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朱光潜评传

无言之美:朱光潜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茂增 著
图书标签:
  • 朱光潜
  • 美学
  • 文学批评
  • 传记
  • 文化
  • 思想史
  • 中国现代文学
  • 哲学
  • 艺术理论
  • 无言之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8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69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无言之美:朱光潜评传》依时间线索,将朱光潜一生划分为九个阶段,以每个阶段为一章,次递介绍各阶段的身世、家庭、行止、交游、学术和思想等,最后一章还专门讨论了朱的人格风范,以使其形象更生动。

内容简介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标志性人物,朱光潜自二、三十年代选定美学为志业后,便终生矢志不渝。
  可以说,朱光潜对美学的坚守几近于一种信仰……朱光潜身材并不高大,加之心情温和,实在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但在柔弱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朱光潜在很多篇文章中都强调理想的人格应该有一种宗教家的献身精神,即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人格理想既呼应了他所倡导的“无言之美”,也寄寓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思考。

作者简介

  李茂增,1969年生,河南林州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军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协作联席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专著《现代性与小说形式》、译著《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批评文选》(合译)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从桐城到香港——求学时代

第二章 无言之美——早期教育实践
一、中国公学
二、白马湖畔
三、无言之美
四、立达学园

第三章 人生艺术化——八年留学
一、游学欧洲
二、青年导师
三、乱世谈美
四、人生艺术化

第四章 北大教授与京派领袖——三十年代在北平
一、执教北大
二、《诗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立
三、慈慧殿3号的读诗会
四、主编《文学杂志》
五、鲁迅的批判

第五章 解放民族的生命力——抗战八年
一、南行记略
二、“易长风潮”与延安来信
三、“解放民族的生命力”
四、《诗论》与作为理想人格的陶渊明

第六章 “世界的出路,也就是中国的出路”——转折与新生
一、回到北平
二、去留抉择
三、思想改造
四、新生之路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美学大讨论与实践美学
一、美学大讨论
二、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三、实践美学
四、《西方美学史》

第八章 “我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是乐观的”——文革十年
一、“我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是乐观的”
二、“地下”翻译

第九章 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一、大树·拾穗者·永恒
二、“美学拾穗”
三、《新科学》与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
四、春蚕到死

第十章 潜德幽光——风范记琐
朱光潜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无言之美:朱光潜评传》:
  第三章 人生艺术化——八年留学 一、游学欧洲 筹办立达学园期间,朱光潜考取了安徽官费留学。1925年9月,朱光潜取道莫斯科前往英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留学生涯。
  朱光潜入读的第一所大学是爱丁堡大学。之所以选择爱丁堡学习文学,是因为香港大学英国文学教授辛普森(沈顺)的影响。辛教授是朱光潜在香港大学学习时最为爱戴的老师之一,而爱丁堡大学正是辛教授的母校。朱光潜后来常常忆起辛教授如何通过细腻生动的解析,将一首枯燥无味的《古舟子咏》点染成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朱光潜领略了英国文学的美妙与深邃,从此致力于文学并经由文学走向美学。朱光潜因此称其为“精神上的乳母”。爱丁堡大学期间,朱光潜选修的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及艺术史。对朱光潜影响最大的老师有英国文学方面的谷里尔生教授、哲学方面的侃普·斯密教授、艺术史方面的布朗教授以及心理学方面的詹姆斯·竺莱佛教授。谷里尔生是荡恩派“哲理诗”的宣扬者,对英国艾略特“近代诗派”和理查兹派文学批评都产生过显著影响。侃普·斯密是研究康德哲学的权威,但给朱光潜讲授的却是休谟《自然宗教的对话》。布朗用幻灯片结合艺术杰作讲授艺术发展史,课程结束那一天照例会请全班学生吃一餐早点。在竺来佛主持的心理研究班小组讨论会上,朱光潜曾宣读过一篇题为《论悲剧的喜感》的论文,受到嘉许,遂萌生了撰写《悲剧心理学》的念头。
  1929年夏天,朱光潜从爱丁堡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9月转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意在听浅保斯教授讲莎士比亚。但浅保斯教授的繁琐考证和“版本批评”让朱光潜颇为失望,于是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巴黎和伦敦只隔一个海峡,朱光潜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偶尔过海听课,主要听该校文学院院长德拉库瓦教授讲《艺术心理学》。朱光潜对德教授的课非常感兴趣,萌发了写作《文艺心理学》的念头。
  1931年,朱光潜离开英伦,转到莱茵河畔法德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斯大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校,地方比较僻静,生活较便宜,而且当地法语和德语通用,可以趁机学习对于美学研究极为重要的德语。
  在心理学教授夏尔·布朗达尔教授指导下,朱光潜用英文完成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并通过答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悲剧心理学》1933年3月由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光潜的留学生涯非常艰苦。朱光潜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不发,所以朱光潜留学期间一直非常拮据,很多时候不得不靠写作来挣稿费吃饭。但穷且益坚,朱光潜博览群书、问道求学,同时潜心写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八年留学,朱光潜共写作了八部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悲剧心理学》、《诗论》(初稿)和一部借助罗素的观点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符号逻辑》,其中《符号逻辑》在交给商务印书馆后,在抗日战争中遭战火焚毁;翻译了两部著作:小说《愁斯丹和绮瑟》和克罗齐的美学名著《美学原理》(初稿),同时还写作了数十篇文章。
  学业之余,朱光潜喜欢看戏剧表演。在爱丁堡大学期间,看过莎士比亚、易卜生、王尔德等人剧作的演出。朱光潜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剧本索然寡味,而舞台表演则让人兴味盎然。王尔德剧作正好相反。朱光潜还喜欢游历考察,以对艺术作品的亲身感受来丰富自己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曾只身一人到德国和意大利去感受其文化艺术,甚至一个人跑到意大利罗马地下墓道里考察过歌特大教堂和壁画的起源,参观过梵蒂冈和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雕刻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绘画及雕刻。
  留学期间,朱光潜与一批留欧学生交游往返、忧患国是、问学论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巴黎期间,与徐悲鸿相识相交。在巴黎大学的法文班上,与立达学会的老朋友胡愈之相遇。在巴黎郊区玫瑰村一位裁缝家寄宿时,同屋是诗人彭基祖,李石岑、周太玄、萧石君、刘海粟、傅雷等则是近邻。1932年4月,朱光潜专程赶往伦敦,与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正在伦敦学术休假的老朋友朱自清会晤。在当时留学英法的学人中问,朱光潜大概算得上是一位核心人物。这从吴宓1931年1月14日至28日游历伦敦时与朱光潜的交往中可见一斑。吴宓在到达伦敦的第一天晚上,就去密勒氏旅馆(Mill's Hotel)拜会了朱光潜。两人“谈文学,及中国人之缺乏理想等。极洽”。在短短半个月中,吴宓与朱光潜会晤达八、九次之多。而在此之前,两人并不相识。
  ……

