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新译百喻经(平) 港台原版 新譯百喻經 顾宝田 三民书局 佛教 故事寓言 文学

【中商原版】新译百喻经(平) 港台原版 新譯百喻經 顾宝田 三民书局 佛教 故事寓言 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寶田 著
图书标签:
  • 百喻经
  • 佛教故事
  • 寓言
  • 文学
  • 港台原版
  • 新译
  • 顾宝田
  • 三民书局
  • 经典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438986
商品编码:10607418707
出版时间:2004-02-0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新譯百喻經》

作者: 顧寶田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04/02/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1438986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宗教命理> 佛教> 佛教經典/解說

新译百喻经(平) 台版 顾宝田 三民书局 

內容簡介

佛教傳行數千年,佛法本義便如治病良藥,度世度人。但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你是否也曾因經文艱澀,難窺堂奧而駐足不前,失去親近佛法的機緣呢?

本書作者藉著幽默詼諧的笑話寓言,脫去佛理說教外殼,深入淺出地講述佛法,如同良藥外和以冰糖,裹以樹葉,讓人樂於接受,輕易領悟佛法真諦。

想步入佛法的領域,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導讀

以故事說佛理,是佛祖釋迦以來的重要傳統。載入佛典的大量故事,以事喻理,深入淺出,對宣傳和普及佛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為世界文學寶庫保存了豐富的遺產。魯迅先生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魯迅全集》卷七)這些「如大林深泉」之印度寓言故事,多數出自佛典中。

本書編撰者為印度大乘法師僧伽斯那,又作僧伽斯。他沒有來過中國,故對其事跡所知甚少。據載,他從佛經中選出近百條譬喻故事,按需要進行加工製作,編成一部叫作《癡花鬘》的書,用作「教授新學」的教材。綜合分析,故事後面的評論,也應由他完成。全書共九十八則故事,加上開頭的引言和結尾的偈詩,合為百數。這些故事雖稱「抄修多羅藏(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佛所說經之結集)中要切譬喻」,但已無法在佛經中一一對應的追尋到它的源流出處。因為同一故事常見於多種佛典,具體情節、繁簡程度也有不少變化,又受資料限制,很難理清其頭緒。書中有些故事也不排除直接取材於佛典之外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有十三篇故事開頭用「譬如」,可能是引述某人、某書,不便直接說出,而採取的表達手法,它們或於佛經外另有出處。

本書的宗旨就是破除愚癡,掃除成佛的思想障礙。愚癡即無明。按照佛教理論,無明是對佛理的無知,主要指對四諦說、緣起論、善惡因果、輪迴報應等基本佛理無知,由之導致對外境和自我的執著分別,引發種種行為,種下善業惡業,從而使人陷入無窮的輪迴報應苦海,不得出離。因此袪除愚癡無明,使人開悟,是引導眾生脫離苦海皈依佛門的途徑。浩如煙海的佛家內典,從根本上說,都是服務於這個根本目標的,只是有的偏重理論和戒律的論證解說,有的偏重說故事,以事喻理而已。本書各篇一般都設計一個愚人故事,其中只有五篇以野干、蛇、鴿子、獼猴為主角。其實這些動物也代表愚人,是一種擬人化手法。說完故事,便借題發揮,依佛理進行分析評議,以開導愚蒙,指點迷津。如結尾偈詩指出:「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故事後面的分析評論,意在指明「正義」所在,是根治愚癡之良藥,能領悟於此,便達到目的,可以把笑話丟掉了。

