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贞观政要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贞观政要
  • 历史
  • 地理
  • 国学
  • 经典
  • 译注
  • 文白对照
  • 唐朝
  • 政治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67
商品编码:2833152768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贞观政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67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唐)吴兢,编著,马丛,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贞观政要 目录】

君道………………………………007

政体第二………………………………011

任贤第三………………………………015

求谏第四………………………………019

纳谏第五………………………………023

君臣鉴戒第六…………………………027

择官第七………………………………031

封建第八………………………………035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038

尊敬师傅第十…………………………042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045

规谏太子第十二………………………050

仁义第十三……………………………053

忠义第十四……………………………056

孝友第十五……………………………060

公平第十六……………………………063

诚信第十七……………………………067

俭约第十八……………………………071

谦让第十九……………………………074

仁恻第二十……………………………077

慎所好第二十一………………………081

慎言语第二十二………………………084

杜谗邪第二十三………………………089

悔过第二十四…………………………093

奢纵第二十五…………………………097

贪鄙第二十六…………………………099

崇儒学第二十七………………………105

文史第二十八…………………………109

礼乐第二十九…………………………113

务农第三十……………………………118

刑法第三十一…………………………122

赦令第三十二…………………………128

贡赋第三十三…………………………131

辨兴亡第三十四………………………134

征伐第三十五…………………………139

安边第三十六…………………………141

行幸第三十七…………………………145

畋猎第三十八…………………………149

灾祥第三十九…………………………153

慎终第四十……………………………156


  作者介绍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吴兢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粱、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粱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吴兢的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精彩书摘

君道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①以啖②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且复

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③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④,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

①股:大腿。

②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③怨(dú):亦作“怨黩”,因怨恨而出的诽谤言论。

④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术士。继承杨朱的“为

我”思想,认为“重生”必然“轻利”,反对纵欲自恣的行为。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虽然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没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上面治理好了而下面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贪恋美味,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会弄得人心涣散,怨声载道,zui终众叛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其他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得很好而国家发生动乱的事。’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实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②。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③,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注释】

①刍荛: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或普通百姓的浅陋言辞。

②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意为大开四方之门,广四方之视听,防止耳目闭塞,以便招贤纳俊。

③靖言庸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却捣鬼。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什么叫作圣明的君主?什么叫作昏暗的君主?”魏徵回答道:“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君主要向割草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时,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圣明的君主能够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就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时,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时,他竟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也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果能广泛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忠诚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情况也就能顺利传递给君主了。”唐太宗很赞赏魏徵讲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①,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注释】

①草昧:草,杂乱。昧,蒙昧,混沌原始未开化的状态。常用来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的时候。

②昏狡:狡,伤害。昏庸害民。

【译文】

贞观十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道:“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相跃起,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回答道:“的兴起,一定是趁着前朝衰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推翻昏庸无道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可是一旦取得天下后,若志趣变得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穷困凋敝而国君却不停地享乐,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引起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唐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而陷入危亡的泥潭,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起谨慎处理才是。

政体第二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注释】

①萧瑀:萧皇后的弟弟。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完全了解了弓箭的奥妙。zui近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于是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师傅看。弓箭师傅却说:‘都不是好材质的弓。’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制弓的木料中心不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种材料制成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会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四方,用过的弓箭非常多,但我尚且不懂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非常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知识掌握得多,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呢?”


  前言

前言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的对话做了记录,此外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的重大措施。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工作,为此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经友人的,吴兢开始担任史官。作为史官,他不仅能够秉笔直书,还常常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因为唐中宗无力驾驭朝政,武则天去世后,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各派势力都在拉帮结派,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想废太子而自立,而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被杀,安乐公主随后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zui终保住了相王李旦。这件事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吴兢忠于历史的崇高品格,而他所编著的《贞观政要》亦是集中体现了臣子敢于正义直言辅佐君王的精神。据资料记载,《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唐朝社会依然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颇为敏感的吴兢俨然感受到了时展衰颓的趋势。作为大唐的一名臣子,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加上职务工作的积累,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时期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树立起施政楷模并提供施政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并作为他们施政的鉴戒。《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的著作,但吴兢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织该书,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烦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书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几位忠臣良将,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的经验与思想,以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专题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这样一来,该书的核心思想也就变得十分清晰和有条理,同时,这种安排方式也方便读者阅读。虽然吴兢对施政理念做了极为详细的分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贞观政要》也集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治国理政的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经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比喻经常出现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而书籍主人公之所以经常说这句话,是因为唐太宗君臣从乱世中夺得政权,并眼目睹了民众的巨大历史推动力,因此唐太宗始终坚持广施济众的民本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是对自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这种治国理念始终奏效,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执政者更是积极挖掘古代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坚持施行仁政、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致力于新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

