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基督者》讲稿

《敌基督者》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增定 著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宗教批判
  • 道德哲学
  • 虚无主义
  • 基督教
  • 现代思想
  • 西方哲学
  • 文化批判
  • 反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0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658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通识讲稿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7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讲稿》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敌基督者讲稿》作者吴增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全书62节进行逐一讲解,并将《讲稿》置于尼采个人的思想脉络与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谱系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思路,指出这本书的中心意旨是重新厘定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而进行价值重估。

作者简介

吴增定,男,安徽庐江人,1972年生,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迄今已发表“有朽者的不朽:现代政治哲学的历史意识”、“政治与教育:洛克的政治哲学研究”、“行政的归行政,政治的归政治”等数篇论文,另有《敌基督者》(尼采)、《政治神学续篇》(卡尔·施米特)等译著问世。

目录

讲稿
引论:尼采与《敌基督者》
第一部分:第1至13节
第二部分:第14至23节
第三部分:第24至35节
第四部分:第36至49节
第五部分:第50至62节

文本
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
建议阅读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敌基督者》是尼采晚期的一篇 文本。确切地说,这是尼采发疯之前写的一部构思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作品。我想首先从文献的角度,把这个文本的相关背景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我们知道,尼采于1889年1月6日突然发疯,并被他的好朋友欧维贝克(FranzOverbeck)接回德国。他在发疯前不久,也就是1888年9月,完成了《敌基督者》的写作。所以,有不少人断定尼采的《敌基督者》是疯言疯语,痴人说梦,完全不值得研究。从行文上看,《敌基督者》确实有一点“疯狂”的痕迹。大家稍微浏览一下就会发现,尼采几乎是通篇 从头骂到尾,骂得很激烈,很多骂人的话都是别人学不来的。
  抛开这些修辞性的话语不谈,单从尼采哲学和思想自身的语境来看,《敌基督者》可以说是他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把《敌基督者》和其他的文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根据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尼采的思考和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悲剧的诞生》到《不合时宜的观察》,这是尼采的早期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前五年,这是尼采思考和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包括《人性、太人性的》(一、二卷)、《曙光》、《快乐的科学》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它也是尼采本人最看重的一本书。他在《瞧!这个人》中对这本书有过专门的评价。他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代表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肯定部分”,也就是他所赞成的观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核心思想就是所谓的“超人”。什么是“超人”呢?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权力意志”对它自身的“永恒轮回”的无限肯定,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限的生命对自身的无限肯定。这也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第三个阶段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直至发疯之前。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说,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写的东西都是“否定性的”,都是为了反对某种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进行“价值重估”。什么叫“价值重估”?尼采的意思是,所有被传统道德、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等认定是善的东西其实都是坏的,而所有被它们贬低、批判为恶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价值重估”的目的就是把所有被基督教和传统形而上学颠倒的价值颠倒回去,恢复它原来和固有的秩序。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的所有作品都具有“价值重估”的特点。《敌基督者》也不例外。实际上,《敌基督者》的原始标题就是“价值重估”。按照瑞士尼采专家佐默尔(AndreasUrsSommer)的看法,《敌基督者》的正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是第1至13节,主要讲的是为什么要批判基督教,这种批判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基本原则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基本标准的阐发。第二部分 是第14至23节,主要是以佛教为参照,通过基督教和佛教的比较来澄清基督教的价值观。第三部分 是第24至35节,讲的是基督教的史前史,也就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它是如何从犹太教的历史之中演变过来。通过这样的演变,尼采进一步揭示了耶稣作为拯救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第四部分 是第36至45节,主要讲的是基督教历史所造成的灾难。第五部分 是第50至62节。这是整个《敌基督者》的核心部分,它所处理的基本问题就是信仰和真理之间的关系。
  因此,《敌基督者》看起来虽然是一个宗教史的研究,但是严格来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尼采要处理的问题,我们都非常熟悉,也就是真理问题。只是尼采认为,所有传统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严格说来,都不是对真理的真正追求和热爱,而是一种信仰或信念,或者说一种“信以为真”。基督教更是如此,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信以为真”。为什么要“信以为真”呢?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信徒不能接受耶稣死亡的“真理”、真相或事实,所以他们相信耶稣是上帝,是“道成肉身”,相信耶稣复活了,相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在尼采看来,所有这些都属于他们的信念或信仰,而信仰跟真理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敌基督者》所讨论的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就是真理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尼采的《敌基督者》通篇 都是嬉笑怒骂,他的修辞效果往往使我们忽略了他哲学意图。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把这些嬉笑怒骂的修辞看淡一点,不要受它们影响。当然,我在这里也要事先声明一下,我要把自己和尼采做一个切割。我只是客观地解释尼采的思想,并不是他的代言人。所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在感情或信仰上受到了冒犯,那么他应该去批判尼采。
  结语
  现在,我们讲完了《敌基督者》的全部正文。简单地总结一下。《敌基督者》看起来像是一部宗教史著作,它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研究。尼采首先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最后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但严格来讲,《敌基督者》其实是一本很深刻的哲学著作,它所关心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真理与信仰的关系。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也已经有所体会。
  最后,我想补充强调两点。首先,尼采的哲学博大精深,我是挂一漏万。再次声明一下,我既不是、也没有资格成为尼采的代言人,更不是他“命中注定的读者”。由于知识面和理解力的局限,我的讲解肯定遗漏了很多更精彩和更深刻的地方,有些理解和讲法很可能是错误的。所有这些,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批评和指正。其次,我建议大家在读尼采的书时,尽量“价值中立”一点,不要受他的修辞和情绪的过多影响,也不要太计较他的价值立场。哪怕你不喜欢他的价值立场,你也可以尝试理解一下他的基本问题和思路。或许,你会觉得他的思想很有意思。当然,一切终归要看个人的喜好。我个人觉得,就读书来说,有没有意思是第一位的,真假对错要摆在第二位,甚至无所谓真假对错。再正确的书,再神圣的书,如果觉得没意思,我是没有兴趣阅读的。看来,我好像是更喜欢真理的诗情画意效果,而不是真理。我不喜欢读正确的书,只喜欢读有意思的书,比如说尼采的《敌基督者》。好的,我的讲课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前言/序言


