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之美(精)——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

漢畫像之美(精)——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硃存明 著
圖書標籤:
  • 漢畫像
  • 畫像石
  • 漢代藝術
  • 中國傳統審美
  • 審美觀念
  • 文化研究
  • 曆史研究
  • 考古學
  • 藝術史
  • 漢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427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38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漢畫像的發現與研究寫起,對漢畫像的概念、研究狀況、生成背景、漢畫像的分類、地域分布、題材譜係、漢畫像與道儒佛教思想之關係、漢畫像的美學背景及現代意義等,都展開瞭係統的探索。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作者把漢畫像的研究提升到瞭一個美學的高度,在現代美學的學術視野上,去挖掘漢畫像所錶現的漢代民族的審美意識形態,提齣漢畫像是一種象徵主義藝術的新觀點。這在視覺文化日益成為當前重要研究領域的今天,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漢民族的審美文化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硃存明,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颱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江蘇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江蘇師範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兼任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學會理事、江蘇省地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齣版著作16種,發錶論文130篇。論著《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1998年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著作《漢畫的象徵世界》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2012年獲江蘇省第11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目前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漢學大係》編纂及海外傳播研究”等多項。


目錄

引言/001

第yi章漢畫像的發現與研究

第yi節什麼是漢畫像/003

第二節漢畫像與中國的美學傳統/011

第三節漢畫像與美學研究/016

第二章漢畫像研究的曆史範式

第yi節金石學式的研究/023

第二節考古學式的研究/029

第三節文化學式的研究/035

第四節藝術學式的研究/042

第三章漢畫像的美學研究

第yi節從圖像誌到圖像學/050

第二節象徵符號分析法/058

第四章漢畫像産生的時代

第yi節經濟背景/068

第二節文化背景/073

第三節政治背景/079

第四節厚葬習俗/083

第五章漢畫像的分類

第yi節漢畫像石/089

第二節漢代畫像磚/092

第三節漢代壁畫/096

第四節漢代帛畫/101

第五節漆畫、玉飾、銅鏡紋飾/104

第六章漢畫像石的區域分布及特徵

第yi節山東漢畫像石/110

第二節蘇北、安徽、浙江漢畫像石/120

第三節山西、陝西漢畫像石/126

第四節河南漢畫像石/131

第五節四川漢畫像石/138

第六節漢畫像石區域之間的交流/142

第七章漢畫像的題材譜係

第yi節天文圖像/146

第二節升仙圖像/151

第三節曆史故事圖像/158

第四節祥瑞圖/162

第五節戰爭圖/167

第六節狩獵圖/170

第七節庖廚圖/173

第八節樂舞百戲圖/176

第八章漢代墓室畫像

第yi節墓室畫像的由來/179

第二節墓室畫像的圖像分析/181

第九章漢代祠堂畫像

第yi節何為祠堂/199

第二節祠堂的類型/203

第三節祠堂的文化意義/210

第四節祠堂的審美功能/221

第十章漢代棺槨畫像

第yi節棺槨畫像的來源/225

第二節棺槨漢畫像的象徵意義/241

第十一章漢闕及其畫像

第yi節闕的類型及功能/253

第二節現存的漢代畫像石闕/257

第三節漢畫像中的闕/262

第四節漢闕的象徵意義及其審美價值/264

第十二章漢畫像與道傢審美觀

第yi節漢畫像中的道傢審美觀念/273

第二節道傢對漢畫像內容的影響/278

第三節道傢對墓地建築形製、結構的影響/289

第十三章漢畫像與儒傢審美觀

第yi節漢畫像與儒傢思想/291

第二節漢畫像與儒傢美學觀/299

第十四章漢畫像中的佛教內容

第yi節佛教初傳及其影響/303

第二節漢畫像與佛教相關的內容/308

第三節漢畫像中蓮花圖像及其他形象裝飾/316

第十五章“十字穿環”與“二龍穿璧”

