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 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颇有启发,只有理解带清是一个不同于明的内亚帝国,才能理解现代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
评分##近代东亚各国的历史走不出大清帝国的牢笼
评分##這是一部民族主義者和所謂的「愛國者」不宜閱讀的作品。「清國」和「中國」的區別和聯繫,蛻變和繼承,作者用一種獨特的角度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分析,讀之很有啟發。
评分##简史而已,适合平日没时间阅读的非专业人群的普及读物,外国人可能还会有新鲜感,自家人倒觉得是老生常谈,与讲谈社另一套中国的历史系列不相伯仲,内容较浅明,略嫌深度不足。后记可以稍加留意,反正这本在大陆不过审。也许,拍成NHK纪录片的效果会好些,还得搭配坂本龙一或S.E.N.S.这级数的音乐。
评分据说本套书会由理想国引进,不过本书大概是讲谈社中国史最后两卷的命运,不仅由于作者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评论,也涉及到天朝各种敏感事件。本书并非一般的清史概述,论大于述,不过对于清朝这种太熟悉的历史也不需要外国人的叙述,论反而是价值所在,藉此可以了解日本学者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近代中日关系问题,作者“非主流”观点,未必认同但可以进行对比,另外我看不出来作者有什么恶意,而是对东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实困境的展望。关于民族、爱国主义、东亚等概念的检讨颇有价值。大概是作者本身研究过西藏问题,所以特别关注这一地区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力,而将其作为清内亚帝国的一个表现,不过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给出本书关于内亚帝国的定义。至于当下的中国民族问题,作者大概没有考虑近代民族主义的普遍影响,单方面指责过于偏颇。
评分##看完了八旗文化Louisa Lim的另一本书,做个标记
评分##论据有点空泛,颇近口号式。精华在前半部分:明以华夷之辨立国,清以天下大同破之,至于民国之立则反用华夷之辨(民族自决),间用梁启超中国史之职方体系作为普遍主义观念,形成近代化国家。至于今,朝贡蕃属本同大清,所谓古往今来永恒的爱锅主义。
评分##近代史部分有若干史实错误比较倒胃口,论点和论据也无新意。但对族群问题如此酣畅淋漓的个人表达时中文图书很难遇到的,可与王珂的天下国家搭配使用
评分##10/14 臺大圖書館 01-21 興亡的世界史系列讀完的第一冊,但是這一冊就讓人難以評價。 作者作為「內陸亞洲」的支持者,讀完本書也有感覺他應該是日本右翼派史家(可能史家都不是,平野是東大法學院的教授)。立場很鮮明,觀點也很新穎,但是讀起來真的讓人一言難盡。 新清史帶有政治性是洗不白的,這本書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作者把清帝國認為是內亞帝國的繼承,蒙古和西藏是內亞帝國的中心,而漢文化就是朱子學的洗腦。作者一直將漢化和內亞傳統對立,所以也出現了因為洪秀全是客家人所以要起義這種很神奇的觀點。對於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看法,也很有政治色彩。 總體而言,關於蒙古西藏與華夷思想的論述確實耳目一心,給我帶來不少啟發,但是其他部分就不說了,作者時常在論述中加入一些無關內容的政治評論,特別是文庫版後記,慎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