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之品疗有情之身/中医健康绝学系列

有情之品疗有情之身/中医健康绝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情绪疗愈
  • 情志调理
  • 传统文化
  • 身心健康
  • 有情疗法
  • 绝学
  • 中医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6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健康绝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血肉有情之品是中医药膳、食疗的一宝,是咱们大自然中的脊椎动物、有血动物中,具有滋补强壮、填精益髓等不同功效的药食部分。因为它们“有血、有肉、有骨、有髓”,类似于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与各类滋补药材一起烹饪,除了自身的补虚疗损作用外,还有助于引药直达病所、健脾益胃,使滋补药材的养分易被人体吸收,从而补充人体五脏的物质亏损,增强机能活动,改善衰弱状态的作用,所以被历代的医家亲切地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有情之品疗有情之身/中医健康绝学系列》就是讲这方面的补养知识。

作者简介

  王新志,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中医脑病杂志》副主编。现任河南中医学院脑病学科学术带头人,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一附院脑病医院院长。

目录

第一篇 血肉有情之品能把我们的身体补得棒棒的
一、认识一下“血肉有情之品”吧
二、用血肉有情之品进补是古人的好习惯
三、血肉有情之品吃对了就会非常养身
四、在小厨房里把家人的健康养出来
五、补虛无须山珍海味,常见肉食也很好
六、假冒的血肉有情之品非但不补身还伤身
七、有情之品养生,中医和西医都越来越重视

第二篇 心脑疾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疲劳综合征,每天一碗海参粥
二、心脏病人宜食驴肉
三、经常心慌、胸闷,可吃胡桃阿胶糕
四、水蛭破血逐瘀,帮您清理血管栓塞
五、让高上去的血压乖乖降下来的有情方
六、做个睡美人,才能葆青春
七、喝驻颜茶是永远年轻的秘密
八、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九”
九、教你如何应对“夜哭郎”
十、别看土鳖虫不起眼,补骨效果你眼馋
十一、产后抑郁,要常喝阿胶大枣粥

第三篇 脾胃疾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多吃牛肉,养出好脾胃
二、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三、肠痔如虫啮,试试“猬皮坐浴方”
四、鸡內金打粉,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
五、孩子面黄肌瘦是疳积在作祟
六、小儿打嗝,请喝“牛乳生姜汁”
七、快速搞定牙痛的老偏方
八、吃点虫草蛋能帮助术后伤口愈合
九、能健脾增寿的海参粥
十、乌鸡,上天赐给女人的天然荚食
十一、想荚就吃猪蹄吧,它一点都不逊于熊掌

第四篇 肺脏疾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补中益气,多食泥鳅
二、身体虚弱经常感冒,每天一包紫黄茶
三、有了蛤蚧,就能远离喘咳
四、缓解“老慢支”可用虫草鸭
五、得了肺结核,中医药辅助不可少
六、蜂蜜调僵蚕粉,治疗轻度哮喘
七、荸荠海蜇煲,一道荚味化痰止咳汤 船
八、珍珠帮您重塑水嫩肌肤
九、面部过敏,试试珍珠粉面膜
十、珍珠营养霜,让您自然增白
十一、要消除皱纹人不老,可用珍珠茶洗脸
十二、珍珠粉定妆,美丽一整天
十三、珍珠芦荟面膜,全面对抗“老黄脸”
十四、青春要“蜜”不要“痘”
十五、孩子发热不退,可用羚羊角
十六、咽喉肿痛,每天两勺蜂蜜醋
十七、鳖甲除骨蒸
十八、补血益气用阿胶不咳不喘
十九、银耳雪梨阿胶汤缓解秋燥止干咳
二十、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二十一、猪皮入药治咽炎

第五篇 肝脏疾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鸽子肉补虚,便宜实惠有效果
二、猪肤红枣羹,补血又美味
三、糖尿病病人如果知道僵蚕就好了
四、常喝猪肝羹,让眼睛变得更明亮
五、女人常血虚,阿胶冻帮您
六、更年期的好帮手,龙眼阿胶汁
七、怀孕后身体无力,不妨喝几天阿胶鸡蛋汤
八、子宫出血,胶艾汤来补
九、乳汁不够用,“穿山甲”来帮忙
十、乳房胀痛,可能是被宝宝“吹奶”了
十一、傲人乳房吃出来
十二、一杯醋调荼,品走乳腺炎
十三、红枣猪油蜂蜜膏,治疗乳头皲裂效果好
十四、滋阴凉血,常吃鳖肉
十五、眼底出血,记得常喝猪肝粥
十六、米醋炒五灵脂,治疗儿枕痛效果好
十七、产后缺乳娘担忧,汤中加味紫河车
十八、让月经真正成为女人的好朋友
十九、海参木耳冰糖汤,补血效果非常好

