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偉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 大衛.阿布拉菲雅 廣場出版
作者:大衛.阿布拉菲雅
出版:廣場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964 页
装帧:精装
ISBN:9789869532532
出版日期:2017-11-22
Mountbatten Literary Award2011年英國國家學院傑出成就獎
《星期日泰晤士報》2011年年度選書歷史著作榜首
這裡是著孕育古代文明的海洋,也是信仰衝突、種族衝突之海
----在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社會交流*為活潑的地區或許就是地中海;這片大海在孕育人類文明史扮演的角色,遠非其他海洋所能企及。
繼1949年布勞岱爾的《地中海史》之後,*重要的一部關於地中海史的作品。「地中海」不只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也是*複雜的海域,其中有航海做生意的商人、打劫維生的海盜、有虔誠的朝聖者與騎士團、冒險深入異域的旅行家。有城邦類型的共和國,也有領土型的帝國,例如羅馬、鄂圖曼土耳其、西班牙,雅典、斯巴達、狄洛斯、腓尼基、迦太基、羅馬、君士坦丁堡、伊比利半島、亞歷山卓、泰爾、阿卡、羅德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馬爾他島、阿瑪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亞拉岡、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等等地中海沿岸城市接連在歷史扮演角色,有如你方唱罷我登場。
地中海周邊的城市要是拿得到基本民生物資或是其他重要物產,就有機會壯大,上古時期不論科林斯、雅典或是羅馬,中古時期不論熱諾亞、威尼斯還是巴塞隆納,無不如此。但是,這些城市──許多其他城市也一樣──萬一遭到敵人封鎖,拿不到基本的民生物資,可就會像是活遭扼殺了。維護海域安全因此成了政府重要的職責。像古羅馬人用的手法,便是發動一連串戰役,極力壓制海盜的勢力,然後巡行海域維持治安。要是沒有哪一方有實力在大片水域稱雄,商船船隊就可以要求武裝船隊護航,像威尼斯人的「護航艦隊」。擁有地中海的控制權,說的是擁有穿行過地中海的重要航道控制權。要握有這樣的控制權,就一定要建立幾處基地,既供船隻有地方可以補給新鮮的飲水和食物,也供巡航的戰艦有地方駐紥可以出海追擊海盜暨其他闖入海域的外船。地中海的歷史也是周邊港市的歷史。各處的港市政治效忠的對象形形色色,在所多有;聚居、往來的商旅和民眾,也來自地中海區內、外四面八方。有一座港市,在書中便一次又一次成為要角:埃及的亞歷山卓。亞歷山卓從建城之初,有的便是薈萃雜處的性格,而且始終如此,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才告消失,因為這時國族主義勃興,摧毀了地中海區的國際大家庭。地中海的各處港市也形同思想傳播的媒介,宗教信仰也包括在內,所以希臘的神祇因此得以來到伊特魯利亞的塔奎尼亞;之後很久,又再變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向外傳播的中心,而教這三支宗教同在地中海周邊陸地的諸多社會,留下格外深刻的烙印。
異域來的商人在中古時代的地中海世界隨目可見,而且出現教人稱奇的現象:限居猶太區的商人隨意進出伊斯蘭或是拜占庭的領土,而伊斯蘭或是拜占庭的領土又是劃定在一家小客棧或是商館當中,這樣的客棧或是商館,同時也充當他們的倉庫、教堂、烘焙作坊、澡堂,每一支人多勢眾的「民族」各有自己的客棧:熱諾亞人、威尼斯人、加泰隆尼亞人,依以類推。由於埃及還是會擔心異邦來的商人可能污染在地的宗教信仰,進行政治顛覆,所以,入夜便鎖上這類客棧的門戶,不准進出(鑰匙交由外面的穆斯林保管)。這樣卻只教這一群商人更加團結,同病相憐的感覺更加強烈,同時卻也襯托出分別來自義大利、加泰隆尼亞各地的一支支族群,彼此分歧的地方;他們所在之處,對立為敵的幾位穆斯林大公競相爭雄,但他們有一身周旋游走的功力,自然也就左右逢源。十二世紀期間,拜占庭一樣把城內的義大利半島來的商人集中在一處大宅院,建起高牆圍住,再加上煽動仇外情緒,終至於引爆醜陋的反拉丁人大屠殺。既然將特定的族群隔離在高牆之內不是新鮮的事,亞拉崗國王在西元1300年前後首度將馬約卡島的猶太人和其他居民隔離開來,也就不算稀奇了。再到1516年,威尼斯官方將猶太人隔離在「新猶太區」的時候,甚至算是相當有面子的事。這樣的商人社區為猶太區提供了很有用的模範。住在高牆圍起來的區域裡面,不論是猶太人還是歐洲商人都是有一些特權的,像是自治權、宗教禮拜的自由權、稅賦減免等等;不過,還是會因為有束縛而抵銷掉不少,例如自由行動受限,必須仰賴好惡多變的官府保護。
要是把地中海說成是「信徒之海」就必須考慮地中海的水面穿行的人群不僅是貧窮、無名的朝聖客而已,另外也有傳教士,渾身散發強烈的感召力。例如拉蒙.柳利,他在1316年逝世之前寫下好幾百本書籍、小冊,向世人說明帶領穆斯林、猶太人、希臘人皈依真正的信仰應該用怎樣的手法──在此必須一提,他生前其實沒有真的讓誰皈依天主教的基督信仰的。不過,柳利的生平事蹟倒可以提醒我們,宗教的摩擦和衝突只是全貌的枝節。他學伊斯蘭蘇非教派的詩歌寫文章,也不避諱和[猶太教]卡巴拉學者把酒言歡。他一度熱衷傳教,也亟力傳揚老派的伊比利亞和平共存思想,認為三支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信奉的是同一位神。西班牙為了鞏固國家的天主教性格,境內的異教徒自1492年起大舉遭到驅逐或是強迫改宗,這些人──馬拉諾人、摩里斯科人、猶太人、穆斯林──他們心裡的和平共存,可就是不同的意思了;他們於外*好要有信奉天主教的樣子,但於內,卻也未必一定信奉祖上傳下來的宗教。西法拉猶太人於現代初期在地中海縱橫天下,在好幾方面都教眾人自歎弗如:他們可以拿身份作變裝,要穿要脫隨心所欲,以「葡萄牙」的身份到伊比利亞半島,以猶太人的身份定居利佛諾或是安科納;他們跨過文化、宗教、政治界線的能耐,恰似六百年前開羅的老祖先,書閣商人。把地中海的範圍拉大,這般多重身份轉換使用算是極端的情況:有的地方是不同文化在交會融合,有的人則是不同的身份在交會融合,往往還混得不太好。
