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日本建築解析 /港颱繁體建築設計圖書 日本建築

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日本建築解析 /港颱繁體建築設計圖書 日本建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華英 編
圖書標籤:
  • 日式建築
  • 日本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剖麵
  • 懷古建築
  • 傳統建築
  • 港颱圖書
  • 建築圖鑒
  • 建築解析
  • 古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瑞昇
ISBN:9789865749453
商品編碼:10873636895
開本: 15 x 21 cm
齣版時間:2014-05-30
頁數:17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棲息在街坊巷弄的悄悄話 帶您漫步在歷史的軌跡
您可曾想過,日本的街道命名方式有其來由?明明沒有地藏菩薩卻叫作地藏阪,這究竟是怎麼迴事?建築本身自然是重點,其他也涵蓋瞭洞窟、湧泉、坡道、暗渠、水路、路麵電車、橋下、攤販、標誌等設計剖析。

解讀蘊藏在街坊巷弄的神祕暗語,改變您對熟悉景物的看法!

本書帶您用散步的心情,輕鬆瀏覽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特色建築與各種文物設計,欣賞日式建築的同時,也能獲得許多雜?W小知識喔!

本書特色

以淺顯易懂的豐富插圖,帶領讀者進入建築剖析的世界。
一書涵蓋建築剖析、地理變遷、文物歷史、傳統文化等雜學小知識。
內容有趣、實用!隨身攜帶一本樂趣無窮!

作者介紹
スタジオワーク (Studio Work )

Studio Work,是一群對逐漸改變的環境與風景深感興趣並經常懷抱著疑問的工作者聚集組成的團體組織。把重點放在實地考察,並藉由深入接觸城鎮和原野的各種事物發現新的價值觀,以記錄和傳輸作為目標。本書是長年纍積的活動記錄(di一波)。

成員介紹(依50音順序排列)
糸日榖晶子(Itohiya Syouko)二級建築士
1968年 齣生於東京
1993年 工學院大學專門學校建築科研究科畢業
2006年 成立有限公司KORAMU
2012年 參與住宅建築社區發展中心(すまいづくり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的「城鎮漫步」企劃
主要擔任本書環境方麵的內容

井上 心(Inoue Kokoro)二級建築士
1979年 齣生於埼玉
2002年 法政大學經濟學部畢業
2006年 工學院大學專門學校二部建築學科畢業
2007年 進入一級建築士事務所TKO-M.architects服務
2011年 參與住宅建築社區發展中心(すまいづくり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的「城鎮漫步」企劃
主要擔任本書水邊環境方麵的內容

木下正道(Kinoshita Masamichi)一級建築士
1971年 工學院大學畢業
1989~1994年 工學院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兼任講師
1975~2006年 工學院大學專門學校專任講師
1981年~迄今 任職株式會社For Life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代錶董事
1999年~迄今 「城鎮漫步」小組 領隊
2006年~迄今 住宅建築社區發展中心(すまいづくり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 代錶幹事
主要擔任本書建築物方麵的內容


目錄
目次
di1章 地形解讀
010斜坡名稱,是江戶人的訊息
012男阪,難以一口氣登頂
014建在岔路口,指示正確道路的標誌
016尋覓江戶遺跡-水邊的雁木
018縱橫無止盡,布滿溝渠的江戶市區
020在橋詰廣場推敲城市的歷史
022以1根竹竿主張水邊的權利
024尋覓隱藏的水路痕跡
026由地名與水引導的窪地散步
028著名景點處有湧泉流齣
030訴說土地往昔的路旁神佛
032神社的社殿朝嚮何方
034富士塚是展現園藝師jue佳技法之所在
036以「硃引」和「墨引」錶示江戶
038江戶也存在的棋盤式格子道路

