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柳公权——中国书法家全集
:48.00元
作者:(唐)柳公权 ,倪文东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543449350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法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生平述略
 以书知名,入仕为官
 志于书道,千秋笔谏
 人缘书贵,书因人重
 淡泊处事,致力书艺
第二章 书艺简广西壮族自治区
 书学渊源——融会诸家,自成一体
 创作风期——集古生变,创法出新
 书风特征——遒劲峭拔,斩钉截铁
 地位影响——名播中外,风神自远
第三章 书法集评
附录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释文
作者介绍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
文摘
序言
这本《柳公权——中国书法家全集》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墨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捧墨香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法解析,侧重于结构、笔法和章法上的刻板指导,毕竟柳体以其“颜筋柳骨”中的“骨”著称,强调法度和筋力。然而,当我翻开内页,看到那些精选的碑帖高清摹本时,才意识到它的价值远超一本教科书。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玄秘塔碑》的细节放大图,那些细微的转折和提按,在印刷的精细度下几乎能感受到柳公权当年运笔时的力道变化。对于一个想深入理解唐代楷书巅峰的人来说,光是能沉浸在这些高品质的图像资料中,就已经是无价的体验了。它没有冗长而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直观的“看”来引导你进入那个时代。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法史脉络比较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总觉得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位大家都是片面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展示柳公权作品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与其同时代或前后期的其他书法大家的对比分析。比如,它会并置一些欧阳询和颜真卿的某些字形进行比较,这种“他山之石”的对照,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柳体“瘦硬险劲”的独特性是如何在唐代楷书群星璀璨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这种不完全聚焦于“我”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仅仅是柳公权的传记或作品集,更像是一部围绕唐代楷书发展史构建的精美画廊,柳公权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但你也能看到周围星辰的光芒。这种宏观的视野,对于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判断力,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深度,让人感觉它并非是赶工出来的快餐读物,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术成果。我特别欣赏它对柳公权生平经历与艺术风格演变之间的关联性探讨。柳家世代为官,他的书法风格从早年的端正雅致,到晚年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峻峭,绝非偶然。书中细致梳理了他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心境变化,并将这些心境对应到作品的笔画力度和结构欹侧上。这种将“人、文、艺”三者紧密结合的解读方法,让冰冷的笔画忽然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它不再是僵硬的“范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挣扎与超越的艺术家的灵魂投射。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挖掘,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全集”的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对传统书籍的数字化程度一向比较挑剔,很多所谓的“高清”图像,在放大后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色彩失真,根本无法准确传达原作的韵味。然而,这套《全集》在图像处理上确实下了大功夫。我注意到,它对于那些残损严重的碑刻,采用了多层次的扫描技术,不仅保留了清晰的字形轮廓,还力求还原出拓片上细微的“飞白”和“枯笔”效果。这一点对于研究柳体晚期那种愈发苍劲、略带干枯的笔墨趣味至关重要。对我而言,书法学习不仅仅是模仿,更是与古人精神的对话,而清晰准确的图像就是这次对话最可靠的媒介。很少有出版物能把“资料还原度”做到如此极致,这体现了编纂者对尊重历史原貌的匠人精神。
评分我是一个对版式设计有洁癖的人。很多书法选集为了塞进更多内容,常常采用拥挤的布局,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压抑,对细节的欣赏也大打折扣。这套《柳公权——中国书法家全集》在版式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留白,给予每件作品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疏朗”的布局,不仅提升了视觉舒适度,更重要的是,它迫使读者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字形之间的气韵流动。尤其是在展示对联和长篇尺牍时,它能够很好地处理篇幅与留白的关系,使得整体观感既大气磅礴又不失精致细腻。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气韵生动”的最佳诠释,它的美学价值已经延伸到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排版艺术层面,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