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切片,1900

中國切片,1900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雷頤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代序
1870:預演
003 / 天津教案與庚子年預演
022 / “朝政崩壞,綱紀廢弛”:晚清混混陳國瑞發跡史
1900:風雲色變
033 / 己亥建儲:慈禧的心態與政治邏輯
047 / 社會結構與民間文化
058 / 危機産生與管控失敗
084 / 東南互保:革命隱喻?
101 / 紳商崛起
官員們
137 / 1900:大臣都是替罪羊
147 / 張之洞:總督的抉擇
163 / 風口浪尖李鴻章
184 / 裕祿:憨直的直督
194 / 袁世凱:庚子動蕩中的最大獲益者
229 / 奕劻的重用與清王朝的命運
243 / 尾聲
263 / 附錄 史學傢就是翻譯傢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從最高統治者到官僚隊伍,再到商人和底層民眾,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衰敗相,烏雲暗沉,山雨欲來。本書就1900年的大清事跡“切其一片”,一片雖薄雖小,但通過對切片的病理分析,意義卻未見得輕而淺。清政府對危機的發生起瞭什麼作用,危機産生後又是如何處理的?鴉片戰爭60年後,社會階層的變化對此又有什麼影響?在這場驚濤駭浪中,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簡言之,本書將視角投射在清政府對危機的判斷和管控、新的社會階層對社會進程的影響、中高級官員對時局的判斷和應對之上。

------------------------

◎著名近代史學者雷頤先生新近著作。

◎1900年這場巨大的悲劇,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拉開瞭 20 世紀中國的序幕。義和團成員、中國民眾、大臣官員、清政府及整個中華民族,付齣瞭巨大的代價,這是近代中國無法忽視的一段特殊曆史。

◎本書以獨特的切片視角,取1900年前後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與人物,通過具體事跡、個人命運,剖析晚清政治與社會之病理:質樸民眾的愛國熱情被用作工具,以聖主為自己做閤法性辯護的官場特色,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一再誤國,臣子為“聖明天子”做替罪羊……上上個庚子年的病癥依然值得認真迴顧與深思。

用戶評價

評分

##近代史的通俗寫作,雷頤先生非常擅長。除瞭李鴻章與義和團部分之外,本書中最讓人迴味的還是天津教案的颱前幕後。

評分

##0202年瞭還有人在說“慈禧是頑固派”、“康有為有膽有識”??????

評分

##關於辛醜條約前後的起因結果。聽說原書本想命名為《義和團》或《辛醜條約》,但審核不過。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義和拳民真的就消失瞭嗎?與其說落後就要挨打,不如說不遵守規則就要挨打,大清的滅亡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今,喊打喊殺聲依然不絕於耳,當初的義和拳民結局如何呢?不妨看看此書瞭解下。

評分

##關於辛醜條約前後的起因結果。聽說原書本想命名為《義和團》或《辛醜條約》,但審核不過。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義和拳民真的就消失瞭嗎?與其說落後就要挨打,不如說不遵守規則就要挨打,大清的滅亡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今,喊打喊殺聲依然不絕於耳,當初的義和拳民結局如何呢?不妨看看此書瞭解下。

評分

##對我思考近現代史連貫性有幫助,還有正好本書後記就是《曆史三調》的前言,接下來確實該讀柯文瞭

評分

##作者通過對曆史片段裏社會各階層的“病理”分析,讓讀者對這段曆史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一年時間雖短,但視角豐富:清政府、慈禧、大臣、軍閥、紳商、農民、義和團……社會各個階層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如何應對,又發生瞭什麼變化,引發瞭哪些新的矛盾?晚清社會結構的復雜變化,在這一年中可見一斑。

評分

##“教案”這一晚清中國獨特的社會問題,並以教案為分析模型,講述庚子國變的前因後果,理清危機背後復雜的權力鬥爭。移步曆史三調

評分

##最早察覺到1900年前後這一重大變化的人,可能是革命者孫中山。他在1895年和1900年的10月分彆策動瞭兩場武裝起義。雖然這兩場起義都失敗瞭,但他敏銳地感覺到,在這五年間,國人對革命者的態度發生瞭重大的轉變。在1895年的廣州起義後,舉國上下都把革命者視為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可是到瞭1900年的惠州起義之後,國人對革命者的惡評就不多見瞭,一些有識之士,甚至開始為革命的失敗感到惋惜。事後,孫中山對這一年發生的事有兩個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權的威信掃地以盡”;第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

評分

##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孫中山對1900年發生的事有兩個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權的威信掃地以盡”;第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中國切片》的作者認為,假如將1900年作為一枚中國曆史的切片,那麼孫中山的這兩句話,就是對這枚切片最準確的病理報告。教案往往是小規模的國變,而庚子國變就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教案。無論是義和團還是八國聯軍,都是被一股暗流推上瞭曆史的舞颱,這股暗流就是清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由於新舊兩派的權力鬥爭,數十年間,清政府內部在涉及洋人的問題上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使得它的政策總是朝令夕改,前後矛盾。今後在看待曆史問題時,如果你能找到這樣的變量,看齣什麼東西名存實亡,什麼東西雖死猶生,那或許就是《中國切片》這本書帶給你的一點點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