di2章 城鎮巡禮
042注意隅田川復興橋梁的設計
044主柱上遺留著裝飾藝術的香氣
046從車站內部展開的城鎮巡禮
048利用路麵電車掌握城鎮整體的麵貌
050充分享受復興小學的現代設計
052擁有西式公園?�鎮守之林的復興小公園
054多留意城壁石垣的疊砌方式與坡度
056巷道舒適的秘密
058巷道是居民們共同使用的庭院
060巷尾的迷宮也有規則
062飄散在巷弄的黑市氛圍
064在颱地的邊境尋找水井
066黑暗洞窟內的弁財天
068鳥居的麵貌分成「神明」係和「明神」係
070緣日的攤位配置是有秘訣的
072輕鬆擺攤、輕鬆撤離的攤位秘密
074以4種姿態區分佛像
076有地藏菩薩的地點是與另一世界的交界
078高架鐵路下的建築物不需要屋?敚?br>080雅緻的黑色牆麵是茶藝館的標誌
082復古派齣所的細微之處藏有職人的齣色手藝
084澡堂的設計是寺院風
086留意香菸店的展示櫃
088至今仍存在的傳統點心店的地點條件
090町傢是值得一看的景點,也是休憩的好去處

di3章 建築探訪建議
094將木造建築物改以石材建造的擬洋風建築
096留意十字路口的門麵─隅丸建築的入口處
098尋找帶有遊廓痕跡的咖啡館建築
100耐火能力強的藏造建築、塗造建築
102建築物正麵即是畫布的看闆建築
104裝扮成西洋風格的看闆建築
106瞭解長屋演變的過程
108別緻的町傢是江戶風?還是京都風?
110和洋摺衷是中產階級傢庭憧憬的成果
112從精緻講究的門,看見庶民的驕傲
114風雨創造齣來的土牆韻味
116內側也有美麗的木闆圍牆?
118在繩結上展現的竹籬形式
120解讀「傢印」中蘊藏的暗號
122潛藏在×○□深處的古代思想
124桃太郎中的鬼怪都討厭的裝置
126精美的看闆展現商店的個性
128決定店鋪門麵的暖簾
130外齣探尋潛伏在城鎮當中的猛獸們

di4章 細節的講究
134屋頂是阻擋迎風前進的船
136靈活運用屋簷下方這曖昧空間的智慧
138瓦的紋樣是符咒的標記
140即便不是鬼臉,仍依舊是鬼瓦
142半yong久的持久性建材-闆壁與土牆
144土牆倉房上遺留的海參牆之美
146華麗之梲的真實麵貌
148尋找伊豆長八之傳說漆喰鏝繪大師的作品
150在玄關看清楚傢裡的格局
152玻璃門的設計緣起於紙門
154透過防雨窗套能一目瞭然的工匠技術
156簡單的格柵所顯現的店傢內部
158以「拱形」實現大空間
160磚塊顯露的近代化痕跡
162由石砌築呈現的美感

di5章 到鎮上一看
166利用事前調查進行城鎮漫步的想像訓練
168隻要運用身體某處,就什麼都能測量
column
021何謂橋詰的「三種神器」?
035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產-富士塚
042橋的名稱會依道路位置而變化
045即使橋已不在,仍保留至今的主柱
047城鎮範圍會依車站位置而變化
055石垣堰堤的製作方式
065也找找幫浦的印記吧
067當作麴室的洞窟
071想知道更多一點──露天攤販的世界
073可在露天攤位使用的隱語
077尋找地藏菩薩!
117依素材變化的牆垣外貌
118依頂部區分-建仁寺垣的真、行、草
121嚮本傢看齊的分傢傢印
123尋找「○□」的變形造型
129在各個地點改變名稱的店鋪暖簾
132為什麼噴水池的吐水口是獅子?
139意想不到的瓦片使用方式
141您知道「影盛」嗎?
145沒有菱紋的鋪瓦牆
157從格柵看齣行業類別
159拱形既堅固又柔和
163 「方錐石」是什麼呢?
topics
040漫步城鎮時的必攜地圖「江戶切繪圖」
092西洋化的浪潮也湧至橋上
164尋找裝飾藝術吧!
172執筆者介紹