評論部分表達編撰者普度眾生、弘傳佛法的願心,可概括為以下要點:一批判外道。主要是批判外道修煉苦行、迷執邪說、竊取佛法等錯誤,指出外道不從破除愚癡無明、引人開悟入手,顛倒修行主次,把人引入迷途。如〈搆驢乳喻〉,指明外道想通過「裸形自餓、投崖赴火」等苦行修成大道,就如同公驢擠奶一樣虛妄無成。又如〈煮黑石蜜漿喻〉,指明外道讓人臥棘刺上,用火炙烤身體,以圖得道,只是揚湯止沸,而非釜底抽薪,是沒有用的。二剖析世人種種過失和罪業,主要根源於貪欲、怨恨、愚昧無知,佛教稱為「三毒」,是無明的外在表現。如〈見水底金影喻〉,指出愚癡之人不懂緣起法,執著自我與外境為真實,如同以水底金影為真金一樣愚昧。如〈夫婦食餅共為要喻〉,批評世人為小名小利相爭不休,不肯相讓,招致大禍,以致墮入三惡道而不知畏懼。如〈小兒得歡喜丸喻〉,揭示小兒貪吃、乳母貪睡與比丘貪利養,結果失掉一切,皆為因貪而致禍。三解說佛理、訓諭僧徒。此類說教,遍及全書,隨處可見。多數為簡短數語,如〈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對常斷二邊的論述就比較簡短明白。亦有少數篇章論述較詳,如〈送美水喻〉,闡述一乘與三乘的關係;〈二子分財喻〉,講說四種論等都較詳。這部分內容由於受宣傳佛教限制,難免有牽強附會、拖沓迂曲之病,如魯迅批評的「言必及法,反多拘牽」處,讀者自會判別。

脫去佛理說教外殼,從世俗的純文學角度看,本書更具有較高價值。魯迅先生一九一四年出資在金陵刻經處重刻此書,並在一九二六年寫〈癡花鬘題記〉,認同王品青先生對此書「除去教誡,獨留寓言」的處理辦法,便是從純文學層面著眼推薦的。小說家沈從文先生也認為,多數佛經故事,「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組織極其動人的情節。......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蟲獸,故事布置,常常恣縱不可比方。只據支配材料的手段組織故事的格局而言,實在也可以作為『童話教育文學』以及『幽默文學』者參考。」(見王邦維《佛經寓言故事》之〈前言〉)在藝術創作方法上給予較高評價。

書中的故事與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亦能廣泛相通,這不僅表現在有些故事可以找到直接對應的中國版,而且表現在絕大多數故事都可以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和共鳴,反映中印兩大相鄰古國在思想文化領域源遠流長的親密關係。如〈乘船失釪喻〉與《呂氏春秋》中刻舟求劍故事,情節相近,寓義相通,只是道具有別而已。〈送美水喻〉中把五由旬改為三由旬與《莊子.齊物論》中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構想,多麼靈犀相通。〈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的故事,明代學者王廷相也講過。大意是有個人關起門來學習划船技術,把如何掌舵、搖槳、運櫓都記得爛熟,可是一入水操作卻翻了船。兩個故事頗為相似。如果仔細推究,此類相互影響、相互借鑑的情形一定很多。

體例方面,與本套叢書基本一致,又根據具體情況作了相應變通,作法是:

題解 旨在揭示故事的寓義。原文每段故事後面的評論,是按大乘佛學觀點撰寫的題解。我們則是用世俗觀點揭示故事中蘊含的人生經驗、教訓和哲理。此種揭示分析,只反映撰寫者個人的感受,一家之言而已,有些看法可能缺乏深度和啟發性,甚至不妥當、不足取,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取捨和創造性發揮。一則故事如同《周易》通過卦爻給出的一個個易象,觀象可以產生多種類比聯想和推斷,不必受已有言詞所限。

正文 以魯迅先生斷句,金陵刻經處刻本為底本,個別不妥處,則參照他本校改,不作校勘說明,以節省篇幅,統一體例。如〈渴見水喻〉,「君可飲盡」,「君」為「若」之誤,參照他本徑改。〈歎父德行喻〉,「便作是念言」刪去「念」字等,餘皆類此。

注釋 各篇說故事部分,難度不大,只對個別字、詞或有關名物典章、異域風情等作些解釋,分量不多。故事後面的評論部分,多涉及佛學理論、名詞術語、宗教儀軌等,需作適當解說,也只以介紹基本知識為限,不多展開,以免篇幅過大。

語譯 考慮到譯者是位外國人,行文有生硬古怪、不夠流暢處,語譯盡力加以改進,不機械地直譯,力爭準確流暢,合乎本義,又不失原作風格。限於能力,實際操作中恐距此目標尚有相當大的差距。

說明 主要是對文中涉及的重要佛理、概念範疇等,作簡要的解說,幫助讀者增加一些佛學知識和對原文的領悟能力。根據各篇具體情況,需要則寫,不需則略,故所作不多。所作說明,力求簡明,闡釋時難免有不全面、不系統、不準確處,只能作為參考。

