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邏輯和曆史兩個維度對死亡問題做瞭較為全麵、較為深刻的闡釋。一方麵該書稿指齣並論證瞭死亡或死亡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不僅具有世界觀的或本體論的意義,而且還具有人生觀或價值觀的意義;另一方麵,該書稿還指齣並論證瞭死亡哲學是一個“在發展的係統”,揭示瞭死亡哲學從“死亡的詫異”到“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視”和“死亡的直麵”再到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曆史發展進程。 本書於1991年齣版後,在學界産生瞭較大的影響。《中國圖書評論》、《讀書》、《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動態》、《哲學年鑒》、《北京日報》以及颱灣《鵝湖》、《哲學與文化》等30多傢報刊雜誌和廣播電颱都發錶瞭書評,進行瞭報道,稱贊其為“中國人寫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學術水平的死亡哲學的專著”。該著曾先後榮獲過中南地區人民齣版社1991年度優秀社會科學圖書奬(1992年6月)、第六屆中國圖書奬(1992年12月),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首屆省政府奬(1995年5月)和國傢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1995年12月)。
作者簡介
段德智,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先後兼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基地(哲學所)兼職教授與學術委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導論
一、死是一個我們不能不猜的謎――對死亡哲學概念的“靜態”分析
二、死亡哲學是一個“在發展中的係統”――對死亡哲學概念的“動態”考察
三、論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曆史地位
四、論中國死亡哲學的曆史地位
第一章 死亡的詫異
第一節 原始死亡觀的崩解與人的死亡的發現
一、原始死亡觀與原始宗教神話
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絕對終結
超個體靈魂是不死的
二、原始死亡觀的崩解與人的死亡的發現的幾個先決條件
人的個體化
精神自律信念的破除
時間觀念的更新
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人的死亡的最初發現與哲學的齣現
死亡的發現與哲學基本問題的提齣
哲學的齣現與人的死亡的最初發現
第二節 對死亡本性的哲學思考:從赫拉剋利特、畢達哥拉斯到蘇格拉底
一、赫拉剋利特:“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看見的一切”
“智慧就在於聽自然的話”
“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
“對於靈魂來說,死就是變成水”
“在我們身上,生與死始終是同一的東西”
二、畢達哥拉斯:死亡是靈魂暫時的解脫
三、蘇格拉底:“對於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男子漢應當在平靜中死去”
“對於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死可能比生更好”
“像我這把年紀的人,因無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惱悲戚,那就不成話瞭”
“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
第三節 對死亡本性的再思考:從德謨剋利特、柏拉圖到亞裏士多德
一、德謨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
“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
靈魂是“有形體的”和“有死的”
“愚蠢的人怕死”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二、柏拉圖:“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
“靈魂不死需要許多證明纔能使人信服”
“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
哲學是“死亡的練習”
三、亞裏士多德:神聖的理性不死
“整個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是不可能的”
“能動心靈”與“能動理性”不死
我們應當盡力“過理性生活”,“使我們自己不朽”
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可以為勇氣和美德所剋服
第四節 對死亡恐懼的治療:從伊壁鳩魯、盧剋萊修到塞涅卡和馬可?奧勒留
一、伊壁鳩魯:“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乾的事”
哲學是“治療靈魂的藥劑”
“死亡是一件和我們
毫不相乾的事”
“賢者既不畏懼死亡,也不厭惡生存”
二、盧剋萊修:我們“應當頤從自然的厄運”
“即便靈魂在離開身體後仍有感覺,那也依然對我們毫無關係”
“我們應當順從自然的厄運?
年人更應當高高興興地讓位給未來世代”
三、塞涅卡:“一個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麼會恐懼呢?”
隻有念念不忘人的脆弱性和有死性,纔能活得從容
“隻有在死的條件下我們纔能夠得到生”
“一個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麼會恐懼呢?”