174 參考文獻


作者: スタジオワーク (Studio Work )
譯者:張華英
齣版社:瑞昇
齣版日期:2014/05/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749453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日本建築解析 /港颱繁體建築設計圖書 日本建築》內容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另一個建築領域: 書名:《現代主義建築的革命與演變:20世紀全球建築思潮的深度剖析》 主題: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20世紀以來,以現代主義為核心,嚮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乃至高科技建築等思潮發展的復雜曆程。它不關注傳統或地方性的建築形式,而是聚焦於全球範圍內,在工業化、技術進步與社會變遷背景下,建築師們如何重塑空間、材料與功能界限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結構清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現代主義建築的誕生、成熟、挑戰與超越。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萌芽與宣言(1900-1930s)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源頭,分析瞭其對維多利亞時代裝飾主義的反叛。我們深入研究瞭早期先驅者,如阿道夫·魯斯(Adolf Loos)的“裝飾與罪惡”理論,以及奧地利分離派在藝術與建築中的探索。 重點章節將放在“國際風格”的形成上。我們將詳盡分析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築五點”如何成為革命性的宣言,以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少即是多”原則的極緻追求。我們探討瞭包豪斯(Bauhaus)在整閤藝術、工藝與工業生産方麵的實踐,分析瞭其教學理念如何影響瞭整整一代建築師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早期混凝土、玻璃和鋼結構應用的案例分析,展示瞭技術如何被解放齣來,服務於全新的美學和功能需求。本部分強調的是,現代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對工業化社會生産方式和人類居住需求的哲學迴應。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全球擴張與地方化(1940s-1960s) 二戰後,現代主義思想隨著全球化進程迅速擴散,但同時也麵臨著水土不服的挑戰。本部分側重於現代主義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與變異。 我們將分析美國在戰後對現代主義的接收與改造,尤其是對“國際風格”的商業化應用——從企業總部大樓到郊區住宅的設計範式。同時,本書也細緻考察瞭巴西的現代主義運動,例如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在巴西利亞的設計中,如何將現代主義的抽象幾何與南美洲的地域精神相結閤,創造齣獨特的紀念碑性美學。 此外,本部分還將討論對純粹現代主義的反思。我們會研究路易·康(Louis Kahn)對“光、結構與場所”的深刻探究,以及他如何試圖在現代主義的簡潔中恢復建築的“意義”(Meaning)和“巨量”(Vessel)感。這些探索預示著未來建築思潮的轉嚮。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的危機與反叛(1970s-1980s)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和對大規模標準化住宅的批判聲音高漲,現代主義的普遍性原則開始受到質疑。本部分聚焦於對現代主義“烏托邦”理想的解構。 核心議題是“後現代主義的興起”。我們將詳細分析羅伯特·文丘裏(Robert Venturi)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對“裝飾的擁護”和對“少即是多”的嘲諷,探討他們如何引入“有意義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案例研究將涵蓋對曆史元素的挪用、符號的迴歸以及對城市文脈的重新關注。 同時,本書也將考察“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的興起。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和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等建築師如何將結構、服務係統暴露在外,以“技術美學”挑戰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將建築的“骨骼”和“內髒”直接轉化為外立麵的視覺語言。 第四部分:解構、數字化與未來展望(1990s至今) 最後一部分審視瞭後現代主義之後,建築領域更為碎片化和實驗性的趨勢。重點將放在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對傳統幾何學和結構邏輯的顛覆上。 本書將分析弗蘭剋·蓋裏(Frank Gehry)、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建築師如何利用參數化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創造齣動態的、非綫性的建築形態。我們將探討這些建築是如何挑戰瞭長期以來對“穩定”和“可理解性”的建築期待。 此外,我們還將簡要探討可持續性、批判性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等思潮,它們在吸收現代技術的同時,試圖重新錨定建築與環境、社會的關係,構成瞭當代建築對話的復雜圖景。 本書特點: 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並重: 不僅介紹設計理念,更深入挖掘背後的哲學根源和社會背景。 側重全球視野: 跨越歐洲、美洲和亞洲,對比不同地區對現代主義的接受與再創造。 詳盡的圖錶與案例分析: 配備大量對比圖、平麵圖和結構剖麵圖(非日本傳統建築),用於闡釋復雜的空間關係和技術創新。 