將這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佛經故事集,準確流暢地介紹給的讀者,是一件並不輕鬆的差事。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對當時印度的風俗民情、名物典章等不熟悉,相關資料又很難查找,解釋起來難度較大。如野干、兜羅綿之類,中國無此物,只能用類比法解釋,不能真正到位。再是涉及佛學和印度歷史知識,較難把握。二是使行文風趣幽默,含而不露,耐人尋味,把讀者吸引住,這一條更難。本人佛學功底有限,又少文才,雖作了極大努力,力求以勤補拙,但疏漏不足之處一定不少。敬請讀者諸君多加斧正,以便改進。


《禅宗公案精选与禅境探微》 一部深入探索禅宗核心思想与实践的深度著作 作者: 佚名(由多位当代禅学权威学者共同编纂与校注) 出版社: 华夏文汇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送精美手抄本式插页 --- 内容简介: 《禅宗公案精选与禅境探微》并非简单的公案汇编,而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度解读、并结合现代人修行困境进行回应的禅学专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字面故事的表象,直抵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核心机枢,体验“明心见性”的究竟境界。 全书共分为三大核心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 第一部分:公案的结构与历史脉络——“见山是山”的起点 本部分着重于对禅宗公案(Koan)的本源、发展及其在不同宗派间的演变进行考证与梳理。我们避免了传统注释中过度依赖的典故堆砌,而是聚焦于公案在历史语境下的功能性转变。 1. 公案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因缘”到宋代“机锋”: 详细分析了从印度佛教的“本生故事”到中国禅宗的“机锋对答”的演化路径。重点剖析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初祖时代“因缘”的朴素性,与临济义玄、德山宣鉴时期“棒喝”的尖锐化之间的哲学差异。 五家七宗的公案风格差异: 深入对比了曹洞宗的“洞山家风”与临济宗的“一喝四机”在公案设计上的侧重点。曹洞偏向“五位体用”,公案多展现事物相互包含的圆融性;临济则侧重“竖拂”,公案旨在瞬间打破思维定势。 公案的文本化与误读风险: 探讨了在后世编纂过程中,公案如何从“活泼的机用”逐渐固化为“死板的教条”。分析了当代许多修行者仅停留在“猜谜”层面,未能把握住公案作为“断绝戏论”的工具属性。 2. 核心公案的深度解构(精选三十则): 本节选取了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三十则公案进行细致的“逆向工程”式拆解。例如: “东山水月”: 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义,更探讨了“水月”在般若学中“空性”与“缘起”的辩证关系,以及在具体修行中如何辨识“清净心”与“虚妄想”的微妙差别。 “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剖析了百丈怀海与黄檗希运在不同语境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应,揭示了禅宗对“体”与“用”的不可分割性强调。 --- 第二部分:禅境的直观体验与修习方法——“看山不是山”的体悟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它将理论与现代人的实际修行难点相结合,提供了一套注重当下觉察和非二元思维的指导路径。 1. “无心”与“觉知”的辨析: 许多初学者将“无心”理解为“放空”或“麻木”,本书明确指出,禅宗的“无心”是“不执着于任何心念,但保持清晰觉知”的状态。 细致区分: 详细对比了“昏沉(Sleepiness)”、“掉举(Restlessness)”、“入定(Samadhi)”与“本自具足的觉性(Pure Awareness)”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具体的心法对照表。 动中磨炼: 强调禅宗的精髓在于“日用是道”,公案的检验不在于打坐时,而在于日常的挫折、喜悦、冲突之中,如何保持心性的稳定。 2. “机锋”的现代转化: 在信息爆炸、思绪纷繁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棒喝”往往难以触及人心深处。本书提出了“现代机锋”的概念: 时间观念的打破: 如何在紧迫的截止日期前,体会“无时间感”的片刻。 信息过载的清理: 如何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迅速识别“真知灼见”与“无意义噪音”的差别,此即为“截断妄流”的当代实践。 情绪的直接面对: 探讨了如何将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视为公案本身,而不是需要压制的对象,直接从中观照其“空性”。 --- 第三部分:禅宗的圆融哲学与现代人文关怀——“看山还是山”的回归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将禅宗的智慧融入更广阔的社会与人生哲学之中,探讨“事理不二”的境界。 1. “明心见性”的社会责任: 从个体觉醒到群体影响: 禅宗的“见性”并非追求超脱世俗的隐士,而是培养出对世界更深刻、更具同理心的参与者。探讨了“知空而不空着”的平衡之道。 伦理观的重塑: 探讨了基于“万物一体”的禅宗世界观,如何自然而然地导向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更具慈悲的伦理体系。 2. 禅与东方美学的交融: 水墨意境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禅宗思维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园林艺术和茶道中的“留白”、“不完全”、“自然天成”的美学原则,这实际上是公案“不言之意”在艺术层面的显现。 对现代“效率至上”的反思: 强调了在追求速度和物质积累的时代,禅宗对“慢”、“静”、“专注”价值的重新肯定,这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深刻投资。 --- 推荐语: “本书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指向终极问题的工具。它要求读者带着全部的疑惑和挣扎走进文字,并在合上书卷时,发现那份困扰已然化为一颗清晰的定心丸。