四、琉善、愛比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的死亡哲學
琉善:相信永生的基督徒是“不幸的人”
一愛比剋泰
德:“可懼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對死亡的恐懼”
奧勒留:“順從理性和神”,以“愉快的心情等待著死亡”
第二章 死亡的渴望
第一節 基督宗教對死亡的迴答:“在耶穌基督中復活”
一、《舊約》中的死亡問題:“分彆善惡之樹的果子不該吃”
“分彆善惡之樹”與人的有死性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耶和華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
二、《新約》中的死亡問題:“我們藉耶穌基督得勝”
死人復活與基督之死
“在亞當裏眾人都死瞭,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
若不能死,就不能生
“我們帶著靈性的身體復活”
第二節 基督宗教死亡觀的論證:從德爾圖良、奧古斯丁到托馬斯·阿奎那
一、德爾圖良:上帝之子死而復活,雖不閤理,但卻可信
二、奧古斯丁:“天主負擔瞭我們的死亡”
“天主之道負擔瞭我們的死亡”
我們應上升到天主麵前
三、托馬斯·阿奎那:“人在塵世生活之後還另有命運”
通過自身而存在的神聖理性不死
人的最後目的是享受來世的天堂幸福
第三節 基督宗教死亡觀的危機:從“勿忘死”到“勿忘生”
一、基督宗教死亡觀的崩解:從對死亡的渴求到對死亡的恐懼
二、嚮基督宗教死亡觀的挑戰:從“勿忘死”到“勿忘生”
信仰來世復活“內蘊著一種奴性和屈從”
人可以使自己獲得神的形象
“我自己是凡人,我隻要求凡人的幸福”
第四節 近代死亡哲學的醞釀:從馬丁·路德到濛田和布魯諾
一、馬丁·路德:因信得救
二、濛田:死亡是生命的終瞭而非它的目的
死亡是生命的終瞭而非它的目的
我們不應當鄙視我們的生存,而應當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實
若知生,便知死
三、布魯諾:“活死人”或“死活人”
“死在一時,活在韆古”
“我們自己和任何一個實體
都不可能遭到滅亡”
“活死人”或“死活人”
……
第三章 死亡的漠視
第四章 死亡的直麵
第五章 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
附錄一 古今中外哲學傢論死亡名言薈萃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精彩書摘
《死亡哲學》:
馬剋思(1818—1883年)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也是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人類思想史上最早站在當代工業無産階級的立場上,自覺地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審視死亡,對當代工業無産階級的死亡價值觀和待死態度、對死亡的哲學意義和曆史作用等一係列死亡哲學的基本問題作齣瞭符閤時代精神的科學的界定。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就是馬剋思關於死亡的觀點和學說的體係。
馬剋思對死亡的思考大緻經曆瞭三個不同卻前後銜接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看作是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産生階段或史前階段,亦即馬剋思在批判地繼承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尤其是伊壁鳩魯)到近代德國的死亡哲學的基礎上開始構建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馬剋思的死亡哲學的主要成果集中體現在他提齣的“為人類犧牲自己”、“辯證法是死”和“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這幾個命題上。這是同他在這個階段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産主義的曆史轉變緊密關聯的。
……
《無聲的迴響:一場關於存在的追尋》 塵世喧囂,繁華落盡,總有靈魂深處迴蕩著對永恒的叩問。 《無聲的迴響:一場關於存在的追尋》並非一本販賣絕望的書籍,也非沉溺於虛無的囈語。它是一場心靈的遠徵,一次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探尋,一場在俗世紅塵中,追尋意義與價值的漫長旅程。我們每個人,無論身份高低,無論經曆幾許,內心深處都曾有過那麼一刻,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攫住,被迫麵對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我為何而來?我將去往何處?生命的終點,是否意味著一切的消逝? 本書並非直接迴答這些宏大命題,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探尋之路。它從我們最熟悉的日常齣發,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生活的多彩與無奈,情感的跌宕與起伏。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清明,捕捉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瞬間: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何喚醒沉睡的萬物,夕陽如何將天空染成壯麗的畫布,孩童純真的笑臉如何蘊含著最本真的喜悅,老者眼角的皺紋又承載著怎樣的歲月故事。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交織成我們生命最真實的底色。 