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位印象派名傢,100幅印象派畫作,透過畫傢的眼,為你揭開巴黎的迷人麵紗。
*閱讀來自同時代大師間彼此點評,完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穿越。
*包含馬奈、塞尚、莫奈、布丹、雷諾阿、德加、卡耶博特、高更、凡·高等知名印象派大師作品。
*包含《杜伊勒裏花園音樂會》、《新橋》、《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女人》、《濛索公園》、《阿涅勒浴場》等印象派代錶名作。
*精裝8開,大尺寸精印美圖,高度還原原作質感與樣貌。
*作傢著有暢銷代錶書籍《100幅印象派名畫的故事》。
《100幅印象派名畫中的巴黎》不同於以往單獨介紹某位印象派畫傢的作品,而是以“巴黎”作為印象派畫傢的齣發點和主題,從特定地點、特定角度描繪瞭印象派畫傢眼中的巴黎。同一處風景,經過印象派畫傢的不同演繹,留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震撼,以及不同的感受。作傢不僅顧及作品本身在當時的創作背景及時評介紹,同時也為我們展現瞭該作品創作時期作傢的狀態與曆史的介入,使得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還可以聯係文字,更深入的瞭解畫作,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19世紀,巴黎開始蛻變。奧斯曼巨大工程為城市景觀帶來瞭現代化。同時,這座首都迎來不止6屆世界博覽會,而其偉大的象徵——埃菲爾鐵塔也建成完工。作為繁華的城市生活的觀察者,那個時代的藝術傢們,如喬金德、莫奈、畢沙羅、卡耶博特、德加和修拉,對這座城市懷有無限熱情,熱衷於描繪它的肖像。他們既依戀於正在消逝的田園詩般的巴黎,也為其新生的現代性欣喜若狂。這座城市從任何圍度都吸引著他們。豐富的創作主題呈現在他們麵前: 新開闢的林蔭大道和大街,有煤燈照亮的街道,喧鬧不息的橋梁,喧囂、冒著濃煙的火車站,廣場,塞納河及其繁忙的碼頭,更不要說還有節日中的巴黎,巴黎的咖啡館、劇院或林中跑馬場。基於當時的報刊文獻——刊登著如左拉、波德菜爾和龔古爾兄弟等作傢的文章,帕斯卡爾·博納富邀請我們透過飽含曆史見證的100幅畫作再一次發現巴黎。
本書介紹瞭超過35位為世人熟知的印象派畫傢的將近100幅描繪巴黎的畫作,執著而專注的錶現瞭該時代下畫傢對於巴黎這座城市的狂熱與喜愛。其中不乏我們非常熟悉的畫傢,如馬奈、塞尚、莫奈、布丹、雷諾阿、德加、卡耶博特、高更、凡·高等,也包含我們已經熟知的極具代錶性的印象派畫作,如《杜伊勒裏花園音樂會》《新橋》《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女人》《濛索公園》《阿涅勒浴場》等。通過作者對該畫作曆史背景和當時畫作形成及時評的介紹,讓我們在欣賞印象派畫傢筆下的巴黎的同時,也能夠藉助這些畫傢的眼睛,更深入和全麵地瞭解當時的巴黎。
帕斯卡爾·博納富,作傢,藝術史學者和策展人,教授,1980年和1981年常駐美第奇別墅。在巴黎第八大學教授藝術史,並任國際藝術城秘書長。他寫瞭很多關於藝術的文章(發錶於《世界》《藝術知識》《文學雜誌》)和論文,齣版瞭《畫傢繪畫詞典》(佩蘭,2012)。橡樹齣版社於2008—2010年齣版過他的《幕後盧浮宮》《幕後凡爾賽官》《莫奈,水的畫傢》。
一次散步的邀請 4
卡爾斯,《濛馬特的一座房子》《一座在濛馬特高地上的房子》 12
方坦- 拉圖爾,《濛馬特》 14
布拉剋濛,《布洛涅樹林,瀑布》 16
沙韋,《拿破侖三世的盧浮宮》 18
多比尼,《聖母院和西岱島的塞納河風景》 20
馬奈,《杜伊勒裏花園音樂會》 23
萊皮納,《從蘇法利諾橋上看塞納河碼頭風景》 26
喬金德,《塞納河和巴黎聖母院——從奧古斯都大帝碼頭看塞納河和聖米歇爾橋風景》 29
塞尚,《濛馬特的索爾街》 32
馬奈,《1867 年世界博覽會》 34
莫奈,《盧浮宮碼頭》 39
西斯萊,《從巴蒂尼奧勒的花城看濛馬特風景》 43
布丹,《小徑》 46
吉約曼,《濛馬特》 48
喬金德,《濛帕納斯大道》 50
西斯萊,《聖馬丁運河的風景》 52
梅索尼耶,《杜伊勒裏廢墟》 54
雷諾阿,《新橋》 57
塞尚,《葡萄酒集市》 60
莫裏索,《陽颱上》 62
西斯萊,《阿讓特伊天橋》 64
馬奈,《鐵路》 69
莫奈,《加布遣林蔭大道》 72
吉約曼,《貝爾西碼頭》 75
塞尚,《貝爾西河段塞納河》 75
德·尼蒂斯,《金字塔廣場》 78
德加,《協和廣場》 81
高更,《雪天耶拿橋的塞納河》 84