第yi節“十字穿環”/321

第二節“二龍穿璧”/331

第三節伏羲女媧/335

第十六章漢畫像宇宙象徵主義圖式的美學意義

第yi節宇宙形態論/339

第二節陰陽氣化論/342

第三節天圓地方/343

第四節天地生成/347

第五節死後的世界/351

第十七章漢代美學與漢畫像藝術

第yi節漢初“黃老”之學影響下的美學與漢畫像/361

第二節經學美學與漢畫像/366

第三節讖緯美學與漢畫像/372

第十八章漢畫像審美觀念的根源

第yi節語言與圖像/382

第二節符號的象徵/389

第三節鑄鼎象物/397

第十九章漢畫像傳統審美觀念的現代意義/411

參考書目/422

後記/424


精彩書摘

  第一章漢畫像的發現與研究

  漢民族不僅有一部文字記載的曆史,而且還有一個圖像呈現的世界。漢畫像以其豐富的象徵形式,錶現瞭漢民族審美的意識形態,其中包含著漢民族文化的原型結構,更接近民族精神的核心。在視覺文化日益成為重要話題的今天,我們對中國古代漢畫像進行探討,以便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漢民族的審美文化。本章對漢畫像的概念、漢畫像與中國審美觀念、漢畫像研究的曆史和方法進行瞭簡要的論述。

  第一節什麼是漢畫像

  漢畫像亦稱“漢畫”,包括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玉器裝飾、銅鏡紋飾等的圖像資料。這是一個圖像學的概念,與傳統金石學、考古學中的畫像石、畫像磚的概念,有一定的聯係,但也有一定的區彆。畫像石、畫像磚和帛畫等是根據不同的物質材料進行的劃分,其製作方法也有所區彆。畫像石是在棺槨、墓壁和祠堂錶麵上的鎸刻,而畫像磚則是印模、壓模及窯燒的結果,帛畫則是在絹帛上的繪畫。漢畫像是對不同物質材料和形式錶麵圖像的概括。它的側重點在視覺圖像的錶現方式和接受方式上,因為隻有這種方式纔具有決定圖像本原的意義。實際上把畫像石、畫像磚說成是漢畫像是不確切的,因為有些漢畫像石是浮雕或半浮雕的,與其說是“畫像”,不如說是“雕刻”,但傳統上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流行和鑒賞主要靠拓片,故根據約定俗成,稱其為“畫像”。由於漢帛畫、漆畫等不好保存,曆經韆餘年的時間後,保存下來的極少,而畫像石、畫像磚保存、流傳下來的卻很多,所以漢畫像不能不以漢畫像石和漢畫磚的圖像為主。本研究就是在這一廣義和狹義的交互關係中來使用漢畫像這一概念的。

  據考,“畫象”一詞,可以追溯到漢代,但當時不僅指一種美術意義上的畫像,而且主要是指一種象徵意義的刑法。《漢書·武帝紀》詔賢良曰:“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師古注引《白虎通》:

  畫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濛巾,犯劓者以赭著其衣,犯髕者以墨濛其髕處,象而畫之,犯宮者扉,犯大闢者布衣無領。

  此注說明,“畫象”是一種刑罰,可稱之為“象刑”。所謂“象刑”,即“畫衣冠”,原是形容舜帝時的賢明政治,雖有五刑(墨、劓、髕、宮、大闢),但不使用,而是以圖畫衣冠或異常的服飾來象徵刑罰。《堯典》:“象以典刑。”《皋陶謨》:“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伏生《尚書大傳》雲:“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居裏而民恥之而反於禮。”漢時,“象刑”成為賢明政治國傢大治的一種追求。因此,“畫象”含有一種“權力意誌”,是一個社會和權力機構對所視為不閤法行為的一種懲罰,以圖畫衣冠的符號形式錶現。

  在漢代“畫象”一詞,也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繪畫的意義,一般在“圖畫其形象”上來使用。例如:

  初充國以功德與霍光等,列畫未央宮。

  ——《漢書·趙充國傳》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單於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於麒麟閣,注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漢書·蘇武傳》

  邕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兗州、陳留聞之,皆畫像而頌焉。

  ——《後漢書·蔡邕傳》

  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雲颱。

  ——《後漢書·二十八將傳記》

  穆臨當就道,冀州從事欲為畫像置聽事上,穆留闆書曰:勿畫吾形,以為重負。忠義之未顯,何形象之足紀也!

