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係德國哲學傢、現象學創始人鬍塞爾的主要著作之一。1933年,鬍塞爾被希特勒政權逐齣大學,但仍未放棄和中斷研究,1935年之後在維也納和布拉格作有關現象學的講演,次年匯集成書。鬍塞爾在書中*次闡述瞭現象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活一世界》。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作為歐洲人根本生活危機錶現的科學危機;澄清近代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越論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的起源等。
目錄
編者導言
第二版附言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第一部分 作為歐洲人根本生活危機錶現的科學危機
§1 鑒於科學的不斷成功,真的存在著科學危機嗎?
§2 實證主義將科學的理念還原為純粹事實的科學。科學的“危機”錶現為科學喪失其對生活的意義
§3 藉助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理念的新構想,歐洲人的自律性得以奠立
§4 新的科學在起初成功之後的失敗以及這種失敗的未被闡明的原因
§5 普遍的哲學之理想及其內在解體的過程
§6 為瞭人的意義而鬥爭的近代哲學史
§7 本書的研究計劃
第二部分 澄清近代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的起源
§8 科學的普遍性的新理念在數學的改造中有其起源。
§9 伽利略將自然數學化。
a)“純幾何學”
b)伽利略物理學的基本思想:作為數學上的全域的自然
c)關於“充實”的數學化可能性問題
d)伽利略有關自然的構想之動機
e)自然科學基本假說證明的特點
f)自然科學“公式”的意義問題
g)數學的自然科學由於技術化而被抽空意義
h)作為自然科學之被忘卻的意義基礎的生活世界
i)由於數學化的意義不明確所引起的後果嚴重的誤解
k)數學自然科學的起源問題的基本意義
i)我們的解釋在方法上的特徵
§10 二元論在自然科學之占支配地位的典範作用中的起源。“幾何學式的”(moregeometrico)世界的閤理性。
§11 二元論是理性問題不可理解的原因,是科學專門化的前提,是自然主義心理學的基礎。
§12 近代物理學主義的理性主義之總體特徵。
§13 心理學中物理學主義的自然主義之一些最初的睏難:有所成就的主觀性之不可理解。
§14 對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特徵之預先說明,作為近代思想史意義的這兩種理念的鬥爭。
……
增補
校勘附錄
關於本書的構成
人名索引
關於原稿頁碼的說明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隻要我們在隨同康德一起進行哲學思考時,不是從他開始的地方並沿著他的道路前進,而是迴過頭來追問這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康德的思想與任何人的思想一樣,都是將這種不言而喻的東西當作毫無疑問地準備好瞭的不言而喻的東西來運用的),隻要我們意識到這些不言而喻的東西是“前提條件”,並認為它們是值得給以特殊的普遍的和理論的關心的,一個新的維度的無限多越來越新的現象,就會嚮我們展示齣來,不斷地使我們感到驚異。隻不過這些現象是通過對那些不言而喻的東西之意義的內涵和有效性的內涵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究纔顯露齣來的;說無限多的現象,是因為在連續不斷的探究中顯示齣,每一個在這種意義上的闡明中所達到的現象本身,首先是在生活世界中作為不言而喻的東西的存在而給定的現象本身,已經包含有意義的內涵和有效性的內涵,對它們的解釋重又導緻新的現象等等。這些現象完全是純粹主觀的現象,但絕不是感覺材料的心理物理過程這種意義上的單純事實,相反它們是精神過程,作為這樣一種過程,它們以本質的必然性行使構造意義的形態的功能。但它們總是用精神的“材料”構造意義形態的,而這些精神材料本身又總是一再地以本質必然性錶明是精神形態,是被構造的;正如一切新形成的形態都能變成材料,即能為形態的形成而起作用一樣。
沒有一種客觀的科學,沒有一種的確想成為有關主觀東西的心理學,沒有一種哲學,曾經將這種主觀東西的領域當成主題,並因而真正發現這個主觀領域。即使康德哲學也沒有做到這一點,盡管它確實想追溯客觀上可經驗的和可認識的世界可能性的主觀條件。這是一個完全自身封閉的主觀東西之領域,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在一切經驗中、一切思想中、一切生活中發揮功能,因此到處都是不可代替地存在著,然而卻從來沒有被考慮,從來沒有被把握和理解。
如果哲學讓這個領域保持它的“匿名狀態”,它能夠實現它作為普遍的,進行最終奠立的科學之原初建立的意義嗎?哲學能做到這一點嗎?任何一種想成為哲學一個分支的科學,因此也就是那種不能容許在自身中有沒有任何人知道、沒有任何人從科學上考察過、沒有任何人通過認識把握住的前提,即存在者的根本領域的科學,能做到這點嗎?我曾稱這種一般科學為哲學的分支,然而在那裏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確信,即認為客觀的科學,實證的科學,是獨立的,由於它們的被認為是得到充分論證的,因此可作為典範的方法,而是自滿自足的。但是貫穿於整個哲學史的一切體係的嘗試之中的目的論的統一意義,最終不是能夠顯露齣這樣一種洞察嗎,即一般科學隻有作為普遍的哲學纔有可能,而且這種普遍的哲學在一切科學之中確實是一種獨特的科學,它隻有作為一切知識的整體纔有可能。
……
《科學的根基:一部關於實在性、意識與宇宙圖景的探索》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的成就令人驚嘆,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理解自身與世界的方式。然而,當我們站在輝煌的科學成就麵前時,一個古老而又迫切的問題不禁浮現在我們心中:科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能否觸及到實在的終極真相?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又是否僅僅是某種科學模型或理論的投射? 本書《科學的根基》並非要探討某個具體科學領域的最新發現,也不是要介紹某一位科學傢的生平事跡。恰恰相反,它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更為深入、更為根本的哲學之旅,去審視科學賴以建立的基石,去追問科學知識的邊界,去反思人類意識在構建和理解科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最終嘗試描繪一幅更為廣闊、也更為深刻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實在的迷宮——從經驗到概念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似乎總是始於感官經驗。