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实用技术

小龙虾养殖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富刚 著
图书标签:
  • 小龙虾养殖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龙虾养殖
  • 农业技术
  • 水产技术
  • 养殖经验
  • 小龙虾
  • 淡水养殖
  • 经济型养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6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035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55
字数: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龙虾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近几年,其食用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市场逐渐升温,各地也兴起了养殖小龙虾的热潮。本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小龙虾养殖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养殖模式,内容包括:小龙虾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小龙虾生物学特性、小龙虾养殖场建设、小龙虾的繁殖,小龙虾的苗种培育、小龙虾养殖实例、小龙虾的捕捞和运输、小龙虾常见疾病防治。内容通俗易懂,技术先进实用,适于广大小龙虾养殖专业户和渔业水产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齐富刚,硕士,讲师,一直致力于生物发酵技术、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及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2007年,参与研制的卵黄抗体中草药复合饲料添加剂产品“仔猪腹泻康”,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8年,参与研制的野马追颗粒制剂获得高新产品认定证书(080322G0024N)。2008年曾经参与并完成了由重庆大新药业资助的“黄霉素的临床试验研究”横向课题,并完成黄霉素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工作,成功申报国家三类新药;2008年参与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渔药安全使用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资助项目(2006BAD03B04-04)的研究;2009年主持完成院级项目《发酵海藻饲料研制及其对肉鸭饲养效果的试验》(项目编号:2007005);2009年参与主持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渔药安全使用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BK2009527)项目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章 概述 1
一、小龙虾的食用价值 1
(一)小龙虾的营养价值 1
(二)小龙虾的药用价值 2
二、小龙虾养殖前景与效益分析 3
(一)小龙虾消费市场分析3
(二)小龙虾养殖状况分析4
(三)小龙虾养殖效益分析5
第二章 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7
一、小龙虾的形态特征 8
(一)外部形态 8
(二)内部形态 10
二、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12
(一)小龙虾的食性与生长特征 12
(二)小龙虾的行为特征 16
(三)小龙虾生活环境特征18
三、小龙虾的繁殖习性 22
(一)性成熟 22
(二)繁殖季节 22
(三)繁殖行为 23
(四)产卵与繁殖量 25
(五)受精卵孵化 27
第三章 小龙虾养殖场规划与设计 29
一、养殖场选址 29
(一)选址要求 29
(二)水源环境要求 30
(三)土质要求 32
二、养殖场规划建设 33
(一)精养池塘建设 33
(二)作物混养池塘建设 37
三、养殖场设施准备 40
(一)进水系统 40
(二)排水系统 43
(三)增氧系统 44
(四)投饵系统 45
第四章 小龙虾营养与饲料 46
一、小龙虾营养需要 46
(一)蛋白质 46
(二)脂类及碳水化合物 48
(三)维生素 50
(四)无机盐类 51
二、小龙虾饲料及投喂技术 54
(一)小龙虾的食性及摄食特点 54
(二)小龙虾饲料配制基本原则 55
(三)小龙虾天然饵料 57
(四)配合饲料 58
(五)小龙虾饲料投喂技术68
第五章 小龙虾养殖技术 71
一、苗种培育 71
(一)幼苗的成长分期 73
(二)幼苗开口饵料 73
(三)幼虾的收获 75
(四)幼苗计数 76
(五)幼苗运输 77
二、小龙虾养殖管理 78
(一)养殖池塘的准备 78
(二)苗种放养技术 86
(三)养成管理 90
三、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 93
(一)稻虾共生模式 93
(二)稻虾连作模式 100
四、小龙虾与水生经济植物共生生态
  养殖技术 106
(一)水芹田养殖小龙虾 107
(二)藕田藕池养殖小龙虾 109
五、草荡与圩滩地养殖小龙虾技术 113
(一)养殖水体选择及养虾设施建设 113
(二)种苗放养前的准备 114
(三)种苗放养 115
(四)饲养管理 115
(五)捕捞上市 116
六、大水面增养殖小龙虾技术 116
(一)养殖地点的选择及设施建设 117
(二)虾种放养 117
(三)饲养管理 118
(四)捕捞上市 119
七、网箱养殖小龙虾技术 119
(一)网箱的规格与设置 119
(二)投喂 120
(三)日常管理 120
(四)捕捞上市 120
八、不同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养殖效益实例 121
(一)池塘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养殖效益
   分析 121
(二)稻田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养殖效益
   分析 123
第六章 小龙虾捕捞和运输 126
一、小龙虾捕捞 126
二、小龙虾运输 132
(一)虾苗高密度运输 132
(二)成虾运输 133
三、注意事项 134
第七章 小龙虾疾病防治 136
一、小龙虾常见疾病 136
(一)病毒性疾病 136
(二)细菌性疾病 137
(三)真菌性疾病 140
(四)寄生虫性疾病 142
(五)水质引发疾病 144
二、小龙虾疾病综合预防 147
(一)投喂免疫增强剂 147
(二)改善水质 148
(三)细化生产操作 149
(四)改善养殖模式 150
三、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方法 150
(一)病毒性疾病防治方法 150
(二)细菌性疾病防治方法 151
(三)真菌性疾病防治方法 152
(四)寄生虫性疾病防治方法 152
(五)水质引发疾病防治方法 154