譯音暨繫年體例說明
序
導論:一片大海,眾稱紛紜
**部:**代地中海 西元前二二○○○年─西元前一○○○年
**章:孤立和隔絕? 西元前二二○○○-─西元前三○○○年
第二章:紅銅和青銅? 西元前三○○○年─西元前一五○○年
第三章:商人和豪傑? 西元前一五○○年─西元前一二五○年
第四章:海民和陸民 ?西元前一二五○年─西元前一一○○年
?
第二部:第二代地中海 西元前一○○○年─西元六○○年
**章:販賣紫色的行商 西元前一○○○年─西元前七○○年
第二章:奧德修斯的後人 ??西元前八○○年─西元前五五○年
第三章:提雷尼亞人稱霸 ??西元前八○○年─西元前四○○年
第四章:海絲佩莉迪花園 西元前一○○○年─西元前四○○年
第五章:海上爭逐定霸權 ??西元前五五○年─西元前四○○年
第六章:地中海角大燈塔 ??西元前三五○年─西元前一○○年
第七章:迦太基非滅不可 ??西元前四○○年─西元前一四六年
第八章: 古往今來一吾海 ?西元前一四六年─西元一五○
第九章:信仰新興與舊有???????? 西元元年─西元四五○年
第十章:合久而後又再分???? 西元四○○年─西元六○○年
第三部:第三代地中海 西元六○○年─西元一三五年
**章:地中海的大水槽??? 西元六○○年─西元九○○年
第二章:跨越宗教的壁壘??? 西元九○○年─西元一○五○年
第三章:翻江搗海的巨變? 西元一○○○年─西元一一○○年
第四章:賺得皆上主所賜 ?西元一一○○年─西元一二○○年
第五章:飄洋渡海的營生 ?西元一一六○年─西元一一八五年
第六章:帝國有衰也有興 ?西元一一三○年─西元一二六○年
第七章:商人傭兵傳教士 ?西元一二二○年─西元一三○○年
第八章:閉門不納自為王 ?西元一二九一年─西元一三五○年
第四部:第四代地中海? 西元一三五○年─西元一八三○年
**章:爭逐羅馬帝國的大統 西元一三五○年─西元一四八○年
第二章:地中海變出新的面貌 西元一三九一年─西元一五○○年
第三章:神聖聯盟與邪惡聯盟 西元一五○○年─西元一五五○年
第四章:白色海的混亂爭奪戰 西元一五五○年─西元一五七○年
第五章:地中海闖入不速之客 西元一五七一年─西元一六五○年
第六章:哀哀無告四下大流徙 西元一五六○年─西元一七○○年
第七章:就為了激勵其他的人 西元一六五○年─西元一七八○年
第八章:俄羅斯人用上三稜鏡 西元一七六○年─西元一八○五年
第九章:管它戴伊貝伊或巴蕭 西元一八○○年─西元一八三○年
第五部:第五代地中海 西元一八三○年─西元二○一○年
**章:東西相會永無期嗎 西元一八三○年─西元一九○○年
第二章:希臘人或非希臘人 西元一八三○年─西元一九二○年
第三章:鄂圖曼下台一鞠躬 西元一九○○年─西元一九一八年
第四章:四城記事外再加半 西元一九○○年─西元一九五○年
第五章:吾海又再揚聲八方 西元一九一八年─西元一九四五年
第六章:支離破碎的地中海 西元一九四五年─西元一九九○年
第七章:地中海的*後一幕 西元一九五○年─西元二○一四年
跋:飄洋又渡海
延伸閱讀
註釋
圖片出處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是一本学术性过强的“大部头”,阅读门槛可能会比较高。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流畅而富有张力,完全没有当代学术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毛病。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他总能在最恰当的地方引用一段古老的谚语或者一则生动的轶事,瞬间就把沉重的历史话题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对古罗马时期某个小型港口税务官的描述,通过一些具体的收据和信件片段,勾勒出了一个庞大帝国下层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和腐败的常态,那种真实感让人不忍释卷。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用历史为画布,用人类活动为颜料绘制的史诗,它关注的是那些共同的、跨越族群和时代的“人”的问题——贪婪、智慧、迁徙、信仰,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连续性”这一概念,明白今天的世界格局,不过是那片古老海域上无数次潮起潮落的最终回响。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宏大叙事感到敬畏,但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头绪太多,很容易迷失在细节的泥沼里。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像一部剪辑得当的纪录片,知道何时该拉近景特写某个关键人物的抉择,何时该切换到广角镜头展现整个文明圈的演变趋势。