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内容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说,佛教出生在印度。生长在中国。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音乐、音韵、雕刻、建筑)、天文、印刷、医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在中国哲学史方面。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华严宗和禅宗等教派的影响,进而发展壮大,自成体系。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龚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响。千百年来,数千卷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它影响到我国诗歌、小说的创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艺术风行各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作者简介
谢路军,山东鱼台人,1993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与宗教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包括: 《善导净土思想述评》、 《中国道教源流》、《道教概论》;合著:《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宗教交流史》、《中国佛教简史》等。主编《宗教发展辞典》、《四库全书·术数》、《人生与道德》等;另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专业刊物发表。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佛教的起源
2.释迦牟尼佛
3.初转法轮
4.遗嘱四件大事
5.十大弟子
6.三藏圣典结集
7.部派佛教
8.大乘佛教
9.龙树、提婆
10.无著、世亲
11.中观学派
12.瑜伽行派
13.密教的流行
14.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15.佛教初传中国
16.汉明帝梦佛
17.汉译佛典的产生
18.安世高的禅学
19.支娄迦谶的般若学
20.东汉佛教概况
21.戒律始传
22.中国第一僧
23.梵呗的创始
24.康僧会的禅学
25.支谦的般若学
26.“敦煌菩萨”竺法护
27.玄学化僧人竺叔兰
28.帛法祖与《老子化胡经》
29.神僧佛图澄
30.道安及其活动
31.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32.法显的西行求法
33.毗昙和律藏经典的流传
34.江南“贵族佛教”
35.“六家七宗”
36.“解空第一”的僧肇
37.隐居庐山的慧远
38.《涅槃经》和《华严经》
39.“菩萨皇帝”粱武帝
40.真谛的译经成果
41.南朝各家师说
42.北魏、北周灭佛
43.北朝的译经活动和各家师说
44.佛教的石窟艺术
45.隋代帝王与佛教
46.智頡的天台宗
47.吉藏的三论宗
48.信行的三阶教
49.唐代帝王与佛教
50.寺院经济的发展
51.唐代佛教与道、儒的关系
52.佛教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53.玄奘的唯识宗
54.法藏的华严宗
55.慧能的禅宗
56.五家七宗
57.道宣的律宗
58.善导的净土宗
59.“开元三大士”的密宗
60.佛教传入西藏
61.五代十国佛教
62.永明延寿
63.两宋佛教
64.辽金元佛教
65.明代四人高僧
66.清代佛教
67.藏传佛教转世制度的发展
68.近代佛教的基本特点
69.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
70.欧阳渐与支那內学院
71.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
72.建国后的佛教发展
73.中日韩三国的佛教“黄金纽带”
精彩书摘
15.佛教初传中国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并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佛教在传人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人准备了条件。
佛教传人前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佛教的传人和流行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首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东汉时期是佛教输入中国内地并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的初始阶段。西汉末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各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靠篡夺农民起义成果而当上皇帝的刘秀所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的是豪强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东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自汉和帝(69~105年)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利用职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它们与沉重的赋役和租税迫使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官逼民反,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最后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在地主武装的屠刀之下。但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中原地带陷入了群雄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这种社会现实有利于宣扬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佛教的流行。
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变化对佛教传播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在思想文化界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经学通过宣传天人感应的神学和纲常名教思想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然而,这种日趋繁琐粗俗的理论到东汉后期逐渐失去了维系统治的作用,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因此,东汉末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度出现了比较活跃的情况.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其中名法和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玄学处于酝酿之中。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留下了空隙。
两汉时期社会上盛行的各种方术迷信与东汉时产生的道教等,也都为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西汉时,天帝、鬼神、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卜筮、占星、望气等种种方术,在社会上都很流行,特别是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更为盛行。不少方术之士还入朝为官,从县令、太守而至司徒、司空,可谓显赫一时,这必然促使方术之风更加盛行。到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早期教义学说比较简单,仪规戒条也不是很完备。佛教作为比较成熟的宗教传人中国,对道教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道教最初往往将佛教引为同道.而佛教在初传之时也往往被曲解为道术的一种。这种局面.为佛教的流传与发展创造了一种适宜的文化氛围。
再次是中西方交通的开拓。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路线有海、陆二路。海路的开辟比陆路晚些,因而直到南北朝时才有译经大师经海路来到中国的记载。
……
前言/序言