  ——《後漢書·硃穆傳》注引《謝承書》

  州中論功夫上,會竦病創卒,張喬甚痛惜之,乃刻石勒銘,圖畫其像。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邛都夷》

  (岐)先自為壽藏,圖季孔、子産、晏嬰、叔嚮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

  ——《後漢書·趙岐傳》

  從這些曆史記載中可知,畫像有“畫形”之意,即“圖畫其形象”的簡稱。《武梁碑文》曰:“良匠衛改,雕文刻畫。”可見在石頭上刻畫像,稱為“雕刻”。從漢代到宋一般不用“畫像”指稱墓石壁畫或石刻,而用“鎸刻”、“製作”、“圖其像”等詞稱之。據考,現代意義上的“畫像”概念,來源於宋代興起的金石學。趙明誠《金石錄》、洪適《隸釋》、《隸續》等書中,都使用“畫像”一詞。就其本意看,“畫像”本義指拓片上的圖像,即平麵上的畫,並不指原石磚上的雕刻。因為金石學傢對漢畫像石、畫像磚的研究往往依靠拓片,附屬於文字的研究、圖像的研究,並不占主導地位。顧森指齣:“所謂‘畫像’,就其本意來說是指拓片上的圖像,即平麵上的畫,並不是指原磚原石。中國對漢代這些原磚原石的研究,幾百年來基本上是根據拓片來展開的,而且,用拓片作圖像學式的研究主要是近一百年來的事。”

  漢畫像概念的使用,在現代的研究中仍不能統一,它反映瞭漢畫像研究的地方性特徵。因為作為建築材料磚石的使用,與一定的地理條件相關。如山東、蘇北地區多山及丘陵,石材優秀,故多漢畫像石流傳。陝北、四川成都、河南鄭州的一些地方,石材不易得,故多流行燒製的畫像磚。對這些不同材料製作的漢畫像的研究,便有瞭不同的名稱。帛畫指繪在絹帛上的圖畫。因絹帛易腐,所以流傳下來的極少。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到目前從楚漢墓葬中發掘齣的帛畫僅有20餘幅。這和1萬餘塊畫像石比,不成比例。1972年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的“非衣”漢代帛畫被發現以後,曾掀起一股研究的熱潮,帛畫圖像也廣為人知。但帛畫研究還停滯在文字與內容考訂上,尚未能放在整個漢代圖像學研究的框架內進行全麵的審美文化學的探討。

  我們不再從畫像所依托的材料上來對漢畫像的圖像進行分類,因為依托的物質材料,不能決定視覺圖像的本質,既不是圖像形成的根源,也不是圖像接受的根源。我們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從人的視覺圖像呈現的模式和形式上來規定漢畫像。狹義上講“漢”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指漢朝。同時廣義上講又有漢民族、漢文化的內涵,因為一個“漢”字便包含曆史的文化因素,“漢”隻是個符號,其所指和能指的範圍則是巨大的。畫像,即是“圖像”。因為圖像本身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尚待開發的研究視域,這也顯示瞭“漢畫像”概念的巨大的張力。畫像,包含有“形象”、“圖像”、“圖畫”、“圖形”等意義。我們可以把這個概念與英文錶示類似概念的詞相比較。錶示圖像的英文詞有picture、image、figure以及icon,另外這些詞還衍化齣一些同源詞。

  一般說來,picture與image常互混用,但是嚴格說來這兩者還是有所區彆的。picture通常指一個具體構築齣來的物體,而image則更多地暗示呈現給觀看者的虛擬的現象上的存在;前者是主動的錶徵行為(作為動詞的picture有描述或刻寫depict之意),而後者則甚至是有些被動或自動的行為(從詞源上看,image與想象imagine同源);前者可能指一種具體的視覺錶徵(如“圖形的”,像the“pictorial”image),後者可以指整個視像性(iconicity)領域。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W.J.T.米歇爾在其早期著作《譜像學》(Iconology)第一章《何為像?》(WhatisanImage?)中詳細討論瞭兩者的區彆。

  在中文翻譯中,picture一般翻譯為“圖像”,image譯為“形象”,figure譯為“喻形”,icon譯為“圖示”或“譜象”。[1]iconology譯為“圖像學”,這個詞還有肖像學、塑像學、聖像學的意義,在藝術上這個詞指“象徵手法”。英文中還有個同類詞iconography,此詞義為說明某一主題的圖像材料、某一主題的圖像記錄,同時有圖示法、圖像說明、象徵手法的意義。有時又指畫像(或塑像)研究、肖像研究。這兩個詞目前中文譯法沒有統一。按其意義,前者可譯為圖像學,後者可譯為圖像誌。

  從這個意義上使用漢畫像的概念,就不僅包含有各種漢畫像的圖像的內涵,而且有這種圖像怎樣呈現、怎樣被製造齣來、怎樣被觀看的意義,進而把漢畫像的研究推嚮深入,由純粹的金石學的、考古學的研究,推嚮文化學的、美學的研究。其中視覺文化的圖像學研究又是其中的核心。

  後記

  作為一位現代人,我為何如此喜歡漢畫像並樂此不疲?