二、求谏纳听的思想

封建王朝的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管理者,这种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一言堂的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广开言路,真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臣子也不会主动大胆地提出规劝君主的意见,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上情下情得不到顺畅传达。《贞观政要》到处体现着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实践,zui明显的就是臣子们屡屡直言进谏的事例,还有唐太宗引经据典警示自己的言论,做到大度开明,这也是唐太宗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在杜绝独断专行和偏听偏信方面,现代社会的执政者做出了更多的实践,因为交流工具的便利化和多样化,在法律支持的基础上,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方面,有政府、大众媒体和普通民众等几大主体,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得到了限度的实现,管理者与民众的信息互动也更加明显。

三、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

“居安思危”也是唐太宗君臣交谈的一个核心话题。这种德治心理是唐太宗推行民本观、为君之道的心理基础。因为眼目睹甲兵强盛的大隋王朝短命而亡,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唐王朝,唐太宗君臣始终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由此不难看出,《贞观政要》不仅是施政措施的指导,更是价值理念的体现。表面上,它解读了贞观盛世出现的缘由,反映了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该书中所反映的思想为朝代演变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揭示,尤其给了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比如,其中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式,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制度,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至今都值得各级和管理者借鉴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贞观政要》一书,可以在为人处世、规范自身等方面找到比较强大的力量支持。此外,书中在外交方面的记录也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国家团结意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本书虽然对《贞观政要》的部分内容做了节选译注,但所选内容保证了原书的精华之初,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备注解释,方便读者阅读。在原文翻译上,本书坚持本义一致的原则,用更方便人们理解的语言做了注解,争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贞观政要》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之间的对话,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这部著作以文言文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之间关于国家大政的问答与讨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吏治等方方面面。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政治风貌,更成为后世帝王和治国者学习的宝贵教材。 本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贞观政要》的精髓。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力求通过详实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本书的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 一、 贞观之治的政治哲学:以人为本与君臣互动 《贞观政要》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唐太宗“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他深知,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民心向背,在于能否采纳臣下的良言。书中大量篇幅展现了唐太宗虚心纳谏,不论对方身份高低,只要言之有理,必会认真倾听,甚至在有悖其本意时,也能反躬自省。 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我们将选取书中关于唐太宗接受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进谏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唐太宗在听取不同意见时的态度和反应。例如,在《君道》篇中,唐太宗曾对魏征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他整个执政生涯的指导思想。我们将通过对相关原文的注释和译文,揭示唐太宗是如何将这句话落到实处的。 君臣问对,智慧碰撞: 书中大量的问答形式,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唐太宗并非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积极主动地向臣下请教,了解民情、听取建议。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答,如关于选贤任能、防微杜渐、察纳尽言等主题,分析唐太宗与臣下之间思想的碰撞,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治国原则。这些对话,绝非简单的君臣应酬,而是智慧的交锋,是政治艺术的生动展现。 道德伦理与政治实践的结合: 《贞观政要》并非只谈权谋,更强调道德伦理在政治中的作用。唐太宗深谙“德者,得也”的道理,他注重以德化民,以身作则。本书将探讨唐太宗如何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礼治等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并分析这种结合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深远影响。 二、 贞观之治的经济民生:轻徭薄赋与休养生息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贞观年间,唐朝之所以能出现盛世,与唐太宗重视民生,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密不可分。《贞观政要》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 轻徭薄赋,富民为本: 我们将聚焦书中关于赋税、徭役、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讨论。唐太宗力主减轻人民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而恢复生产,积聚国力。本书将通过原文、注释和译文,具体展示唐太宗是如何在财政收入和民生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的,例如,他曾多次提及“勿事奢靡,勿课税重,勿使疲民”等原则。 农业发展,国之根本: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命脉。《贞观政要》中也记录了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我们将选取相关章节,探讨唐太宗是如何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的,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为贞观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 经济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贞观政要》中的记载表明,唐太宗深知富裕的百姓更容易安居乐业。本书将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并从书中提取唐太宗关于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智慧。 三、 贞观之治的吏治清明:选贤任能与防腐倡廉 一个国家的制度,最终要通过人来执行。贞观年间,吏治的清明,是其政治成就的重要标志。《贞观政要》对如何选拔、任用、监督官员有着深刻的论述。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方面,打破了门阀观念,更注重考察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本书将深入研究书中关于选贤任能的章节,剖析唐太宗是如何建立和完善官员选拔机制的,例如,他对出身寒门的狄仁杰的重用,就是打破常规、唯才是举的典型例子。 监督制约,赏罚分明: 权力需要监督,才能防止腐败。唐太宗深谙此道,书中记载了他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以确保官员廉洁奉公。我们将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解读,了解唐太宗如何运用赏罚手段,激励廉洁,惩治腐败,从而维护官场的风清气正。 防止腐败,警钟长鸣: 腐败是国家肌体的毒瘤。《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多次强调防范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性,并告诫臣下要时刻警惕。本书将重点分析唐太宗关于“不以所好,迁就非法”、“赏罚不公,则下无劝”等论述,揭示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警示意义。 四、 贞观之治的文化包容与对外开放 贞观年间,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了四方来朝,兼容并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璀璨的文明之一。 尊重文化,鼓励创新: 唐太宗尊重和鼓励各种文化的发展,包括儒、释、道等。本书将探讨唐太宗如何对待不同文化,如何促进学术交流,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支持,例如,他对《诗经》、《尚书》等经典的研究和推广。 民族政策,和睦共处: 贞观年间,唐朝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十分融洽,这得益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本书将选取书中关于民族关系、边疆治理的篇章,分析唐太宗如何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对外交流,兼容并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之一。《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本书将探讨唐太宗如何对待来华的外国使节、商人、学者,以及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 本书的特色: 文白对照,便于阅读: 本书采用原文与译文对照的方式,方便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理解。 精炼注释,点拨精髓: 每一处难懂的词语、典故,都配有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的含义。 深入解读,阐释智慧: 除了字面翻译,本书还将对原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使其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历史语境,还原真实: 我们将尽可能还原历史语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太宗及其时代的面貌,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贞观政要》的价值。 《贞观政要》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凝聚着千年治国智慧的宝典。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到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社会繁荣以及唐太宗的雄才大略。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一段辉煌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当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启示。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君王的思想交流,一次对治国之道的不懈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贞观政要》的版本,光是“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这个副标题就让人对它的定位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手里拿着书,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所吸引。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帝王治世之鉴,其内容自然是博大精深的,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文言晦涩难懂,要么是注释过于简略,让人望而却步。这个版本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采用了文白对照的方式,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却又受限于文言功底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花了些时间对比了其中的几个章节,发现译注部分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更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典故上做了深入的阐释,比如李世民与群臣关于用人、纳谏的经典对话,译文力求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庄重感,又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体现了编者对“精粹”二字的认真态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唐太宗治国方略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当前市场上最优选之一,它有效地架起了古典智慧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

