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佛教史

一口气读完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路军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佛教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哲学
  • 通俗读物
  • 入门
  • 普及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7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67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内容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作者简介

  谢路军,山东鱼台人,1993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与宗教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包括: 《善导净土思想述评》、 《中国道教源流》、《道教概论》;合著:《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宗教交流史》、《中国佛教简史》等。主编《宗教发展辞典》、《四库全书·术数》、《人生与道德》等;另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专业刊物发表。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佛教的起源
2.释迦牟尼佛
3.初转法轮
4.遗嘱四件大事
5.十大弟子
6.三藏圣典结集
7.部派佛教
8.大乘佛教
9.龙树、提婆
10.无著、世亲
11.中观学派
12.瑜伽行派
13.密教的流行
14.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15.佛教初传中国
16.汉明帝梦佛
17.汉译佛典的产生
18.安世高的禅学
19.支娄迦谶的般若学
20.东汉佛教概况
21.戒律始传
22.中国第一僧
23.梵呗的创始
24.康僧会的禅学
25.支谦的般若学
26.“敦煌菩萨”竺法护
27.玄学化僧人竺叔兰
28.帛法祖与《老子化胡经》
29.神僧佛图澄
30.道安及其活动
31.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32.法显的西行求法
33.毗昙和律藏经典的流传
34.江南“贵族佛教”
35.“六家七宗”
36.“解空第一”的僧肇
37.隐居庐山的慧远
38.《涅槃经》和《华严经》
39.“菩萨皇帝”粱武帝
40.真谛的译经成果
41.南朝各家师说
42.北魏、北周灭佛
43.北朝的译经活动和各家师说
44.佛教的石窟艺术
45.隋代帝王与佛教
46.智頡的天台宗
47.吉藏的三论宗
48.信行的三阶教
49.唐代帝王与佛教
50.寺院经济的发展
51.唐代佛教与道、儒的关系
52.佛教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53.玄奘的唯识宗
54.法藏的华严宗
55.慧能的禅宗
56.五家七宗
57.道宣的律宗
58.善导的净土宗
59.“开元三大士”的密宗
60.佛教传入西藏
61.五代十国佛教
62.永明延寿
63.两宋佛教
64.辽金元佛教
65.明代四人高僧
66.清代佛教
67.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的发展
68.近代佛教的基本特点
69.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
70.欧阳渐与支那內学院
71.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
72.建国后的佛教发展
73.中日韩三国的佛教“黄金纽带”

精彩书摘

15.佛教初传中国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并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佛教在传人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人准备了条件。
佛教传人前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佛教的传人和流行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首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东汉时期是佛教输入中国内地并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的初始阶段。西汉末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各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靠篡夺农民起义成果而当上皇帝的刘秀所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的是豪强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东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自汉和帝(69~105年)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利用职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它们与沉重的赋役和租税迫使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官逼民反,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最后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在地主武装的屠刀之下。但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中原地带陷入了群雄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这种社会现实有利于宣扬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佛教的流行。
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变化对佛教传播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在思想文化界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经学通过宣传天人感应的神学和纲常名教思想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然而,这种日趋繁琐粗俗的理论到东汉后期逐渐失去了维系统治的作用,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因此,东汉末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度出现了比较活跃的情况.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其中名法和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玄学处于酝酿之中。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留下了空隙。
两汉时期社会上盛行的各种方术迷信与东汉时产生的道教等,也都为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西汉时,天帝、鬼神、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卜筮、占星、望气等种种方术,在社会上都很流行,特别是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更为盛行。不少方术之士还入朝为官,从县令、太守而至司徒、司空,可谓显赫一时,这必然促使方术之风更加盛行。到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早期教义学说比较简单,仪规戒条也不是很完备。佛教作为比较成熟的宗教传人中国,对道教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道教最初往往将佛教引为同道.而佛教在初传之时也往往被曲解为道术的一种。这种局面.为佛教的流传与发展创造了一种适宜的文化氛围。
再次是中西方交通的开拓。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路线有海、陆二路。海路的开辟比陆路晚些,因而直到南北朝时才有译经大师经海路来到中国的记载。
……

