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華

重塑中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興濤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緒論 “中華民族”:近代國人民族自覺的新概念與新符號
第一章 清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的醞釀
一、延續與轉換:從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說起
1、“中國”、“中華”及其曆史上的認同
2、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及現代轉換
——兼談作為現代國名的“中國”究竟始於何時
二、 新的思想資源:現代“民族”概念在中國的形成
1、郭士立與傳統漢文裏“民族”一詞的早期轉化
2、清末現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來源
三、“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及其最初的指代詞
1、梁啓超與“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和“中國民族”說
2、“中華民族”一詞的誕生及其早期觀念內涵
——兩種“中華民族”概念問世記
四、尋歸“大同”:立憲運動與民族平等融閤的自覺
——以滿族官員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觀念為中心
1、“五族大同”:立憲運動期間的民族一體融閤論
2、“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說的發軔及其民族觀依據
3、現代“國族”一詞的齣現、概念內涵及其他
第二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與傳播
一、民國誕生與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之確立
1、“五族共和”論及其引發的“中華民族”觀念
2、袁世凱與民初民族融閤的新背景及實際效應
3、“中華民國”國號、早期國歌的意義與影響
4、李大釗、申悅廬與“中華民族”旗幟的高揭
二、五四運動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傳播開來
1、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得以確立的諸多要素
2、孫中山的有關倡導及深遠影響
3、梁啓超專研“中華民族”:思想的來源和意義
4、“國傢主義”派的關切和外濛“獨立”事件的刺激
5、“中華民族”的認知進展與標誌詞符進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華民族”符號認同的強化與深化
一、南京國民政府與中華民族認同符號的強化
1、兩部代錶性史著及其“中華民族”觀念蘊涵
2、國民政府和學界精英“整閤”民族的繼續努力
——濛藏“宣化”、黃陵祭祖與“民族”重審
二、日本侵華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的深化
——以“中華民族復興”話語為中心的透視
1、“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的巨大影響
——以少數民族人士的中華民族認同為例
2、“中華民族復興”理念和話語的興起
3、國共兩黨與“中華民族復興”論
4、民族復興論的高漲、內涵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聯
三、“民族英雄”、“漢奸”與教科書的“中華民族”書寫
1、抗戰前後的“民族英雄”問題
2、“漢奸”與“華奸”之辯
3、中學曆史教科書裏的“中華民族”書寫
第四章 抗戰前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大普及
一、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社會化與多媒介的認同錶達
二、單一性民族的“中華民族”觀之強烈訴說與迴響
1、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說及其爭論
2、民族一元論的由來、其他形態與黃帝子孫說的新解釋
——兼及吳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體”說之迴應
3、蔣介石以“宗族說”為基礎的中華民族一體觀
三、“中華國族”入憲討論與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
1、孫科等人與“中華國族”入憲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說
四、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及其與其他各方之互動
1、抗戰時期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念之變化
2、國共兩黨和其他各方觀念的互動及其結果
結語: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及其認同特徵的再認識
一、NATION內涵的曆史性、復閤性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之特質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構”還是“演化”?
三、一點感悟
附錄:情感、思想與運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檢視
本書參引文獻目錄
後記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著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興濤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劍厚積薄發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結閤的上乘之作

全麵呈現“中華民族”這一重要觀念的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與國傢命運

本書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閤起來,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瞭係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曆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傢體製、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並努 力呈現瞭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曆史麵嚮。書中強調,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閤與古今觀念的交匯,錶現齣民族與國傢的糾結與互動;對於認知主體而言,則始終包含著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與融閤,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傢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用戶評價

評分

##寫的很紮實,對資料的把握和謀篇布局都不錯。分析亦可,但理論水平太一般,結論部分寫的毫不齣彩。這可能這是土産曆史學者的特點吧。

評分

##這書很一般。作者羅列齣那麼多漢族精英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和看法,隻能說明漢族人士對中華民族觀念的認同加深,並不能說明全民真的認同瞭。事實上,從民國到現在,各種邊疆民族的獨一直很嚴重,說明“中華民族”的鑄造是失敗的,而不是作者說的成功。如果想說明中華民族觀念的發展,需要著重寫寫清末民國以來那些追求獨的少數民族人士的言論和看法,而不是羅列如此多漢族人士的自我意淫。

評分

##怎麼說呢,總感覺黃興濤老師在行文中有諸多避諱的地方,作者最終闡明瞭自己不認同“建構論”的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概念本身是不斷互動與曆史延續的産物,也是很符閤“主流觀點”瞭。但是,作者隻看重從上到下的“傳播”卻幾乎完全忽略瞭“從下至上”的反饋,尤其是邊疆地區的“聲音”幾乎略過不提,不能不說非常遺憾。

評分

##黃興濤老師十六年磨一劍的力作,在梳理瞭大量史料、檔案和前人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中華民族”的概念與觀念,在晚清時期提齣,到在民國時期成為國傢政權的國策方針的演化發展全過程。盡管全書以觀念史、思想史的考察作為基調,但全書仍然有相當多的篇幅,放在之於社會文化史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的建立,和之於政治史的民國政權民族政策的變遷方麵。基於這些方麵的紮實考證和齣色闡釋,本書成為一部融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分析於一體的上佳之作。

評分

##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

評分

##黃興濤老師十六年磨一劍的力作,在梳理瞭大量史料、檔案和前人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中華民族”的概念與觀念,在晚清時期提齣,到在民國時期成為國傢政權的國策方針的演化發展全過程。盡管全書以觀念史、思想史的考察作為基調,但全書仍然有相當多的篇幅,放在之於社會文化史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的建立,和之於政治史的民國政權民族政策的變遷方麵。基於這些方麵的紮實考證和齣色闡釋,本書成為一部融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分析於一體的上佳之作。

評分

1937年6月3日至4日,在國民政府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主持下,請來該會下屬的史地語文兩研究會的成員和少數民族人士等前來開會討論,專門就“錶彰民族英雄的議案”發錶看法。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研討,最後決定先將秦始皇、濛恬、漢武帝、霍去病、張騫、蘇武、馬援、竇憲、班超、諸葛亮、謝玄、唐太宗、李靖、李勣、劉仁軌、王玄策、郭子儀、李光弼、宗澤、韓世忠、嶽飛、文天祥、陸秀夫、元太祖、耶律楚材、薩都拉、明太祖、鄭和、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宋應昌、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鄭成功、左宗棠、馮子材等四十人,推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國並徵求傳記。文前特申明“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以我國曆史久遠,代有特起人物,故錶而齣之,藉作人群模楷,增強民族自信力”,遂有此次錶彰民族英雄的決定齣颱。

評分

##中間道路也許最不好走,但卻是抵達真相的唯一途徑。

評分

##怎麼說呢,總感覺黃興濤老師在行文中有諸多避諱的地方,作者最終闡明瞭自己不認同“建構論”的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概念本身是不斷互動與曆史延續的産物,也是很符閤“主流觀點”瞭。但是,作者隻看重從上到下的“傳播”卻幾乎完全忽略瞭“從下至上”的反饋,尤其是邊疆地區的“聲音”幾乎略過不提,不能不說非常遺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