评分

说实话,在众多的国学读物中,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仍有回味无穷之感的作品不多。这套《贞观政要》的文白对照结构,使其具备了极高的“复读价值”。我个人有一个习惯,第一次阅读时侧重于理解流畅的译文,把握故事的脉络和核心思想;而第二次或反复翻阅时,则会着重对照原文,细品古文的精炼与韵味,并对比不同译法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双重阅读路径的设计,使得同一本书可以服务于不同水平的读者,或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提供新的感悟。它的价值并非一次性消费品,而是一本可以陪伴成长的工具书。从装帧设计到文本处理,再到其深层次的解读方向,这套书显示出一种罕见的匠人精神——不求快销,但求流芳。对于追求知识深度和阅读质量的同好们,我深信,这本《贞观政要》绝对值得被珍藏在书架的核心位置。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传统文化普及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衡量一本经典读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可操作性和耐读性。很多时候,我们买回厚厚的古籍,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因为阅读过程过于费力。这部《贞观政要》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开本的设置使得文言原文和译注能够清晰地并置,眼睛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来回切换时,几乎没有产生阅读的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它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词和官职的解释非常精准且及时,没有拖沓地堆砌冗余的脚注,而是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需要解释的地方。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我甚至发现,即使是只阅读译文部分,其行文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准,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这无疑是对原著精神的一种尊重和再创造。可以说,这是一本真正考虑到了读者体验,并且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诚意之作。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读物的选择是极其挑剔的,因为很多标榜“精粹”的作品,往往为了追求“精华”而牺牲了体系的完整性。然而,这本《贞观政要》给我的感觉是既抓住了核心,又不失面貌的完整。我尤其欣赏它在“历史地理读本”这个侧重点上的努力,虽然主题是政治论述,但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方治理的挑战融入了解读之中,这使得我们理解唐初的政治决策不再是空中楼阁。比如在讨论漕运和边防时,那些看似枯燥的奏疏和对话,因为有了地理背景的铺垫,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对其中关于关中地区水利和人口分布的讨论印象深刻,这说明编者在整理注释时,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查阅了大量辅助史料,远超了一般注释本的范畴。这种将“政要”与“地理”相结合的解读角度,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察视角,使得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读起来非常充实,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畅快感。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只做文字转述而不触及思想内核的注本持保留态度。阅读《贞观政要》,其核心价值在于领会唐太宗君臣之间的“道”与“术”。这个版本的译注,明显超越了单纯的字面翻译,它对一些关键性的政论观点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点拨。举例来说,书中关于“居安思危”和“进谏文化”的论述,译注部分不仅解释了当时的语境,还常常会引申出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启示,虽然不是直接的评说,但那种引导性的注释非常巧妙,让人在阅读历史典籍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如何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这种深度的挖掘,避免了将经典变成僵死的历史教条,而是让它成为了一部可以持续对话的“活的经典”。对于那些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治国、修身经验的读者,这种带有思想启发的注释,比一堆冷冰冰的词义解释要宝贵得多,它真正做到了让“精粹”二字落到实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