《渔业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渔业资源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下的现状,并提出了系统性的保育策略和可持续利用模式。全书围绕“保护”与“发展”两大核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渔业资源可持续性的全面认知框架,并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第一章 渔业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本章首先对当前全球渔业资源普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剖析。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审视过度捕捞、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栖息地破坏、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复合型影响。 过度捕捞的根源与后果: 详细分析导致过度捕捞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例如市场需求、捕捞能力过剩、捕捞技术进步等。阐述过度捕捞如何导致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破坏食物链结构,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引用具体的案例研究,如某些鱼类种群的濒危记录,以增强说服力。 IUU捕捞的危害: 揭示IUU捕捞行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包括其对合法渔业的经济冲击、对渔业管理法规的规避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损害。分析IUU捕捞背后的原因,如监管漏洞、国际合作不足等,并提出应对策略。 栖息地破坏与污染: 关注海岸带开发、海底拖网、采矿等人类活动对渔业重要繁殖地、育幼场和觅食地(如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的破坏。同时,分析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等污染问题,及其对鱼类生长、繁殖和健康的直接威胁。 气候变化的影响: 探讨海洋温度升高、酸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因素如何改变鱼类地理分布、迁徙模式、繁殖周期以及种群的生存能力。分析这些变化对不同渔业区域和鱼种可能带来的差异性影响。 第二章 渔业资源评估与监测技术 本章着重介绍科学评估和监测渔业资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的方法,为有效的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种群生物学参数评估: 介绍评估鱼类年龄、生长速率、死亡率、性成熟等关键种群生物学参数的方法,包括鳞片、耳石分析,长度频率分析,以及捕捞数据统计等。 渔业调查方法: 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渔业调查,如科学捕捞调查(使用标准化的捕捞设备进行采样)、声学调查(利用声纳技术估算鱼类生物量)、视觉调查(如潜水调查、水下相机监测)等。强调调查设计的科学性、采样方法的标准化以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介绍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包括被捕渔获量方程(如Schaefer模型、Gulland模型)、种群动态模型等。讲解如何利用调查数据和捕捞统计数据输入模型,以估计种群的当前状态(如MSY——最大可持续产量)和预测未来趋势。 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遥感技术(如卫星图像分析)在监测海况、海产品产量、渔船活动等方面的应用。介绍渔业信息管理系统(FIM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数据存储、分析、可视化和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早期预警系统: 讨论建立渔业资源早期预警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整合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及时发现资源异常波动,为应对危机提供预警。 第三章 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本章系统阐述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原则,并介绍多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强调渔业管理应以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公平性为核心,平衡当前需求与未来 generations 的利益。 生态捕捞量(EBFM)框架: 详细介绍生态捕捞量(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的管理理念,即在管理单一鱼种的同时,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管理工具与措施: 准入控制: 讨论限制捕捞船只数量、捕捞强度、许可制度等管理措施,以控制捕捞压力。 捕捞努力量控制: 介绍限制捕捞天数、船只功率、渔具类型等措施,以调节捕捞活动。 捕捞限额(Quota): 详细解释总可捕量(TAC)的概念,以及个体转让渔获量配额(ITQ)等分配制度,如何实现对捕捞量的精细化管理。 技术性管理措施: 介绍渔具限制(如网目尺寸、选择性渔具)、禁渔期、禁渔区(包括海洋保护区MPA)、捕捞海域限制等。 海洋保护区(MPA)的设立与管理: 深入探讨MPA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种群数量、作为生态恢复区的作用,并分析其科学选址、有效管理和区域联动的重要性。 多利益相关者参与: 强调渔业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决策和包容性,鼓励渔民、科学家、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多方参与,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可持续管理。 适应性管理: 介绍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理念,即根据监测结果和管理实践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方案,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第四章 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增殖 本章聚焦于已受损渔业资源的恢复策略,以及通过人工增殖手段提升资源量的方法。 