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靜物 灌木文化 9787115450838

素描靜物 灌木文化 9787115450838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灌木文化 著
圖書標籤:
  • 素描
  • 靜物
  • 繪畫
  • 藝術
  • 美術
  • 教學
  • 技法
  • 入門
  • 灌木文化
  • 基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十翼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50838
商品編碼:2959654377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素描靜物

定價:12.80元

售價:9.3元,便宜3.5元,摺扣72

作者:灌木文化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54508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由素描基礎知識入手,包括鉛筆的選擇,正確的拿筆姿勢,不同的綫條排列方式,不同質感的體現方式等。隨後通過由易到難的大量案例,讓讀者在不斷地實戰練習中,將前麵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繪畫融匯貫通,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繪畫能力。每個案例的前麵都有一個大的*終完成圖供讀者臨摹,而且旁邊還有該案例的形體結構分析圖,幫助讀者掌握概形的方法。本書非常適閤零基礎的素描愛好者閱讀與學習。

內容提要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我們隻有不斷地夯實素描基礎,提升素描技法的活用能力,纔能畫齣越來越好的作品。所以對於零基礎的素描學習者來說,夯實素描基礎是開啓繪畫之門階段主要的任務。本書涵蓋瞭素描靜物類素描主題。本書首先為讀者介紹瞭素描時必需的工具、必知的基礎知識(如正確的拿筆姿勢和常用的綫條筆觸等),以及必會的繪製技法(如結構、光影、質感的錶現方法等)。然後按照先單體靜物後組閤靜物的教學順序,通過詳細的繪畫案例講解,幫助讀者掌握光影、明暗、形體結構等繪製要點,以及物體之間的透視關係,畫齣畫作,提升繪畫水平。本書既適閤素描初學者與素描基礎薄弱者閱讀使用,也適閤相關專業的各級培訓機構和大專院校作為教學用書。

目錄


contents目錄





素描繪畫基礎

1.1 素描工具介紹 6

1.2 鉛筆的使用 7

1.2.1 認識鉛筆 7

1.2.2 鉛筆的不同型號及使用 7

1.3 如何執筆 8

1.3.1 常用的執筆姿勢 8

1.3.2 其他的執筆姿勢 9

1.4 如何排綫 10

1.4.1 平行直綫 10

1.4.2 彎麯弧綫 10

1.4.3 直綫、弧綫的漸變 10

1.5 綫條的繪畫效果 11

1.5.1 錶現效果 11

1.5.2 質感效果 11

1.6 物體的質感 12

1.6.1 無光物體的質感錶現 12

1.6.2 有光物體的質感錶現 13

1.6.3 其他物體的質感錶現 14

第2章

單個靜物

2.1 雞蛋 16

案例解析 16

形體結構分析 16

詳細繪畫步驟 16

2.2 梨 18

案例解析 18

形體結構分析 18

詳細繪畫步驟 19

2.3 西瓜片 20

案例解析 20

形體結構分析 20

詳細繪畫步驟 21

2.4 香蕉 22

案例解析 22

形體結構分析 22

詳細繪畫步驟 23

2.5 油菜 24

案例解析 24

形體結構分析 24

詳細繪畫步驟 25

2.6 碗 26

案例解析 26

形體結構分析 26

詳細繪畫步驟 27

2.7 飯盒 28

案例解析 28

形體結構分析 28

詳細繪畫步驟 29

2.8 煙鬥 30

案例解析 30

形體結構分析 30

詳細繪畫步驟 31

2.9 餐刀 32

案例解析 32

形體結構分析 32

詳細繪畫步驟 33

2.10 手提燈 34

案例解析 34

形體結構分析 34

詳細繪畫步驟 35

第3章

靜物組閤

3.1 靜物組閤(一) 37

案例解析 37

形體結構分析 37

詳細繪畫步驟 38

3.2 靜物組閤(二) 43

案例解析 43

形體結構分析 43

詳細繪畫步驟 44

3.3 作品欣賞 47





























作者介紹


“灌木”一詞源於《詩經·葛覃》中的 “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意為矮小的灌木,不追求白樺的參天聳立、鬆柏的麯高和寡,但求漫山遍野,覆蓋廣闊的大地。灌木文化以齣版高質量美術教程書、美術畫冊等廣受業界好評。

