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能指与所指
评分##翻过
评分##结构性的辩证法仍属于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结构性仍是在场性关系的表达,即使海德格尔已经对主体哲学以“常人(das man)为中心”进行了革命,但本真的此在仍然没有能够跳出主体哲学,仍然是一种主体性的概念
评分##德国
评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本体论的特殊任务是概述亲在的基本特征,亲在则被定义为忧心。亲在有三个基本特征,它们都具有一种暂时性的意义。这三种基本特征是事实性(已经卷入这个世界),存在性(他是一种设计和可能性,是目前所是的同时又是能够成为的),以及沉沦(他倾向于成为世界上仅仅当前的存在,由于闲聊、好奇和两可他不能实现他大部分的可能性。)事实性揭示了赤裸裸的这里性,人的放纵或被抛弃。因为人在他在世存在的各种忧心中揭示自身,他发现自己是未经商讨被抛到世界上来并被扔给偶然的事实,而这些偶然的事实已经造就了他。在海德格尔关于事实性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暂时性的重要意义,它是忧心最终的本体论意义。事实性从根本上表达出过去的方向性。他早已开始存在并且具有一个过去,而且他正是由这个过去定义定型的,他的事实性就是他的命运。
评分##读到第一部分第二章。个人的理解能力,翻译,排版,等等,让我读不下去。
评分##本书从哲学史层面分析了《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也就是“存在论差异”,即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像光,而存在者像被光照亮的事物,所以存在本身无法被照。对存在者可以追问“是什么?”对存在却只能追问“如何是?”海德格尔从康德的“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和知觉概念的暧昧入手,对中世纪的本质与实存,近代存在论的客体与主体,逻辑学尤其是洛采双重判断学说等问题中体现的存在论进行梳理,然后进入存在论的核心也就是时间问题,存在者关心的是本质,是一种永恒凝固的非时间视角。但存在总是在时间性绽出的境域中出场呈现(在场)的。此在与上手事物,现成事物以及他人都以对空间(世界)和时间的原初领会为前提。此在因此是以意向性为基础的超越(先验)者。现象学还原被理解成柏拉图式的回忆。存在与时间中很多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更清晰地阐发。
评分##从康德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是”也“不是”说明实在的实在是不靠谱的,那么解构实在问题是实际性、实存性问题。延伸向上,直追古希腊哲学。存在的时间问题分析庸俗的时间观,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柏格森均在时间上庸俗化,海德格尔发现这一庸俗时间观背后统一的本源性时间的时间性问题,此在的存在于世界之中依靠于时间性建构,超越于主体达成主客合一的超越者存在。此在就是超越者。
评分##关于本书个人的体验有三点。一,几乎可以说所有形而上学书籍里这本读的最痛快;二,也是哲学书籍里几乎没有参考英译本的阅读,赞美且佩服译者!三,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