渔业资源的恢复: 限制捕捞的恢复: 阐述通过严格的禁渔期、禁渔区、减船转产等措施,为濒危种群提供喘息和恢复的时间与空间。 栖息地修复: 讨论对受损海洋栖息地(如珊瑚礁、海草床)进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技术手段,以恢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物种保护计划: 针对特定濒危鱼类,制定并实施专项的保护计划,包括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等。 人工增殖与放流技术: 选育与繁育: 介绍优良种质的选育、亲本的培育以及人工繁殖的技术要点。 苗种培育: 详细讲解苗种的孵化、营养、疾病防治等关键环节,确保培育出的苗种健康、活力。 放流的时机、地点与规格: 强调放流的科学性,包括选择适宜的放流季节、区域和鱼苗规格,以提高放流的成活率和资源补充效果。 效果评估: 讨论如何通过标记、群体遗传学等方法评估放流的效果,并对技术进行优化。 综合性资源增殖模式: 探讨将人工增殖与自然繁育相结合,构建“人工繁育+自然增殖+生态修复”的综合性渔业资源增殖模式。 第五章 气候变化下的渔业适应与韧性 本章专门探讨如何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增强渔业系统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具体影响与区域差异: 进一步细化不同海域、不同鱼种在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模式,例如部分冷水性鱼类向高纬度迁移,而热带鱼类则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适应性管理策略: 调整捕捞策略: 鼓励渔民根据鱼类分布和生长周期的变化,灵活调整捕捞时间和地点。 发展耐候性养殖品种: 推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养殖品种,以应对水温、盐度等环境变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港口、渔船等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构建渔业韧性: 生态系统韧性: 强调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能够更好地缓冲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 社会经济韧性: 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渔业经济、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等方式,增强渔民和渔业社区的抗风险能力。 信息共享与合作: 建立跨区域、跨国界的信息交流平台,共享气候变化对渔业影响的研究成果和适应经验。 第六章 渔业法律法规与国际合作 本章关注渔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框架以及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渔业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渔业法律体系: 分析各国渔业法律法规的框架,包括资源管理、捕捞许可、渔业监督、执法处罚等方面的规定。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与协定: 介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渔业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在管理跨界、远洋渔业资源中的作用。深入解读《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等重要国际公约。 打击IUU捕捞的国际合作: 探讨国际社会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市场管制等方面的合作,以有效遏制IUU捕捞活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渔业: 分析《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渔业资源保护的要求,以及如何将其原则融入渔业管理实践。 未来展望: 展望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强调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公众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渔业资源可持续性挑战。 结论 《渔业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渔业资源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有效的管理、创新的增殖以及坚韧的适应策略。本书致力于为渔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从业者以及关心海洋生态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手册。通过理解并践行书中所阐述的理念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珍贵的渔业资源,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确保子孙后代依然能够享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让人盲目照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一些传统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对不同技术流派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比较。比如,在“饲料配方优化”的章节里,它不仅给出了一个基础的营养指标表,还讨论了添加不同类型蛋白质源(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对肉质风味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简直是为追求高端市场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内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些关键步骤留白的处理,比如提到“在特定光照条件下,需根据水色自行调整微生物投喂量”,这种提示是在敦促读者去观察、去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了动手能力。它不像一些老旧的教材,只会告诉你“A等于B”,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让读者在操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模型。