前言/序言

  历史总是充满了反讽。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之中国,美学这样一门看似远离尘嚣的学科曾几度贵为显学,如今中国早已跻身世界经济强国,按理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美学应该大有用武之地了,但却空前的萧疏冷落。
  如果要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我以为非朱光潜莫属。这当然不是要做一个孰高孰低的比较,而是因为,朱光潜及其美学思想最能折射中国现代美学的命运。
  首先,朱光潜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学家中“在场”时间最长的一位。以价值关怀、问题视域、学术取向、社会影响而论,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大概可以分为六个代际。第一代以晚清梁启超、王国维为代表。第二代以“五四”前后的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为代表。第三代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包括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梁宗岱这些相对纯粹的美学家,又包括瞿秋白、后期鲁迅、胡风、蔡仪等现实关怀非常强烈的左翼美学家。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各派代表人物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吕荧、黄药眠、高尔泰等构成了第四代的主体。第五代则包括80年代美学热的各家代表人物朱光潜、李泽厚、王朝闻、高尔泰、蒋孔阳等。第六代泛指90年代以来的美学家。不难看出,从二三十年代开始,朱光潜就一直是现代中国美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能够先后跨越三个代际的美学家只有朱光潜一位。宗白华和朱光潜年岁相仿、经历相似,学界向有“美学双峰”之称。但由于种种原因,宗先生建国后著述较少,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还是80年代的美学热,宗先生都很少发言。
  其次,朱光潜堪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对美学最情有独钟者。上述各家在美学上当然各有建树,但仅从对美学的用心之专而论,像朱光潜这样毕生以美学为志业的其实并不多。对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李大钊、瞿秋白、李泽厚等而言,美学实际上并非其学术思想之主体。无论是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梁启超、李大钊、瞿秋白,还是王国维、鲁迅这样相对纯粹的学者,后来都并不特别用心用力于美学研究。朱光潜在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当然也颇多建树,但自30年代选定美学为志业以后,便终生矢志不渝,他的其他学术成就都服务、服从于美学。
  学科分立作为现代学术之痼疾,流弊深重,今日学术、文化、教育的问题大多肇端于此,因此专家们原本没什么好说。但朱光潜之于美学的用心之专,当然不同于今日遍地可见的因精于一技一艺便头顶“专家”名号的“有机知识分子”(萨义德语)。朱光潜之所以毕生以美学为志业,实在是因为朱光潜对美学寄予了太多的关切。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救邦兴国的使命,无论梁启超、王国维,还是蔡元培、鲁迅等,其美学思想固然各不相同,但他们之所以重视美学,却无不是希望以艺术、美学、美育等启蒙国民,进而拯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危局,而他们之所以对美学半心半意,又显然是因为他们对美学能否肩此重任多少有些信心不足,至少是认为不能收立竿见影之功效。相比之下,朱光潜却始终坚信以美学培育健全的国民,是中国走出现代危机的唯一出路。即使是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朱光潜也一再强调:从长远看,比起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以文艺培养理想的青年进而涵养民族的生命力,更为必要。晚年朱光潜更是以维柯研究为契机,建立了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将美学的作用抬高到如此地位,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大概唯有朱光潜一位。
  事实上,朱光潜对美学的坚守几近于一种信仰,他一生中的种种遭际、坎坷无不缘于这种“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光潜的一生又颇能象征美学在20世纪中国的坎坷命运。朱光潜身材并不高大,加之性情温和,实在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但在柔弱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朱光潜在很多篇文章中都强调理想的人格应该有一种宗教家的献身精神,具体而言,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朱光潜一生命运多舛,但无论进退穷达,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文革”期间,尽管从肉体到精神都惨遭折磨,但朱光潜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依然)是乐观的”,并且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在“地下”状态翻译了黑格尔的《美学》。
  因此,回头研读朱光潜美学,其实也是在反思美学之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关系,更是在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
《心灵的探戈: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脉络与回响》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勾勒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史,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与文化革新的巨大历史张力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西方美学思潮的冲击、如何反思自身传统,并最终构建起具有本土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美学体系。《心灵的探戈》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审美何为”、“艺术何用”的哲学追问之旅。它深入剖析了从早期受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影响的“情理之辨”,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引入后的“社会功能论”,再到后现代思潮涌入后的“去中心化”书写,全面展现了中国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创新性。 第一部分:启蒙的序曲——西方风暴与古典回响(1900-1930年代初)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起点。在“全盘西化”与“救亡图存”的喧嚣中,传统士人阶层的美学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首先考察了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悲剧美学的独特熔铸,这种将东方禅思融入西方哲学的尝试,为现代美学奠定了“意境”与“人生感悟”的基调。 随后,重点分析了早期对西方三大美学体系——理念论、情感论、形式论的引进与消化过程。这一阶段的美学讨论,往往与“人生论”紧密捆绑。学者们试图回答:在科学理性日益昌盛的时代,艺术的价值何在?重点关注了在留学日本和欧洲归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关于“美感经验”的初步探讨,他们努力将抽象的西方理论与国人习以为常的诗词、绘画经验进行对接,寻求一种既能启蒙国民审美趣味,又不失民族根性的中间道路。例如,对康德纯粹审美判断的引入,如何与中国传统对“格调”的追求发生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张力。 第二部分:宏大的叙事与内在的张力——社会美学与形式探索(1930年代中后期至1950年代)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美学讨论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转向了社会功能。这一部分详细梳理了两种并行不悖的思潮:一是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美学”的崛起,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与改造现实的力量;二是坚持艺术本体论的“形式主义”探索。 