前言/序言


《千年回响:文明深处的佛教叙事》 本书并非对佛教历史的简略概括,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佛教起源的印度本土,追溯其思想的萌芽与演变,并细致考察它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宗教。我们不追求“一口气读完”的轻盈,而是致力于呈现佛教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文化符号,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邃印记。 第一卷:寂灭之光,觉醒之初——早期佛教的勃兴与传播 我们将从佛教的肇始之地——古印度出发,详细剖析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教法。这并非一个神话的塑造,而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哲学背景的细致还原。洞悉当时婆罗门教的繁荣,以及各种沙门思潮的涌动,理解为何一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会选择出家,他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核心思想,是如何在对苦难的深刻洞察与对解脱的执着追求中诞生的。我们会深入探讨阿育王时期佛教的第一次大规模传播,如何借助其强有力的王权支持,越过陆地与海洋,将佛陀的教诲带到斯里兰卡、中亚等地,并分析这一时期佛教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开始显露出多元化的早期迹象。 第二卷:枝繁叶茂,意蕴纷呈——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崛起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应运而生。本卷将聚焦于部派佛教的形成。我们将细致梳理上座部、大众部等主要部派的分歧,考察他们是如何在戒律、教义解释上产生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所代表的对佛陀原意的不同解读。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宗派斗争,而是思想演变的生动写照。 紧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大乘佛教的崛起。我们会深入探究“空性”、“慈悲”、“菩萨道”等大乘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解它们是如何回应部派佛教的某些局限,又如何拓展了佛教的思想边界。从《般若经》、《法华经》等重要经典的诞生,到龙树、无著、世亲等中观、瑜伽行派祖师的哲学体系构建,我们将展现大乘佛教如何以其包容、普济的姿态,吸引了更广泛的信众,并逐渐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我们会探讨大乘佛教如何在不同地区,例如中国、西藏,催生出独特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与对佛教思想的贡献。 第三卷:文明交融,塑形变异——佛教在东亚的本土化进程 佛教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本卷将重点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我们将考察佛教最初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从早期的翻译佛经,到慧远、昙鸾、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佛教经典的解读与创新,我们将展现佛教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逐渐被中国化。 禅宗的出现,无疑是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将深入探讨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风格,分析其如何将印度禅法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相结合,成为在中国乃至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派。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净土宗的兴起,分析其“信愿持名”的简易修法如何契合了中国民众的宗教需求,以及密宗在唐朝的传入及其在中国本土的短暂辉煌。 我们还将考察佛教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理解佛教如何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哲学,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日本佛教如何孕育出日莲宗、禅宗的诸多分支,以及其在武士阶层中的流行。 第四卷:穿越山海,薪火相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与藏区的演变 在深入东亚的同时,我们不会忽视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以及藏区的独特演变。本卷将重新审视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早期发展,分析上座部佛教如何在那里成为主流,并如何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宗教生活。我们将考察泰国、缅甸等地的佛教寺院如何成为社区的中心,以及其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关注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与形成。从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迎请佛像、修建寺庙,到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宁玛、噶当、萨迦、格鲁等主要教派的特点,以及“噶当派”的祖师阿底峡在藏传佛教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展现藏传佛教如何将印度密续与西藏本土苯教文化融合,形成其独特的金刚乘体系,并分析其在哲学、艺术、医学等方面的独特成就。 第五卷:现代的回响,未来的展望——佛教在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本卷将目光投向近代至今的佛教。我们将分析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佛教传统的影响,以及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世俗化、科学主义的冲击,以及传统信徒的流失。 然而,佛教并非只是停滞不前的历史遗迹。我们将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如何进行自我革新,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例如,一些学者和僧侣开始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佛教经典,一些寺庙开始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教义,一些佛教团体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环保、扶贫、心理援助等。 我们还将关注佛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理解佛教如何吸引了西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以及它如何与西方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对话。本书将探讨佛教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如何为人类的精神困惑提供启示。 结语: 《千年回响:文明深处的佛教叙事》并非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场沉浸式的思想之旅。它力求呈现佛教在漫长历史中,如何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与精神力量,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呼吸同频共振。通过对佛教历史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表象,体悟到佛教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它在塑造人类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一种对智慧的追寻,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其回响,穿越千年,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通常对过于“通史”类的书籍抱持一种警惕,总担心其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概述历史的同时,对佛教思想体系的内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对“部派佛教”与“部派分裂”的探讨,处理得极为精细,仿佛是对一个复杂机械的内部构造进行透视。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各个部派在教义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影响了他们后来的发展轨迹,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佛教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此外,书中对佛教在与本土文化,比如道教、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力和创造力,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精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报告,充满了跨文化交流的智慧和张力。读后,感觉自己的心智被拓宽了,对“兼容并蓄”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体验感非常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学术速览,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清晰的逻辑脉络。作者似乎拥有一种“上帝视角”,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佛陀的教诲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被重新诠释、变异乃至发扬光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争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倾向于呈现多种学说和观点,而非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书中对佛教传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过程描绘,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文化碰撞的张力。那些关于造像艺术、寺院建筑风格随地理变迁而产生的细微差异,都被精确地捕捉并纳入了整体的叙事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世界宗教版图的理解都有了质的提升,不再将佛教视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革新的复杂生命体。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踏上了一段横跨千年的精神探索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交谈。他巧妙地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历史背景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佛教思想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在描述早期僧团的生活时,那种对戒律的尊重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能闻到古老寺院里檀香的味道。书中对不同地域佛教流派的演变也着墨甚多,比如印度佛教的衰微与大乘佛教在东亚的蓬勃发展,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文化、政治环境如何塑造了这些不同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对于禅宗公案的选取和解读,那种看似直白却蕴含深意的对话,着实引人深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忘怀,思考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足够的留白,供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消化那些沉甸甸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能量简直令人惊叹,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调,将印度次大陆上的一颗种子如何成长为横跨亚洲的精神之树的过程展现了出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史堆砌,而是一部充满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的史诗。作者对核心人物——从释迦牟尼到阿育王,再到后来的那烂陀寺的诸位大师——的刻画,都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仰力量。我仿佛能感受到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的那种震撼,以及他周游列国弘法的艰辛与不易。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既能感受到人类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又能体会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信仰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解释“缘起性空”等深奥义理时,没有使用过多复杂的术语,而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和类比,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其精髓。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非常“解压”,知识点吸收得非常迅速。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沉浸”。作者的叙述技巧高超,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经历巧妙地缝合起来。读到早期佛教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扎根的情节时,那种环境的炎热、信徒的虔诚,扑面而来。书中对于“阿难”和“迦叶”等主要弟子的命运描绘,极富情感张力,让人不禁为这些早期的追随者感到心折。与其他侧重教义的佛学书籍不同,这部作品的“人味”更足,它让人看到,即便是最崇高的信仰,也是由一群有血有肉、会经历迷茫和争论的凡人所建立和传承下来的。这种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遥远历史的距离。全书的结论部分处理得尤其出色,它没有落入盲目赞美的窠臼,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佛教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自我救赎的努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评分

