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收藏入門百科

陶瓷收藏入門百科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姚江波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收藏
  • 古玩
  • 藝術品
  • 鑒賞
  • 入門
  • 文化
  • 工藝
  • 陶瓷史
  • 文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526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736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5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陶瓷收藏愛好者
  以直述鑒定要點為主,文字簡練,一語中的,洞穿真僞;幅細部圖,縴毫畢現,值得一讀!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白陶,漢代釉陶,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元,明的青花瓷,清代古瓷都進行瞭全麵講述。書中具體而細微地指導藏友由一件古陶瓷的細部(選料/造型/紋飾/胎質)去鑒彆瓷器之真假,評估古陶瓷之價值,力求做到使藏友讀後由外行變成內行,強調實戰性,指導性,工具性。全書以直述鑒定要點為主,文字簡練,一語中的,洞穿真僞;一幅幅細部圖,縴毫畢現。
  每類陶瓷先作總的概述,簡明扼要地陳述定義,産地,流變等,建立起基本概念和框架,選擇圖例時,盡量突齣典型性,也要兼顧年代,器型,窯口的多樣性。強調實用性與唯美性的結閤,注重美感與品位,以及存世量評估,收藏到真品的可能性分析等。從紛繁復雜的器物特徵中打開鑒定的法門——斷時代,辨真僞,評價值,為收藏,使讀者真正領悟收藏,從收藏中受益。

作者簡介

  姚江波,全國社會科學普及作品奬獲得者,副研究員,武漢大學博士學位(候選);1977年生,上海復旦大學文博係畢業,韓國大佛大學碩士學位;1999年開始在河南三門峽博物館、虢國墓地工作,在工作中參與瞭虢國博物館基本陳列,主持瞭虢國博物館陳列文物藏品的提取、定名、測量、器物描述、研究、鑒定等工作,對虢國博物館陳列文物進行分類、整理,並加以科學的考證,其中百餘件文物,填補瞭西周晚期許多玉器及青銅器研究的空白,對瞭解西周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法禮儀製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長期從事博物館的業務和保管工作,先後整理館藏文物數萬件,完成對上級彆館藏文物的研究、修復、建檔、斷代、定名等工作,負責國傢項目館藏數據庫建設中的數據閤成及文物攝影工作,拍攝文物數萬件,獨立完成對三門峽市的數據庫閤成任務。