《敌基督者》讲稿:溯源、解读与当代回响 引言: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敌基督者》(Der Antichrist)无疑是现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挑战了西方文明赖以维系的根基——基督教道德。这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哲学论著,更像是一场激烈的思想战役,一场对信仰、价值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拷问。本书《敌基督者》讲稿,旨在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走进尼采的思想迷宫,理解其核心论点,探究其历史语境,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回响。本书不是对《敌基督者》原文的生硬复述,而是经过精心梳理、深度解读和多角度审视后的思想结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理解路径,激发独立的思考。 第一章:尼采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萌芽 要理解《敌基督者》,必须先回到尼采所处的时代。19世纪末的欧洲,科学理性主义兴起,传统宗教信仰在知识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变革、工业化浪潮、民族主义抬头,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尼采作为这一时代的思想巨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时代的脉搏,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诊断。 本章将梳理尼采的思想发展脉络,从他早期对德国文化和瓦格纳的倾慕,到后来“杀死上帝”的著名论断,再到对日耳曼民族主义的批判。我们将重点探讨尼采思想中的几个关键元素,例如他对生命本能的推崇,对奴隶道德的厌恶,以及对“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的阐释。理解这些早期思想,对于理解《敌基督者》中他对基督教的激烈批判,以及他对“超人”(Übermensch)的设想,至关重要。我们将展示,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他对生命价值和人类潜能的深刻思考。 第二章:《敌基督者》的“罪状”:对基督教的颠覆性解读 《敌基督者》的标题本身就极具挑衅性。尼采并非以一个宗教的叛逆者自居,而是试图以一种“非人”的视角,揭示基督教的本质。《敌基督者》这本书,充斥着对基督教教义、历史人物和价值体系的尖锐批判。 在本章中,我们将逐一剖析尼采对基督教提出的几大“罪状”。首先,他认为基督教是“奴隶的道德”,是对生命本能的压抑和否定,是对强者力量的扭曲和憎恨。尼采认为,基督教将那些在现实中弱小、痛苦、失败的人的怨恨和嫉妒,升华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律令,从而摧毁了真正的生命活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尼采如何区分“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以及他为何认为基督教代表了后者。 其次,尼采批判基督教对“此世”的否定和对“彼世”的虚构。他认为,基督教将人的目光从现实生活引向虚幻的来世,从而削弱了人们在现实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动力。对身体的贬低、对感官的压制,以及对苦难的宗教化解读,都是尼采批判的重点。 再者,尼采对耶稣基督本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历史上的耶稣并非那个温顺、慈悲的救世主,而是那个“不顺从”的、反抗世俗权力的人物。然而,基督教的传播者和解释者,却将耶稣的形象扭曲,使其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我们将探讨尼采如何试图“重估一切价值”,如何试图找回被基督教所遮蔽的生命本真。 第三章:尼采的“非基督”之道:超人、权力意志与重估一切价值 如果说《敌基督者》是对基督教的“否定之否定”,那么尼采所提出的“非基督”之道,便是其思想体系的积极建构。在批判的废墟之上,尼采试图为人类开辟新的道路。 本章将聚焦于尼采思想的积极层面。我们将深入解读“超人”的概念。超人并非一个生物学上的进化,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一种能够自我立法、自我超越、创造自身价值的生命形态。超人是尼采对抗虚无主义,为人类指引的未来方向。 我们将进一步阐释“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并非狭隘的政治权力,而是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生命不断生长、扩张、超越自我的内在冲动。尼采认为,一切生命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毁灭,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理解权力意志,有助于理解尼采对生命本质的看法,以及他对人类潜能的乐观期待(尽管这种乐观是建立在对人类现有状态的深刻否定之上的)。 最后,我们将探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这是《敌基督者》最核心的号召之一。尼采呼吁人们抛弃被基督教所塑造的旧有价值体系,重新审视和确立新的价值标准。这种重估,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对个体力量的释放,是对创造性冲动的回归。本书将探讨,尼采所设想的“重估”,并非毫无章法,而是以生命为本,以个体为中心,以创造为目标。 第四章:解读《敌基督者》讲稿的挑战与误读 《敌基督者》以其激烈的言辞和颠覆性的观点,常常引发争议和误读。尼采的思想,尤其是在被他人阐释和应用时,更容易被曲解。 本章将探讨理解《敌基督者》所面临的几个主要挑战。首先是语言的挑战。尼采的语言充满了诗意、隐喻和反讽,对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其次是概念的复杂性。如“权力意志”、“超人”等概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分析《敌基督者》历史上出现的几种典型误读。例如,将尼采的思想简单等同于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甚至为后来的极权主义提供思想武器。我们将详细剖析这些误读的根源,并指出尼采思想的真正意涵。例如,他所批判的“平等”并非指结果的平等,而是指一种压抑个性的平均主义;他所崇尚的“力量”并非简单的暴力,而是指一种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本书旨在通过清晰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帮助读者避免落入这些误读的陷阱,更准确地把握尼采的思想精髓。 第五章:《敌基督者》的当代回响:在世俗化与价值真空中的反思 尽管《敌基督者》写于一百多年前,但其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章将探讨《敌基督者》在当今世界的诸多回响。在宗教信仰日益多元化甚至淡化的世俗化社会中,我们是否面临着价值真空?当传统道德观受到挑战,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时,我们如何安顿身心?尼采对“最后的人”(der letzte Mensch)的预言,即那些满足于平庸、缺乏追求、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是否在当代社会找到了真实的写照?