在社会美学领域,我们探讨了如何理解“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在左翼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美学被赋予了改造民众灵魂、引导革命方向的重任。然而,这种功利性也带来了对艺术自由空间的挤压。本书着重分析了当时批评家们如何在宏大的时代主题下,试图保持艺术的审美特性不被完全淹没的努力。 与此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内,对艺术形式规律的探讨并未停歇。这包括对中国传统绘画、戏曲结构中“形式感”的现代解读,以及对西方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的零星介绍与消化。这种“社会功能”与“艺术本体”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美学的核心矛盾,也孕育了后世深刻的反思。 第三部分:时代的重塑与思想的沉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政治实践深度交织。本书客观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全面确立过程,及其对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重塑。重点分析了如何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美学领域,尤其关注“反映论”的阐释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实际操作。 同时,本书也细腻地描绘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些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境”、“气韵”)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被重新阐释或暂时搁置。尽管理论的自由探索空间受到限制,但知识分子对美的根本性追问从未中断,它们以更隐晦的方式,在教学笔记、私人交流中得以保存和沉淀,为后来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积蓄了能量。 第四部分:回归与多元的张力——现代美学的新视野(19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美学界迎来了思想的“大爆炸”。本部分是全书最精彩的转折点。 首先,对“两个王国”的重新审视:西方美学思想的全面回归。从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生态美学,几乎所有西方现当代美学分支都被引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本书着重分析了这种回归带来的“解构”效应——它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理论的僵化,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文化失语”的焦虑。 其次,本土经验的重新发掘。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方,而是试图将传统中被压抑的美学资源(如魏晋风度、宋明理学中的“天然”观、艺术中的“身体性”)重新纳入现代语境,寻求一条“以中西会通为旨归”的当代美学路径。 最后,探讨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流行艺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冲击与挑战。审美趣味的下移与艺术的日常化,对学院派美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评价当下?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美学话语体系? 结语:寻求永恒的和谐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现代美学史是一部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理性”与“情感”、“形式”与“功能”之间不断进行动态平衡的探寻史。它所追求的,并非某一种固定的公式,而是在历史的巨变中,保持心灵的敏锐与对真、善、美的永恒追问。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幅清晰的地图,标识出这些伟大思想家们在美学天空中留下的独特轨迹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萦绕心头的不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记忆,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关于“雅致”和“坚韧”的气质的感知。这本书的叙述语言,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匀称感和节奏感,即使面对沉重的历史议题,其笔触也从未变得粗粝或失控。这本身就是对朱光潜先生所倡导的美学精神的一种内在致敬。它没有使用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为之的“爆料”式叙事,而是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细致打磨和对思想脉络的清晰梳理,让这位老先生的形象立体而饱满地浮现出来。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长卷,你需要时间去体味每一处的晕染和勾勒。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朱光潜的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关于如何审视和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范本。对于渴望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引导你进入一种更深沉、更有质量的思考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生平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坚守和转化自己精神家园的“社会学观察”。我特别关注作者对朱光潜先生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应对策略的剖析,这部分写得极其克制和洞察入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做出“妥协”或“抗争”的二元判断,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个坚守学术理想的学者,其内在的精神结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保护的。那些关于他晚年生活片段的描述,虽笔墨不多,却重逾千斤。它们暗示着,真正的“无言之美”,或许并非仅仅存在于他所研究的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那些无法言说的、在巨大社会压力下依然努力维持内心秩序的日常行为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个体知识分子的道德空间和精神疆界究竟在哪里?它提出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关于“如何存在”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老实说,初见时就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硬壳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触摸上去能感受到纤维的纹理,而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光滑无暇的塑料覆膜。朱光潜先生的那个签名或者说印章,用的是一种很深的黛青色,与底色形成了含蓄却不失庄重的对比。排版上,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心的,页边距的处理非常得体,使得密集的文字在视觉上拥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正文与引文、注释部分的区分方式——不是生硬的粗体或斜体,而是通过字号的细微调整和间距的拉伸来实现层次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克制而高雅的审美。阅读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我刻意去分辨哪些是旁人的观点,哪些是作者的论述,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园林,每一步景致的安排都恰到好处,既有开阔的大景,也有幽深的小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预感到,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果说一本书的“气场”可以从外表读出,那么这本传记,在纸墨之间,就散发出一种老学问家特有的、不事张扬的大家风范。

