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中庸形上思想(三版) 台版 高柏园 东大图书出版中心 哲学

【中商原版】中庸形上思想(三版) 台版 高柏园 东大图书出版中心 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柏园 著
图书标签:
  • 中庸
  • 形上学
  • 哲学
  • 儒学
  • 中国哲学
  • 高柏园
  • 台版
  • 东大图书
  • 三版
  • 原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东大图书出版社
ISBN:9789571931302
商品编码:10632607813

具体描述

中庸形上思想(三版) 台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中庸形上思想的專著,也是針對中庸形上思想重新加以詮釋的努力與嘗試。本書內容以形上義理為主幹,以思想發展為支脈。作者首先展示當代中國學者如錢穆、徐復觀、勞思光、唐君毅及牟宗三等諸先生有關中庸之詮 釋,經由比較、研究,從而肯定中庸道德形上學的性格。易言之,中庸既不是自然主義的中庸,也不是形上學與心性論的混淆,而是由道德意義證成存在意義的形上學,亦即是所謂的道德形上學。
 

作者簡介

高柏園


一九五八年生於臺灣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道家哲學、韓非哲學、宋明理學等。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及行政副校長,現任華梵大學校長。主要著作有《中庸形上思想》、《韓非哲學研究》、《禪學與中國佛學》、《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等。
 
 
目錄

新版序
序 王邦雄
自 序
 
一章 導 論   一
一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價值   一
一、就《中庸》形上思想的傳統意義說   一
二、就《中庸》形上思想的時代回應說   四
三、就《中庸》形上思想的永恆價值說   五
二節 本文所採用之方法   六
三節 全文之綱領   一○
 
二章 《中庸》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篇章問題   一三
一節 《中庸》的作者問題及成書年代   一三
一、《中庸》的成書與單行的經過   一三
二、《中庸》的作者問題及成書年代   一七
(一)傳統的主張   一八
(二)異於傳統之主張   二○
二節 《中庸》之篇數與章節   三四
一、《中庸》之篇數   三四
二、《中庸》的章節   三七
三節 中庸的名義   四一
一、中、庸二字的原始意義   四一
(一)中   四一
(二)庸   四二
二、中、庸二字在《中庸》書中的意義   四三
(一)中   四三
(二)庸   四五
 
三章 《中庸》之詮釋與重建   五一
一節 詮釋與重建的意義   五一
一、問題的提出   五一
二、何謂詮釋   五二
三、詮釋的層面與方法   五五
四、詮釋的價值與限制   五七
五、詮釋與重建   五八
二節 《中庸》形上思想詮釋之分化與反省   六○
一、本文範圍的限定   六○
二、當代詮釋系統之分化   六三
(一)錢穆先生對《中庸》的詮釋   六三
(二)徐復觀先生對《中庸》的詮釋   六六
(三)勞思光先生對《中庸》的詮釋   六七
(四)唐君毅先生對《中庸》的詮釋   六九
(五)牟宗三先生對《中庸》的詮釋   七○
三、當代詮釋系統之反省   七二
(一)錢穆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   七二
(二)徐復觀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   七四
(三)勞思光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   七八
(四)唐君毅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   八二
(五)牟宗三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   八六
三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重建   九○
一、《中庸》形上思想之思想背景的考察   九一
二、《中庸》形上義理的性格   九五
(一)道德實踐所開展之心性論與形上學   九六
(二)道德形上學對道家思想之回應   九七
(三)道德形上學的建立   九九
三、《中庸》形上義理的主要問題   一○一
(一)天的意義與地位   一○一
(二)天人關係(人在宇宙中之地位)   一○三
 
