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名品 9787308102506

中国古代绘画名品 97873081025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守谦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
  • 古代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名品
  • 中国艺术
  • 艺术作品
  • 绘画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2506
商品编码:296352989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绘画名品

定价:52.00元

作者:石守谦 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3081025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台湾大学历史系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石守谦先生精心策划,于中国传统绘画里精选历代名画百余幅,就作品在美学上、研究上、断代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标准,依照时代分期排列,并参考当前的研究成果为介绍文字加以说明。同时本书也收录了石先生撰著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等文章,对了解中国绘画精粹提供了*的导引途径。

目录



名品篇
长沙楚墓男子图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285洞毗瑟纽天
敦煌莫高窟276洞文殊菩萨像
阎立本(传)/帝王图
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敦煌莫高窟103洞/维摩诘像
骑象奏乐图
王维/辋川图(局部)
韩斡(传)/照夜白
李真/不空金刚(真言七祖像之一)
周昉(传)/簪花仕女图
辽墓/深山棋会
贯体(传)/罗汉
荆浩(传)/匡庐图
董源/寒林重汀
董源(传)/潇湘图(局部)
李成(传)/小寒林图
李成(传)/晴峦萧寺
巨然(传)萧翼赚兰亭
巨然(传)溪山兰若
范宽/溪山行旅
燕文贵/江山楼观
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许道宁(传)/渔父图(局部)
郭熙早春图
郭熙(传)树色平远(局部)
崔白/双喜图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李公麟/孝经图(局部)
李公麟五马图(照夜白)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
赵令穰/江乡清夏
宋徽宗(传)/幽禽图(局部)
王希孟/千里江山(局部)
李迪/红白芙蓉
米友仁/云山
……
龚贤/山水册(之二)
樊圻/山水(局部)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
石溪报恩寺图
渐江/山水
石涛/十六罗汉(局部)
石涛/为禹老道兄作山水册
朱耷/鱼石卷
梅清/黄山图册
法若真/山水
王晕/溪山红树
王原祁/辋川别业图
王晕仿赵孟烦山水
恽寿平秋塘冷艳
吴历岑蔚居产芝图
金农/梅刚
华苗/山鼯啄栗
罗聘/鬼趣图
郑燮/墨竹屏风

研究篇石守谦
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
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
原迹、复本与画史研究——中国画史研究的回顾

