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书评发了。分析奥古斯丁很透彻,可惜最后的解决方案有点老生常谈
评分##新天新地是不是改天换地,是一个应该保存的问题。
评分##过誉了
评分##1、上帝仍然允许人有作恶的自由。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然而是易变的,因为从无中被创造之物是绝对依赖于上帝的。一切事物都循存在而逐渐变化,对立的两极是为了增进宇宙的完美。正是伴随着创造行动,时间得以开端,因为时间意味着运动和变化,而这一切都不适用于上帝。2、虽然上帝知道人在自由时会做什么,也知道为把每一项恶最后都变为更大的善,他需要做些什么。正是把所有时间都看作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恶才是可救赎的。一切都在为上帝的宇宙整体添砖加瓦,甚至罪人们都在美化着世界。3、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的集合,是为对他们所爱的对象的认同结合在一起的。历史自始至终是以两种爱的形式而划分为两个城邦,爱自己乃至蔑视上帝的人间之城,爱上帝乃至蔑视自己的上帝之城,在最初的祖先中,该隐属于人间之城,而亚伯属于上帝之城。
评分##过誉了
评分##St.Augustin!
评分##新天新地是不是改天换地,是一个应该保存的问题。
评分##用奥古斯丁来讨论“人如何在世”的问题,中间的许多论述仿佛乱箭往我这方扎。
评分##以现象学的方式对奥古斯丁进行诠释,问题在于奥古斯丁不同的“爱”之间的张力。爱是一种渴求,是指向被渴望之物的意向性活动,对象也决定了爱的种类。贪爱是对世界被造物的爱,圣爱是对造物主的爱,因此人必须抵抗世界,并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意向作为永恒的造物主;而圣爱也会折返到爱者本身,因此爱者“自身成为一个问题”,从而引导爱者回忆自己的开端(引出人的“诞生性”),并且在开端处同样发现作为永恒的造物主,由此圣爱因其意向的、作为双重“之前”的造物主而成为永恒的、合适的爱,而记忆作为将过去和未来衔接的能力使得双重“之前”的发现得以可能。由此“邻人之爱”不是世界中的他人,而是在同为亚当后人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中(即同作为有罪的人)爱上帝所爱,这样的爱又引导他人朝向圣爱。最后返回世界的人们以其圣爱和邻人之爱建立新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