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香手記:55種天然香料萃取實錄 本事文化

調香手記:55種天然香料萃取實錄 本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錦文 著
图书标签:
  • 香水
  • 调香
  • 天然香料
  • 精油
  • 芳疗
  • DIY
  • 本事文化
  • 香氛
  • 植物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本事文化
ISBN:9789866118876
商品编码:1218988056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17
页数:22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柑橘、茉莉、咖啡、薄荷、木香、睡蓮……

四種香料萃取法˙55種天然香料,

無需昂貴設備就能提取原精,調配香水,

更可廣泛運用在芳療、手工皂、保養品等香氛創作上,

打造專屬自己的自然香氣。

 

香水達人居家萃取天然香料,歷經七年的完整手記。

 

香,為生活帶來美好感受,

人們也順應著喜愛香氣的本能與天性,

將香氣具體化成香水、香膏、精油……,

應用於日常中,豐富與潤澤我們的生活。

 

不同於化學合成的人工香精,

天然香料製成的香水,蘊含動植物的鮮活氣息,

有著人工香水無法比擬的香調,

且氣味無法被如實複製,而是隨著使用者的身體一起轉化,

呈現出來的香味獨特,是極具生命力的動態香水。

 

作者蔡錦文本是一個對香料、香水一無所知的野鳥生態畫家,

因為一瓶 Mystra(Aesop)香水的神祕薰香,

從此愛上天然香料簡單富足、雋永有味的本質,

終日投入研究香料萃取,研製天然香水。

七年來,閱讀無數中外文獻,不斷嘗試實驗,

累積豐富的萃香經驗,首度集結大公開,

獻給喜歡萃香、調香、閱讀植物氣味的你。

 

▓300多張超清楚圖解,跟著做,超實用!

居家就可進行的合香、浸泡、擠壓、脂吸四種萃香方法,配備簡單調香工具、調香基本知識,解說天然香料萃取方法與運用。全書詳細圖解,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萃取出的天然香料,除了用來調配香水,也可運用在芳療、製作手工皂、按摩油、面霜、香磚等香氛保養品中。

 

▓5大類、55種天然香料萃取實錄,追求天然香料、發掘本土香料的指南

宛如現代葛奴乙的錦文,從簡單親民的柑橘、丁香、迷迭香開始,進而深入生活環境中尋找值得開發的香料,如咖啡、花椒、鳳梨等。近年,更投入從山棕、山黃梔、台灣香檬等本土植物與中藥材中萃取香料,提煉出與眾不同的獨特香氣。

 

▓七年淬鍊出的調香心得大公開,做自己的調香師!

深入分析每一種香料萃取時的關鍵要領與調香建議,創造專屬自己,獨具風格與手感的天然香水,盡情享受、操使氣味,體驗調香樂趣!

 

本書特色

1.      圖解四種香料萃取法,入門者必備不敗祕笈。

2.      細說55種天然香料的特色與萃取法,提供調香建議與技巧,為自己打造的香氣。

3.      收錄本土芳香植物與芳香中草藥的應用。

4.      對於氣味的專業分析與生動描述,開啟嗅覺記憶的奇妙旅行。


  

作者简介

蔡錦文

 高雄縣旗山人,出生於台灣梅花鹿自野外絕跡那年。 

 天生對美感敏銳,常有主見,小學開始即在美術、工藝方面以自學摸索方式玩耍,表現突出並受到師長鼓勵,直至大專院校,參與過的水彩、漫畫、書法、攝影評比,也有不錯成績。學業經歷過建築製圖、土木工程、森林學、生態學、野生動物經營管理等專業學習。 

 

 國中時期曾獲一套楊恩生先生繪製的台灣鳥類郵票,受此啟發而愛上鳥類插畫,研究所畢業後,致力於動植物插畫及鳥類相關書籍寫作,著有《世界貓頭鷹圖鑑》、《世界鸚鵡圖鑑》、《雁鴨》、《鳥巢》等書。

 2008年秋天,接觸了Mystra(Aesop)香水的神祕薰香氣息,生命再次受到啟發,從此愛上天然香料所蘊含簡單富足、雋永有味的本質,不但從生活環境自行萃取香氣,也開始創作天然香水。

 

目录

  

推薦序

香氣的狩獵旅行                                                         

 

作者序

有生命感的氣味

 

Part 1 香水說從前

 

從古希臘說起

 

