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从《黄河大合唱》谈油画创作
定价:59.00元
作者:叶南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020539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881kg
编辑推荐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交响乐合唱乐曲,要配得上它,它是詹先生对这幅作品的希望与要求。本书采用了三联画方案,三联画是指左右两边用两幅对等的长型构图来表现乐曲的内容部分。由叶南编著的《从黄河大合唱谈油画创作》主要内容为创作随笔,创作过程 ,画稿阶段,画布阶段,詹建俊谈创作,画家作品赏析等。
内容提要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交响乐合唱乐曲,要配得上它,它是詹先生对这幅作品的希望与要求。本书采用了三联画方案,三联画是指左右两边用两幅对等的长型构图来表现乐曲的内容部分。由叶南编著的《从黄河大合唱谈油画创作》主要内容为创作随笔,创作过程 ,画稿阶段,画布阶段,詹建俊谈创作,画家作品赏析等。
目录
前言《黄河大合唱》创作随笔《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 画稿阶段 画布阶段《黄河大合唱》从素材到表现 《流亡》中的人物 《抗争》中的人物 《奋起》中的冼星海 黄河水詹建俊谈创作画家作品赏析 詹建俊作品 叶南作品
作者介绍
叶南,生于1968年。1989年公派赴俄罗斯列宾美院留学。199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重要展览及获奖 1996年毕业创作《孤独》获俄罗斯美术研究院嘉奖,收藏于俄罗斯美术院博物馆。1997年作品《重负》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 2000年作品《重负》参加“20世纪中国百年油画展”。2004年作品《更上一步》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奖,浙江美术馆收藏。2006年作品《锔锅》参加“精神与品格现实主义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2008年作品《放飞和平》参加“建军八十周年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作品《少男少女》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重要专著《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学——叶南教学》、《俄罗斯素描技法》、《涅瓦回望——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系》、《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古典油画材料技法》。重要收藏 2001年至2009年《召唤》组画等9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花神》等7件于俄罗斯阿尔米塔什博物馆临摹的古典大师的原作复制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年至2009年协助詹建俊先生承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油画《黄河大合唱》,该作品由国家收藏干中国美术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色彩和奔腾的黄河意象,让人立刻联想到那首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我一直对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感到好奇,特别是当音乐与视觉艺术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本书的主题,正是将音乐的澎湃力量转化为画布上的色彩与线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尝试。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如何被转化为视觉语言,例如《黄河大合唱》中那种悲壮、抗争、以及最终胜利的宏大叙事,在油画作品中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运用、笔触力度和构图方式。书中是否会解析一些具体的艺术案例,比如某幅油画作品是如何从《黄河大合唱》的某个乐章中汲取灵感,又或者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色彩、光影来再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绘画作品,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灵魂。
评分我对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灵感”这一抽象概念非常着迷。当艺术家面对一首气势恢宏、情感饱满的音乐作品时,他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他们是如何从听觉的体验,转化为视觉的呈现?这本书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剖析艺术家在接收到音乐信息后,如何进行解构、提炼,并最终在画布上进行重塑。例如,音乐中的激昂旋律,在油画中会表现为粗犷有力的笔触,还是鲜明对比的色彩?音乐中的柔情段落,又会如何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和光影变化来传达?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创作过程的细节,比如艺术家在面对《黄河大合唱》时,是否会反复聆听,并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画面;或者是否会进行一些视觉草图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构图方案。这些关于“灵感转化”的机制,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创作有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艺术是那个时代最直观的记录者。《黄河大合唱》本身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而油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这本书以《黄河大合唱》为切入点,来探讨油画创作,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一首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音乐作品,与一门艺术创作手法——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追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黄河大合唱》横空出世时,同时期的中国油画界是怎样的景象?是否有艺术家受到了这部音乐作品的直接启发,创作出了反映时代洪流的油画作品?或者,它是否是在探讨一种更宏观的层面,即音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抗争力量,是如何在视觉艺术中找到共鸣,并被艺术家们以油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不仅仅是艺术评论,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历史的回声与画布上的色彩融为一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黄河大合唱》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抗争意志,无疑是极具思想深度的。《黄河大合唱》与油画创作的结合,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以画载道”的艺术实践。换句话说,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讨论技法和色彩,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通过油画这一媒介,去传承和弘扬《黄河大合唱》中所蕴含的那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以抗日战争或民族苦难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并将它们与《黄河大合唱》的主题进行对比和关联?是否会探讨油画艺术家如何捕捉和表现时代浪潮中的个体命运与集体意志?这种将音乐的宏大叙事,通过绘画的具象表达,来传递时代精神的深度探讨,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艺术如何在不同媒介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承载和传播民族的记忆与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非常直接的联想,那就是艺术之间的跨界与对话。《黄河大合唱》以其强大的民族感和史诗般的叙事,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油画,作为一种承载了西方艺术传统,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本身就充满了可能性。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旋律变化、以及它所营造的宏大氛围,是如何被艺术家们转化为油画的视觉语言的?比如,音乐中那种激昂澎湃的段落,是否会被表现为大胆的色彩运用和奔放的笔触?而音乐中那些深沉忧伤的部分,又会如何通过阴影和色调来传递?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作品分析,展示艺术家是如何从音乐的听觉感受,过渡到绘画的视觉表达,从而在画布上重现《黄河大合唱》的感染力。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解读,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