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老捨點戲”,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老捨先生是文壇大傢,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是很有深度的,比如中國畫,齊白石的幾張傳世精品,像《蛙聲十裏齣山泉》就是老捨齣題、齊白石依句作畫,此事已成藝壇佳話。點戲,唐崔令欽謂之曰:“凡欲齣戲,所司先進麯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老捨挑選、改編劇目與此說頗為相閤。幾十年前,老捨先生伏案奮筆“點戲”,幾十年後,藝術傢們據此創作,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閤作,這是一場精神與審美的無聲交流。舒乙、韓羽、謝春彥三位老先生都誇奬這個名字起得好,並痛快地為“老捨點戲”題瞭字。
四年多的櫛風沐雨,“老捨點戲”共邀請到55位畫傢,5位篆刻傢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其中55位畫傢共創作戲畫作品一韆餘幅,我們遴選瞭二百餘幅作品收入到由齊魯書社齣版的《老捨點戲》大型畫冊之中。這其中既包括瞭韓羽、丁立人、聶乾因、葉良玉、呂超然、謝春彥、潘裕鈺、施勝辰等老一代畫傢,也包括瞭張誌民、楊慧生、馬驥、宣永生等中年畫傢,更有許力、章白、石丁等後起之秀。5位青年篆刻傢均為西泠印社社員,其作品方寸之間或雄渾或靈動,與“老捨點戲”相得益彰。
我們希望以老捨戲改手稿為主綫,融閤瞭書法藝術、國畫藝術、京劇及各種戲麯藝術等幾大國粹的“老捨點戲”能夠讓大傢領略傳統文化之美。首先,68齣戲改手稿和據其創作的戲畫、篆刻等藝術作品將通過齊魯書社以書籍的方式予以呈現;其次,“老捨點戲”大型文化藝術作品巡展也將在國內拉開帷幕。我們期待著這種目前為止無可比擬的藝術形式能夠雅俗共賞,以它特有的文化藝術融閤的魅力給讀者、觀者乃至學者、藝術傢帶去些什麼,無論是思考,還是探討;無論是欣賞,還是研究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戲麯改革時,老捨擬寫六十八齣京劇劇目提綱,每齣平均用字二百五十個,簡明扼要,寫明該劇的故事綱要,由當時流行的京劇劇目中選齣,推薦為可以繼續演齣的劇目。
這組六十八齣京劇劇目提綱手稿為毛筆書寫且有多處塗抹修改墨跡,加之除劇情簡介外有的還有他本人的判斷和評論。而劇目選擇以及提綱編寫方式恰好又是對老捨自己文學主張的一次精確檢閱和良好印證。具有極高的文學、戲麯、書法價值,在老捨文藝生涯中為新開闢的特彆領域,並首次齣版。
作者簡介
徐國衛,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館長,《聚雅》雜誌主編,中文圖書網創始人,濟南市政協委員、文史委委員,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山東省美術館顧問,山東緻公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民間文藝傢協會主席團成員,2013年被評為影響濟南文化人物,2016年全國第十屆文代會代錶。
內頁插圖
目錄
老捨六十八齣京戲『戲改』劇目提綱手稿
一 戰樊城………………………………二
二 伍申會………………………………八
三 文昭關……………………………一四
三 文昭關……………………………一四
五 魚藏劍……………………………二六
六 刺王僚……………………………三二
七 伐子都……………………………三八
八 摘纓會……………………………四四
九 宇宙鋒……………………………五〇
十 霸王彆姬…………………………五六
十一 盜宗捲……………………………六二
十二 取洛陽……………………………六八
十三 捉放曹……………………………七四
十四 連環計……………………………八〇
十五 白門樓……………………………八六
十六 大戰濮陽…………………………九二
十七 轅門射戟………………………九八
十八 戰宛城………………………一〇四
十九 神亭嶺………………………一一〇
二十 群臣宴………………………一一六
二十一 長闆(阪)坡………………一二二
二十二 群英會(藉東風)…………一二八
二十三 戰長沙………………………一三四
二十四 甘露寺………………………一四〇
二十五 黃鶴樓………………………一四六
二十六 蘆花蕩………………………一五二
二十七 兩將軍………………………一五八
二十八 金雁橋………………………一六四
二十九 木蘭從軍……………………一七〇
三十 打瓜園………………………一七六
三十一 打龍袍………………………一八二
三十二 鍘美案………………………一八八
三十三 問樵…………………………一九四
三十四 三岔口………………………二〇〇
三十五 穆柯寨………………………二〇六
三十六 槍挑穆天王…………………二一二
三十七 轅門斬子……………………二一八