第六篇 肾脏疾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雪蛤膏鸡汤,冬令进补的好东西
二、羊肉是补肾的好东西
三、身体抵抗力差,吃个营养馒头吧
四、鸡內金固涩精液,男人遗精会减少
五、只有医生知道的“海洋伟哥”
六、腰膝酸冷,“马”上就好
七、每晚一杯蛤蚧酒,小便频多少烦忧
八、阴囊潮湿、肿胀、瘙痒莫着急,蝉蜕煎水洗一洗
九、精子质量差试试这个方子
十、性功能减退的男人,一杯热酒暖命门
十一、人参配海马,给身体补精气
十二、常喝鹿茸酒,身体不觉累
十三、祛除肾结石,鸡中有內“金”
十四、急性尿潴留,麝香可急救
十五、得了水肿,用开水冲服“蝼蛄末”
十六、通小便消水肿,切记吃鲶鱼
十七、阳虚的男人,早晨吃鸡蛋加点鹿茸吧

第七篇 其他常见病的有情之品调护法
一、蜂蜜猪油膏是冻疮的克星
二、红肿化脓别着急,试试这个通治方
三、猪油调露蜂房末,治疗头癣效果好
四、斑蝥膏,治疗扁平疣效果好
五、香油刺猬皮膏,治疗烧伤烫伤的小妙方
六、足跟痛,养血活血有帮助
七、消雀斑,请服犀角升麻九
八、地龙白糖液,湿疹无处藏
九、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十、没食子治“酒糟鼻”名不虚传
十一、告别足癣,一身轻松
十二、治疗秃疮,请用芝麻油调露蜂房
十三、悄悄给肿瘤病人煲一碗这样的粥吧

精彩书摘

  《有情之品疗有情之身/中医健康绝学系列》:
  症状:压力大、睡眠不好、多梦、记忆力减退。
  方法:海参,就是“海中人参”的意思。据《本草纲目拾遗》中
  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
  足教人参,故名海参。取海参1只,泡开切碎,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现在,来我的门诊就诊的疲劳综合征患者特别多。疲劳综合征是由于长期的大脑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造成的,会造成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不适。疲劳综合征跟工作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多人每天工作、学习的时间太长,压力太大,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疲劳综合征。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神经衰弱方面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大多会通过一些抗焦虑或是抗抑郁的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不太理想。而中医学立足于“肾”,通过滋肾阴,补肾阳,调理五脏,效果相对较好。
  有一次在门诊我遇到一位男性患者,他说自己现在天天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晚上睡不着觉,每天必做梦,梦里都是工作上的烦心事;白天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有精力,稍遇不顺就头痛。我还在暑假里遇到过一位大学生患者,现在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他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好几门课不及格。学校规定学分不修够就不能发学位证。他还差两分才够,于是整天非常担心,掉头发,失眠,吃不下饭,不爱说话,尤其是记忆力非常差,他非常担心自己期末考试再不及格。这两位病人的病情都跟长期精神紧张有关,我给开的都是食补方。方法很简单,取海参1只,泡开切碎,粳米适量,煮粥食用。海参很常见,一般药店里都有卖的。但是,药店里卖的海参一般都是干的,您若想吃的话,可以把它放在家里的暖水瓶里,然后倒人开水,塞上瓶塞,闷上几小时它就变软变大了。
  这个办法最主要是利用海参益智健脑、补肾益精的药用价值。海参的中药价值基本上可以用4个字概括,就是“补肾固本”,在中医学上“脑为髓海”,而“肾有生髓之效”,所以肾气、肾精的充盈会对一个人的大脑产生很大的影响。食用海参,不管是配粳米还是配羊肉都有补肾的作用,对慢性疲劳综合征都有一定的疗效。
  那位男性患者在爱人的照顾下,天天吃海参粥,1个月就好了许多。那位大学生患者也是,他妈妈在他暑假期间,天天煲海参粥给他喝,症状很快都不见了。尤其是那位大学生,他来感谢我,说原来整天难受,一直不知道自己得了这种病,现在调理好了,以后学习一定会注意。
  我告诉他:“如果你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能让你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却能弥补你的短处。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上最短的那一块板。你现在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你学一学,能让你更完美,对不对?”
  那位大学生听了很高兴,说回去一定好好学习。高考都过了,这种学校的小期末考试,自己一定能过!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海参的传说吧!蓬莱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在成仙之前,曾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屡次谋取功名,却都名落孙山,不仅没有考取功名,而且积劳成疾,身患重病。
  ……