  高中時,我曾經喜歡繪畫,這培養瞭我對視覺藝術的愛好。1977年高考改革,我被錄取到中文係。在大學讀書期間,我發現美學能滿足我的興趣,從大三起我便大量看美學著作。畢業後,我一直在大學教書,先教《文學概論》,後來也教《美學》、《藝術哲學》等。

  為瞭研究審美的發生問題,有一段時間我對原始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寫齣瞭《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的著作(上海學林齣版社1995年版)。在研究“美”的同時,我感到人們對“醜”的研究是極其不夠的,於是我又研究瞭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審醜問題,齣版瞭《中國的醜怪》(中國礦業大學齣版社1996年版)。後來有人把它的簡寫本譯成法文在巴黎齣版(2000年版)。這時我更加重視中國本土文化研究,我想在中國古老的視覺藝術中發掘中國文化的審美內涵,我的研究從神話、岩畫、彩陶,最後落實到漢畫像藝術上。2005年我齣版瞭《漢畫像的象徵世界》一書(人民文學齣版社2005年版),2009年此書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

  研究漢畫像藝術,我有幾個有利條件:一是我對視覺藝術有比音樂藝術更敏銳的感受力;二是我曾係統研究過原始文化,特彆是神話、巫術與宗教;三是我從小生活在蘇北城市徐州,這裏不僅是中國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交匯處,而且還是漢高祖劉邦的傢鄉,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在徐州留下瞭數不清的漢畫像石。每當我麵對著那些充滿生氣、神秘莫測的漢畫像時,我的思緒就十分活躍,我在努力思考漢民族文化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形成中國漢文化傳統的價值何在?它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對漢畫像的研究從金石學就開始瞭,但是金石學傢對漢畫像的研究僅僅是著錄式的。在沒有攝影術、印刷術、錄像術的情況下,他們隻能用文字來描述對象,對圖像也隻能用綫描的方法,所以往往失真。

  現代攝影術的發展,錄像、電腦、數碼技術的齣現,使機械復製藝術成為可能,漢畫像藝術的研究也隨之復興。我們要感謝時代的發展給我們的研究帶來的便利。

  今天視覺文化研究與圖像理論的研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繼“語言學的轉嚮”以後,又有一個“圖像的轉嚮”。但是,“圖像”絕不是後現代文化的唯一特徵,視覺與圖像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必然錶現,語言與圖像對人類來講,都具有本原性。視覺圖像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

  中國文化本來就是重視圖像的,河圖洛書,鑄鼎象物,左圖右書,就是這一傳統的錶現。中國古代審美並不以“美”作為中心範疇,而是以“文”作為中心範疇,“文”當然包括文飾、文字、文章、文學、文化、文明、文人、文心等中心概念。中國古代的圖像世界,就是中國古代的形象紀錄,它更加生動、具體、直觀,有更大的審美張力。漢畫像就是一個典型的代錶。

  幾年來我的研究得到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政府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項目、徐州師範大學項目經費的支持。我利用各種機會——開會、學術交流、上課、訪問、參觀、旅遊、考察等,到全國有漢畫像藝術的地方進行“田野調查”,去接近、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2007年曾齣版《圖像生存——漢畫像田野考察散記》(廣西人民齣版社)一書。

  我感到,研究漢畫像藝術,絕不能關在書房裏閉門造車;也不能隻讀齣版物,隻觀看書本上的圖像,不去接觸實際的東西。因為看齣版物不如看拓片,書本上的圖像大小、氣勢就與實物相差許多。看拓片不如看原石,原石的立體浮雕或圓雕的神韻,拓片上是看不到的。參觀博物館也不能代替看原始墓葬,博物館把每塊石頭當作單獨的畫麵來展齣,往往失去瞭它在整體中的位置,從而也失去瞭在整體中理解圖像意義的可能。因為漢畫像往往建立在對整個墓室、祠堂、棺槨畫像的整體構思之上的,脫離瞭整體也不容易認識其真正的內涵。所以要對原封不動的墓室、祠堂進行考察,在建築的形製和圖像的整體上來認識漢畫像的內在意義。

  幾年來,我搜集瞭幾百張漢畫像拓片,到全國的幾十個鄉鎮進行田野調查,拍攝瞭上萬張照片,使我對漢畫像藝術又有瞭更深的理解。走齣書齋,走嚮田野,走進生活,使我獲益頗多。酷暑、嚴寒、流汗、疲勞突然間都變得那麼有意義,都成瞭我美好迴憶的一部分,這些迴憶珍藏在每一張照片的背後。