佛教是教育,佛法是真正的智慧,是我们人生的明灯。

评分

这本书写的很一般,读读就行。

评分

看起来不错,冲这价钱,先给个5分

评分

谢路军而优雅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成优雅不是30女人的专利也不是名门望族女子的专利而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功课每个女人都有过优雅生活的能力一口气读完佛教史如果上帝没有给你美貌那何不努力做到优雅来超越美貌呢如果你已经幸运地拥有美貌那何不用优雅来超越时光让这美貌历久弥新呢说到优雅再没有比法国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女人尤其是巴黎女人更有资格诠释的而只有深谙法式优雅之道的中国女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更懂中国女人的内心需求石楠曾在巴黎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有八年之久所以对法国女人的时尚装扮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了解得甚为透彻如果你像我一样看过石楠出国之前的照片那么石楠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认不出她来完全变了一个人——从略带些婴儿肥的青涩少女一下子蜕变成了一位装扮得体谈吐风趣顾盼生姿的优雅熟女时间的原因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否认漫长的法国生活对她的影响有多深远从外在到人生观幸福观希望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通过这本小书一步一步从内到外走向优雅并从此改变自己枯燥乏味

评分

简单明了的一本好书

评分

这是买的第三本了。。。好书。。一看就懂。。

评分

一本了解佛教史的好书,不错

评分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早已俘虏了不少同学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太强调功利性。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会有趣吗?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看来,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评分

你可以不信一件事情,但你一定要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