对于所有渴望超越知识积累,直抵生命本源的求道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 目标读者: 资深佛教居士、禅学研究者、哲学爱好者、以及在现代生活中寻求内心秩序与深度觉察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学编辑思路。它并非简单地将所有故事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在潜意识中构建了一种叙事的节奏感。从最初那些相对简单直白的因果报应故事,到后面逐渐深入到对心性、执念的微妙剖析,读者的心境也跟随故事的层次而层层递进。这种编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次渐入佳境的旅程,而不是一次信息的轰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为“港台原版”的流通本,它在版本校对上显得尤为严谨,没有发现明显的错漏或跳页,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这一点对于严肃的佛学或文学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让人感觉自己是在阅读一份经过时间沉淀和多方审视的可靠文本,而不是一份匆忙付梓的草稿,这种可靠性是阅读经典时最需要被满足的基本需求。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深切感受到这套“新译”版本在处理传统寓言上的匠心独到之处。百喻经的故事虽然简短,但其核心思想的穿透力却极强,它不是那种说教式的布道,而是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甚至有些滑稽的日常情境来展现人性的弱点与佛法的精妙。例如,其中一个关于“驴子驮盐”的比喻,描绘得栩栩如生,你仿佛能闻到那头驴子在烈日下喘息的味道,也能体会到主人那种近乎残酷的实用主义。译者显然在力求贴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重新构建这些场景,使得那些跨越千年的教诲,在今天读来依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不是隔靴搔痒的古代故事。这种“新译”的策略非常成功,它保留了寓言故事的趣味性与警示性,同时消解了传统译本中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让这些智慧结晶得以在更广阔的群体中流传和发酵。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百喻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清理”过程。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信息过载,我们常常会陷入到一种无效的忙碌之中,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缺乏清晰的审视。而这些寓言,就像一面面棱镜,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愚痴”行为,以一种略带夸张的方式反射出来。比如,某些关于“追求虚名”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却会猛然惊觉,自己某些时候不也正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讲述“别人是如何犯错的”,让你在潜移默化中自行校准航向。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育方式,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材料,但不强加结论,这种留白和引导,使得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远远超越了一般文学作品的娱乐价值。

评分

这次的阅读经历,让我对顾宝田先生的译介工作致以最高的敬意。要将跨越时空的宗教寓言,用既尊重原意又符合当代语境的文字重新呈现出来,难度极高。我能想象,在翻译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信、达、雅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取舍。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即故事的趣味性和哲理的深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它不是枯燥的教义阐述,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智慧的集合。对于任何对东方哲学、民间文学乃至早期佛教传播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读本。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精神滋养,让我得以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并从中汲取应对复杂人生的朴素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份量感和书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就给人一种非常“正统”的阅读体验。三民书局出品,质量果然没得说,字体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封面设计,虽然是传统题材,但整体色调处理得非常雅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审美需求。作为佛教题材的经典汇编,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无疑是对内容本身最大的尊重。我更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没有一味地追求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采用了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寓言故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降低了门槛,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智慧。这种精雕细琢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拥有和阅读这本“原版”书籍的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