评分

对于哲学家的评传而言,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往往是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成功地“翻译”那些抽象晦涩的概念,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思想的光芒。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和学养。作者在阐述朱光潜在中国现代美学领域中那些奠基性的理论时,并没有直接堆砌术语,而是将概念的生成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中。例如,在解释“情景交融”或“意境”时,作者会巧妙地引用一些他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的普遍困惑,然后将朱先生的理论作为那把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思辨,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的理论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距离感,他似乎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是“评”而非“代笔”,给予了朱光潜的思想足够的尊重,同时又不失批判性的审视。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短途旅行,不仅知道了一些“是什么”,更明白了这些理论“为什么”会诞生。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人物传记的叙事节奏要求很高的人。很多传记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流水账式的事件罗列,让人读得昏昏欲睡,缺乏内在的生命张力;要么就是过度煽情,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脸谱化,丧失了历史的厚度。然而,这本传记在处理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时期与归国后的思想转型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魔术般的节奏掌控力。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不会对每一个转折点进行大张旗鼓的渲染,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信件片段、课堂笔记的只言片语,让历史的重量自己沉淀下来。比如,在描述他如何从早期的康德主义转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新审视时,叙述的推进是渐进的、富有内在逻辑的,而非突兀的“顿悟”。读到那些关于他如何在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哲学之间架设桥梁的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思想在颅内碰撞的微弱火花。这种叙事手法,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但回报却是巨大的:你不是在“听”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个伟大灵魂的自我构建过程。它拒绝了廉价的感动,提供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深层次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