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

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荣 著
图书标签:
  • 傅佩荣
  • 心灵成长
  • 人生感悟
  • 哲学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人生智慧
  • 精神世界
  • 幸福
  • 人生旅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6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24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2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对这一本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新世纪所有爱智者真诚的心意。”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谈身心灵整合,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修养灵性,展现新生。

内容简介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做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励志。其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2006年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
第一部分 厘清自我的真相
前言厘清自我的真相
第一章 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
第二章 人生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三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派
第四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荣格的
“集体潜意识”
第五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三)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法”与马斯洛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六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四)
——超个人心理学与“灵”的召唤

第二部分 管理自我的潜能
前言管理自我的潜能
第一章 了解智商(IQ)与相关能力
第二章 认识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三章 管理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四章 发展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五章 开发自己的逆境智商(AQ)
第六章 强化自己的逆境智商(AQ)

第三部分 探索生命的价值
前言探索生命的价值
第一章 培养思考习惯(一)
——理解逻辑的概念与判断
第二章 培养思考习惯(二)
——逻辑推论的训练
第三章 掌握整体观点(一)
——哲学的质料、运作、内涵与目的
第四章 掌握整体观点(二)
——哲学家的思考模式:“以一统多”
第五章 确立价值取向
第六章 力求知行合一

第四部分 走向智慧的高峰
前言走向智慧的高峰
第一章 如何理解“灵”的世界
第二章 灵是身心的统合力量
第三章 化解潜意识的盲点
第四章 代蒙
——从命运到使命
第五章 灵的修炼
——以印度教为例
第六章 密契主义

精彩书摘

“灵”可以统合归纳为四个层次:个人心与身之间的统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统合、灵与宇宙之间的统合、灵与神明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心与身之间的统合:灵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使个人的心身统合,使自我获得认同的机会。所谓“自我认同”是指,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这就是认同我自己。如此一来,一个人才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思考负责任,否则有时候一时冲动,却不知道是谁在行动;有时候胡思乱想,却不知道是谁在思考。
如果一个人缺乏统合,久而久之,他的生命就浪费了。这个社会上,许多人只要日子过得去,可以不思不想地生活。孔子曾经批评过这样的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这是在说,许多人每天吃饱喝足后,不去思考有什么事情可以用心去做,只是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和刺激,这样一天天过日子,好像人生除了社会的要求以外(结婚、生孩子、培养小孩①……),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
孔子另外还曾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这意指,有些人喜欢每天聚在一起,说一些八卦、无聊的事情。他们说话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好像活着是多余的一样。而这些人可能受过教育,却没有得到适当的教导,整夭就喜欢卖弄小聪明,逞口舌之快,他们不会认真去思考怎么样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生活。因此与这种人谈话时,只能够谈非常具体的利害关系(开什么车、住哪里、工作如何……),然后彼此之间互相较劲。
然而,人的真正价值,难道要靠这些虚幻的东西来支持吗?或者我们的心理能够很安稳,也很清楚地了解,这种表面上的比较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坦白说,对一般人而言,通常很难不受到任何影响,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如果尚未开发灵的部分,就会与其他人形成分裂与隔阂,而彼此无法相通。
……