作者的学识显然是渊博的,他对考古发现、古典文献的运用炉火纯青,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从不炫耀这些学问,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的商业信件的分析,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当时信用体系的脆弱与繁荣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地中海中心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它不是简单地赞美古代的辉煌,而是冷静地剖析了这种辉煌背后的经济逻辑、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文化冲突的必然性。读起来的感受,更像是在跟随一位思想深刻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
评分拿到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航海技术或军事史的著作,毕竟“海”这个意象太具有冲击力了。但实际读下来,我发现它对“人文”的挖掘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探索,一会儿聚焦于法律和契约精神的起源,一会儿又深入到艺术风格如何通过海路进行传播与本土化。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仿佛在不同的历史断层中进行考古挖掘。特别是对不同时代“海洋观念”的变迁描写,非常到位——从早期的恐惧与敬畏,到后来的征服与掌控,再到近代的贸易工具,这种观念的演变,其实浓缩了一个文明心态的变迁史。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特定群体的精神气质,以及商业活动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人类的道德和法律框架。这本书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收获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沉浸式体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打破时空界限,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边缘文化的处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腓尼基人、伊特鲁里亚人,甚至是被希腊罗马光环遮蔽的北非沿岸部族,都在书中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声空间。通过对这些“非中心”视角的挖掘,作者成功地解构了“西方”这个标签的单一性,展现了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多元、更充满张力的地中海世界。书中对不同信仰体系在同一片海域上如何共存、竞争、渗透的描述,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面对的很多文化隔阂与误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这片蓝色水域上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是一部极具反思价值的作品,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历史定论。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历史画卷,但它展现的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的年代梳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传统历史叙事的框架里,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那些古老的港口、喧嚣的市场和隐秘的宫廷之间。我尤其欣赏他对“生活”的关注,那些关于橄榄油贸易的起伏、香料价格的波动,甚至是不同季节风向对航海的影响,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为了生存、为了贸易、为了信仰而付出的努力的总和。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让人仿佛能闻到咸湿的海风和晒干的鱼干的味道。它迫使你跳出对“西方”的狭隘认知,去思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片蓝色水域连接起来的,那些边缘地带是如何成为文明交汇的核心。读完后,再看地图上的地中海,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再是一块单纯的地理区域,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生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