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全集
定价:38.90元
作者: 孔子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807335023
字数: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论语全集》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堪称透彻、实用、好读的国学典藏,是首部融汇古今名家批注、传承千年文化精华的国学经典。《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学习、教育、为政等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钱穆:《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内容提要
《论语全集》实为世事洞明的处事智慧。孔子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语》是其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目录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文摘
慕容恪“以恩信御物”
在五胡十六国前期,兴起于辽东的前燕国所向披靡。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前燕的杰出统帅、军事家慕容恪。
慕容恪不仅用兵如神,在治军方面也很有一套。慕容恪治军,并不崇尚威严,而是推崇“以恩信御物”,对自己的士兵待遇很好,如果有哪个士兵违犯了军法,他也并不追究,而是秘密将他放走。这样,违法的士兵会从心里感到愧疚,不但不会再犯,而且在战场上更为英勇。慕容恪以柔克刚,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 评价
慕容恪的治军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样的管理手段,要求管理者本身要身正。此外,这种手段归根结底还是靠人的魅力,缺乏制度保障。人死了,感召力可能就不存了,如果没有制度来维持秩序,后果不堪设想。
子曰:“吾十有(yòu)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① 有:通“又”。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乐天知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不逾越规矩。”
李零《丧家狗》:“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这一辈子,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学习;从‘知天命’到‘耳顺’,主要是求仕。然而结果怎么样?晚境孤独而凄凉。孔子以68岁高龄回到鲁国,几乎每年都有伤心事。……然而,奇怪的是,过了70岁,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却说他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死亡是大的解放。”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要很多很多。慢慢地,我们懂得了,知足常乐。也许在年老的时候,我们会为曾经的某些决定而懊悔,但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我们也曾经放肆地笑过,张扬地闹过,我们走过,流泪过……这,才是人生……
孟懿( yì)子问孝。子曰:“无违①。”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 无违:不要违背。② 樊迟: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③ 御:驾驭马车。④ 孟孙:指孟懿子。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如何做到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定。”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前518年,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卒。死前,他留下遗言,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要他的儿子孟懿子拜孔子为师。这里是孟懿子向孔子学礼。
朱熹注:“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长辈去世的时候固然要尽力办理后事,但重要的还是在世的时候好好地孝敬,不要在他们去世后追悔莫及……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李零《丧家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对孝子的大考验。”
孔子给孟武伯的回答相当妙!可以说,是一语刺人心!孔子给樊迟讲了一堆大道理,只是告诉他如何去做到孝;但是对孟武伯,则是将现实中非常能够感动人心的细节呈现给他,让他自己去感悟。这样的说话方式,要比天马行空地去讲“什么是孝”、“怎么去孝”有震撼力得多。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①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长于文学。
子游向孔子求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任何一种爱,都是要投入感情的,即使是爱一个杯子。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劳③;有酒食,先生馔(zhuàn)④,曾⑤是以为孝乎?”
① 色难: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件难事。色,脸色。② 弟子:晚辈。后面说的先生指长者或父母。③ 服其劳:服侍他。④ 馔:意为饮食、吃喝。⑤ 曾:竟然。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非常不容易的。遇到事情,年轻人替长辈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先享用。仅仅这样就能称之为孝了吗?”
杨树达《论语疏证》:“有酒食先生馔,即前章所谓皆能有养,孟子及吕氏所谓养口体也。色难则吕氏所谓养志矣。”
从这几章能看出,孔子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见什么都说一样的道理,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言:“因材施教。”钱穆甚至怀疑“子游或能养而稍失于敬,子夏或对父母少温润之色”。虽然这些都是臆断,然而孔子在这四章中给四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解孝的含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
序言
我花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章节,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原文的“忠诚度”。在很多流传的版本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后世人为的解读和过度阐释,但这个版本似乎更加注重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原始对话面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语录面前,译文(如果有的话,或者说批注部分)的处理非常谨慎,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的价值判断,这对我理解当时语境下的“仁”、“义”、“礼”至关重要。我喜欢它那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美化”古代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去还原现场。读起来,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像一个旁听者,安静地坐在杏坛之下,听着先生教诲。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经过“现代化加工”的版本难以提供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但也因此带来了更纯粹的收获。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方法论”上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点”。阅读《论语全集》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学习孔子的观点,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古吴轩的这个版本,通过其严谨的呈现,让这种方法论得以凸显。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具体情境的细致观察(也就是那些对话场景),来提炼出普遍适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和反思之中。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仅仅来自纸张的重量,而是源于它所承载的跨越两千多年的思维模式的重量。它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当下的言行举止,并尝试用一种更为审慎、更为内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精神投资”。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论语”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重量。我挑的这个版本是古吴轩出版社的,包装和装帧上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摸着很有质感,内页的纸张也选得不错,阅读体验是很舒服的。翻开扉页,看到“春秋 孔子”的标注,那种肃穆感就扑面而来。我个人对先秦诸子的文献一直怀有敬意,总觉得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初看之下,感觉是比较传统的,每一个章节的划分、注释的穿插,都显得井井有条,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深入理解古代经典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迷失感。整体而言,从物理属性到初步的视觉感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性读物,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努力为现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真正引导我进入那个思想的世界。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想对比一下不同出版社在“注释系统”上的差异。古吴轩这个版本在注解的详略取舍上,拿捏得相当到位。它不像有些版本,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做上脚注,反而让人应接不暇;也不像有些版本过于简略,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它的注释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比如对“过”、“不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辨析,或者对某些历史人物背景的简要介绍,都恰到好处地解决了阅读中的“卡壳”问题。这表明编者对经典的理解是深入且具有洞察力的。读这样的书,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团队在做这项工作时,是抱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心和对读者的责任感。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识倾销,而是慢工出细活的文化传承。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需要耐心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消化的“爽文”。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那几句对话,然后结合上下文去揣摩背后的深意。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保持的清晰度,尽管篇章是流动的,但主题的脉络是清晰可见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比如今天读到某一段关于君子之交的内容,昨天读到的或许是关于孝悌的论述,将这些碎片化的智慧串联起来,才能拼凑出孔子思想的整体面貌。我感觉这本书在维护这种思想的整体性上做得很好,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而牺牲掉逻辑上的连贯性,这在如今的出版界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