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镛-中国当代名家
定价:88.0元
作者:陈镛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40070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镛山水画是受到了西洋绘画乃至设计构成理念的影响。他把艺术造型的现代构成理念融进传统造象。自然山水在陈镛作品中被提炼成点线面,山水形象组合被演化成的模式。传统造象极讲究水墨,传统绘画的水墨变幻辉煌。本书中的百余幅作品,无论山水画还是花卉和,都可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作者介绍
1943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早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科,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国画系。曾任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丰台区水墨画会会长,北京民间美术协会理事,现被多家画院聘为名誉院长及教授。
其作品广泛发表于30余种杂志、报刊,各种画册、合集。经常参加省市级和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展并获奖。作品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际艺术馆及友人收藏。
中国画《玉笛声声》《水乡情》《秋韵》等作品曾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全国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性美展。
作品《放学》《梨园名旦》《江南游记》获市级美展二、三等奖。
作品《江南游记》《明月可鉴》被和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部分封面设计获全国及北京大奖赛高奖,部分论文发表于学术杂志。
1993年,负责策划、辅导民间绘画的北京南苑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个画乡。
作品与词条被辑入《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等多部辞书。
出版个人山水画集多部。
文摘
在传统山水程式中非常讲“三远法”,且笔墨程式很严格。在山水画中突显出平面性、抽象性,而又具有写意重彩特点的山水则较少见。深刻认识并强化这些特征,是我要努力坚守和不断突破的“大课题”。为此,在我的作品中,有些山水的地域、时间、季节的特征已不太重要,石分三面很少出现,而替代的是画面的切割,计白当黑与计黑当白的互相置换,点线面的自由交替。通过这种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融合,我希望能使画面的内涵和形式更具广度和深度,使作品呈现更多的表现力、感染力。画面中不再是山、水、云、树等应有尽有的全景山水。我不求视像真实,只重画面构成组合,以几个形象作为象征性造型的需要,并融入抽象意味。画面的空白也不再是背景和白云,各种景物均可用空白自由替代。形状也从完整写实,过渡到夸张、变形,或不完全、或虚幻,而向着自由、概括的整体性精神努力。意境上即所谓“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于画外”。
序言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展现“中国当代名家”这一概念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我努力去分辨,作者在描绘陈镛先生时,是侧重于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成就,还是作为一位思想者的影响力?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我发现,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展现了陈镛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挣扎与成熟。我甚至会去想象,当陈镛先生本人看到这本书时,他会作何感想?这本书是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他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执着?我感觉,这本书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艺术探索精神的敬意,它让我看到了“名家”背后,那些更为真实和人性化的部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诚恳。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质感”是让我非常惊喜的。不是说纸张有多么奢华,而是内容编排上透出的那种精心打磨的痕迹。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息传递上的克制与精准,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引人入胜却又不暴露全部。我尝试着去推测,作者(或编者)是如何在浩瀚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为“陈镛”这个名字找到最恰当的定位和呈现方式的。是否会深入剖析他某个标志性的艺术阶段,亦或是通过他与其他艺术家的互动,来折射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变迁?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展现陈镛先生的多面性,比如从他早期的创作探索,到如今的学术地位,再到他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期许?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阅读欲望,迫切地想要去揭开层层帷幕,去了解这位“名家”的艺术世界究竟有多么广阔和深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特别是那个“XH”的标识,一开始就给我一种特别的期待感。我总觉得,带有这样缩写标签的书,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程度的严谨和深度,似乎是对内容精挑细选的保证。而“陈镛-中国当代名家”这个副标题,则进一步勾勒出了本书的主角和定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关于陈镛先生的艺术生涯梳理?还是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抑或是他对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独到见解?我甚至开始想象,这本书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他的思想和作品,是图文并茂的画册,还是充满学术研究的文集?封面那简洁而又不失力量的排版,让我预感到,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它不会是轻松的消遣,而是能引发思考,甚至可能颠覆我对某些艺术观点的固有认知。我尤其好奇,在“中国当代名家”这个光环之下,陈镛先生是如何看待当下中国艺术的活力与挑战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活跃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的其他名字?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一种“留白”的艺术深深吸引。这种“留白”并非空洞,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张力。我总是在想,作者在选择呈现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呈现时,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留白”常常意味着意境的深远和想象的空间。那么,在这本关于“陈镛-中国当代名家”的书籍中,这种“留白”是否也暗示着某种未尽之言,某种需要读者自行去体悟和连接的脉络?我反复琢磨书中的某些段落,试图去捕捉那些“言外之意”,去感受陈镛先生在艺术创作或思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微妙的情感或哲学层面的考量。这种“留白”带来的思考空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艺术家的传记或作品集,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参与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对话中来。
评分每当我合上这本书,内心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恰恰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我意识到,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关于“陈镛-中国当代名家”的定义,而是更像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抛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元素,等待着读者去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我开始将书中的信息与我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零散认知进行比对和连接,试图从中找到新的线索和视角。我甚至会去猜测,这本书的后续会不会有其他的关联作品,或者说,它是否只是一个更大艺术图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种“引而不发”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不断演变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