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本草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学及博物学巨典。它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为一体,同时广泛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2011年5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这部皇皇巨著的作者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出身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4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受父亲影响,便逐渐放弃科举考试,一心随父学医。李时珍白天跟父亲行医治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名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果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搞错了,就会闹出人命。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在阅读中发现了前人本草著作中的诸多错误,于是立志重新编撰一部本草著作。为写成这部书,他穷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30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成书后四百多年来成为医家、读书人必修之圣典,成为普通百姓养生的医药宝库。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李时珍在医学史上的丰功伟绩:“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书中对药物的分类改变了此前本草学著作中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六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书以最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第一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本书仿金陵版古图风格,精心绘制了五百余幅彩图,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四百多种药材的植物形态,读者可按图索骥,准确辨识药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还用图片的形式清晰明了地诠释了原著中的一些中医用药理论,帮助毫无中医基础的读者轻松读懂《本草纲目》。本书不仅是家庭常备药典,更是传统中医药研究爱好者的典藏之选。
《图解本草纲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的“溯源”功能。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药材本身,而是会追溯到一些药材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我了解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药材,其实在古代就已经被古人发现了,并且记录了下来。书中会引用一些古代的医药典籍,但同样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古代的智慧。比如,它会讲到某些药材在不同朝代的用法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都很有意思。我喜欢这种探究事物本源的学习方式,它能让我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且,这本书在介绍药材时,还会结合一些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用一些图表或者简单的实验来佐证药材的功效,这让我觉得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科学理念,非常科学严谨。它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记住一些药名和功效,更是一个理解自然规律、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拿到《图解本草纲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没有把内容写得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把那些古老而宝贵的草药知识分享出来。我平时比较关注养生,也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健康餐或者DIY一些护肤品,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它介绍了好多厨房里就能找到的常见食材,像姜、蒜、葱,还有一些我们经常吃的蔬菜水果,都详细地讲解了它们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我之前总以为那些草药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才能找到的,没想到很多在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而且功效还很显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配有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小窍门,比如如何用艾叶泡脚缓解疲劳,如何用薰衣草来帮助睡眠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它的插图真的太赞了,很多都是写实的风格,非常有艺术感,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它让我觉得,中医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评分我不得不说,《图解本草纲目》的编排思路真的非常巧妙。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同类书籍,一股脑地把内容堆砌在一起。这本书把内容分成了几个清晰的模块,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病症与药材关联”的部分。它会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或者常见的疾病,详细列出可以使用的药材,并且对症下药地解释了每种药材为什么有效,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比如说,针对失眠,它会列出几种安神助眠的药材,然后分别解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改善睡眠质量。这种条理清晰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更容易理解复杂的药理知识。而且,它在解释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古代医家的论述,但又不会照搬原文,而是用更现代、更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一点做得非常棒。我还发现,它在介绍药材时,还会涉及一些关于药材产地、生长环境的信息,这让我对这些自然之物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时候,我会觉得中医博大精深,难以入门,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我探索其中的奥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我逐渐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去深入了解。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惊喜连连”。每次翻开,总能发现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内容。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药食同源”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哪些食物可以食用,哪些可以入药,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食物为什么能够达到药食同源的效果,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身上会有怎样的作用。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食疗,但效果并不明显,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用法或者搭配。它会提供很多具体的食谱,并且详细说明了食材的用量和制作方法,非常实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人养生哲学的探讨,比如“顺应天时”、“平衡阴阳”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智慧。它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身体的某种状态,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奥秘。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对传统文化和养生之道充满了好奇,并且愿意去探索更多。
评分哇,拿到这本《图解本草纲目》真的太惊喜了!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用色典雅大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就很舒服。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养生很有兴趣,但很多古籍因为语言风格和年代久远,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这本“图解”的版本,真的把很多深奥的概念都变得生动形象了。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时,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有精致的手绘插图,色彩搭配恰到好处,能让我立刻对这种植物有了直观的认识。比如,它对人参的描绘,不仅讲了它的药用价值,还把根须的形态、叶片的形状都画得清清楚楚,旁边还会配上一些相关的古代传说或者现代研究的浅显解释,感觉就像在跟着一位老中医在认真地给我讲解一样。我平时会自己搭配一些简单的食疗方子,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能给我带来新的灵感,让我更清楚地知道哪些食材可以互相搭配,哪些需要注意。而且,它不只是罗列药材,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辨别真伪、采摘时节、炮制方法等等的小贴士,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也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更落地、更实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传统智慧的窗户,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