三十八 扈傢莊………………………二二四
三十九 打漁殺傢……………………二三〇
四十 白水灘………………………二三六
四十一 二進宮………………………二四二
四十二 春香鬧學……………………二四八
四十三 水簾洞………………………二五四
四十四 定軍山………………………二六〇
四十五 連營寨………………………二六六
四十六 空城計………………………二七二
四十七 鐵籠山………………………二七八
四十八 秦瓊賣馬……………………二八四
四十九 打登州………………………二九〇
五十 鎖五龍………………………二九六
五十一 羅成叫關……………………三〇二
五十二 望兒樓………………………三〇八
五十三 白良關………………………三一四
五十四 鳳凰山………………………三二〇
五十五 摩天嶺………………………三二六
五十六 汾河灣………………………三三二
五十七 彩樓配………………………三三八
五十八 三擊掌………………………三四四
五十九 投軍彆窯……………………三五〇
六十 母女會………………………三五六
六十一 馬上緣………………………三六二
六十二 蘆花河………………………三六八
六十三 徐策跑城……………………三七四
六十四 四傑村………………………三八〇
六十五 巴駱和………………………三八六
六十六 金沙灘………………………三九二
六十七 李陵碑………………………三九八
六十八 雁門關………………………四〇四
附錄一 老捨手稿《看寬一點 》……四一〇
附錄二 畫傢簡介……………………四一八
附錄三 篆刻傢簡介…………………四二七
後記……………………………………四二九
前言/序言
今天終於鬆瞭一口氣。爲瞭“老捨點戲”奔忙瞭四年多,幾乎跑遍瞭全國各地,心中的弦每一刻都在繃著,腿上的發條也上得緊緊的,爲瞭嚮畫傢們約畫,常常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今天在北京,明天或許跑到瞭上海,覺得自己和陀螺有的一比。現在,“老捨點戲”的各項籌備工作終於行將收尾,我如釋重負。但是我想有些事情必須交代一下。
首先,我爲什麽要策劃“老捨點戲”這個活動。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老捨先生是我滿懷敬仰又倍感親切的一位作傢。老捨先生在濟南住過四載有餘,平淡而可愛的濟南是他心中的“第二故鄉”。生活在相同的城市中,即使隔著幾十年的時間距離,作爲“老濟南”的我,也一直被他豐富的文學創作和他對濟南深深的情感所感染。所以,在收藏中,我特彆留心老捨先生的手稿、文學版本等遺存。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收藏到老捨先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戲改”時期創作的六十八齣京戲手稿。這些手稿都是老捨先生親自用毛筆寫下的,我意識到,對於老捨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事實的確如此。不管是國內研究老捨的專傢學者,還是老捨先生的子女,都認爲這批手稿對於瞭解一九五〇年前後我國“戲改”的基本政策,以及老捨先生個人對“戲改”的見解,都是十分重要的資料。這批手稿開闢瞭老捨研究的一個新領域。這樣重要的文化遺存,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它“沉睡”的。怎麽樣纔能把老捨先生在京戲方麵的研究發揚光大呢?思來想去,“老捨點戲”的構想就冒瞭齣來。我想,如果能邀請藝術傢們爲這六十八齣“戲改”手稿配上風格各異、精彩傳神的戲畫,那肯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對於這個構想,老捨先生的兒子舒乙先生給瞭我很大的鼓勵。
爲什麽起名“老捨點戲”?其實也有一種跨越時空的感覺。老捨先生是文壇大傢,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也是很有深度的,比如中國畫,齊白石先生的幾張傳世精品,像《蛙聲十裏齣山泉》就是老捨先生齣題、白石老人依句作畫,此事已成藝壇佳話。“點戲”,唐崔令欽曰:“凡欲齣戲,所司先進麯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老捨先生挑選、改編劇碼與此說頗爲相閤。更重要的是,這個活動彙聚瞭全國及海外五十六位畫傢以老捨“戲改”手稿爲內容創作的近韆幅戲畫。幾十年前,老捨先生伏案奮筆“點戲”;幾十年後,天南海北的優秀畫傢們據此畫戲。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閤作,也是一場精神與審美的無聲交流。再也找不齣比“點戲”更爲恰當的詞彙瞭。這個題目,我當時跟舒乙、韓羽、謝春彥三位老先生說過,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不僅一緻贊同,且都誇獎這個名字起得好,並痛快地爲“老捨點戲”題簽。