目錄

第一章 紅陶鑒定/1
第一節 胎質4
1·泥料4
2·淘洗7
3·胎色10
4·精細胎10
5·較粗胎13
6·粗胎14
7·夾砂胎15
8·薄胎15
9·略厚胎16
10·手感18
11·燒結程度18
12·氣孔19
13·雜質21
14·藝術品特質22
15·規整22
第二節 完殘24
1·完好24
2·殘缺25
3·復原27
4·缺失28
5·土蝕29
6·磕傷30
7·失亮31
第三節 造型32
1·口部32
2·唇部34
3·沿部35
4·腹部37
5·底部38
6·足部42
第二章 彩陶鑒定/45
第一節 胎質48
1·細泥料48
2·淘洗49
3·胎色52
4·精細胎52
5·較薄胎52
6·燒結程度54
7·氣孔54
8·雜質56
9·藝術品特質56
10·規整57
第二節 完殘58
1·完好58
2·殘缺58
3·復原59
4·缺失60
5·土蝕60
6·磕傷62
7·失亮62
第三節 造型63
1·口部63
2·唇部64
3·沿部64
4·腹部66
5·底部67
6·足部67
第四節 仰韶文化彩陶鉢 68
1·造型68
2·紋飾70
3·厚薄73
4·做工74
5·完殘74
6·數量74
7·淵源74
8·功能78
9·僞器78
10·復製品79
11·價值79
第三章 灰陶鑒定/83
第一節 胎質86
1·泥料86
2·淘洗87
3·粗胎87
4·夾砂胎88
5·較厚胎89
6·手感90
7·燒結程度90
8·氣孔92
9·雜質92
10·規整92
第二節 完殘94
1·完好94
2·殘缺94
3·復原95
4·土蝕96
5·磕傷96
第三節 造型98
1·口部98
2·唇部100
3·沿部101
4·腹部102
5·底部103
6·足部104
第四章 釉陶鑒定/107
第一節 胎質111
1·原料111
2·淘洗111
3·較粗胎112
4·較厚胎113
5·手感113
6·燒結程度114
7·氣孔114
8·雜質114
9·規整115
第二節 釉色116
1·黃釉 116
2·黃褐釉 117
3·棕黃釉117
4·紅釉 118
5·醬釉118
6·綠釉 119
第三節 完殘122
1·完好 122
2·殘缺122
3·土蝕123
4·磕傷125
第四節 造型126
1·口部 126
2·唇部129
3·沿部130
4·腹部132
5·底部133
6·足部135
第五章 唐三彩/139
1·綠色148
2·黃色149
3·黃褐色151
4·黃色與絞胎151
5·藍色152
6·組閤色彩152
第六章 青瓷鑒定/157
1·胎質158
2·完殘162
3·釉色166
4·釉質168
5·紋飾172
第七章 白瓷鑒定/175
1·胎質176
2·完殘179
3·釉色180
4·釉質183
5·紋飾 187
第八章 青花瓷鑒定/191
1·胎質192
2·青料196
3·紋飾201
第九章 白釉畫花瓷鑒定/211
1·胎質 212
2·胎色213
3·完殘217
4·釉色219
5·釉質特徵220
6·紋飾 223
第十章 名瓷鑒定/227
第一節 汝瓷鑒定228
1·胎質228
2·完殘 229
3·釉色230
4·釉質231
5·紋飾234
第二節 官窯瓷器鑒定235
1·北宋官窯235
2·南宋官窯237
第三節 哥窯瓷器鑒定238
第四節 鈞瓷鑒定248
1·胎質 248
2·完殘250
3·釉色252
4·鈞紅釉255
5·釉質258
第五節 珍珠地劃花瓷鑒定261
第六節 粉彩瓷器鑒定266
1·胎色 266
2·窯口266
3·胎質268
4·地色269
5·紋飾272
第七節 色釉瓷鑒定274
1·鼕青釉274
2·孔雀綠釉275
3·礬紅釉277
4·茄皮紫釉277
5·郎窯紅釉278
6·豇豆紅釉278
7·粉青釉279
第八節 彩瓷鑒定284
1·紅綠彩284
2·釉裏紅284
3·青花釉裏紅285
4·鬥彩287
5·五彩288
6·琺琅彩291
參考文獻 294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撰寫的關於一本名為《陶瓷收藏入門百科》之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涵蓋廣泛且引人入勝的主題,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書籍的內容,並力求自然流暢: --- 《光影流轉:世界電影藝術史綱》 一部穿越百年光影,探尋視覺敘事深層脈絡的權威著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具體的器物或工藝,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流動的光影藝術——電影。我們緻力於構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電影藝術通史,從早期默片時代那些粗糲卻充滿實驗精神的實驗場域,一路梳理至當代數字媒介的無限可能,深入剖析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形式和視覺語言,是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圖中烙下深刻印記的。 第一部分:火花與萌芽——電影的誕生與早期探索(1895-1927) 本捲詳細考察瞭電影技術誕生的曆史背景——從化學感光到機械放映的跨越。我們不再僅僅將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視為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將其置於19世紀末科學思潮與大眾娛樂需求交匯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我們深入剖析瞭喬治·梅裏愛如何將電影從“記錄現實的工具”轉變為“構建幻象的魔術箱”,探討其在色彩、布景和早期特效方麵的開創性貢獻。隨後,敘事電影的成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們細緻分析瞭D.W.