中國的香文化

現代香水的出現

氣味在動物界的妙用

辨識氣味

 

Part 2 香氣萃取與調香

合香法◆直接調合香料粉末

浸泡法◆以植物油、乙醇溶出香氣

擠壓法◆手工萃取柑橘類精油

脂吸法◆用固體脂肪吸收香氣

調香

香水的熟成

裝瓶前的過濾

 

Part 3 天然香料《花朵篇》

柑橘花、七里香、玉蘭、山棕、桂花、茉莉、梔子、森氏紅淡比、銀合歡、使君子、晚香玉、夜香木、大花曼陀羅、鷹爪花、中國水仙、小蒼蘭、睡蓮、綜合野花香

 

Part 4 天然香料《果實篇》

柑橘皮、麝香葵、香莢蘭、咖啡、香蕉、鳳梨、南瓜

 

Part 5 天然香料《草葉與其他篇》

百里香、迷迭香、台灣香檬葉、紫菜、焚香、燻香、天然單體香料

 

Part 6 天然香料《芳香中草藥篇》

肉桂、白芷、川芎、蒼朮、白豆蔻、草果、月桃、肉豆蔻、山柰、荊芥、薄荷、丁香、花椒、香附、甘松、木香、

大黃、水菖蒲、乳香、楓香脂

 