四章 《中庸》形上思想之開展與極成   一○五
一節 道德實踐的优胜根據所以提出之理由及其發展   一○五
一、道德實踐的优胜根據所以提出之理由   一○六
二、成聖的优胜根據之證成   一○九
三、成聖工夫論所以提出之理由   一一三
二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綱領   一一六
三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開展   一二四
一、道德實踐的优胜根據—本體論   一二四
(一)天命之謂性   一二四
(二)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一二六
(三)成己成物   一二八
(四)至誠無息   一三二
二、道德實踐的优胜根據之證成—工夫論   一三五
(一)率性之謂道   一三六
(二)修道之謂教   一三七
(三)君子之道   一四一
(四)至誠至聖   一四二
四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極成   一四五
一、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天人合一之道   一四五
二、天的优胜意義—知天畏天之道   一四七
三、實踐哲學之極限—人極之道   一五一
(一)就價值義而言   一五一
(二)就現實義而言   一五二
四、執與無執的融通—內聖外王之道   一五五
五節 道德形上學的優先性及其意義   一五九
一、道德實踐對形上學態度之決定   一五九
(一)價值觀對形上學態度之決定   一六○
(二)道德要求對價值觀的優先性   一六四
二、道德形上學具優先性之理由及其意義   一六七
 
五章 結論:《中庸》思想的回顧與前瞻   一七三
一節 本文主要內容之回顧   一七三
二節 《中庸》形上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七七
一、價值世界之貞定與客觀化   一七七
(一)價值世界的貞定   一七八
(二)仁政王道的客觀化   一七九
(三)執與無執的統合與無礙   一八○
二、對西方哲學及宗教之回應   一八二
(一)對西方哲學之回應   一八二
(二)對西方宗教之回應   一八八
三節 本文未來發展之前瞻   一九一
一、《中庸》在先秦儒學中之地位   一九一
二、《中庸》在宋明理學中的發展   一九二
主要參考書目   一九七

 

新版序

無論是形上思想或是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之道,取得永恆性的理想與價值;而庸,則為此永恆的理想與價值,提供了具體化的實現可能。這是本書當年寫作的立場,此立場至今未變。如今在本書再版之際,卻也有幾點值得再討論。

首先,就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而言,中庸無疑仍具有高度的價值。中之不偏不倚,正是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建立的理論核心,而庸者則說明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乃是在生活與活動中展開,而且它們必須是能真正為人們所實踐的價值與規範,否則仍然只是空話。劉述先教授強調以「理一分殊」做為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基礎,與中庸的精神實甚為一致。

其次,中庸思想真正的問題或有待發展之處,乃是在修養論,尤其是有關心、意、念的自我覺察、淨化、實踐的工夫修養方法與歷程之引導。《中庸》對「誠」有許多境界及修養的描述,然而都只是一種形式的說明,對學者而言既無明顯下手處的指引,也沒有一套能自我省察、自我定位之依據,因而工夫只是一種形式的說明,只是工夫論而缺少工夫步驟與方法的可操作說明。道德修養工夫是誠,誠在心上做工夫,問題是如何操作,這在推展儒學是十分迫切的需求。易言之,如何根據儒家智慧,例如中庸或誠,建構出一套步驟明確、可操作性高的身心安頓方法,是當代新儒家的重要工作。此工作不能以禮樂制度或內容取代,它不只是外在身體行為之規範,它更要能安頓身心意念的生活內容與胜出自覺性。

第三,《孟子˙盡心》有盡心知性知天之說,《大學》有格物致知至治國平天下之論,然二者都只是說明了心性與天、個人之修身與治國之關係,人所在的社會性在此中缺乏結構性之反省與建構。心性是人,而盡心知性知天可謂天人合一,然而在天人之間的人間社會的客觀結構缺少說明。這是朱子批評陸象山「兩頭明中間暗」的理由,也是儒學有待開發之處。

第四,不只是盡心知性的工夫論有待具體的開發,國家社會的客觀結構有待建構,對於「天」的意義,亦應有更為積極的說明。天之意義與內容當然可以由生命的道德實踐加以證實,此儒學的天道論之所以親切。然而,這是預設了高度的道德修養後的親切,對一般人而言,則天往往是難以捉摸的對象。因此,如何對天道有較為積極的論述,以接引大眾對天道性命之奧義更能親切體會,仍有待你我共同努力。