格裏菲斯在濛太奇理論上的貢獻與爭議,揭示其如何奠定瞭現代電影剪輯的基本語法,並探討瞭這種語法如何與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情緒相互作用。 此外,本部分還特彆設立瞭“世界電影的平行綫”章節,聚焦於德國錶現主義電影(如《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中扭麯的場景設計如何反映戰後心理創傷)和蘇聯的先鋒濛太奇學派(如愛森斯坦對“碰撞理論”的構建及其政治意圖),展現瞭不同地域的藝術傢如何在技術初級階段,用獨特的視覺語言錶達深刻的主題。 第二部分:聲音、色彩與黃金時代(1927-1950年代初) 有聲電影的齣現,對電影藝術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一技術轉型期的陣痛與新生。我們研究瞭聲音如何被整閤進敘事結構——它既是背景音樂的催化劑,也是角色內心世界的直接揭示。 好萊塢的“製片廠製度”及其對類型片(如黑色電影、西部片、歌舞片)的規範化生産,是這一時期無法繞開的主題。我們不僅僅是羅列經典作品,而是剖析瞭製片廠如何如同工業流水綫般,將特定的美學風格、明星機製與市場需求緊密結閤。例如,在分析黑色電影時,我們側重於其光影運用(低調照明、強烈的明暗對比)如何映射齣社會對道德模糊性的焦慮。 同時,我們也關注瞭這一時期非好萊塢體係的強大發展。法國的“詩意現實主義”如何將個體命運的悲劇性融入到對城市景觀的精緻描繪中;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興起,則代錶著對戰爭創傷的直接介入,強調在廢墟之上對普通人生活尊嚴的追尋,以及對非職業演員的運用如何重塑瞭“真實感”的邊界。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的覺醒與電影語言的解構(1950年代中-1970年代) 二戰後,社會結構的劇變催生瞭對傳統敘事模式的反思和挑戰。本捲的核心在於“現代主義電影”對既有規則的衝擊。 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無疑是焦點之一。從特呂弗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到戈達爾對傳統敘事時空的徹底顛覆(如跳切、直視鏡頭),我們分析瞭這些導演如何將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哲學思考直接注入電影肌理之中,將導演提升至與原著作者同等的地位。 全球範圍內,電影的“作者化”趨勢愈演愈烈。從日本黑澤明對莎士比亞式悲劇的東方化改編,到瑞典伯格曼對信仰、死亡與溝通障礙的內省式探索,電影不再僅僅是娛樂,而成為嚴肅的哲學對話載體。本書還探討瞭藝術電影如何與商業片工業體係進行艱難的拉扯與融閤。 第四部分:新好萊塢的誕生與全球化的視覺衝擊(1970年代初-1990年代) 麵對電視的挑戰和觀眾審美的變化,美國電影工業迎來瞭一次“自我革命”——新好萊塢時期。本書將著重分析一群受過電影學院教育、熟悉歐洲現代主義技巧的年輕導演(如科波拉、斯皮爾伯格、斯科塞斯)是如何將歐洲藝術電影的敘事復雜性與好萊塢的工業製作能力相結閤,創造齣既有深度又極具商業吸引力的作品。 進入八十年代,視覺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標誌著“大片時代”的來臨。我們深入分析瞭工業光魔(ILM)等公司在光學閤成、計算機圖形初步應用上的突破,以及這些技術如何重塑瞭科幻片和奇幻片的想象空間,並對敘事節奏提齣瞭新的要求。 同時,我們沒有忽視邊緣聲音的崛起。以貝拉·塔爾為代錶的慢速電影運動,以及亞洲電影(特彆是香港電影的動作設計美學和颱灣新電影對本土曆史的深刻反思)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豐富而復雜的文化圖景。 第五部分:數字時代的重構與未來展望(2000年至今) 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數字技術對電影製作和發行的雙重影響。從攝影機從膠片嚮數字傳感器的轉變,到後期製作中CGI的普及,我們探討瞭數字技術如何降低瞭創作門檻,同時也帶來瞭關於“影像的真實性”和“藝術的純粹性”的新一輪哲學辯論。 我們分析瞭流媒體平颱的興起如何改變瞭觀眾的觀看習慣和電影的發行模式,探討瞭“劇集化敘事”對傳統電影結構的滲透。最後,本書展望瞭虛擬現實(VR)、沉浸式敘事以及人工智能在劇本輔助和視覺生成領域可能帶來的變革,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動態且具有批判性的電影藝術生態圖景。 《光影流轉:世界電影藝術史綱》 旨在成為電影愛好者、藝術史學者及影視專業學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它不僅記錄瞭偉大的影像,更挖掘瞭潛藏在每一幀畫麵背後的文化、技術與思想的深層聯係。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使得那些曆史照片和現代拍攝的文物圖能夠真實地還原色彩和細節,這一點在收藏類書籍中至關重要。而且,書中在每個章節的末尾都設置瞭一個“收藏傢自檢清單”的小欄目,用非常簡潔的要點總結瞭本章核心知識,這對於我這種需要不斷迴顧和鞏固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神來之筆。我常常在翻閱後閤上書,然後對照清單快速迴憶剛纔學到的內容,效率倍增。此外,書中附帶的“陶瓷術語速查錶”也異常實用,很多時候我一遇到不認識的詞匯,翻到附錄就能迅速找到解釋,無需打斷閱讀流程去上網搜索。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將學術嚴謹性、實用操作性和閱讀舒適度完美結閤的優秀齣版物,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走在探索陶瓷藝術的漫長道路上。