莫奈,《杜伊勒裏》 87
卡耶博特,《歐洲橋局部習作》 90
德加,《盧森堡公園裏的保姆》 92
卡耶博特,《雨天,巴黎街道》 94
德加,《夜晚露天咖啡座裏的女人》 97
福蘭,《新雅典咖啡館》 100
莫奈,《聖拉紮爾火車站》《聖拉紮爾火車站外景》 102
馬奈,《莫尼耶街鋪路工》 106
卡耶博特,《屋頂景緻,雪天效果》 108
德·尼蒂斯,《開闢歌劇院大街》 110
馬奈,《旗幟飄揚的莫尼耶街》 112
莫奈,《濛索公園》 114
莫奈,《1878 年6 月30 日國慶節的巴黎濛特格爾街》 116
占都濛那奇,《圓餅磨坊》 118
卡耶博特,《從陽颱看到的景色》 120
卡耶博特,《奧斯曼林蔭大道的安全島》 123
德·尼蒂斯,《塞納河上的橋》 126
吉約曼,《火車站碼頭雪景》 128
占都濛那奇,《安維爾廣場》 131
德·尼蒂斯,《布洛涅樹林裏的爐邊賽馬會》 134
吉約曼,《貝爾西碼頭》 136
萊皮納,《從碼頭看盧浮宮景色》 138
福蘭,《垂釣者》 140
修拉,《阿涅勒浴場》 142
占都濛那奇,《濛馬特的小屋》 146
西尼亞剋,《巴黎聖母院,聖路易島,圖爾內爾碼頭晴天景色》 148
迪布瓦- 皮耶,《訥伊的塞納河畔》 150
安剋坦,《剋裏希林蔭道的莫裏斯柱》 152
貝爾納,《阿涅勒碼頭》 154
貝爾納,《阿涅勒門:乾草車》 156
西尼亞剋,《白雪覆蓋下的剋裏希林蔭道》 158
凡·高,《濛馬特:細篩磨坊露颱》 160
凡·高,《卡魯塞爾橋和盧浮宮》 162
安剋坦,《剋裏希大街》 164
貝爾納,《剋裏希碼頭》 166
貝爾納,《阿涅勒橋》 168
迪布瓦- 皮耶,《聖敘爾皮斯塔》 170
勒堡,《巴黎碼頭》 172
西尼亞剋,《濛馬特的雪》 175
西尼亞剋,《剋裏希碼頭》 178
凡·高,《文森特房間的窗戶》 180
凡·高,《巴黎築城和房屋》 183
安格朗,《庫爾布瓦的塞納河》 186
安格朗,《拂曉時分的塞納河,晨霧》 188
安剋坦,《塞納河橋上的狂風》 190
呂斯,《穆夫塔爾街》 192
舒芬內剋,《巴黎聖母院》 194
修拉,《埃菲爾鐵塔》 196
圖盧茲- 洛特雷剋,《圓餅磨坊》 198
舒芬內剋,《從默頓平颱看埃菲爾鐵塔》 200
迪布瓦- 皮耶,《7 月14 日的燈籠》 202
呂斯,《盧浮宮和卡魯塞爾橋夜景》 205
卡耶博特,《奧斯曼大街的陽颱》 209
明希,《拉法耶特街》 209
高更,《雪下巴黎》 212
拉法埃利,《榮軍院》 214
呂斯,《女修道院長街的雜貨鋪》 216
雷諾阿,《濛馬特花園和建設中的聖心教堂》 218
畢沙羅,《狂歡節,濛馬特林蔭道落日》 220
畢沙羅,《濛馬特林蔭道,夜晚效果》 222
畢沙羅,《歌劇院大街》 224
西尼亞剋,《格勒內勒的塞納河》 228
圖盧茲- 洛特雷剋,《在賽馬場上》 230
勒堡,《巴黎碼頭》《暴風雨後的塞納河邊》 232
呂斯,《聖米歇爾碼頭和巴黎聖母院》 234
圖盧茲- 洛特雷剋,《布洛涅樹林》 236
畢沙羅,《新橋》《新橋雪景,係列二》 238
拉法埃利,《香榭麗捨》 242
附錄 245
參考書目 247
插圖索引 250
插圖目錄及版權說明 251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流暢,它並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而是巧妙地將主題和情感串聯起來。比如,可能會連續展示幾幅關於“雨後街道的倒影”的作品,然後無縫過渡到“室內聚會的溫暖燈光”,這種情感上的起承轉閤處理得非常高明。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不那麼“著名”畫傢的篇章,這些被相對忽視的作品往往能帶來最大的驚喜,因為它們提供瞭更接地氣、更少濾鏡的巴黎側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呈現瞭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城市、理解光綫、理解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方法論。它激發瞭我再次背起相機,去尋找現代巴黎中那些印象派的“迴響”的強烈衝動。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藝術愛好者的一場視覺盛宴,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光影流動的年代。作者的選篇眼光獨到,每一幅畫作的背後都似乎蘊藏著一個關於巴黎的未盡故事。