前言/序言

  近年来,人们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愈深,对中药也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像人参、鹿茸等中药都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也有很多喜爱养生的人在做菜、泡酒、泡茶的时候,加入部分药材,来调补身体。
  在中药当中有一类药-一动物药,因为它们“有血、有肉、有骨、有髓”,并且“有情”,类似于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其中的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补充人体五脏的物质亏损,增强机体活动能力,改善机体衰弱状态,所以被历代的医家亲切地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名贵中药家庭中的鹿茸、阿胶、紫河车、冬虫夏草等都属于血肉有情之品。
  我在行医期间,经常会用到动物药,因为它们的效果非常好。比如说,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我经常会用到水蛭;对于失眠、记忆力衰退的患者,我会用到海参;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我会用僵蚕等。另外,也经常有一些亲戚朋友或者患者咨询我,动物药怎么吃效果更好。比如说,前几年冬虫夏草非常火爆,门诊上经常有人问我,自己适合不适合吃冬虫夏草,怎么吃效果更好。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已经有近40年的行医历史,诊治过的患者不下十万人。这期间,我对中药方剂运用得越来越熟练,开方越来越精简的同时,疗效越来越好。同时,我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批者、河南省首届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多年的悉心工作,我使大批病人摆脱了“死神”、“植物人”、偏瘫的困扰。
  我每天上午出半天的门诊,大都要持续到下午一两点,即便如此,还是要限号,因为患者太多。每天见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出血、脑梗死、中风、偏瘫等疾病的人都让我很痛心。一方面,就算我身体再好,精力再旺盛,也看不完所有的患者;另一方面,很多疾病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小病常是因为不注意养生造成的,大病是小病发展而成的。我明白,一个好大夫除了要把病看好,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不得病。于是,在工作之余,有些单位邀请我去讲课,我都欣然应下。因为一上午最多也就看几十个患者,但是讲一次课却可以让几百人受益。
  再后来,我萌生了写科普著作的想法,写一本书可以让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就以“用血肉有情之品疗补血肉有情之躯”为主题,写了这本书,书里除了阿胶、冬虫夏草、麝香、水蛭等常用的动物类中药以外,还给大家讲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羊肉、牛肉、驴肉、鸽子肉、鳖肉等的性味归经及用法,非常实用。
  我平时非常注重学习,经常跟同行交流临床经验,但中医博大精深,文中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医养生智慧:调和身心,重拾活力》 本书并非《有情之品疗有情之身/中医健康绝学系列》的续篇或姊妹篇,而是独立成章,旨在以更广阔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医在养生领域的精髓。它不是对某一种特定疗法的深入挖掘,也不是对某一个病症的专攻,而是聚焦于“养生”二字,从更基础、更普遍的层面,引导读者认识身体、理解自然、掌握调养之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章:天人合一——宇宙观下的生命哲学 我们首先要破除一种惯性思维,即认为养生仅仅是针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种不适。真正的中医养生,建立在深刻的宇宙观之上。本章将深入探讨“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什么是“天”?它不仅仅是天空、星辰,更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是大自然阴阳五行、寒暑往来、昼夜更替等一切动态变化的总称。什么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生理、病理、情志无不受到“天”的影响,也必须遵循“天”的规律。 我们将追溯中医哲学思想的源头,解读《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理解“人体的脏腑经络,与天地相应”,体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季节性养生法则。这并非是抽象的哲学说辞,而是具象化的实践指导。例如,为何在春天要注重疏肝理气,在秋天要侧重养肺润燥?这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通过学习本章,读者将建立起一种宏观的生命观,认识到个体的健康是整体宇宙和谐的一部分,从而为后续的养生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将分析不同节气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顺应自然节律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整。这并非是简单的“按部就班”,而是通过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第二章:阴阳平衡——生命活动的根本法则 一旦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阴阳”的核心概念。阴阳,是中医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哲学范畴。它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体的生命活动,从最细微的细胞代谢到宏观的生理功能,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动态平衡。 本章将详细解读中医关于阴阳的学说。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哪些组织、功能和物质?我们将具体分析: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是抵御外邪、维持体温、推动气血运行的基石;阴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滋养脏腑、濡养形体的根本。当阴阳失衡,便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阴阳失衡的常见表现,例如:阳虚则寒,表现为畏寒肢冷、乏力倦怠;阴虚则燥,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重点讲解如何通过日常的养生实践,来维持和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这包括: 饮食调养: 食物的性味归经与阴阳属性。哪些食物偏于温热助阳,哪些食物偏于寒凉滋阴?如何在不同体质、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例如,在冬季,适度食用温补的食物可以帮助培固阳气;在夏季,则应注意选择清淡滋润的食物,以防阴液耗伤。 起居作息: 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与作息的关系。晚睡伤阴,熬夜损阳。强调规律睡眠的重要性,以及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情志疏导: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阴阳的关系。过度或持久的情志波动会扰乱阴阳平衡。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情志调节,保持内心平静,避免情志致病。 适度运动: 运动与气血津液的关系。运动能助阳,但过度运动则会耗伤阴精。强调“动静结合”的养生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第三章:五行学说——脏腑功能的精妙关联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自然界物质属性的归类,更是对人体脏腑功能、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的精妙阐释。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养生实践。 我们将首先介绍五行的基本属性、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规律,并一一对应到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以及相关的六腑、情志、色、味、时令等。 木(肝): 肝主疏泄,与情志的舒畅、筋的健康、眼的明亮息息相关。春季是肝木生发的季节,养肝的关键在于情志的调畅,避免郁怒。 火(心): 心主血脉,主神明,与情绪的稳定、精神的安宁、舌的健康紧密相连。夏季是心火最旺的季节,养心的重点在于保持心情的愉悦,避免心火亢盛。 土(脾): 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与消化吸收、肌肉的健壮、口的味觉息息相关。长夏(夏末)是脾土旺盛的季节,养脾的关键在于饮食节制,避免过度思虑。 金(肺): 肺主气,司呼吸,与皮毛的润泽、鼻的通利、喉的健康紧密相连。秋季是肺金肃降的季节,养肺的重点在于润燥,避免肺津耗伤。 水(肾): 肾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骨骼的强健、耳的听力息息相关。冬季是肾水封藏的季节,养肾的关键在于培补肾精,避免耗伤。 理解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体各脏腑之间的联动性。例如,肝郁气滞会影响脾的运化,导致消化不良;肾精不足会影响心血的生成,导致心悸失眠。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识别五行失衡的信号,并运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调整,以达到五脏和谐、功能协调的状态。例如,当肝火过旺(木火相刑),可以通过“水生木”的原理,适当滋肾降火。 