读完后,我感觉我的思维都被打开了,对很多以往的养殖误区都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技术指南”类的书籍一向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太多那种自诩“权威”的书,内容都是东拼西凑,要么就是过时的理论。但《XX(此处省略原书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有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实在感。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下的养殖差异做了非常细致的区分,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它详细对比了北方春季如何做好低温管理,以及南方高温季节如何应对缺氧风险,这显示出作者对实际操作环境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那种“一刀切”的理论灌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策略也有所涉及,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意外之喜!要知道,很多技术书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最后养殖户赚不到钱也白搭。这本书却把整个产业链条都考虑进去了,对于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都有非常务实的建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的科学搭配应用”那一章节爱不释手,讲解得深入浅出,连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都给得非常精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我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养殖工人,而更像一个精打细算的农业企业家了。

评分

哇,我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想研究一下水产养殖这块,结果翻遍了书店和网店,最后被一本叫《XX(此处省略原书名)》的书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封面色彩鲜明,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充满活力的橙色点缀,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学术专著,里面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技术”两个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但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自己想错了,它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表和清晰的流程图穿插其中,即便对于我这种纯粹的门外汉来说,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特别喜欢它对基础概念的阐释,那种深入浅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耐心地跟你讲解如何辨别优质种苗,水质参数应该如何像管理自己的心情一样细致地监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信心。它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病害防治部分,简直是手把手的教程,配图的细节到位到能分辨出早期病变的微妙迹象,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合适的池塘,实践一下书里提到的“生态循环养殖法”了,感觉这本书真的能成为我踏入这个行业的一块坚实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集中火力讨论某一个环节,比如只谈水处理或者只谈疾病防治。但它几乎囊括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销售的全过程,甚至连环保合规性的要求都提到了,这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它对水体生态平衡的论述,简直可以拿来当生态学案例来读,对氮磷比的控制、底质改良的周期性管理,都分析得极其透彻。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新兴技术的接纳程度。虽然这是一本侧重实用的书,但它并没有排斥科技进步,反而把物联网、传感器在水质实时监测中的应用场景描绘得非常具体,让我们这些传统从业者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它没有故作高深地描述那些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告诉我们,哪些成熟的技术可以现在就开始应用,如何通过小成本的投入获得大回报。这本书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它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起点。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水产养殖抱有认真态度的人,它提供的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性极强,完全没有那种散乱的感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养殖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场址选择、土建设计开始,一步步过渡到苗种培育、日常管理、捕捞上市,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欣赏它对“风险预警”模块的重视程度,作者用近乎偏执的细节描述了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预案,比如暴雨后的紧急增氧措施,或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高峰期该如何快速锁定问题源头。这对于我们这些在野外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经验不足,对水体浑浊的处理方法一知半解,结果导致损失惨重。如果当时有这本书,对照着“水体透明度与藻相分析”这一章,我肯定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冷静、客观,没有夸大其词的宣传,一切数据都有据可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它不是在鼓吹某个“暴利项目”,而是在提供一套严谨、科学的生产方法论,这种态度非常值得尊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