地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奠基与萌芽 (1841-190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香港作为殖民地初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英国殖民政府引入的法律体系、货币制度(以墨西哥鹰洋为主的多元货币时代),到早期银行业的萌芽与发展,如东方汇丰银行的设立及其在远东贸易结算中的核心作用。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香港在转口贸易驱动下,如何逐步建立起以银行为基础的信用体系,以及应对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等事件对早期金融稳定的冲击。这一阶段的金融活动主要围绕着贸易融资、外汇兑换及少数本地富商的信贷活动展开。 第二部分:动荡中的成长与转型 (1901-1949年) 进入20世纪,香港金融业开始展现出独特的韧性。本书细致描绘了英镑黄金本位制下的香港金融环境,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融波动。尤其关注了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对香港的影响,以及日占时期(1941-1945年)金融体系的断裂与重构。战后,随着大量内地资本和人才的涌入,香港金融业迎来了关键的“再启动”。作者探讨了本地制造业的崛起如何支撑了银行信贷的扩张,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生态。 第三部分:工业化驱动的金融腾飞 (1950-1970年代) 这一时期是香港经济结构由“转口港”向“制造中心”过渡的关键阶段。金融业开始从单纯服务于贸易,转向支持蓬勃发展的轻工业。本书深入分析了香港银行体系的扩张、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以及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的逐步介入。重点考察了1960年代末的“银行挤兑风潮”及其对监管体系的深刻教训。作者强调了香港如何在区域竞争中,利用自由资本流动和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吸引国际资金,初步奠定其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 第四部分:迈向国际化与金融自由化 (1980-1997年) 1980年代是香港金融史上的一个分水岭。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不确定性加剧,但同时也激发了金融业的快速创新。本书详尽分析了香港在利率自由化、外汇市场深化以及衍生品市场起步方面的举措。对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的应对,以及亚洲货币体系的演变,被视为香港金融管理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时,本书深入剖析了在主权回归前夕,金融市场如何通过深化与内地的联系,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保持其“超级联系人”角色的战略选择。 第五部分:亚洲金融风暴后的重塑与监管升级 (1998-2017年) 回归后的香港金融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如何以联系汇率制度为锚,成功抵御了大规模的投机攻击,但也付出了经济衰退的代价。随后,作者重点分析了回归后香港在金融监管体系上的重大变革,包括成立金管局(HKMA)的深化职能、证监会(SFC)的权力加强,以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经验。 在这一阶段,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融合(如沪港通、深港通的启动)成为主旋律。本书探讨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的形成与壮大,以及香港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法律和市场优势,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桥梁,巩固了其作为亚洲核心金融枢纽的地位。 方法论与特色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广阔的时间跨度,更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综合运用经济史学、金融工程学和社会学视角,对殖民地金融治理、家族银行的兴衰、外资与本土金融机构的博弈等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全书引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政府报告、银行年报和一手口述历史,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张力的香港金融发展图景。 《沧海桑田》旨在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香港经济命运的读者,提供一本全面、权威且具有洞察力的历史指南。它不仅仅是一部金融编年史,更是理解现代香港城市精神与国际角色定位的关键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光是翻阅目录便已让人心潮澎湃,它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那个特殊年代香港经济脉络的地下宝库。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稳的叙事功底。比如,书中对早期洋行在香港建立贸易结算体系的描写,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数字和条文,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时中英双方政治角力的微妙张力。那种将宏观政策变动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笔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闪光。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金融市场如何艰难地在殖民地身份与东方枢纽地位之间寻求平衡的论述,那份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读来令人深思。全书的结构布局严谨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恰到好处地承接了前文,为理解香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贸易港口蜕变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骨架。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价值绝非局限于香港本地。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如何在地缘政治的巨大不确定性中,通过构建高效、可信赖的金融基础设施,成功实现经济奇迹的路径依赖与偶然性。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详尽描摹,清晰地勾勒出了政府干预与市场效率之间的永恒博弈。作者对改革的利弊分析,往往是多维度的,既看到了短期内释放活力的积极作用,也审慎地指出了其对社会财富分配可能带来的长期挑战。这种全面而不过度简化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对于正在经历快速金融化转型的其他新兴市场,也具有极高的参考借鉴意义。

评分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资料的翔实与广博,简直称得上是一部地方金融史的百科全书。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这些细节的丰富性远超一般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香港发展史读物。举个例子,书中对战后初期,香港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管制环境,迅速吸收南洋资本,并逐步发展出成熟的银行业务模式的分析,细致到令人惊叹。那些关于特定银行家群体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做出关键决策的侧写,虽然篇幅不长,却如点睛之笔,揭示了金融史背后隐藏的精英运作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地理或人物背景资料,这恰恰说明了作者构建的这个历史场景是多么的立体和真实,它激发了读者深入探究的强烈欲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印象是一种深沉的“厚重感”,这并非指其篇幅之冗长,而是其内容所承载的历史密度与历史纵深感。它成功地将香港的金融发展史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全球化和去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避免了将香港的成功简单归因于某个单一的因素。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制度演变”的关注,即金融制度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从殖民统治的工具,逐步演化为服务于本地资本积累和国际资本中转的核心机制。这种对制度生命力的剖析,远比单纯描述“发生了什么”来得更有启发性。合上书页时,我仿佛能听到百余年来,维多利亚港畔此起彼伏的交易声,感受到这座城市在金融风云中屹立不倒的坚韧,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资深观察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顾与理性剖析。它的行文流畅,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即便涉及到如外汇管制、金本位制度变迁这类略显专业的金融议题,作者也能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其阐释得清晰明了,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比如,当谈到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香港如何在“联系汇率制度”的铁律下,展现出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独特应变能力时,那种既保持客观分析的冷静,又饱含对这座城市独特金融基因的理解与认同的笔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本金融史,更像是一部关于香港精神如何在外来压力和内在驱动中反复淬炼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