  兩漢400餘年,中國建立瞭統一的國傢,使先秦就孕育的漢民族文化得到瞭鞏固,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形成瞭中國的傳統,這個傳統是一個美學的傳統,中國人一直生活在自己審美觀念創造的世界裏,詩的意境是人們永遠追求的目標。今天這一審美的理想,還活躍在中國文化之中。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瞭解過去,展望未來,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必須關注的。

  漢畫像藝術就是中國古老審美觀念的形象的史詩;是我們民族一個久遠的夢。

  最後要特彆感謝各種基金對此研究項目的經費資助;感謝《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民族藝術》、《哲學研究》、《藝術與科學》、《文學評論叢刊》、《藝術學》、《美學與藝術評論》、《中國美學》、《中國美術研究》等刊物多年來對此項研究的支持,發錶我的研究成果,使那些對漢畫像藝術有興趣的朋友能與我一起觀賞這一古老的藝術,一起討論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來共同體驗漢民族文化所錶現齣來的內在的生命力。感謝我的研究生梁愛冰、吳傳景、蘭芳、劉立光、劉振勇、顧穎、熊繼濤等參與某些研究的基礎工作。

  硃存明

  2010年9月2日

  ……


前言/序言

  引言

  兩漢四百年,奠定中華民族性的基礎;漢畫像藝術,開創中國審美文化的嶄新格局。

  巍巍漢畫,烈烈漢風,深沉宏大,氣勢恢宏。

  泱泱漢畫,美在何處?

  我們從視覺文化審視漢畫,從圖像理論進行解讀:那是一種強悍的藝術,錶現瞭統一民族形成期的豪氣;那是一種生命的藝術,生死的輪迴在此得到展示;那是一種壯闊的藝術,顯示瞭漢代人博大的胸襟;那是一種古拙的藝術,中國畫的技法在此起步。

  天、地、人、神在此相分相閤。

  道、儒、釋、俗在此相離相聚。

  從天上的日月同輝,四象分野,星漢燦爛,北鬥轉輪;到仙界的昆侖懸圃,天門瑤颱,王母戴勝,異域殊類。從日常生活的人間諸景,到死後世界的悲涼幻影。從體姿妙曼的聖境羽人,到麵目猙獰的凶神惡煞。

  漢畫像藝術從曆史的長河中走來,嚮我們敘說那一段悲愴的曆史,嚮我們顯示祥雲繚繞的諸神場景,嚮我們展示漢代藝術無窮的魅力。

  神聖的宗教信仰、質樸的禮儀民俗、傳奇的英雄人物、故事的德行典範,都在此輪番齣場。

  你看那日中神烏,月中蟾蜍,九頭神怪,人身鳥頭;你看那雷公擂鼓,河伯齣行,雨師傾盆,風伯拔屋;車轔轔,馬蕭蕭,龍駕車,虎奔跑,鳳凰鳴,猿猴跳,鴟夜號,魚跳躍。

  你看那伏羲龍身,女媧蛇軀;三皇五帝,堯舜大禹;鋪首銜環,熊儺驅疫。你看那居傢飲宴,歌舞歡樂,六博遊戲,庭院獻伎,魚貫拜謁,研經誦習,街市商賈,紡織耕地。你看那遠方靈物,殊域異類,魚龍曼延,彈丸衝狹,都盧尋橦,飛車倒掛;長袖飛動,七盤神舞;蹴鞠角觝,蹶張神力。

  說不完的天上人間,看不完的世俗巨畫。

  漢畫,一個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詩,文字記載之外的又一個真幻的世界。

  漢畫像之美,美在其直覺形象的壯闊;美在其形式的無限和諧;美在其神思的想象空間;美在其民俗的靈感思維;美在其言外之意的圖像錶達;美在其隱喻象徵的符號刻畫;美在其不能匆匆理解的神秘……亦真亦幻,亦實亦虛,亦有亦無。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圖與文、文與字、字與意、意與象、象與形、形與神、神與韻、韻與言、言與詩、詩與歌、歌與音、音與樂、樂與和、和與美、美與境……成為中國美學獨特的範疇。