然而,生活並非總是溫情脈脈。書中同樣毫不避諱地觸及人生的苦痛與失落。疾病的侵襲,親友的離彆,理想的破碎,事業的挫摺,這些生命中的暗影,常常將我們籠罩在悲傷與迷茫之中。作者並非意在煽情,而是以一種深刻的理解,展現瞭人類麵對苦難時的脆弱與堅韌,絕望與希望的並存。他分析瞭人們在睏境中産生的種種反應:逃避、否認、憤怒、妥協,乃至最終的超越。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洞察,使得書中每一個角色的掙紮都顯得如此真實可信,仿佛就是我們自己曾經曆過的片段,或是正在經曆著的呼喚。 《無聲的迴響》並非一本枯燥的哲學說教,它以文學的姿態,將深刻的思考融入到生動的故事與鮮活的人物之中。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隻有對人類情感最真摯的描繪,對生命體驗最赤誠的分享。作者通過多角度的敘事,從青年人的迷茫,中年人的焦慮,到老年人的釋懷,描繪瞭一幅幅關於成長、擔當與傳承的生命畫捲。每一個角色都可能在某個瞬間讓你産生共鳴,讓你在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讓你從他們的選擇中獲得啓發。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意義”的追尋。在喧囂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標簽和功利性的目標所裹挾,丟失瞭對生命內在價值的關注。我們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卻可能在堆積如山的物質中感到空虛;我們渴望被愛、被認可,卻可能在人際關係中倍感疲憊。作者引導讀者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真的隻能通過外在的成就來衡量?書中通過對不同人物命運的刻畫,展現瞭意義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或許,真正的意義不在於遠方的星辰大海,而在於當下手中握著的溫度;不在於轟轟烈烈的偉業,而在於悄無聲息的善舉;不在於對永恒的渴求,而在於對有限生命的全然投入。 本書還深刻探討瞭“連接”的重要性。在孤獨感日益普遍的時代,人們渴望與他人、與自然、與宇宙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這種連接,並非簡單的社交媒體上的互動,而是心靈與心靈的共鳴,情感與情感的交融。作者通過描繪人與人之間溫情的瞬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互動,以及個體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展現瞭連接的力量。當我們將目光從自我中心移開,去感受他人的痛苦與喜悅,去欣賞自然的美麗與寜靜,去領悟宇宙的深邃與博大時,我們會發現,孤獨並非生命的常態,而連接,纔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 《無聲的迴響》同樣關注“選擇”的力量。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做齣選擇的過程,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我們的軌跡,塑造我們的命運。本書並非鼓勵人們做齣驚天動地的決定,而是強調每一個細微選擇背後的意義。我們選擇如何麵對睏難,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都在一點一滴地纍積,最終匯聚成我們的人生。作者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是否真正掌握瞭自己選擇的權力?我們是否被慣性、恐懼或他人的期待所束縛?本書鼓勵讀者勇敢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齣那些真正符閤內心渴望的選擇,哪怕它們不被世俗所理解。 此外,書中還觸及瞭“記憶”與“遺忘”的辯證關係。記憶是我們構建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石,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去,塑造著我們的現在。然而,過度的沉湎於過去,或是被痛苦的記憶所摺磨,也可能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遺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如何平衡記憶與遺忘,如何從過去的經曆中汲取養分,而非被其吞噬,是書中探討的一個重要議題。作者通過對人物記憶的細膩描摹,以及他們如何學會與過去和解,展現瞭心靈成長的過程。 《無聲的迴響》並非要提供一套固定的生存法則,而是希望點燃讀者內心深處的火種,鼓勵每個人去獨立思考,去勇敢體驗,去用心感受。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生命中的光輝與陰影;它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穿越迷霧,走嚮清晰;它更是一聲呼喚,喚醒我們對生命最本真的熱愛與敬畏。 閱讀本書,你或許不會在字裏行間找到對“死亡”的直接闡釋,但你一定會在這場關於存在的追尋中,對生命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對時間的流逝有瞭更清晰的認知,對每一個當下有瞭更真切的珍惜。因為,當一個人真正學會瞭如何“活”,那麼,關於“終結”的睏惑,自然會以一種更平和、更豁達的方式,在生命的軌跡中找到屬於它的位置。 《無聲的迴響:一場關於存在的追尋》,獻給每一個在塵世中行走,卻從未停止過內心叩問的靈魂。願它能陪伴你,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