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际编撰的《宋史全文》,是全面记录宋代史事的编年著作,尤其对南宋中后期史事叙事详细,可补他书不足,史料价值颇高。本书由宋史、宋代文献专家汪圣铎先生进行精心校勘标点,便于学界利用。
《宋史全文》成书于宋末元初,共36卷,不著撰人名氏。本书记载北宋建隆到南宋咸淳年间的史事. 是书于诸家议论采录颇富,虽其立说不尽精醇,而原书世多失传,足以资参考。尤其是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所缺30年史事,提供了《中兴圣政》今残的第30至45卷的相关史事,尤足珍贵。
《宋史全文》本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 “中华再造善本”据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元刻本配卷影印《宋史全文》和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宋史全文》(未说明底本),力图恢复文献原貌。
汪圣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宋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丛书编委。曾任北京经济学院古代经济史研究室讲师,中华书局编审。
对于像我这样,对宋代社会经济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被极大地放大了。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士大夫阶层与民间力量交织的舞台。我惊喜地发现,在记录国家财政收支、漕运情况、以及地方田亩变动时,它的数据详实得令人咋舌。比如,对两税法的执行效果,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年份江南地区的赋税数字变化,间接展现了土地兼并的趋势和豪强势力的坐大,这远比那些空泛的论述来得有力。我甚至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关于特定手工业行会组织规模和产量的记载,这些信息在一般断代史中几乎是找不到的。它提供的这种海量的、未经深度加工的“原始数据流”,是构建精细化社会经济史模型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体现了“全文”二字的重量与担当。
评分这套《宋史全文(套装1-9册)》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那些想深入了解宋代历史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之前尝试阅读过其他一些关于宋朝的通史,但总觉得在细节的呈现上有些不足,或者叙述的侧重点不太符合我对这段历史的整体把握。汪圣铎先生的点校工作功不可没,使得这部鸿篇巨制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阅读的便利性。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近乎于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虽然有时候会觉得信息量巨大,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但正是这种详尽,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熙宁变法期间朝堂上的争论,书中不仅仅记录了政策本身,还穿插了不同派系官员的往来信函和私下议论的片段,这种细节的堆砌,让历史人物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它不只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努力还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当时人们是如何感受的”,这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极大的提升,值得反复翻阅和研究。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样一套体系宏大的编年史典籍,确实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它不像那种按主题划分的断代史那样结构清晰、易于上手。然而,一旦你适应了它的时间轴推进方式,就会发现它拥有无与伦比的连贯性。我尝试着利用它来梳理一下北宋中后期宦官与外戚势力的消长过程,发现以往我记忆中零散的事件,在这里被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例如,某一年的某个内廷任命,在后续的几十年里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军政大权的转移,书中都一一留下了线索。这种“全景式”的记录方式,强迫你去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因为在编年体中,每一个时间点都承载着前因的重量和后果的伏笔。对于想要构建自己宋代历史知识体系的深度学习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绝佳的脚手架,它让你从时间的维度去理解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九册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分量和厚度。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一向毋庸置疑,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考究,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的尊重。但真正让我震撼的,还是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它不像那种追求叙事流畅的白话历史读物,而是更贴近史料本身的原始面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区域史和边疆史的处理。宋朝与辽、金、西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以往很多著作往往将重点放在中原王朝的内部纷争上,但这部巨著却给予了北方边境动态足够的篇幅去描绘。通过这些编年记录,我清晰地看到了榷茶、互市、议和等一系列外交政策背后的经济和军事考量,那种步步为营、锱铢必较的复杂博弈,比读小说还要引人入胜。它没有刻意去褒贬谁对谁错,而是冷静地陈述事实的序列,让读者自行去判断历史的逻辑,这种客观性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评分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比对了书中关于某一具体战役的记载和其他史料的描述。这部《宋史全文》的优势在于其编纂的全面性,它似乎集合了当时能够获取到的几乎所有官方和半官方的记录,甚至是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也得到了整合。这意味着,在描述某次战役的部署、伤亡、乃至战后朝廷的反应时,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我注意到,在记录几次关键的对金战事时,它并未一味渲染“失败”或“胜利”,而是细致地记录了前线将领的奏报、物资补给的缺口、以及朝廷内部对情报的解读差异。这种多重信源的交叉比对,使得历史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但也更贴近真实——历史的现场往往充满了信息不对称和判断失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原始的“噪音”也保留了下来,留给后来的研究者去提炼真正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