以上諸說皆是就儒學內部問題而論,此外,儒學在面對化、多元化文化、文化對話等議題時的立場與態度;以及儒學如何在華人社會繼續發揮重大的文化社會影響力,凡此,皆說明儒學一方面挑戰甚多,另一方面也任務甚多、機會甚多,儒學也因此仍顯為一生氣活潑的學問與文化。真理不會寂寞,因為它是人性的理想;儒學也不會寂寞,因為它是實踐人性理想之學,也是不可須臾離的生命智慧。

詳細資料
作者: 高柏園 
出版社:東大 
出版日期:2016/07/1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931302
規格:平裝 / 22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哲學> 中國哲學> 儒家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文史哲類> 哲學> 東方哲學

内容连载
一章 導 論
 
一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價值
《中庸》思想乃中國儒學傳統的主要思潮,它不僅具有深遠的形上意義,同時,也能切實地落實在平常日用的生活中,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章),可謂圓融之至。吾人研究《中庸》的形上思想,至少有三方面的價值可說。
 
一、就《中庸》形上思想的傳統意義說
《中庸》形上思想在傳統中的意義,我們可以由朱子之〈中庸章句序〉中略窺一二: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蓋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
 
朱子之語,至少提出二點要義:
1.《中庸》是儒家道統之所傳。
2.《中庸》是宋明理學復興,以回應佛老的重要根據。
 
根據朱子之說,我們可以發現《中庸》至少在先秦及宋明階段,經過二次的轉折發展。在先秦時期,《中庸》是代表儒家形上思想與實踐工夫相結合的精華,它不但回應道家形上思想之挑戰,同時也反省及罪惡等人生負面之意義,由此不但極成先秦儒學之形上思想,同時也是先秦儒學實踐工夫之終教與圓教。其次,在宋明時期,宋明理學的先驅人物,如周濂溪、張橫渠等,皆是由《中庸》、《易傳》契入2。此見《中庸》、《易傳》在當時必有其相應之歷史背景使其如此受重視。再觀朱子〈中庸章句序〉,則不難了解宋明儒學重視《易傳》、《中庸》及形上學的用心,亦不外在希望重建道統,以回應佛老之學3。而無論在先秦或宋明,《中庸》也的確成功地完成其時代之使命,而保留了其為道統的傳統地位。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中商原版】中庸形上思想(三版)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该书所属领域、作者背景及其核心思想的研究价值,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具体内容细节: --- 《中庸形上思想(三版)》:重探儒家智慧的形而上学基石 【图书定位与价值】 本书聚焦于儒家经典《中庸》的深层哲学意蕴,特别是其所蕴含的“形上思想”体系。在当代哲学思潮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结构,发掘其超越经验现象的终极关怀,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中庸形上思想(三版)》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前沿,致力于对《中庸》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形而上学重构与诠释。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经典文本的精确考证与细致解读,更在于它试图超越传统的道德说教式阐释,挖掘《中庸》作为一套完备的宇宙论与本体论的潜力。它将《中庸》置于广阔的哲学对话之中,探讨其如何回应人类普遍面临的关于“存在”、“本源”、“天人关系”以及“终极价值”等根本性问题。通过对“诚”、“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辨析,本书旨在展示儒家思想在本体论层面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作者背景与研究视野】 本书作者高柏园先生,是当代新儒学研究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研究生涯深耕于中国哲学史,尤其在对宋明理学、特别是对心学和道体论的研究上,形成了独到且深刻的见解。高先生的学术路径兼具深厚的古典学功底与敏锐的现代哲学洞察力,使得其对传统经典的解读既能坚守文本的内在逻辑,又能展开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此次《中庸形上思想》的“三版”修订,体现了作者在多年教学与研究积累基础上对原有论述的进一步提炼与深化。不同于早期侧重于文献梳理的研究,三版更注重理论体系的建构,力求将零散的概念整合为一个连贯、严密的形上学框架。这种研究视野,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诠释学”范畴,更接近于“哲学建构”的实践,为理解中国哲学的底层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核心议题聚焦:形上学的维度】 本书的核心任务在于厘清《中庸》中的形上学脉络。在传统诠释中,《中庸》常被视为一套修身养性、达到至德境界的指南。然而,本书突破了这一局限,将探究的焦点转向了: 1. 本体论的基础: 探讨《中庸》如何界定“道”的本质与存在状态,以及这种“道”如何向下落实到个体生命之中。它尝试揭示《中庸》中关于“体”与“用”、“本”与“末”的结构性区分。 2. 天人关系的重构: 深入考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著名论断背后的宇宙论含义。如何理解“天”的超越性与内在于人的“性”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理解儒家形上思想的关键。 3. “中和”的实践哲学意涵: 不仅将“中和”视为一种道德实践状态,更深入探究其作为一种宇宙本体的运行法则——即一种动态的、自我持守的平衡机制。这种机制如何确保万物在生成过程中保持其内在的秩序与合理性。 4. “诚”的境界论: “诚”被视为贯穿一切的枢纽。本书致力于将“诚”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它如何成为连接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桥梁,以及如何通过“致诚”最终实现个体与宇宙整体的合一。 