文摘









序言



筆觸的低語:探索古典與現代的交匯 第一部分:時間的河流與永恒的瞬間 《流光易逝的風景:歐洲巴洛剋與洛可可時期建築風格研究》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末,歐洲建築藝術在特定曆史、社會和哲學思潮驅動下的深刻變革。它不僅僅是對宏偉建築的簡單羅列,更是對“權力錶達”與“感官愉悅”之間微妙張力的細緻考察。 曆史背景的重塑: 巴洛剋風格的興起,是反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會尋求通過震撼人心的藝術形式重塑信仰權威的直接産物。我們細緻地追溯瞭卡拉瓦喬的光影運用如何滲透到建築的體量感和戲劇性中,以及貝尼尼如何將雕塑的動感融入到立麵設計之中,使建築本身成為一個宏大的、永不停止的舞颱布景。書中通過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擴建、凡爾賽宮的權力象徵意義的分析,揭示瞭建築如何被用作維護絕對君主製統治的工具。每一根扭麯的科林斯柱、每一個嚮上攀升的渦捲裝飾,都在無聲地宣告著王權的至高無上。 洛可可的輕盈轉嚮: 隨著絕對主義的鞏固和宮廷生活對私密性、享樂主義的需求增加,洛可可風格在法國應運而生。本書對比瞭巴洛剋的莊嚴肅穆與洛可可的精緻輕巧。我們聚焦於如巴黎的私人宅邸(Hôtel Particulier)內部裝飾,解析洛可可如何偏愛不對稱的麯綫(Rocaille)、柔和的色彩(如淡藍、珍珠白和金色),以及大量自然元素的運用——貝殼、花卉、流水——它們共同營造瞭一種脫離塵世的、私密的“小劇場”氛圍。章節詳細闡述瞭這種風格在室內設計、傢具製作(如以S型麯綫著稱的椅子設計)以及裝飾藝術中的具體體現,強調瞭其工藝的精湛與對生活品質的極緻追求。 光影的哲學: 建築不再是靜態的幾何體。本書探討瞭設計師如何利用自然光與人造光源來製造奇跡般的視覺效果。在巴洛剋中,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被用來引導觀者的視綫,突齣宗教或政治的中心敘事;而在洛可可中,光綫被柔化、分散,通過大量的鏡麵和玻璃,使空間顯得無限延伸且充滿活力。這種對光的精妙控製,體現瞭當時歐洲思想傢對“感官經驗”的日益重視。 第二部分:現代性之聲:二十世紀的設計革命 《工業的詩篇:從包豪斯到國際風格的結構理性主義》 本書將時間綫推嚮現代,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及戰後初期,歐洲和美國的設計思想如何徹底背離瞭曆史的繁復裝飾,轉而追求功能至上和標準化生産的“新美學”。 包豪斯的遺産與衝突: 詳細考察瞭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創立的包豪斯(Bauhaus)學派,不僅僅是研究其教學大綱和建築作品,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社會理想——即通過設計消除藝術與工藝、精英與大眾之間的鴻溝。書中分析瞭包豪斯如何將數學、幾何學和材料科學作為設計的基礎,提倡使用鋼材、玻璃和混凝土等現代工業材料,並探討瞭其在魏瑪、德紹和柏林三個階段中,理念如何因政治壓力而不斷演變和自我修正。特彆關注瞭密斯·凡德羅對“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極緻闡釋,以及他對空間透明度與結構邏輯的迷戀。 國際風格的全球化: 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興起標誌著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全球範圍內的勝利。本書分析瞭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架空、自由平麵、自由立麵、橫嚮長窗、屋頂花園)如何成為跨越國界的標準化語言。通過對大量公共建築和住宅項目的案例研究,我們展示瞭這種風格的效率、簡潔性以及其內在的烏托邦傾嚮。然而,本書也提齣瞭批判性視角:這種對形式純粹性的追求,在麵對不同地域氣候、文化習俗和材料資源時,所展現齣的僵硬和局限性。例如,對熱帶或乾燥地區建築適應性的不足討論。 材料的誠實性: 現代主義設計哲學強調“材料的誠實性”,即材料應暴露其自然狀態和結構功能,而非被華麗的裝飾所掩蓋。書中對比瞭傳統工藝中對飾麵的精細處理,與現代主義中對混凝土的粗糙“本色”的贊美。這種對材料本真性的追求,實際上是對工業革命成果的一種肯定與整閤。我們將探討玻璃幕牆如何成為現代商業建築的主導麵孔,以及這種透明性對城市景觀和人際交往模式帶來的心理影響。 第三部分:跨越邊界的對話:概念與技藝的融閤 《圖解西方設計史中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 本書的第三部分超越瞭具體的風格流派,探討瞭貫穿整個西方藝術史中一個核心的哲學議題:藝術傢如何處理“可見的錶象”與“不可見的本質”(如結構、光綫、精神力量或內在邏輯)之間的關係。 形式的內在邏輯: 本章通過對比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嚴格幾何結構(可見性)與巴洛剋時期對空間無限性的暗示(不可見性),來界定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在處理空間維度上的差異。我們分析瞭圖像學如何影響對“真實”的建構。例如,在文藝復興繪畫中,物體被清晰地描繪,其存在是確定的;而在印象派之後,焦點轉嚮瞭光綫和瞬間的感知,物體本身的存在變得模糊和可變。 技藝的傳承與中斷: 最後的章節關注藝術實踐的傳承。它審視瞭古典手工藝(如石膏塑形、木材榫卯結構)的精細技藝如何在新材料和新工具麵前逐漸被“知識化”和“工業化”。我們考察瞭現代藝術傢如何在批判性地吸收古典技法的同時,利用攝影、工業設計等新興手段來擴大或顛覆傳統藝術的邊界。這不僅僅是關於“畫什麼”的問題,更是關於“如何製作”以及“製作工具的演變”如何塑造最終的藝術錶達。這種對話揭示瞭,即使是最激進的現代主義,其底層邏輯也無法完全擺脫其曆史的根源。 本書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框架,理解從宏偉的教堂穹頂到極簡的辦公樓立麵背後,所蘊含的哲學、社會權力與技術進步交織的復雜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巧妙結閤的作品。《素描靜物》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雖然書名看似偏重寫實技法,但其中“灌木文化”的章節,卻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我理解到的“灌木文化”,不僅僅是對植物本身的描繪,更是一種對生長、對韌性、對自然的崇敬,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象徵意義不謀而閤。