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审视《敌基督者》的当代意义。例如,在消费主义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裹挟?在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同时,我们如何避免陷入极端利己主义的泥沼?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可能带来伦理困境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尼采的批判是否也能为我们审视当今社会存在的“奴隶道德”式思维提供借鉴,例如过度强调政治正确、回避个体责任、以群体认同压制个体独立思考等。同时,尼采对生命活力、个体创造力、以及超越自我的追求的呼唤,是否也能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提供一丝启示? 结论:一场永恒的思想对话 《敌基督者》并非一本供人轻易阅读或简单接受的书。它是一部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中的邀请函,一场关于信仰、价值、生命本质以及人类未来的对话。《敌基督者》讲稿,便是这场对话的引导者,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文本的障碍,深入尼采的思想世界,并将其启发引申至我们自身的生存境遇。 尼采的批判是激进的,但他所探索的问题是普世的。通过对《敌基督者》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能藉此机会审视我们自身的思想根基,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并勇敢地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重估一切价值”之旅。这本书,希望成为您通往这场深刻思想探索的一扇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体现在它对时间跨度和永恒性主题的处理上。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去审视人类历史和存在的意义,使得我们日常关注的琐碎烦恼在那样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阅读过程中,一种强烈的“历史的纵深感”充盈心头,让人仿佛瞥见了文明更迭的幽微之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道德教条,而是展示了复杂性本身的美学——即真理往往藏在矛盾的交织之中。这种对待严肃议题的毫不妥协的态度,为整部作品定下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基调。读完后,世界在我眼中似乎没有变得更简单,反而更加复杂,但也因此,多了一层值得尊重的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浸式的、近乎于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很少直接给出结论,更多的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认知框架。阅读体验非常“内向”,它迫使我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信念和价值观。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长时间的沉思,仿佛作者安插了一些“思维的钩子”,让人难以轻易抽身。这种强迫性的内省过程,虽然在阅读当下可能会感到略微的压抑或费力,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建立更坚固的自我认知体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不是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激发疑问的书。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脉络,仿佛是一篇精心构建的宏大论纲。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虽然主题宏大,但逻辑的递进却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松散或重复的感觉。作者似乎对材料的取舍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每一个引用的案例或者历史的参照,都精准地服务于其核心观点的阐发。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取的策略——先铺陈背景,再层层剥开迷雾,直到核心的洞察浮现。这种架构的稳定性和内在的呼应性,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雕塑般的美感,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绝非一时兴起的作品,而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和反复打磨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神秘的气息。触摸封面的纹理,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质感,显然在印刷制作上投入了不少心思。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氛围相得益彰,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从外在的包装来看,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通俗读物,它似乎在向读者暗示,里面承载着某种厚重、值得深思的内容。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设计,既坚固又美观,即便是长期摆放在书架上,也能保持其挺拔的姿态。拿到手时,那种分量感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来构建复杂的逻辑链条,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结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精准的句子,试图捕捉其深层的含义。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流畅易懂的叙述,反而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又深不可测的导师进行对话,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跟上其思想的跳跃。这种文字密度极高的表达方式,无疑对读者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一旦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厚功力,即便是看似平淡的陈述,背后也蕴含着强大的张力。

评分

《讲稿》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评分

想要很久了,很喜欢!书的品相很好,便宜,送货快,很满意!

评分

物流神速!谢谢!

评分

作为一本分析尼采的书,写成这样不错了

评分

:《敌基督者》讲稿:《敌基督者》讲稿

评分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的書值得推薦啊啊

评分

这次大陆版一出,肯定要入手一本先睹为快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