評分

這本書在技術細節的呈現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陶瓷工藝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福音。我發現它在講解“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區彆時,配有高清的微距照片對比,清晰地展示瞭鈷料在不同燒製過程中産生的細微變化,這比我在網上看那些模糊的圖片有效得多。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專門開闢瞭一個章節,係統地梳理瞭中國主要陶瓷窯口的興衰史,從南方的龍泉窯到北方的定窯,每個窯口都有其獨特的“DNA”——無論是胎土的顔色、開片的紋理還是裝飾手法,都被詳盡地描摹齣來。這種係統化的梳理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讓我明白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是如何塑造齣韆姿百態的陶瓷藝術的。它讓我認識到,每一件器物都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時間膠囊”,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對收藏這件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評分

這部新齣版的《陶瓷收藏入門百科》簡直是為我這種剛踏入瓷器收藏圈的新手量身定製的寶典!我記得第一次去古董市場,麵對琳琅滿目的器物,完全是一頭霧水,什麼年代、什麼窯口、真假難辨,感覺自己像個闖入者。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它沒有一開始就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像一個耐心又資深的行傢在耳邊娓娓道來。開篇就用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瓷器”這個概念從陶到瓷的演變過程,讓我立刻建立起瞭宏觀的認知框架。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不同曆史時期官窯和民窯的區分講解,圖文並茂地展示瞭不同時期釉色、胎土和款識的細微差彆,特彆是那些關於如何通過“看包漿”來初步判斷年代的技巧,簡直是實戰級的乾貨。讀完前幾章,我不再是盲目地跟著感覺走瞭,而是有瞭一套初步的鑒彆思路和審美標準,這對於我這種沒有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瓷器世界的大門。它真正做到瞭“入門”二字,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積纍起紮實的專業基礎,大大增強瞭我繼續探索下去的信心。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書籍都會寫得枯燥乏味,充斥著大量晦澀的學術名詞,讀起來就像啃石頭。然而,《陶瓷收藏入門百科》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灑脫流暢,充滿瞭對這門古老藝術的熱愛和敬意。它在介紹景德鎮明清官窯時,不僅僅是羅列數據和器型,而是將每一件瓷器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永樂甜白釉那種溫潤如玉的質感,文字描述得簡直讓人心馳神往,仿佛隔著書頁都能觸摸到那份細膩。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收藏心態”的探討部分,它非常深入地分析瞭市場中的一些常見誤區和心理陷阱,告誡讀者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暴富神話”衝昏頭腦。這種兼具知識性和人文關懷的寫作方式,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精神享受而非負擔。它不隻是教你“看”瓷器,更教你如何“懂”瓷器背後的曆史沉澱和人文精神,讓我意識到收藏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纍,更是一場與曆史的對話。

評分

對於那些對特定瓷器類型感興趣的進階收藏者來說,《陶瓷收藏入門百科》也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我本來對清代“粉彩”的研究比較薄弱,總覺得和“五彩”容易混淆。這本書裏針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粉彩風格的演變,做瞭極其細緻的比較分析,特彆是對不同時期花卉紋飾的布局和色彩飽和度的變化進行瞭量化描述,讓人一目瞭然。它不僅停留在描述器物本身,還探討瞭當時歐洲瓷器輸入對中國製瓷工藝産生的反嚮影響,這種跨文化交流的視角非常新穎且具有啓發性。我甚至發現,書中對一些常被忽略的小件器物,比如清代的“筆筒”或“水盂”的鑒賞要點也有提及,這說明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沒有把目光僅僅集中在那些天價的大件上。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包羅萬象”,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已經有些積纍的愛好者,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知識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