前言/序言


《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内容概述 《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并非一本提供具体生活指南或操作手册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由哲学家傅佩荣先生引领的深度对话,邀请读者一同踏上对人生本质的探索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并非教授“如何做”,而是致力于“为何如此”的追问,它引导我们反思生命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从而在理解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书的架构围绕着“人生”这个宏大而又个人化的主题展开,但傅佩荣先生并没有试图给人生下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考模块,层层剥茧,触及人生体验的多个维度。读者可以将其视为一次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可能激发出新的理解,改变旧有的视角。 第一部分: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在故事的开端,傅佩荣先生引导我们首先审视“我是谁”以及“我为何存在”这两个最基础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哲学流派的梳理,启发读者自行探索。书中可能触及了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强调,也可能引用了东方哲学中关于“道”与“本真”的思考。 自我认知与超越: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帮助读者打破固有的身份标签,认识到“自我”的流变性和不确定性。傅佩荣先生可能会以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为起点,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内观和反思来理解自己的欲望、恐惧、信念以及思维模式。这种认知并非停留在表象,而是力求触及更深层的生命动力。他或许会借用佛教的“无我”观念,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强调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认识到个体与世界的连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与执着。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理解了“我是谁”之后,紧接着便是对“我为何而活”的追问。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例如西方哲学中对理性、自由、贡献的追求,以及东方哲学中对和谐、平衡、顺应自然的强调。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引入“价值”的概念,引导读者思考哪些是真正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是外在的成就,还是内在的德行?他可能会强调,人生的意义并非由他人赋予,也不是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体验的结果。这种创造可能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对知识的探索,对美的追求,或者仅仅是对当下片刻的全然投入。 第二部分:关系中的存在与成长 人生并非孤立存在,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一部分,傅佩荣先生将目光投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我们在关系中如何学习、成长和实现自我。 亲密关系: 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和经营这些关系,而非仅仅停留在浪漫的想象。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引用心理学和哲学中的洞见,分析关系中的沟通模式、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冲突。他可能会强调,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而非控制或占有。通过对他人的真诚关怀,我们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学习如何付出和接纳。 社会责任与群体认同: 除了亲密关系,我们还肩负着更广阔的社会责任。本书可能会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如何与社会互动。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反思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及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他可能会强调,真正的社会责任并非盲从,而是基于对普遍价值的认同,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在群体中,我们既需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学会合作与共赢。理解我们所属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困境的超越与心灵的安顿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困境与挑战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傅佩荣先生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在逆境中寻找到内心的力量与平静。 苦难的理解与转化: 苦难是人生的必然。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文化和哲学对苦难的理解,例如佛教的“四圣谛”中对苦的认知,或者古希腊哲学对“命运”的接受。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强调,苦难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是促使我们成长和深刻化的重要契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苦难,是选择沉沦,还是选择从中学习和汲取力量。他或许会借用“逆境出英雄”的古老智慧,鼓励读者将挑战视为自我超越的机会。 情绪的管理与心灵的平静: 焦虑、恐惧、愤怒、悲伤,这些复杂的情绪常常困扰着我们。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哲学思考,而非简单的技巧。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引导读者理解情绪的根源,例如不合理的信念、未满足的期待等。他可能会引用东方哲学中的“静心”、“冥想”等方法,强调通过专注当下,接纳情绪,而非被情绪所控制。心灵的平静并非没有情绪,而是在纷繁复杂的情绪中,依然能保持一份觉知和稳定。 第四部分:智慧的启迪与生命的终极关怀 在经历了对自我、关系和困境的探索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智慧的获得,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知识、智慧与洞见: 傅佩荣先生可能会区分“知识”与“智慧”。知识是信息的积累,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是超越了逻辑和表象的洞察力。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思考、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他可能会引用古今中外智者的言论,引导读者认识到智慧的价值在于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生命的意义与超越: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思考生命的终结,以及超越个体的意义。本书可能会触及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以及如何面对死亡。傅佩荣先生可能会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开阔的视角来看待生命,认识到个体生命是宏大宇宙的一部分。他可能会探讨“传承”、“影响”等概念,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超越个体存在的局限,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或许是对“永恒”的一种理解,并非生命的无限延续,而是生命价值的恒久闪耀。 总而言之,《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场场精彩的思想对话,点燃读者内心的求知欲和反思能力。