題目就這樣確定瞭下來。形式卻不僅僅包括戲畫,篆刻、剪紙等傳統的藝術形式也最終被采納瞭進來,都是根據老捨先生手稿中的“戲改”劇目進行創作,要求生動傳神。於是,這一活動,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書法、文學,以及國畫、戲麯、篆刻、剪紙等國粹藝術融閤在一起。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聚閤,也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因爲我們要求精益求精,讓“老捨點戲”達到最高的水準。說實話,工程量很大,難度也很大,我自己心裏直打鼓。令我感動的是,這一過程不僅得到瞭老捨先生的傢人舒濟、舒乙等人給予的全力支持和幫助(八十餘歲的舒濟先生用鋼筆在稿紙上一筆一畫地寫下序言;舒乙先生則發來兩篇前言,一篇六韆餘字,一篇則長達兩萬餘字),也得到瞭全國各地藝術傢的迴應。四年間,大江南北的藝術傢,上到八十餘歲的戲畫藝術傢,下到西泠印社的青年篆刻傢,再到民間的剪紙藝術傢,齣於對老捨先生的敬意,都積極參與,給予這個活動很大的支持,也帶給我很大的信心。
二〇一六年,恰逢老捨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持續瞭四年多的“老捨點戲”籌備工作終於在年底得以完成,可以說,是對老捨先生的一種特殊紀念。恰在此時,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錶大會召開,我有幸參加。會上,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講話,讓我切實感受到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其中一段話令我感觸極深:“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摺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鑠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如果說,四年多來的忙忙碌碌是齣於自己對老捨先生的敬意,齣於自己對文化事業的一腔熱情,那麽參加文代會後,“文化自信”讓我更加充滿信心,“堅守藝術理想”讓我堅信自己所做的這番事情的意義。我想,“老捨點戲”可以看作是我此趟文代會之行後交齣的第一份“答捲”。
當然,這份“答捲”不是屬於我一個人,要感謝的人太多瞭。它融閤瞭眾多學者、藝術傢、文化機構的心血與纔華,儘管作爲真心實意弘揚文化藝術之人,他們並不在意一些形式上言語,但作爲策劃者,對於他們真誠的付齣、認真的態度,我是有必要在這裏認真鞠躬,道一聲“謝謝”!
接下來,“老捨點戲”將通過各種方式嚮社會呈現齣來。首先,六十八齣“戲改”手稿和據其創作的戲畫、篆刻等藝術作品將通過齊魯書社,以書籍的方式予以呈現;其次,“老捨點戲”大型文化藝術作品巡展也將在國內拉開帷幕,並將遠赴海外展齣,以老捨“戲改”手稿爲主綫,將書法藝術、國畫藝術、京劇及各種戲麯藝術等幾大國粹以互相融閤的形式展現齣來、傳播齣去,我期待著這種目前爲止獨一無二的藝術傳播形式能夠雅俗共賞,以它特有的文化藝術融閤的魅力給讀者、觀衆乃至學者、藝術傢帶去些什麽,無論是思考,還是探討;無論是研究,還是欣賞;無論是深層次的審美,還是僅僅是感官上的愉悅。也期待它能夠給異域的觀衆帶去跨越國界的文化與藝術的共鳴。如此,既不愧對老捨先生塵封瞭幾十年光陰的六十八齣“戲改”手稿,讓老捨先生與濟南、與山東的情緣有這麽一個立體的、歷史的定格,同時也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以這樣一種方式在國內以及海外得以傳播,展現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獨有的魅力和自豪感。
徐國衛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於聚雅齋
《梨園春鞦:京劇的百年流變與群像》 一部深入京劇藝術肌理的恢弘史詩,追溯中國傳統戲麯的靈魂脈絡。 引言:一聲闆響,韆年風華 京劇,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璀璨明珠,其曆史的深度與藝術的廣度,遠超尋常想象。它不僅僅是舞颱上的一顰一笑、一闆一眼,更是近兩百年來社會變遷、市民情感、權力更迭的生動載體。本書《梨園春鞦:京劇的百年流變與群像》並非簡單梳理劇目或傳記某位名伶,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京劇社會生態圖景。我們試圖穿透厚重的舞颱帷幕,探究這門“集大成之藝術”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淬煉、演化,並最終成為影響一代代中國人審美趣味的核心力量。 第一部分:溯源與熔鑄——徽班進京與京劇的誕生(約1790-186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京劇藝術的“原點”——徽班進京的復雜曆史背景與初始形態。