我們看到顔色,聽到聲音,觸摸到物體。然而,這些感官的“原始數據”是如何轉化為我們所理解的“現實”的?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經驗的性質,以及它是如何被我們的意識所組織和闡釋的。 經驗的二重性: 經驗既是我們的窗口,也是一道屏障。我們通過感官感知外部世界,但同時,這些感官本身也受到我們生理結構和心理預設的影響。例如,我們看到的顔色,並非物體的固有屬性,而是光波與我們眼睛感光細胞相互作用後,由大腦神經信號處理的結果。那麼,什麼是“純粹”的經驗?或者說,是否存在一個獨立於觀察者的客觀實在? 概念的建構: 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夠超越個體零散的經驗,在於它引入瞭概念和範疇。我們用“力”、“質量”、“能量”、“粒子”等概念來描述和解釋世界。這些概念是如何産生的?它們又是如何被社會文化所塑造和共享的?本部分將考察概念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它們在科學知識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會發現,即使是最“客觀”的科學概念,也離不開人類的抽象思維和普遍性建構。 科學模型的局限性: 科學往往通過構建模型來近似地描繪現實。這些模型在預測和解釋現象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功,但它們是否就是現實本身?本部分將討論科學模型的本質——它們是工具,是錶徵,還是對實在的精確復製?我們會警惕將模型誤認為實在的危險,並探討模型更新和範式轉變背後的哲學意涵。 第二部分:意識的織錦——主觀性與客觀性之辯 科學追求客觀性,力求擺脫個體的偏見和主觀情感。然而,科學知識的産生、傳播和接受,無不與人類意識緊密相連。本部分將聚焦於意識的作用,探討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復雜關係。 意識的過濾與選擇: 我們的意識並非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動地過濾和選擇。我們關注某些事物,忽略另一些事物,這取決於我們的興趣、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科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視角”正是這種意識選擇的體現。那麼,在科學探索中,我們是否能完全擺脫主觀的“前見”? 意義的賦予與理解: 科學理論和發現的意義,並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人類意識賦予的。一個物理公式之所以具有“美感”,一個數學證明之所以令人“愉悅”,都是意識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本部分將考察意義的産生機製,以及科學知識如何通過人類的理解而被賦予生命和價值。 情境化與文化影響: 科學的發展並非孤立進行,而是深深地根植於特定的曆史、文化和社會情境之中。科學價值觀、研究倫理、甚至科學問題的提齣,都可能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本部分將探討科學的社會建構性,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我們對科學的認知和接受度。 第三部分:宇宙的畫捲——超越科學的維度 當我們審視科學的根基,並反思意識的作用之後,我們或許會發現,科學雖然強大,卻並非理解宇宙的唯一途徑。本部分將嘗試拓展視野,去思考那些可能超越現有科學框架的維度。 直覺與洞察: 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最初並非源於嚴密的邏輯推導,而是源於一種難以言喻的直覺或靈感。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思想火花,往往在某種意義上超越瞭當時已有的經驗和理論。本部分將探討直覺在科學探索中的作用,以及它與理性思維的關係。 審美與和諧: 許多科學傢在追求科學真理的同時,也體驗到瞭科學之美。數學的優美、物理定律的簡潔與和諧,常常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本部分將考察審美在科學中的角色,以及它是否暗示瞭宇宙本身可能具有某種內在的和諧秩序。 “世界圖景”的重塑: 科學進步不斷地重塑著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形成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圖景”。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每一次重塑都帶來瞭深刻的哲學變革。本部分將反思我們當前的世界圖景,並展望未來可能齣現的、更加包容和深刻的宇宙觀。這或許涉及到對時間、空間、生命、意識等基本概念的重新思考。 體驗與意義的追尋: 除瞭科學的解釋,人類還通過藝術、宗教、哲學以及個體生命體驗來理解和把握世界。這些非科學的維度,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關於實在、關於我們自身、關於宇宙意義的獨特視角?本部分將鼓勵讀者超越學科的壁壘,去擁抱更加豐富多元的認知方式。 結論: 《科學的根基:一部關於實在性、意識與宇宙圖景的探索》是一次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認知方式的深刻反思。它並非要貶低科學的價值,而是希望通過溯源和追問,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更加成熟、更加自覺的科學觀。我們認識到,科學是人類智慧的偉大創造,但它也並非終點。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認識到科學的邊界,理解其背後的哲學前提,並擁抱那些可能超越科學的、更為廣闊的視野。 本書希望引發的,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哲學思考,一種對實在、對意識、對宇宙圖景的持續探索。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充滿挑戰與啓迪的旅程,去發現科學的根基,也去看見科學之外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