作者介绍


  石守谦,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艺术史组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石守谦的研究以文化史角度对画史风格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解。其研究领域包括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它不包含您提到的书目中的内容,而是专注于其他重要的古代绘画主题、流派和技法。 ---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流变与意境探微 ISBN 暂定:978-7-5389-XXXX-X 定价:[此处填写预估价格] 开本:16开 精装/函装 页数:约 680 页(含大量高清图版) 本书并非对已有的绘画史进行简单的梳理与罗列,而是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中几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侧面。它以“意境”和“笔墨”为核心驱动力,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织,构建出超越物理现实的精神家园与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文人画的萌芽(先秦至唐前期) 本部分首先跳脱出成熟期的窠臼,着重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特别是那些奠定了后世山水、人物画基本精神的早期实践者。 一、 巫术、宗教与早期叙事:壁画与卷轴的雏形 详细分析云冈、敦煌早期洞窟中受印度佛教影响的叙事性壁画,探讨其如何服务于宗教教义的传播,以及其中蕴含的“线描”作为核心语言的潜力。重点剖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摹本研究,分析其“骨法用笔”中蕴含的“传神写照”思想,并非仅停留在描摹形体,而是捕捉对象内在的气韵与精神状态。 二、 隋唐:从殿堂到案头——山水画的独立意识 唐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本书摒弃对李思训、吴道子等巨匠的常见介绍,转而深入探究山水画如何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 (1)李昭道的“金碧山水”: 分析其富丽堂皇的色彩运用,如何反映盛唐的雍容气度,并探究其在空间处理上如何为后来的界画(如李诫的《营造法式》中的图解)提供了一定的透视观念基础。 (2)王维的“禅境”与水墨的先声: 深入探讨王维诗画合一的实践,分析其在诗歌中构建的“空寂”氛围,如何通过淡墨晕染的尝试预示了水墨语言的可能性,即便其真迹罕见,但后世对“水墨为上”的理论构建,皆可追溯至此。 第二部分:中晚唐至宋代:技法分化与院体的精致化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期之一。本书将宋代绘画分为“院体”与“文人”两条并行线索,进行细致的对比研究。 一、 院体画的“格律化”与对自然的科学观察 着重分析北宋徽宗朝的翰林图画院的运作机制,并非只谈论其对花鸟画的极致追求,更关注其在山水画中对“界格”(构图的法则)的强调。 (1)范宽的“巨碑式”山水: 并非简单地归类为雄伟,而是分析其如何通过密集的“雨点皴”来塑造山体的体积感和地质学的厚重感,这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界内在结构的一种近乎科学的敬畏。 (2)院体花鸟画的写生精神: 探讨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等作品中,对植物脉络、羽毛纹理的细致描摹,如何体现宋代士大夫阶层对“格物致知”的审美诉求,以及这种写实精神与元代文人画的写意之间的张力。 二、 文人画的自我确立与“士气”的构建 本部分着墨于中晚唐至北宋的苏轼、文同等人,系统梳理“尚意”理论的成熟过程。 (1)苏轼的“论画”哲学: 详细解读“论画以形似,见与 শিল্পী差”,分析“意在笔先”如何从一种艺术主张演变为士大夫阶层的身份标识。重点研究文同的墨竹,探究其如何通过竹子的不同形态(如偃、仰、虬、直),来象征和抒发文人的政治抱负与隐逸情怀。 (2)米氏父子的“野逸”转向: 分析米芾对形式的反叛,其“刷笔”技法和对南唐画风的继承,如何在院体盛行的背景下,开辟了松弛、随性、强调笔触本身肌理感的全新道路,为元代“元四家”的出现做了理论和技法上的铺垫。 第三部分:元代——笔墨的解放与地域风格的定型 元代是文人画彻底统治画坛的时期。本书将元代绘画分为“士人自娱”与“画僧遗民”两大阵营,探讨艺术创作如何成为政治失意文人的最终慰藉。 一、 “元四家”的地域笔墨探索 本书避免泛泛而谈“元四家”,而是聚焦于他们各自的笔墨语言的独特性及其对特定地域景观的忠实记录。 (1)黄公望与“皴法的集大成”: 细致分析《富春山居图》中“披麻皴”的运用,探究其如何将董源、巨然的南派笔法推向极致,形成松散、柔和而富有层次感的笔墨效果,表达对江南烟雨迷蒙之地的眷恋。 (2)倪瓒的“孤寒”与“空寂”: 重点研究倪瓒的“折带皴”与极简的构图,分析其画面中大量留白的处理,并非是技法上的偷懒,而是对时代精神的冷峻回应——如何用最少的笔墨,表达最深沉的疏离感。 二、 时代下的别类声音:院派残余与民间工笔 探讨元代并非只有写意山水,如钱选对“古意”的刻意复古,以及南方一些画家的工笔花鸟所体现出的对传统精微画法的坚守。分析这些“别类声音”在主流文人画话语中是如何被边缘化,但又在后世的某些画派中找到了复兴的土壤。 结语:笔墨语言的永恒张力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中国绘画核心矛盾的探讨:形似与神似、院体(学问)与文人(性情)、内敛与张扬之间的永恒张力。通过对这些细微流派和技术演变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远超于对几个著名朝代的简单划分,而在于笔墨语言不断自我革新和自我辩证的漫长历程。 本书配有详尽的注释、大量的对比图版(包括不同摹本的细微差别),旨在为高阶学者和资深爱好者提供一份严谨而富有洞见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它呈现的不仅仅是绘画作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摸。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些画作的细节处理,比如人物的服饰纹样、建筑的精巧结构,以及植物的细致描摹,都让我惊叹于古代工匠们非凡的技艺和耐心。我特别关注到画中人物的眼神和姿态,它们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我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有了更生动的想象。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这些画作,我能感受到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炼,每一幅画都堪称经典,而且编排也很用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欣赏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珍品,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喜欢书中那些描绘隐士生活、山水田园的画作,它们传递出的淡泊名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每当翻开它,我都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洗涤。画中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能带走我内心的烦躁;画中的人物,或抚琴,或品茗,或观鸟,都透露出一种安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图片清晰,色彩饱满,即使是细节之处也能看得清楚。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画作的留白处理,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我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少有体会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艺术欣赏,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如此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结在一起,并且品质如此之高。这本书不仅仅是“好看”,更是“有料”。它所呈现的画作,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风格,让我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脉络。从早期朴拙的色彩,到盛唐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的精雅内秀,每一幅画都诉说着属于它那个时代的语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幅画作的介绍,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很大,能够点出画作的重点,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这让我不仅仅是“看画”,更是“懂画”。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对照着画作,去揣摩画家的意图,去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作为一件收藏品也毫不逊色。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翻开它的那一刻,我就被那些精美绝伦的画作深深吸引了。每一页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古代大师们的杰作。那些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以及画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都让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写实,更融入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寄托,那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能净化心灵。还有那些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威严,还是仕女文人的风雅,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能够想象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好,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使是放大细节,也能看清画作的质感,这对于真正欣赏艺术品来说至关重要。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沉浸在这些画作的世界里,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绘画了解得不算少,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所收录的作品,很多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但每一幅都足以令人惊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的窗口。我特别留意到书中一些描绘市井生活、节日庆典的画作,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那些场景。而且,书中对于画作的鉴赏角度也很独到,不仅仅局限于技巧层面,更深入挖掘了画作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让我从一个单纯的“看客”变成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鉴赏者”。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非常出色,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色彩的还原度也很高,即使是放大观看,也不会损失画作的质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拥有的艺术典籍,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美的追求,更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