Part 7 天然香料《動物性香料篇》

麝香、麝貓香、蜂蠟原精、龍涎香


芳香的密语:自然精粹的萃取与应用全书 探索植物的灵魂与疗愈力量,一本关于自然香气和精油的深度实践指南。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芳香世界的奥秘,聚焦于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提炼和运用其精粹的古老技艺与现代科学实践。我们不只是简单地介绍香料,而是深入剖析如何甄选原材料、掌握不同萃取技术的精髓,以及如何将这些纯净的芳香物质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身心平衡与健康维护。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实践的完整脉络,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有经验的芳疗师提供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 第一部分:芳香本源——植物的化学地图与采集智慧 本部分是理解天然香气的基础,重点阐述了植物芳香物质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路径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1.1 芳香化合物的化学基石: 详细解析萜烯类、酯类、醛类、酮类、酚类等主要的香气分子家族。通过对这些化学结构的理解,读者将能掌握不同香气特性的来源,例如为什么某些分子具有镇静作用,而另一些则表现出强烈的抗炎效果。我们将辅以清晰的图表,解释异构体对气味和药理活性的影响。 1.2 活体采集的艺术与伦理: 探讨植物生长期、采摘时间(日照、月相、季节)对精油得率和品质的关键影响。内容包括根茎、树脂、花朵、果皮和叶片的最佳采集时机和方法。强调可持续采集的伦理标准,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例如,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生命力”来判断最佳的采收点。 1.3 植物的地理与气候印记: 阐释“风土”(Terroir)概念在芳香植物中的体现。同一物种在不同土壤、海拔和气候条件下,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比例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最终的气味特征和疗愈效果。书中将列举数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 第二部分:萃取的科学与手工——从植物到精油的转化 此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指南,详细介绍了所有主流的、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天然香料萃取方法,侧重于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 2.1 蒸汽蒸馏法:纯净的灵魂之水: 深入剖析蒸汽蒸馏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对不同植物材料(如坚硬的木材、娇嫩的花瓣)应采用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控制。特别关注“水蒸馏”与“水蒸汽蒸馏”的区别,以及如何准确分离和收集伴生的纯露(花水),并探讨纯露在皮肤护理和情绪调节中的独特价值。 2.2 压榨法:冷压的生命力: 主要针对柑橘类果皮的冷压提取。讲解压榨过程中光敏性化合物(如佛手柑素)的保留与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处理(如脱光敏化)来优化产品安全性。讨论压力与温度对油脂酸败速度的影响。 2.3 溶剂萃取法:捕捉微妙的芬芳: 详述使用有机溶剂(如己烷、乙醇)提取高沸点、脂溶性强的芳香成分。重点介绍“浸渍法”与“渗漉法”,并详细说明提取物——原精(Absolute)与浸泡油(Macerated Oil)的制作工艺区别。探讨溶剂残留的检测与净化技术,确保最终产品的纯净度。 2.4 传统手工技术:油脂浸渍与热浸渍: 重现古老的“脂吸法”(Enfleurage),详细指导如何利用动物脂肪或植物油来吸收极度脆弱花朵(如茉莉、晚香玉)的香气。此部分着重于感官体验,强调手工操作的耐心与精细。 --- 第三部分:精粹的鉴定与品质标准 如何区分高品质的天然精油与人工合成香精,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 3.1 物理化学分析基础: 介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基本原理,解释色谱图如何揭示精油的化学指纹。讲解折光率、密度、旋光度等关键物理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快速质量控制的指标。 3.2 感官评估:嗅觉的训练: 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嗅觉训练方法,教会读者辨识常见化学成分(如沉香醇、柠檬烯、桉叶素)在嗅觉上的表现。重点训练辨别陈化、氧化或掺假的气味特征。 3.3 杂质与掺假识别: 深入剖析市场上常见的掺假手段,如添加合成香料、稀释基础油或使用低品质原料。提供非专业人士也可操作的简易测试方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第四部分:芳香应用的多元维度 本部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如何将这些精粹化的物质安全有效地融入健康、美容和环境管理中。 4.1 皮肤科学与精油的协同作用: 探讨精油中不同成分对皮肤渗透性、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的具体机制。设计针对敏感肌、痤疮和熟龄肌肤的定制化配方案例,强调皮肤吸收的速率与途径。 4.2 情绪与神经系统的调适: 深入研究特定芳香分子如何通过嗅觉系统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睡眠和认知功能。提供针对失眠、焦虑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精油“气味处方”组合。 4.3 安全剂量与配伍禁忌: 详尽列出不同精油的最高安全用量(IFRA标准参考),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使用指南。讲解光敏性、皮肤刺激性和神经毒性等风险的规避策略。 --- 第五部分:案例研究与高级配方实践 通过深入的实战案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经验。 5.1 树脂与凝胶:乳香与没药的深度解析: 以两种古老树脂为例,详细记录其手工浸渍油的制作流程,并探讨其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机理,以及现代芳疗如何结合其抗衰老特性。 5.2 稀有芳香的替代实践: 针对某些因保护限制或成本过高而难以获得的珍贵精油(如檀香、玫瑰原精),研究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配比,利用更易得的替代品来模拟其核心芳香特征和部分疗愈效果。 5.3 自制芳香清洁剂与家居香氛: 提供一系列无毒、高效的天然清洁剂配方,利用精油的抗菌特性净化家居环境,并介绍如何利用天然载体(如粘土、木材)来制作持久的无火香薰扩散器。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严谨、实用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书,让读者真正理解并尊重自然界提供的每一滴芳香精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慢工出细活”的深刻诠释。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记录和剖析如此耗时耗力的自然提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每种香料的特性时,那种近乎诗意的观察角度。她捕捉的不仅仅是气味分子,更是植物在特定环境下所蕴含的独特“脾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远超出了普通香水制作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自然界中“味道的哲学”的入门手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气味场景,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嗅觉记忆和对自然物的感知能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感官训练。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显然不是一个拘泥于冰冷技术描述的匠人,她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读者逐步深入一个充满芳香和色彩的微观世界。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但绝不教条。她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平衡知识的深度与可读性,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浅出阐述,又穿插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个人的体悟。这种叙事风格,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化学过程和萃取技巧,变得亲切起来,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每一步操作。它没有刻意去拔高,而是用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来分享经验,这种“过来人”的分享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封面那几笔淡雅的插画,透露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探索欲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从排版上看,清晰的层次感和适当的留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小小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以及内页的字体选择,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将传统工艺的美感与现代阅读体验完美融合,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让人对即将要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这种从物理层面传递出的诚意,是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让人愿意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它不仅告诉你“如何做”,更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书中对工具的选择、操作环境的控制,乃至对最终产物稳定性的预判,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种全方位的指导,体现了作者对专业领域的敬畏。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检验和完善自己操作流程的基准线。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失败案例的记录与反思,这比一帆风顺的成功记录更有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如何应对自然条件的不可控性,这才是真正的“手记”精神所在,即记录真实发生的一切。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天然香料”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总觉得这事儿神秘而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手作世界的大门,让我意识到,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耐心的实践,这些美好的自然馈赠是可以被安全、有效地纳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赋权感,让人相信,自己也能掌握这份古老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技艺。书中那种鼓励探索、尊重自然的基调,与当下追求健康和可持续生活的潮流完美契合。它不只是一本关于萃取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指南,激励着我以更专注、更审慎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与自然的接触和互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