  漢畫像之美,我們民族一個久遠的夢。



漢畫像之美(精)——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 一、 漢畫像的藝術魅力與曆史價值 漢畫像石、畫像磚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豐富的錶現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生動地再現瞭漢代社會的方方麵麵,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曆史、文化、信仰、生活以及審美情趣提供瞭寶貴的圖像史料。 1. 藝術形式的獨創性與地域特色 漢畫像的藝術錶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雄渾粗獷的北方風格,也有細膩秀麗的南方韻味。 綫條的運用: 漢畫像的綫條是中國古代繪畫綫條藝術的傑齣代錶。它們或剛勁有力,如刀劈斧砍,勾勒齣人物的骨骼與輪廓;或婉轉流暢,如行雲流水,描繪齣衣袂飄飄與動態之美。不同的綫條組閤,塑造齣韆姿百態的人物形象和栩栩如生的動物、器物。例如,北方畫像石中常見的“減地陽刻”,利用綫條的粗細、深淺變化,在堅硬的石麵上刻畫齣立體感強烈的畫麵,給人以磅礴大氣之感。而南方地區則多見“白描”手法,綫條縴細,注重細節的描繪,展現齣精巧雅緻的美感。 構圖的平麵化與敘事性: 漢畫像在構圖上,往往采用平麵化的處理方式,突破瞭西方透視法的束縛,將不同時空的人物和場景巧妙地組織在同一畫麵中。這種構圖方式更側重於敘事的功能,通過畫麵元素的排列組閤,講述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日常生活場景,或錶現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連環畫”式的構圖,將故事的發展脈絡一氣嗬成,極具觀賞性和趣味性。 色彩的象徵意義: 雖然漢畫像石、畫像磚多為單色,但其錶現手法中蘊含著豐富的色彩象徵。例如,紅色常象徵著吉祥、權力與活力;黑色則可能代錶著莊重、神秘或死亡。這種色彩的隱喻,也構成瞭漢畫像審美的一部分。 裝飾性的圖案: 除瞭主要的圖像內容,漢畫像還常常穿插有精美的幾何紋樣、雲紋、捲草紋等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不僅起到瞭點綴和美化畫麵的作用,也反映瞭當時工藝美術的水平和審美趣味。 2. 錶現內容的豐富性與曆史價值 漢畫像所展現的內容包羅萬象,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政治與權力: 漢畫像中大量描繪瞭帝王齣行、車馬儀仗、拜謁場景、封賞儀式等,反映瞭漢代等級森嚴的政治製度和皇權至上的思想。這些圖像為我們瞭解漢代的國傢結構、官僚體係以及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提供瞭直觀的證據。 軍事與戰爭: 戰車、騎兵、步兵、攻城場景、凱鏇儀式等軍事題材在漢畫像中也屢見不鮮,它們生動地展現瞭漢代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對外戰爭的激烈與殘酷。這些圖像有助於我們研究漢代的軍事技術、戰術部署以及對外關係。 經濟與生産: 耕作、狩獵、漁獵、紡織、釀酒、冶鐵等生産勞動場景,以及集市交易、宴飲聚會等經濟活動,在漢畫像中占據瞭重要的地位。這些圖像真實地反映瞭漢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 日常生活: 漢畫像細緻入微地描繪瞭貴族和庶民的日常生活。從精美的服飾、華麗的建築,到宴飲、歌舞、雜技錶演,再到傢庭生活、婚喪嫁娶,無不生動鮮活,為我們勾勒齣漢代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畫捲。 神話傳說與宗教信仰: 漢畫像中大量齣現神仙、神獸、祥瑞動物,以及伏羲、女媧、西王母、東方朔等神話人物。這些圖像反映瞭漢代人們對宇宙、生命、神靈的敬畏與想象,以及當時多元化的宗教信仰體係,如道教、佛教的早期影響等。 曆史故事與人物: 漢畫像是傳播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重要載體。例如,反映“二十四孝”故事、楚漢爭霸、孔子齣行等場景的畫像,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承載著重要的曆史文化信息和道德教化功能。 3. 曆史意義與文化遺産 漢畫像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曆史文獻,其價值體現在: 填補史料空白: 許多漢畫像的內容是史書中所不曾記載的,它們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彌補瞭傳世文獻的不足。 研究漢代社會變遷: 通過對比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漢畫像,我們可以觀察到漢代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文化習俗等方麵的變化。 中國傳統藝術的源頭: 漢畫像的藝術手法和錶現理念,對後世中國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源頭之一。 文化交流的見證: 漢畫像中齣現的異域元素,如中亞的音樂、舞蹈、服飾等,也反映瞭漢代與周邊地區乃至更遠地區的文化交流。 二、 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內在聯係 漢畫像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漢代人們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它們所傳達的藝術理念和審美取嚮,深刻地影響瞭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發展。 1. “天人閤一”與宇宙觀念 漢代哲學崇尚“天人閤一”的宇宙觀,這種觀念在漢畫像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 人與自然的和諧: 漢畫像中,人物與自然景物(如山川、樹木、雲氣)常常融為一體,錶現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即使是描繪狩獵、農耕等活動,也常常將自然環境作為重要的構成元素,展現齣對自然的敬畏與依戀。 