第四章:气血津液——生命的物质载体与运行规律 如果说阴阳是生命活动的规律,五行是脏腑功能的系统,那么气、血、津液则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本章将重点阐述气、血、津液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 气: 气的概念在中医中非常广泛,它既是生命活动的能量,也是推动脏腑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我们将探讨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的不足(气虚)、气滞、气逆等病理状态。气虚则表现为乏力、倦怠、活动能力下降;气滞则表现为胸闷、腹胀、疼痛;气逆则表现为咳嗽、呃逆、呕吐。 血: 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濡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血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血虚、血瘀、出血等病理。血虚则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血瘀则表现为肢体疼痛、局部肿块;出血则可能危及生命。 津液: 津液是指体内除血以外的正常水液,包括汗、涕、唾、泪、精、关节滑液等。津液是濡养、滋润、滑润、排泄的重要物质。我们将探讨津液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津伤、水肿等病理。津伤则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水肿则表现为身体浮肿。 理解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是进行有效养生的前提。例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健脾胃是养气血的基础。肾主水,与津液的代谢密切相关。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本章将提供具体的养生方法,例如: 补气方法: 通过饮食(如米、面、豆类)、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来充养气。 养血方法: 注重饮食(如红枣、桂圆、猪肝、菠菜)、避免过度思虑(思伤脾,脾生血不足)、保证充足睡眠。 生津方法: 多饮水,适度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保持心情舒畅。 第五章:辨体施养——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养生 中医养生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强调“辨证论治”。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也不同。因此,养生之道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医体质辨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我们将介绍中医常见的几种体质类型,如: 平和质: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适应性强。 气虚质: 容易疲劳,声音低微,气短乏力。 阳虚质: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 阴虚质: 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容易上火。 痰湿质: 身体肥胖,容易困倦,胸闷痰多。 血瘀质: 皮肤暗沉,容易出现瘀斑,舌质紫暗。 气郁质: 情绪低落,易感焦虑,胸胁胀满。 特禀质: 容易过敏,如荨麻疹、鼻炎。 在本章中,读者将学习如何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了解不同体质的生理特点、易患疾病以及养生禁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供针对性的养生建议,包括: 饮食偏好: 哪类食物适合补充,哪类食物应少吃或避免。 起居习惯: 适合早睡还是晚起,运动的强度和类型。 情志调节: 哪些情绪容易诱发问题,如何进行疏导。 运动方式: 适宜的运动项目和频率。 穴位按摩: 推荐一些适合该体质的保健穴位。 通过“辨体施养”,读者将能够更精准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避免盲目跟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我”健康,“我”做主。 结语: 《中医养生智慧:调和身心,重拾活力》是一本融汇古老智慧与现代需求的养生指南。它并非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致力于唤醒读者内在的生命力,教会读者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调和身心,来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活力的生命状态。本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为每一位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法艾灸的奥秘:传承千年的自然疗法”的书,感觉像是挖掘到了一座宝藏。我对中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古老而又有效的传统疗法。这本书让我对艾灸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如何操作,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艾灸的起源、发展,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中医理论。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艾草的神奇之处,以及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力和药力,如何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调和气血。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艾灸方法,针对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比如肩颈疼痛、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等,都提供了具体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指导,配以清晰的穴位图,让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辨证施灸”的部分,它强调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来选择不同的艾灸方法,避免了“一刀切”的模式,真正体现了中医的精妙之处。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也让我对艾灸这种纯天然的养生方式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感觉,原来健康也可以如此简单和自然。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名为《解密情绪的疗愈密码:心理疏导的艺术》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长期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我深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但往往身不由己。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层层剥茧地揭示了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焦虑、抑郁、愤怒等常见情绪背后的根源,并提供了一套套切实可行、易于实践的心理疏导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认知重构”和“情绪接纳”的章节,它们让我明白了如何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而不是一味地抗拒和压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身,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仿佛他能看穿我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阴影,去探索那些隐藏的创伤。通过学习书中的技巧,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更冷静地处理工作中的压力,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和与疗愈。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闲逛,偶然翻到了一本名为《长寿的秘密:五谷杂粮的养生智慧》的书,简直是相见恨晚!我一直对饮食养生很感兴趣,也尝试过不少方法,但总觉得不得要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健康之路。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讲究繁复烹饪技巧的食谱,而是从最基础的五谷杂粮入手,娓娓道来它们的独特功效。从小米的健脾益胃,到黑米的补血益气;从糙米的润肠通便,到燕麦的降糖降脂,书中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即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只是罗列食材,而是结合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教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最适合的杂粮搭配,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食疗”的章节,它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而是通过日常饮食就能调理身体,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养生世界,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和方法。我现在每天都会尝试书中介绍的食谱,不仅味道好,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评分