【阅读体验与学术贡献】 本书的论述风格严谨而富有思辨性,语言精准,逻辑推演层次分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但同时,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上力求清晰,使得研究者和对中国古典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对于从事中国哲学史、形而上学、宗教哲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批判性参考的源泉。它挑战了既有的某些主流解读,通过对《中庸》“形上”维度的重新挖掘,丰富了我们对儒家思想体系完整性的认识。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当代对儒家经典阐释进入了一个更为深邃和结构化的阶段,是理解中国思想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力作。 【出版信息】 本书由东大图书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作为其高端学术著作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在装帧设计和文本校对上均达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与典雅。此“三版”的问世,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事件。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阅读哲学类的书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让人感觉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初印象是,它在努力架起一座桥梁,连接那些深奥的概念与普通读者的理解能力。文字的组织方式似乎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力求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那种行云流水般的叙述节奏,在讲解复杂思想时,并没有显得拖沓或过于简化,而是在恰当的地方进行深入剖析,让人在领会要点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思想本身的韵味。这种平衡感,在哲学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从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值得称赞。在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一本纸质书如果能在物理层面提供优越的体验,无疑是为阅读增添了一层享受。这本书的页边距处理得当,使得文字块既不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分散注意力。而且,那种纸张的微哑光质地,让眼睛在长时间面对密集文字时,负担减轻了许多。好的阅读体验,常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内容的接纳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鼓励我们沉浸其中,进行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

评分

我个人对于探讨“形上”议题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特别的敬畏感,因为这往往触及到我们存在的最底层逻辑和宇宙的终极奥秘。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架构感,它似乎不是在罗列零散的观点,而是在构建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我特别留意到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它们之间不是生硬的衔接,更像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每深入一层,都能回溯到前文的某个基础概念,从而加深理解。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思维的训练,引导读者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建构和反思作者提出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纸张的质感,初上手就给人一种对内容深度有所期待的感觉。封面上的书名设计也挺有意思,那种朴实的字体排布,没有过多花哨的点缀,反而让人觉得作者对内容本身有着十足的信心。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拿在手里翻阅时,那种与指尖的触感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赘。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页的文字,但仅从外观和触感上来看,它已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适合严肃思考的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问之器,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

评分

对于任何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言,其思想的原创性和启发性是衡量价值的关键标准。虽然我还没有能力完全吸收其全部精髓,但我能敏锐地察觉到作者在处理传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切入点。它不像是一些模仿前人论述的读物,而是似乎在以一种全新的光束照亮了某些被忽视的角落。尤其是在那些涉及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讨论中,作者似乎能够跳出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出一些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解释。这种突破陈规的尝试,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化自己哲学视野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