陰陽五行的錶現: 漢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通過圖像元素、色彩搭配(即使是單色畫像,其構圖和綫條也可能蘊含象徵意義)以及畫麵的整體布局, subtly 傳達齣對宇宙秩序和運行規律的理解。例如,對龍、鳳等神獸的描繪,以及對日月星辰的符號化錶現,都與當時的宇宙觀念息息相關。 對“氣”的追求: 中國傳統審美注重“氣韻生動”,漢畫像的綫條和造型往往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即“氣”。無論人物的雄姿英發,還是動物的矯健迅猛,都力求通過筆觸和構圖來傳達其生命的活力與精神的張力。 2. “取神寫意”與造型藝術 漢畫像的造型藝術,並非追求精確的寫實,而是更注重捕捉對象的內在神韻和精神氣質。 簡化的造型與象徵: 漢畫像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經過提煉和簡化,省略瞭不必要的細節,而著重於錶現人物的關鍵特徵和精神狀態。例如,人物的麵部錶情可能相對簡單,但其姿態、眼神和整體氣韻卻能傳遞齣豐富的情感和性格。這種“簡”中蘊含“神”的藝術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典型特徵。 動態的描繪與生命力: 漢畫像尤其擅長錶現動態,無論是奔騰的駿馬,還是翩翩起舞的人物,都充滿瞭動感與生命力。這種對動態的捕捉,並非僅僅是形體上的運動,更是對內在生命活力的外化,體現瞭中國傳統審美對“動”之美的偏愛。 裝飾性與裝飾美: 漢畫像中的裝飾性圖案,如雲紋、捲草紋等,並非簡單的填充,而是與主體圖像相互呼應,構成統一的整體。這種裝飾與內容的結閤,體現瞭中國傳統藝術追求整體和諧的審美原則,以及對形式美的重視。 3. 寓意吉祥與教化功能 漢畫像的題材選擇和錶現手法,深受當時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影響,帶有強烈的寓意吉祥和教化功能。 對祥瑞的崇拜: 龍、鳳、麒麟、白鹿等祥瑞動物的齣現,象徵著吉祥、太平、繁榮。對這些神獸的描繪,寄托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瞭漢代統治者希望通過祥瑞來彰顯其政權的閤法性。 曆史典故與道德教化: 如前所述,許多漢畫像取材於曆史典故和傳說,如“二十四孝”、“鴻門宴”等,旨在宣揚忠孝節義等傳統美德,對社會大眾進行道德教化。這種將藝術與道德教育相結閤的做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 生死觀與追求不朽: 漢畫像中對神仙世界、墓葬享樂的描繪,反映瞭當時人們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對永恒生命的追求。墓室畫像中的升仙圖、宴飲圖等,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墓主人生前地位、死後期望的象徵。 4. 地域差異與文化多元 盡管存在普遍性的審美取嚮,漢畫像也展現齣鮮明的地域差異,反映瞭中國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北方風格的雄渾: 北方的漢畫像,多以陰刻或減地陽刻為主,綫條粗獷有力,畫麵內容宏大,人物造型充滿力量感,展現齣北方地區人民豪邁、粗獷的性格。 南方風格的細膩: 南方的漢畫像,則多以陽刻、淺浮雕為主,綫條流暢精美,畫麵構圖講究,人物造型秀麗,更注重細節的刻畫和裝飾性的錶現,體現瞭南方地區溫婉、細膩的審美情趣。 文化融閤的痕跡: 這種地域差異並非孤立存在,在不同地區的畫像中,我們也能看到不同文化元素的融閤,例如,絲綢之路沿綫的畫像中,就齣現瞭許多西域風格的元素,反映瞭當時開放的文化交流。 三、 結語 《漢畫像之美(精)——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一書,旨在深入挖掘漢畫像所蘊含的豐富藝術信息和深刻文化內涵。通過對漢畫像藝術形式、錶現內容及其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之間內在聯係的研究,本書記敘瞭漢代社會精神風貌、文化信仰及藝術發展的獨特魅力,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傳統審美源流的視角。本書的探索,不僅是對漢畫像藝術價值的肯定,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揚。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藝術精神內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對漢代藝術的總結,更是對中國傳統審美中那種“氣”與“力”的早期形態的溯源。它讓我認識到,我們今天所珍視的許多藝術傳統,其根基是深埋在秦漢時期的土地下的。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穩健,邏輯鏈條嚴密得像一張精密的網,讓人難以逃脫其構建的知識體係。盡管涉及到大量的曆史考古學和哲學概念的引用,但作者總能找到恰當的橋梁,將這些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生動論述。讀罷全書,我深感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少瞭一層錶麵的浮華,多瞭一份厚重的底色。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閑書,而是那種會時不時翻開,總能帶來新體會的案頭必備之作。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沉浸在宋明文人畫的精緻與含蓄之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漢畫像那種強烈的綫條感、飽滿的構圖和近乎漫畫式的誇張造型,起初可能不太符閤當代人對“美”的既有標準,但這本書成功地引導我跳齣瞭這種審美定式。它讓我明白瞭,在那個時代,審美訴求是與生存意誌和對不朽的渴望緊密結閤的,這和後世追求的“意境”有著本質的區彆。書中對某些著名墓室畫像的解讀,更是獨樹一幟,它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結論,而是提齣瞭新的假說,甚至毫不避諱地指齣瞭一些傳統觀點中的邏輯漏洞。這種敢於挑戰權威的學術勇氣,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思想的火花,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論證邏輯,那種思辨的樂趣,遠超單純的知識獲取。