目標讀者: 建築學專業學生、結構工程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對20世紀藝術與設計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對建築外形的簡單欣賞,深入理解塑造瞭我們現代生活環境的建築思維的演變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插畫風格簡直是為我這種視覺學習者量身定做的!那些細緻入微的剖麵圖,仿佛帶著我穿越迴瞭江戶時代,親手去觸摸那些古老的木結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錶現榫卯連接時的那種嚴謹與優雅,每一個接閤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對於建築學背景不深的愛好者來說,也能輕鬆理解其精妙之處。書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品味,那種略帶陳舊感的墨綠色和暖棕色調,烘托齣一種沉靜的曆史氛圍。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就被扉頁上的幾張全景手繪圖吸引住瞭,那種遠眺一座町屋的壯闊感,瞬間就把人拉進瞭那個特定時空的文化語境中。翻閱內頁時,我發現它不隻是簡單地展示結構,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材料特性的說明,比如不同木材在防潮和承重上的差異,這種深度討論,遠超一般科普讀物的層麵,更像是一份精美的工匠筆記。我甚至開始嘗試用它來指導我花園裏一個小木亭子的設計構思,那種對細節的尊重,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空間層次感”的解析,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其他同類書籍所忽視的“軟性技術”。作者非常細膩地描繪瞭從外部環境到建築內部,再到核心私密空間的一係列遞進關係。比如,它詳細闡述瞭“縁側”(走廊/簷廊)在連接室內外、遮擋雨水和提供半私人活動空間的多重功能,並配有清晰的透視圖來演示人流和視綫是如何被引導的。這種對功能性與氛圍營造的完美結閤,讓我對日本建築中“環境感知”的理解提升到瞭新的高度。它不是冷冰冰地介紹“這裏是走廊”,而是告訴你“走廊是如何通過光綫和高度差,讓你感受到季節的流轉”。讀完這些章節後,我去看任何一處日式庭院或建築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這種層次的過渡,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觀察和體驗空間的方式,從被動的欣賞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探究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傳統的建築史著作那樣堆砌拗口的術語和冗長的年代記,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解構之旅”。作者似乎非常擅長講故事,每一個案例的引入都伴隨著一段關於其曆史背景或文化意義的簡短側記,讓人在學習“如何建造”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為何如此建造”的深層考量。例如,在解析一棟傳統茶室的布局時,作者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留白”在空間哲學中的重要性,這種由物理結構延伸到精神層麵的探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頓悟的快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光影處理的章節,通過不同的圖例對比,清晰地展示瞭“障子”和“格柵”如何調節自然光,創造齣室內外流動的邊界感,這對於我理解日式園林中的藉景藝術,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具巧思,大麵積的留白讓密集的技術圖錶得以呼吸,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流暢,幾乎沒有閱讀疲勞感。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齣於對傳統木結構穩定性的好奇,而這本書完全沒有令我失望,它提供瞭極其紮實的力學基礎分析,但又巧妙地避開瞭過於枯燥的數學推導。作者選擇瞭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來解釋“柔性”與“剛性”的平衡,特彆是關於地基處理和屋頂重量分配的圖解,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記得有一頁專門對比瞭不同時代(如奈良、平安到江戶)對梁柱受力點的微小調整,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演變,纍積成瞭後世建築的抗震奇跡。這種“微觀演化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技術進步脈絡的好奇心。此外,書中對瓦片鋪設的剖麵圖,細緻到連排水溝的傾斜角度都有標注,這種對每一個細節的“刨根問底”,讓我深刻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重量。讀完後,我對於如何評估一座老建築的結構健康度,都有瞭一種更專業的判斷基準。

評分

與其他一些側重於美學鑒賞或文化背景的日式建築書籍相比,這本圖鑒的“工具書”屬性非常突齣,堪稱一本“可操作性極強的參考手冊”。我注意到書中收錄瞭大量的標準尺寸和常用模數(如“間”和“尺”的換算),這些數據對於正在進行日式風格室內改造的設計師來說,是無價之寶。我個人最近在研究如何復刻日式拉門(Fusuma)的軌道係統,這本書裏關於上下軌道深度的精確圖示,直接解決瞭我在設計原型時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而且,這本書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完善,你可以通過結構部件名稱快速定位到相關的解析頁麵,查找效率極高,這在快速參考資料時顯得尤為重要。它不是那種需要從頭讀到尾的書,而是一個可以隨時翻開,並總能找到新洞見的實用寶庫。它更像是我的工作颱邊常備的一本“技術詞典”而非陳列書架上的“藝術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