《千年回响:文明深处的佛教叙事》 本书并非对佛教历史的简略概括,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佛教起源的印度本土,追溯其思想的萌芽与演变,并细致考察它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宗教。我们不追求“一口气读完”的轻盈,而是致力于呈现佛教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文化符号,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邃印记。 第一卷:寂灭之光,觉醒之初——早期佛教的勃兴与传播 我们将从佛教的肇始之地——古印度出发,详细剖析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教法。这并非一个神话的塑造,而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哲学背景的细致还原。洞悉当时婆罗门教的繁荣,以及各种沙门思潮的涌动,理解为何一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会选择出家,他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核心思想,是如何在对苦难的深刻洞察与对解脱的执着追求中诞生的。我们会深入探讨阿育王时期佛教的第一次大规模传播,如何借助其强有力的王权支持,越过陆地与海洋,将佛陀的教诲带到斯里兰卡、中亚等地,并分析这一时期佛教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开始显露出多元化的早期迹象。 第二卷:枝繁叶茂,意蕴纷呈——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崛起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应运而生。本卷将聚焦于部派佛教的形成。我们将细致梳理上座部、大众部等主要部派的分歧,考察他们是如何在戒律、教义解释上产生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所代表的对佛陀原意的不同解读。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宗派斗争,而是思想演变的生动写照。 紧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大乘佛教的崛起。我们会深入探究“空性”、“慈悲”、“菩萨道”等大乘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解它们是如何回应部派佛教的某些局限,又如何拓展了佛教的思想边界。从《般若经》、《法华经》等重要经典的诞生,到龙树、无著、世亲等中观、瑜伽行派祖师的哲学体系构建,我们将展现大乘佛教如何以其包容、普济的姿态,吸引了更广泛的信众,并逐渐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我们会探讨大乘佛教如何在不同地区,例如中国、西藏,催生出独特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与对佛教思想的贡献。 第三卷:文明交融,塑形变异——佛教在东亚的本土化进程 佛教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本卷将重点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我们将考察佛教最初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从早期的翻译佛经,到慧远、昙鸾、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佛教经典的解读与创新,我们将展现佛教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逐渐被中国化。 禅宗的出现,无疑是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将深入探讨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风格,分析其如何将印度禅法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相结合,成为在中国乃至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派。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净土宗的兴起,分析其“信愿持名”的简易修法如何契合了中国民众的宗教需求,以及密宗在唐朝的传入及其在中国本土的短暂辉煌。 我们还将考察佛教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理解佛教如何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哲学,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日本佛教如何孕育出日莲宗、禅宗的诸多分支,以及其在武士阶层中的流行。 第四卷:穿越山海,薪火相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与藏区的演变 在深入东亚的同时,我们不会忽视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以及藏区的独特演变。本卷将重新审视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早期发展,分析上座部佛教如何在那里成为主流,并如何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宗教生活。我们将考察泰国、缅甸等地的佛教寺院如何成为社区的中心,以及其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关注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与形成。从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迎请佛像、修建寺庙,到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宁玛、噶当、萨迦、格鲁等主要教派的特点,以及“噶当派”的祖师阿底峡在藏传佛教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展现藏传佛教如何将印度密续与西藏本土苯教文化融合,形成其独特的金刚乘体系,并分析其在哲学、艺术、医学等方面的独特成就。 第五卷:现代的回响,未来的展望——佛教在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的河流从未停止。本卷将目光投向近代至今的佛教。我们将分析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佛教传统的影响,以及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世俗化、科学主义的冲击,以及传统信徒的流失。 然而,佛教并非只是停滞不前的历史遗迹。我们将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如何进行自我革新,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例如,一些学者和僧侣开始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佛教经典,一些寺庙开始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教义,一些佛教团体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环保、扶贫、心理援助等。 我们还将关注佛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理解佛教如何吸引了西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以及它如何与西方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对话。本书将探讨佛教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如何为人类的精神困惑提供启示。 结语: 《千年回响:文明深处的佛教叙事》并非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场沉浸式的思想之旅。它力求呈现佛教在漫长历史中,如何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与精神力量,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呼吸同频共振。通过对佛教历史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表象,体悟到佛教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它在塑造人类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一种对智慧的追寻,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其回响,穿越千年,至今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