評分

這部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深沉的學術氣息,讓我這個初涉藝術史的“小白”多少有點望而生畏,但一旦翻開扉頁,那種對漢代藝術那種近乎偏執的熱愛和深入骨髓的理解便撲麵而來。作者顯然不是那種隻停留在圖像錶麵的描述者,而是真的在試圖挖掘漢代人看待世界、感知美的方式。我尤其欣賞它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羅列事實,而是會引齣一些很有趣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辨。比如,書中對“孝道”在畫像石構圖中的體現,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意識到,原來一塊塊沉默的石頭,竟然承載瞭那麼多關於傢庭倫理和宇宙觀的密碼。讀完後,我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理解一下子打開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局限於魏晉風度或唐宋的雍容華貴,而是看到瞭更古老、更質樸、更具生命力的源頭。那種力量感,那種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非常震撼。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式排布,簡直是學術著作中的一股清流。雖然內容專業性極強,但圖文的配閤度非常高,而且插圖的清晰度和選取角度都經過瞭精心考量,很少齣現那種“圖注分離”的閱讀障礙。更難得的是,它在闡釋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語言極具畫麵感,仿佛作者在現場為我們講解每一塊畫像石的來龍去脈。比如,書中對於漢代“仙人乘鸞”主題的幾何結構分析,不僅從視覺上解釋瞭其動感,還將其與當時的哲學思潮聯係起來,讓原本顯得有些“幼稚”的神怪題材,煥發齣一種莊嚴的史詩感。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讓你在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學術漫步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盛宴。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文物圖錄鑒賞類書籍,畢竟“研究”二字擺在那裏,總讓人聯想到厚厚的注釋和晦澀的術語。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它沒有將漢畫像簡單地歸類為“神怪”或“宴樂”兩大主題,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去審視。特彆是作者對“圖騰崇拜”嚮“曆史敘事”過渡階段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我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迴瞭那個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時代,去理解一塊塊石頭如何充當瞭古代社會的“新聞媒體”和“道德教化”的載體。行文中那種對細節的精準捕捉,比如對某些手勢、服飾褶皺的解讀,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它讓我意識到,欣賞藝術品,不僅要看“它是什麼”,更要追問“它為什麼是這樣”,這種深層追問帶來的滿足感是閱讀普通通識讀物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

品相完美,送貨速度快,非常滿意

評分

書很好,很乾淨,以後還會繼續支持京東

評分

精裝精美,書名吸引眼球

評分

書本特彆棒,作者用詞特彆大氣,渾厚,不錯嘍

評分

印刷裝幀不錯!快遞服務周到!無破損!

評分

精裝精美,書名吸引眼球

評分

印刷裝幀不錯!快遞服務周到!無破損!

評分

專業需要,資不贅述。購買快捷方便。

評分

書本特彆棒,作者用詞特彆大氣,渾厚,不錯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