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際編撰的《宋史全文》,是全麵記錄宋代史事的編年著作,尤其對南宋中後期史事敘事詳細,可補他書不足,史料價值頗高。本書由宋史、宋代文獻專傢汪聖鐸先生進行精心校勘標點,便於學界利用。
《宋史全文》成書於宋末元初,共36捲,不著撰人名氏。本書記載北宋建隆到南宋鹹淳年間的史事. 是書於諸傢議論采錄頗富,雖其立說不盡精醇,而原書世多失傳,足以資參考。尤其是其比較完整地保留瞭《續資治通鑒長編》所缺30年史事,提供瞭《中興聖政》今殘的第30至45捲的相關史事,尤足珍貴。
《宋史全文》本次整理,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 “中華再造善本”據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傢圖書館所藏元刻本配捲影印《宋史全文》和文海齣版社影印本《宋史全文》(未說明底本),力圖恢復文獻原貌。
汪聖鐸,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宋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叢書編委。曾任北京經濟學院古代經濟史研究室講師,中華書局編審。
我最近花瞭不少時間比對瞭書中關於某一具體戰役的記載和其他史料的描述。這部《宋史全文》的優勢在於其編纂的全麵性,它似乎集閤瞭當時能夠獲取到的幾乎所有官方和半官方的記錄,甚至是地方誌中的相關記載也得到瞭整閤。這意味著,在描述某次戰役的部署、傷亡、乃至戰後朝廷的反應時,它提供的視角是多維度的。我注意到,在記錄幾次關鍵的對金戰事時,它並未一味渲染“失敗”或“勝利”,而是細緻地記錄瞭前綫將領的奏報、物資補給的缺口、以及朝廷內部對情報的解讀差異。這種多重信源的交叉比對,使得曆史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但也更貼近真實——曆史的現場往往充滿瞭信息不對稱和判斷失誤。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這些原始的“噪音”也保留瞭下來,留給後來的研究者去提煉真正的“信號”。
評分對於像我這樣,對宋代社會經濟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被極大地放大瞭。它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士大夫階層與民間力量交織的舞颱。我驚喜地發現,在記錄國傢財政收支、漕運情況、以及地方田畝變動時,它的數據詳實得令人咋舌。比如,對兩稅法的執行效果,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年份江南地區的賦稅數字變化,間接展現瞭土地兼並的趨勢和豪強勢力的坐大,這遠比那些空泛的論述來得有力。我甚至在其中找到瞭一些關於特定手工業行會組織規模和産量的記載,這些信息在一般斷代史中幾乎是找不到的。它提供的這種海量的、未經深度加工的“原始數據流”,是構建精細化社會經濟史模型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體現瞭“全文”二字的重量與擔當。
評分這套《宋史全文(套裝1-9冊)》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那些想深入瞭解宋代曆史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藏。我之前嘗試閱讀過其他一些關於宋朝的通史,但總覺得在細節的呈現上有些不足,或者敘述的側重點不太符閤我對這段曆史的整體把握。汪聖鐸先生的點校工作功不可沒,使得這部鴻篇巨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也具備瞭現代閱讀的便利性。我特彆欣賞它那種近乎於流水賬式的編年體記錄,雖然有時候會覺得信息量巨大,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但正是這種詳盡,纔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政治、軍事、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關於熙寜變法期間朝堂上的爭論,書中不僅僅記錄瞭政策本身,還穿插瞭不同派係官員的往來信函和私下議論的片段,這種細節的堆砌,讓曆史人物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它不隻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努力還原“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當時人們是如何感受的”,這對於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極大的提升,值得反復翻閱和研究。
評分坦率地說,初次接觸這樣一套體係宏大的編年史典籍,確實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它不像那種按主題劃分的斷代史那樣結構清晰、易於上手。然而,一旦你適應瞭它的時間軸推進方式,就會發現它擁有無與倫比的連貫性。我嘗試著利用它來梳理一下北宋中後期宦官與外戚勢力的消長過程,發現以往我記憶中零散的事件,在這裏被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因果鏈條。例如,某一年的某個內廷任命,在後續的幾十年裏是如何通過一係列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到軍政大權的轉移,書中都一一留下瞭綫索。這種“全景式”的記錄方式,強迫你去關注每一個微小的變化,因為在編年體中,每一個時間點都承載著前因的重量和後果的伏筆。對於想要構建自己宋代曆史知識體係的深度學習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絕佳的腳手架,它讓你從時間的維度去理解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九冊書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的分量和厚度。中華書局的齣版質量一嚮毋庸置疑,紙張的質感、裝幀的考究,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獻的尊重。但真正讓我震撼的,還是其內容的廣博與精深。它不像那種追求敘事流暢的白話曆史讀物,而是更貼近史料本身的原始麵貌,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素養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對區域史和邊疆史的處理。宋朝與遼、金、西夏之間的關係錯綜復雜,以往很多著作往往將重點放在中原王朝的內部紛爭上,但這部巨著卻給予瞭北方邊境動態足夠的篇幅去描繪。通過這些編年記錄,我清晰地看到瞭榷茶、互市、議和等一係列外交政策背後的經濟和軍事考量,那種步步為營、錙銖必較的復雜博弈,比讀小說還要引人入勝。它沒有刻意去褒貶誰對誰錯,而是冷靜地陳述事實的序列,讓讀者自行去判斷曆史的邏輯,這種客觀性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