我們將細緻考察乾隆盛世末期,以“三慶班”為代錶的安徽戲班如何抵達北京,與當地的昆麯、亂彈、弋陽腔等地方聲腔進行激烈的碰撞與融閤。 徽漢交融的社會土壤: 深入分析乾隆、嘉慶年間商業資本的興起,以及城市市民階層對新興、更具衝擊力藝術形式的渴求,如何為京劇的誕生提供瞭土壤。重點剖析瞭“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在早期融閤過程中的結構性變化。 聲腔的基因重組: 區彆於傳統戲麯的“文雅”,京劇早期更注重“火爆”與“直白”。我們詳細分析瞭二黃、西皮等腔調如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並探討瞭早期音樂指導(如奠基人之一的程長庚)在規範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早期的劇目與審美取嚮: 考察早期流行劇目如《失街亭》、《群英會》等,如何從民間故事中提煉齣具有強烈英雄主義和敘事張力的段落,奠定瞭京劇尚武、重氣的審美基調。 第二部分:鼎盛與格局——“四大名旦”時代的藝術高峰(約1870-1930年代) 十九世紀中後期至民國初年,是京劇藝術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專業戲園子大量齣現,票友文化興盛,形成瞭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和嚴苛的藝術標準。 行當的專業化分流: 詳細闡述老生、武生、花旦、青衣等行當在藝術錶現上的精細劃分,以及“科班”製度對藝術傢嚴格的“童子功”訓練體係的重建。 “四大名旦”的革命性貢獻: 集中筆墨分析梅蘭芳、程硯鞦、尚小雲、荀慧生四位藝術大師如何突破傳統的性彆和程式限製,將旦角藝術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不僅考察瞭他們的藝術風格(如梅派的雍容典雅、程派的低迴婉轉),更探討瞭他們如何通過舞颱形象的塑造,反映瞭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女性的審美投射與內心掙紮。 票友文化與市場機製: 探討以“四大恭王府”為代錶的王公貴族如何通過“點戲”、“捧角”影響瞭京劇的演齣內容和市場走嚮。分析瞭早期報刊雜誌對京劇評論的齣現,如何塑造瞭公眾的藝術判斷力。 第三部分:衝突與轉型——戰亂中的藝術堅守與現代性探索(約1930-1950年代) 抗日戰爭和隨後的社會變革,為京劇藝術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自我審視的契機。 “新京劇”的萌芽與爭議: 考察周信芳等藝術傢如何嘗試在傳統框架內引入更強的戲劇衝突和寫實主義手法。分析瞭如《封神榜》、《大刀王五》等新編曆史劇的創作動機與接受度,以及對“京劇現代化”的初期探索。 流亡與薪火相傳: 記錄瞭抗戰時期,大批京劇藝術傢南遷上海、香港的經曆,以及他們在異鄉如何維係藝術生命,並與當時的國語電影、話劇藝術進行交叉影響。 建國初期的藝術重塑: 分析新政府對京劇的接納、改造與扶持政策。探討瞭“十七年”間,京劇如何被納入國傢文化體係,以及由此引發的藝術規範化、政治審查趨嚴的復雜過程。 第四部分:變革與迴響——曆史語境下的命運沉浮(約1960年代至今) 本部分審視瞭京劇藝術在近現代最劇烈的社會運動中的艱難處境與後來的恢復與發展。 “樣闆戲”的體製化與藝術創新: 詳細分析“樣闆戲”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美學特徵、音樂結構和舞颱調度上的創新。批判性地探討瞭這種高度集中的藝術生産模式對傳統京劇程式的衝擊與保留。 傳統迴歸與全球視野: 梳理改革開放後,京劇界如何重新發掘和整理失傳劇目、重建科班教育體係的努力。重點關注瞭當代藝術傢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將京劇的精華推嚮國際舞颱,探索其跨文化傳播的可能性。 當代京劇的挑戰與未來: 探討當前京劇麵臨的觀眾流失、人纔斷層、以及如何平衡商業運作與藝術純粹性之間的核心難題。 結語:不朽的程式,流動的生命 《梨園春鞦》旨在呈現京劇藝術的生命力——它既是高度凝練的曆史記憶,又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活態文化。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曆史教科書,而是對無數梨園人物命運的深情迴望,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不懈探索的忠實記錄。閱讀此書,您將聽到那穿越時空的鼓闆聲,感受到浸潤在水袖與油彩之下的,那份屬於中華民族的藝術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