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吴山明画集: | 作者 | 吴山明 绘 |
| 定价 | 280.00元 | 出版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013486 | 出版日期 | 1999-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然而,这又何其不易也。我曾经慨叹过:中国画传统博大精深,欲窥其堂奥,继承一二,至难也!非大智力、大愿力、大毅力者,不能人。这些有感而发的话,也许说得过分了。但我的确相信,画家必经传统磨莹,才能蛟然益明。吴先生在时下纷纷漠视传统的气氛中,能洞彻阻碍,自尔超迈,我不禁不赞之为“体正”。所以,在谈他的艺术的第二个方面时,我首先要交待的是,他的作品不仅现代,而且古典,他能使戛戛独造与循循入矩如骖如靳,相辅以行,这体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但这里,我只能就其作品,举凡摄要,试读三项,以论其“气长”。 一、以山水点笞之法增神采。《绘事微言》说:“画不点笞,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笞点虽小,却关乎全局。吴先生所画的作品,形象固不必尽美,其所以点笞者,为画添生气也。他的《新装》(1995年)、《牧民头像》(1989年)尽是山水家法,使人仿佛于峰峦晦明,风溪谷雨之中得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此真可谓对山水皴法的灵心妙用。但更妙的是,他能以点笞来提醒画面的精神,其牢笼全局的手法,看似简单,其实,大手笔也。《古寺老僧》(1996年)的笞点则愈发老练精到,疏密安排得若有神助,令人想起了石涛的绝唱:“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二、以北碑南贴之线立骨气。北碑的特点是界格方严,法书深刻,既所谓的金石气味,康有为曾将其析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等十美。而南帖则是意态,疏放妍妙,即所谓的珠玉丰神,周星莲曾比喻为:唐书如玉,宋书如水晶。简而言之,北碑气刚、瘦、透、皱也;南帖气柔、幽、修、漏也。吴先生欲执雨端而并蓄,乃是一种追险绝而归平正的壮举,也是他在线条方面所作的引人人胜的探索。他用十几年的心血来画意笔线描人物,我猜测,其用意全在于此。他的《库尔干的孩子们》、《师生间》等作品,主要是南帖的笔法,尤其是能得啄笔与掠笔之妙。或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即掷出;或微曲而下,势旋于左,法涩而动,意畅而婉。气势翩翩,若飞若动。《朝圣者》和《织帐图》则以北碑为主,骨力峭拔,气息浑古,下笔尽意骏厉,极其势而去,若不欲还,我在前面曾经暗示过,他的人物甚至还借用了山水的皴法,这两幅画正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特色。他的人体画则常常是两种线条交互并用,以求得凝重处与轻盈处各得其所。这在人体的绘画史匕堪称是一格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吴山明艺术年表 序 意笔线描人物画简论 头像 1. 伊犁少女 2. 藏族青年(局部) 3. 猎手 4. 湘西老农 5. 强巴(局部) 6. (局部) 7. 备茶(局部) 8. 雪山之鹰(局部) 9. 姐妹 10. 大能人 11. 牧牛汉 12. 吮手的孩子 13. 绍兴老农 14. 牧牛老汉 15. 牧牛老汉(局部) 生活写生 16. 蕉林少女 17. 傣家姑娘 18. 盛装 19. 饱经风霜 20. 新妇 21. 小镇夕照 22. 母与子 23. 待 24. 骄子 25. 小丫头 26. 牧羊女 27. 小喇嘛 28. 织帐 29. 友情 30. 小妮子 31. 一家亲 创作 32. 西泠秋韵 33. 造化为师 34. 潘天寿像 35. 草原无垠 36. 备茶 37. 舂韵 38. 阳光 39. 集市 40. 寺前僧侣 41. 摇蓝曲 42. 初雪 43. 母亲 44. 帕米尔果农 45. 家园 46. 老木屋 47. 青稞地 48. 归路 49. 山妹 50. 轮转 51. 格桑花 52. 朝圣 53. 古寺老僧 54. 浴 55. 赶集 56. 岁月 57. 沃原 58. 百草园 59. 延安五老 人体 60. 人体 61. 人体 62. 人体 63. 人体 64. 人体 65. 人体 66. 人体 67. 人体 小品 68. 晨曲 69. 不可居无竹 70. 童趣 71. 西施 72. 清泉 73. 僧敲月下门 74. 白云桃花入溪流 75. 桃花源 76. 春华秋实 77. 江南三月 78. 水乡妹 79. 山雨欲来 80. 翔鱼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画集,我早在几年前就有所耳闻,但真正拿到手中,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艺术气息,仿佛蕴含着无数年的山川故事。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大幅的山水画,墨色浓淡层次分明,笔触遒劲有力,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写意。那些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山间的清风拂面,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雨后山色的作品,那种湿润、清新,以及雨水洗涤后的格外苍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光影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即使是黑白的画作,也能从中感受到色彩的流动和空间的纵深。很多时候,我会在这些画面前驻足良久,试图去解读画中的意境,去体会艺术家想要传达的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这种纯粹的美,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仿佛为心灵提供了一个可以栖息的宁静角落。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使是细节之处也清晰可见。我最欣赏的是,在欣赏这些画作的同时,还能看到配套的中英文解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虽然我不是书法或绘画的行家,但通过这些文字的引导,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他对技法的独到之处,以及每幅作品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寓意。有时候,文字的解读会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这看似随意的几笔,背后是如此精妙的构思;而有时候,文字又会引发我更多的思考,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角度是多么的独特。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能够与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同一段解读,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这种收获感是阅读其他纯粹的艺术画册所没有的。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气韵生动”。每一幅画作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充满了动态和张力,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的力量。无论是描绘雄伟壮丽的山川,还是细腻入微的自然景致,都透露着一种勃勃生机。艺术家对于物象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事物的神韵,让人过目难忘。这种“神韵”,不是刻意追求的炫技,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体悟。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限意境的作品,它们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就能在观者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灵动的艺术世界,也让我对“道法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画集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从构图的宏大到细节的精巧,都展现了艺术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我特别留意到艺术家对“势”的把握,无论是山石的起伏、树木的生长,还是水流的方向,都透着一股内在的生命力,一股不可阻挡的“势”。这种“势”的描绘,不仅仅是形似,更是一种神似,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动态美感捕捉得恰到好处。在一些描绘人物的作品中,虽然篇幅不多,但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刻画得极其传神,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情绪。这种功力,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也是艺术家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体现。我经常会被这样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的图像,更是与观者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但越看越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看”的书。艺术家是如何“看”山,如何“看”水,如何“看”人,如何“看”生活,都体现在这些笔墨之中。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物的观察方式,似乎也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影响。我开始会留意身边景物的轮廓,会去感受光影的变化,甚至会去想象一棵树的生长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它不仅仅提供了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感知世界的引导。我甚至会尝试着模仿画集中的一些构图,虽然稚嫩,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欣赏,更在于它能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去体验生活,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