最近,我入手了一本名为《人体能量的和谐:道家导引术的养生之道》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追求身心灵合一的哲学和实践。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而是以一种非常诗意而又实用的方式,带我走进道家导引术的世界。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气”的概念,以及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还详细介绍了多种简单易学的导引功法。从呼吸吐纳的技巧,到身体舒展的动作,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配以优美的插图,让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身体的律动和能量的流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静心”和“内观”的篇章,它引导我如何通过导引术来平复内心的杂念,与自己的身体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跟着书中的指引进行练习,感受着身体逐渐舒展,心情也随之变得宁静祥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评分

我近期收到一本朋友赠送的书,名为《舌诊与面诊:观色辨病的生活智慧》,读完之后,简直让我对中医的神奇诊断方法刮目相看。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但很多理论和诊断方法对我来说都有些遥不可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舌诊”和“面诊”这两项古老而重要的中医诊断技巧,用非常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里详细地讲解了不同舌苔的颜色、形态、厚薄所代表的身体状况,以及脸上不同区域的颜色变化、斑点、纹理等可能暗示的健康问题。作者还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通过观察舌头和面部,竟然能够“望”出身体内部的许多隐秘信息,比如脾胃的虚实、肝胆的状况、甚至是一些潜在的疾病信号。我尝试着对照自己的舌头和面部,发现书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情况惊人地吻合,这让我感到既惊奇又兴奋。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观色辨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并从中找到一些日常调理的线索。感觉就像是掌握了一门观察和理解身体语言的秘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