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油画写意性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张绍敦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3961786
字数:
页码:3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油画写意性研究》作者侧重于中西方绘画理论框架的中国部分,对原生于中国文化本源的“写意”在油画的时代风采和艺术语言、油画写意性的典范作品与当代油画写意性实践中所显现出的主体倾向进行分析和考证,在比较与研究中进一步找到认识这种艺术规律的正确途径,为今后油画的发展建立了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
目录
序
导论: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章 中国油画的写意性
节 油画写意性的艺术特色
一、定义油画写意性的方法与途径
二、经典作品研究
三、相关理论及艺术主张
第二节 油画写意性的文化内涵
一、对传统文人绘画思想的继承
二、对自然物象的诗意表达
三、油画写意性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源自文化品格的评介体系
一、民族审美意识的存在与发展
二、油画写意性的实践进程
三、油画的时代风采与艺术语言
第二章 油画写意性的形式语言与艺术风格
节 油画写意性的风格特点
一、“风格即人”
二、风格与格调
三、各种艺术在联系中发展
第二节 油画写意性的审美特征
一、气象与意韵
二、写形与写意
三、情绪与节奏
四、抒情与象征
第三节 油画写意性的艺术手法
一、结构服从主题的需要
二、语言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三、形象的可感性与概括性
第三章 油画写意性现状分析
节 对中国油画写意性的不同理解
一、融汇与互通的观点
二、处于初级阶段的说法
三、“民族化”的继续发展
四、传统写意精神的重释
第二节 油画写意性的研究现状
一、油画写意性与中国美术的本体发展
二、油画写意性与东西方艺术传统
三、油画写意性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油画写意性的学术化
一、以传承与发展为主导的理论前提
二、油画写意性的文化选择与知识比较
三、油画写意性作为术语的问题
第四章 在界定与追问中不断发展
节 油画写意性的方法论与艺术观
一、“写意”油画与油画的“写意性”
二、矛盾与“矛盾的统一性”
三、理解“真实”与要求“真实”
第二节 油画写意性的时代贡献及意义
一、以人文主义精神孕育的审美理想
二、油画的新形式与多样化
三、文化多元格局中的民族传统理念
第三节 油画写意性的当代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后的写意群体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语
附录 中国油画作品图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绍敦,1967年生。1987—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班学习。1988—1992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届油画研修班学习。2007—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攻读艺术实践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发展与传承的理法。现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作品先后参加“可见之诗一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2007届毕业作品观摩展”、“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届油画研修班毕业作品展”等,并举办个人画展。论文及油画作品发表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油画》、《美术》、《美术界》、《新疆艺术》、《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
文摘
序言
初读《油画写意性研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油画技术实践的书籍,可能会包含大量的作画步骤、色彩理论或者构图分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艺术哲学探讨。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技法层面,而是将“写意”这一概念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哲学语境下进行考察。书中对中国传统哲学中“道”与“象”、“形”与“神”的阐释,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都有着详尽的论述。随后,作者便将这种写意精神的内核,与西方油画艺术史上的诸多重要转折点进行对比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油画比作“形似”,而是挖掘出其中同样存在的对“意”的追求,比如印象派对瞬间感受的捕捉,野兽派对色彩的主观运用,以及表现主义对情感的强烈抒发。这种跨文化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不同艺术体系之间共通的精神追求,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无限可能性。书中的论证严谨,引证丰富,读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翻开了一本名为《油画写意性研究》的书,虽然书名让我对油画的某些技法和理念产生了好奇,但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是简单的笔触和色彩堆叠。作者以一种相当宏观的视角,将写意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书中反复提及的“气韵生动”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历代画论的梳理,以及对西方油画发展脉络的反思,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种内在精神如何体现在绘画创作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从梵高的狂放笔触,到莫奈的光影变幻,再到近现代中国油画家的探索,都成为了论证其观点的生动注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引导去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幅画不仅仅是“像”,而是能够“传神”,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深处。这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写意性并非局限于水墨,而是可以渗透到任何一种艺术媒介之中,关键在于如何把握那种“遗貌取神”的创作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油画写意性研究》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油画技法或者色彩运用方面的学术著作,我以为它会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油画媒介去表现某种“写意”的风格,比如笔触的粗犷、色彩的碰撞,或者对物象的简化处理。然而,实际阅读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立意更为宏大和深入。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油画“写意”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艺术本体和创作精神的探讨。他首先梳理了“写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渊源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接着,他便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油画艺术,试图从中发掘出同样存在的“写意”的特质。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形似”或“神似”的比较,而是着重于挖掘不同艺术形式背后对生命、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作者通过大量的艺术史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现了写意精神如何在油画的演变过程中悄然渗透,并成为连接东西方艺术的一条隐秘的线索。阅读过程让我不断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表达的多样性。
评分拿到《油画写意性研究》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会介绍一些油画的特殊表现手法,比如说如何通过概括性的笔触或者大胆的色彩来营造一种“写意”的氛围,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在油画中的应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对“技法”的狭隘理解。它更像是一次对“写意”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并将这种精神的普适性置于东西方艺术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考察。作者首先回溯了“写意”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深厚根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观念紧密联系。随后,他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油画艺术作为重要的论述对象,试图在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中寻找与“写意”精神相契合的痕迹。他并不是强行将写意概念套用在油画上,而是通过分析诸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等流派对色彩、笔触以及情感表达的独特处理方式,来论证“写意”作为一种超越具体媒介的艺术追求,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油画艺术的理解,让我认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内核,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技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让我对油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原以为《油画写意性研究》会聚焦于某种具体的绘画技法,比如如何运用排笔、刮刀,或者不同颜料的调和技巧。但它却将重心放在了“写意”二字所蕴含的精神层面。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写意”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并试图将其与西方油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对话。他并没有生硬地将两者嫁接,而是通过分析油画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体现出的“意”的痕迹,来论证写意精神的普遍性和生命力。比如,在谈到印象派对光影瞬间的捕捉时,作者就将其与中国画中对“神”的追求联系起来,强调了对客观物象背后内在生命力的关注。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西方油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看到了它们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涵。阅读过程并非轻松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了引导性的思考,促使我去审视自己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并不断进行内观和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