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开阔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理解人与世界的联系,并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智慧。这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你走出日常的喧嚣,与智慧同行,踏上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灵旅程。它不会告诉我们“去哪里”,而是帮助我们“如何去”,如何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步伐,更丰盈的心灵,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想要反复阅读”的冲动,但这本书绝对是例外。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书中的内容会随着我自身经历的增长而自动升级。初读时,我可能更关注那些关于“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篇章,对“自我接纳”的概念只是泛泛而过。但随着时间推移,生活又抛出了新的考验,当我再次翻到关于“内在价值”的探讨时,那些曾经平淡的文字突然间闪烁出耀眼的光芒,直接击中了当前困扰我的核心问题。这说明作者在构建他的思想体系时,考虑得非常周全和立体,涵盖了人生的主要面向——从个体认知到社会互动,从面对挫折到追求意义。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它既有对东方智慧的深刻挖掘,也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洞见,两者并非生硬地拼凑,而是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无论你的背景和信仰如何,都能从中汲取到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质感,有一种温润如玉的韵味,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咄咄逼人的锐利感,但力量却是不容小觑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安静地映照出你内心的真实状态。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处于一个事业上的低谷期,情绪非常低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其中有一段关于“面对不确定性”的论述,作者用了一种非常温柔但坚定的口吻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努力追求的“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幻觉,真正的力量来源于接纳这种流变。读到那里,我仿佛被轻轻地托起,那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比任何廉价的安慰都来得更有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安全的心灵空间,让读者敢于直视自己的弱点和恐惧。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世界,而是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方不被外界噪音侵扰的净土。这种内在的平静感,是我近期最大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又融入了现代哲思的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一场深入内心的探索。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毕竟“心灵的旅程”这个副标题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叙事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着你一步步穿过人生的迷雾。特别欣赏他处理日常困境的方式,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经过他的剖析,立刻就有了哲学的光芒。比如讲到“选择的悖论”,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思辨,而是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每天早晨在衣柜前纠结穿哪件衣服,最终将这个普遍的焦虑提升到了对“自我实现”的探讨层面。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微观体验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刚洗完一次深刻的冥想,周遭的世界似乎变得清晰了一些,对那些曾经困扰我的“为什么”也有了初步的释怀,至少知道,我的困惑并非我一人独有,而且是有着深厚思想根基可以依托的。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那种热衷于系统研读哲学理论的读者,很多严肃的学术书籍我通常会读上几页就打退堂鼓,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不同,它更像是跟随一位高明的向导,在广袤的知识旷野中进行一次有组织的漫步。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精妙,它没有固定的章节主题,而是像水流一样自然地从一个议题过渡到另一个议题,比如从对“时间”的感知,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记忆与遗忘”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引用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典故和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绝非简单的点缀,而是像精准的定位器一样,帮助读者锚定抽象的概念。例如,他对某个古代贤者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描述,寥寥数语,却比长篇大论的心理学分析更能打动人。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是完全由读者掌控的,你可以快速浏览那些你已经有所体会的段落,也可以在一句富有洞察力的总结前停留半小时,反复咀嚼。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好的问题。对于希望在繁忙生活中寻求精神滋养的都市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剂恰到好处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克制的诗意,它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落在最需要被触动的地方。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文字匠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没读懂,而是因为被某个句子蕴含的画面感和哲理深度所震撼。比如他对“‘当下’的描述”,他没有用陈词滥调来强调“活在此时此刻”,而是将“当下”比喻成一条不断流动、却又永恒存在的河流的某个特定切面,这种具象化的比喻,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可感、可触。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会更留意路边新开的花朵,吃饭时会更专注食物本身的滋味,仿佛我的感官系统被重新校准了一般。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深刻的教育。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而是改变了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这对我来说,是任何一本畅销书都无法比拟的价值。

评分

有意思有意思,真还有意思的宝贝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一)个人心与身之间的统合:灵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使个人的心身统合,使自我获得认同的机会。所谓“自我认同”是指,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这就是认同我自己。如此一来,一个人才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思考负责任,否则有时候一时冲动,却不知道是谁在行动;有时候胡思乱想,却不知道是谁在思考。

评分

有点难懂,需要慢慢读

评分

比一般的成功学要深刻多了,比哲学学术亲切易懂!讲述中西哲学思想对人的心灵、生活的启示!

评分

他说不错。就不错吧,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经典哲学书籍,一直很喜欢傅佩荣

评分

京东你有良心吗,发一本被水泡过的书过来,封面脏的像二手,我是费事换了

评分

我们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心灵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