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兩部分文章,一部分是與近代中國思想中「主義時代的來臨」這個主題相關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則是闡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研究的方嚮與態度。
後者主張思想史亦應探討「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為本書中與「主義時代的來臨」有關的幾篇論文也刻意從廣義的「思想與生活」這個主軸齣發,略有別於從政治角度去處理「主義」的問題。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纔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纔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瞭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麵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麵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迴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本書最佳的三篇文章即處於中間位置的《煩悶的本質》《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未來》,類似三部麯。三篇之前、之後的文章更像講稿、梗概,很多內容已為人所知。不知王汎森完成“三部麯”的背景如何,但現在這個時間點看,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曆史即當下”之感。同為餘門之後,與搖旗呐喊的陳弱水相比,王汎森以一種雅緻的學術錶達含蓄卻本質地指嚮曆史與現實。
評分##重讀常新 對自己以往零星的知識做點迴顧與加深 一位具有敏感意識的學者 察勢觀風並金針度人
評分##無用的大文章,大而無當。輸入西方方法為主,敘述方式就是那一套,從梁啓超到鬍適再到左派,加一些作者平日讀的期刊材料,遠不足支撐那些不成問題的問題。不過材料不可信而方法為大的作風倒是和鬍適很像。
評分##好看,王老師對近代史的理解,更接近現代文學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由苦悶的象徵推齣來,對近代史的認識就不一樣。
評分##王汎森老師所謂的“思想史與生活史的交纏”實際上至少有兩方麵的含義:第一偏嚮於彼得伯剋的社會文化史或者新文化史轉嚮,強調“思想史”應當包含“哲學史”和“社會思想史”,強調思想在不同層次上的流轉、傳播或者“轉譯”,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思考“主流”與“邊緣、”思想“與”曆史“之間的復雜關係(《思想史生活的一種方式——兼論思想史的層次》一文討論的就是這個層麵的問題);第二則是偏嚮於”心態史“、”心靈史“,即一般人的的“心態”(王汎森歸類為“生活”)如何與大曆史的“思想”結閤,這就是“主義”有關的那幾篇文章的重點,比如從“個人的苦悶”討論到“主義的吸引力”。
評分##好看,王老師對近代史的理解,更接近現代文學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由苦悶的象徵推齣來,對近代史的認識就不一樣。
評分##思想史的寫法與近代中國思想中的“主義”問題
評分##對煩悶的本質和主義的興起印象深刻。今日的一些喪文化和佛係文化的青年,大抵也是煩悶的,今日的煩悶,本質又是什麼呢?隻不過可以預料,今日青年最後的走嚮不是走嚮主義,擁抱主義、黨和軍隊這三位一體的東西,而是傾嚮於去解構,重迴多元的狀態吧。
評分##對煩悶的本質和主義的興起印象深刻。今日的一些喪文化和佛係文化的青年,大抵也是煩悶的,今日的煩悶,本質又是什麼呢?隻不過可以預料,今日青年最後的走嚮不是走嚮主義,擁抱主義、黨和軍隊這三位一體的東西,而是傾嚮於去解構,重迴多元的狀態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