不僅僅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傑作,更多的是一些視角新穎、構圖大膽的“小品”,它們共同勾勒齣一幅流光溢彩的城市剪影。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齣的塞納河畔的薄霧、咖啡館裏哲思者的側影、以及街頭巷尾那些不經意的日常瞬間,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帶有懷舊色彩的愛意。特彆是對於色彩的解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這是藍色和黃色”,而是深入剖析瞭莫奈如何捕捉瞬間光綫的變化,雷諾阿如何用暖色調烘托人物的愉悅。讀完之後,再去觀察任何一幅印象派作品,都會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這種對藝術理解深度的提升,遠超我預期的收獲。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藝術史資料匯編,無非就是羅列畫作名稱、作者和創作年代,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文筆處理,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導遊,牽著你的手,帶著你走過巴黎的每一條重要街道,並適時地在你眼前展開相應的畫捲。敘述的重點似乎並不在於追溯藝術流派的興衰,而在於“場景再現”。比如,當描述到某一幅描繪巴黎歌劇院的作品時,文字會自然地引申到當時的社會風貌、觀眾的著裝、甚至空氣中彌漫的氣味——這是一種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肖像時的細膩,那些模特兒眼神中的猶豫、嘴角的那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都被文字精準地捕捉並放大。它讓我們看到,這些被定格的瞬間,其實是無數個“未被定格”的生活片段的集閤體。
評分對於那些對巴黎有著浪漫情結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點燃想象力的火種。我個人對城市曆史的興趣大於純粹的繪畫技巧,而這本書恰好在這方麵做到瞭完美的平衡。它沒有落入學術論文的窠臼,而是將藝術作品視為曆史的“活化石”。例如,通過幾幅描繪城市大規模改造後的新景象的畫作,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舊時代正在消逝、一個現代都市正在誕生的那種劇烈的張力與興奮。作者的論述常常帶著一種跳躍性,從一幅靜謐的風景畫倏地轉到當時報紙上的一則社會新聞,這種連接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讓我開始思考:藝術創作是如何對社會變遷做齣即時反應的?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看畫,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探討藝術如何記錄和塑造一個偉大城市的靈魂。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稱贊的一點,在於它提供的“觀察視角”是如此多元化且具有親和力。它似乎在刻意避免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藝術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復雜的繪畫概念。比如,當講解“筆觸的快速性”時,作者會將其比喻為“捕捉稍縱即逝的笑聲”,這種類比非常生動,瞬間拉近瞭讀者與專業知識的距離。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更具個人情感的方式去欣賞那些曾經覺得“有點平淡”的作品。它教會我如何去“慢下來”,去觀察光綫在不同材質上反射齣的細微差彆。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喜悅,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個新的謎團,瞭解一幅畫背後的那個巴黎人,而不是僅僅認識那位著名的畫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