作者通過素描這一西方古典藝術形式,去解讀和錶現“灌木文化”的內涵,這種跨文化的融閤令人耳目一新。畫作中的每一處筆觸,似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充滿瞭現代的藝術思考。我從中看到瞭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意境的深刻把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的魅力在於其無限的可能性,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連接不同的文化,傳遞共通的情感。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始終在尋找能夠啓發學生靈感、拓展藝術視野的優質教學資源。《素描靜物》這本書,在初次接觸時,我就預感到它會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書中對“灌木文化”這一主題的處理,尤其引起瞭我的注意。這是一種非常規的靜物題材,它要求畫傢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寫實功底,更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將自然元素與人文內涵巧妙融閤。作者在這方麵所展現齣的藝術造詣,無疑是令人贊嘆的。畫冊中的作品,在技法上,無論是綫條的運用、明暗的處理,還是構圖的安排,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但更吸引我的是其思想深度。它鼓勵學生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那些被忽視的、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處。通過對灌木的描繪,作者傳遞齣瞭一種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生命頑強生命力的贊頌,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非常有益。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熱愛素描的業餘愛好者,我對各種題材的素描教程和畫冊都抱著極大的興趣。最近,我偶然翻閱到一本名為《素描靜物》的畫冊,盡管書中展示的並非我最偏愛的寫實主義風格,但我仍被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錶現手法所吸引。畫冊中關於“灌木文化”的章節,雖然不是我之前關注的重點,但作者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其融入到靜物素描的創作中。我仔細揣摩瞭那些描繪灌木的綫條,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生命力與肌理感,作者巧妙地將自然界中最不起眼的元素,轉化為富有藝術張力的畫麵,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素描的邊界和可能性。書中對光影的運用也十分考究,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畫麵在靜謐中透齣一股靈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材質的刻畫,無論是粗糙的樹皮,還是細膩的葉片,都通過筆觸的粗細、深淺變化,得到瞭生動逼真的呈現。這本畫冊不僅僅是一份作品集,更像是一次關於觀察與錶達的深刻對話,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靜物素描題材略顯單調,無非是花卉、水果、器皿之類的組閤。直到我偶然間看到瞭《素描靜物》這本畫冊,我纔意識到原來靜物素描可以有如此廣闊的創作空間。書中關於“灌木文化”的部分,徹底顛覆瞭我對靜物畫的固有印象。作者沒有選擇那些常見的、色彩鮮艷的植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樸實無華的灌木,並且通過對灌木形態、肌理的細膩刻畫,展現齣一種彆樣的生命美學。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光影時的手法,那種微妙的光影變化,讓畫麵充滿瞭立體感和層次感,仿佛能觸摸到灌木真實的質感。這種將自然元素與人文思考相結閤的創作方式,讓我對素描藝術的理解又深瞭一個層次。這本書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種藝術理念的傳達,它鼓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美、去捕捉美,並且用手中的畫筆將這份美定格下來。

評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素描靜物》,純粹是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封麵那種淡淡的復古色調,配閤著書名簡潔的字體,營造齣一種寜靜而沉穩的藝術氛圍,非常符閤我個人對素描作品的審美偏好。翻開書頁,我被裏麵所呈現的各種靜物組閤深深打動。作者似乎對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物件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將它們經過精心構圖,賦予瞭新的生命。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灌木文化”的部分,這絕對是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往我對灌木的認知僅限於庭院裏的裝飾或野外的點綴,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灌木如何被賦予瞭文化意涵,如何在藝術傢的筆下煥發齣獨特的魅力。作者對灌木形態的捕捉,以及將這種形態融入靜物寫生的技法,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每一幅畫作都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每一個筆觸都在傳達一種情感。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繪畫技巧,更多的是一種發現美、創造美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