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中的哲学家》是关于康吉兰,萨特,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德里达——六位不同形态的思想家,指向同一种激情四射的后资本主义批判立场!
《风暴中的哲学家》是一部卢迪奈斯科向康吉兰、萨特、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和德里达这六位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的致敬之作。他们之间虽充斥着分歧、争论,却都以批判的方式面对这政治参与问题和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领会,以如作者所言的“穿越风暴”为代价,拒绝成为人之标准化的仆人,拒绝臣服于野蛮的意识形态。作者通过选取这具有代表性的六位哲学家,描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表明只有对优良遗产的批判性接受才能使我们进行自己思考,并创造出未来的思想、黄金时代的思想以及不屈从的思想。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卢迪奈斯科(Élisabeth Roudinesco , 1944- ),法国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和西蒙德·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著有《法国精神分析史》等著作,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1996年获得法国医学史学会“著作奖”,2014年获得“法国文学奖上奖”(Prix des prix littéraires)。
译者简介:
汤明洁:哲学博士,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引言为了批判思想 /1
第一章乔治·康吉兰:英雄主义哲学 /11
第二章让·保罗·萨特:多瑙河绿荫堤岸上的精神分析 /79
第三章米歇尔·福柯:《疯狂史》的多种解读 /143
第四章路易·阿尔都塞:杀人场景 /209
第五章吉尔·德勒兹:反俄底浦斯式变奏 /279
第六章雅克·德里达:死亡瞬间 /301
注记 /326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奇怪的时代。人们从未停止纪念那些伟大的事件、人物、思想和美德:“兰波年”、“雨果年”或者“儒勒·凡尔纳年”。然而,人们却从不去修整各个学科、学说,以及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的那些解放性探险的基础。人们粗暴地拒绝了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和精神分析,宣称弗洛伊德、马克思或尼采已死,可这样做的理由,与任何形式规范批判所使用的理由是一样的。人们只谈论清查或评估的权利,就好像各种智识活动的必然差别可以概略为对人和事——更或是对那些变成物的人——进行的一个庞大簿记。
我并不只是指那些已经被历史学家共同体所抛弃,但仍继续潜在发挥作用的否定主义,我想到的更是那些平庸的小修正主义者,比如,他们试图以必要的英雄主义相对化为名,以与叛乱思想决裂的意志为名,将“维希”与“抵抗运动”(la Résistance)相提并论;他们还通过某个对文本的巧妙歪曲,在揭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之所谓奠基性神话的语境下,将萨尔瓦多·阿连德当作种族主义者、反犹分子和优生主义者。
至于哲学领域,那些视哲学无用、过时、太希腊或太德国、无法评估或无法囊括在科学主义范畴里——总之,太过颠覆性——的人,他们越是威胁哲学在学校或大学里的教学,在国家机构之外“进行哲学”或“学习独立思考”的需求就越是旺盛:柏拉图、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唯物主义者、拉丁人、现代人、后现代人、古代人、新现代人、或新或旧的反动分子兴盛起来。在学院主义者加强官方教学在哲学上的回归与要求“鲜活”和超越学院教育的大众之间,正在形成一道鸿沟。因为人们害怕丢失自己的身份、界限和民族性,被这种恐惧所俘虏的世界正在不断加深着这道鸿沟。
新闻界构建的档案大多致力于灾难性宣告:历史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大师的终结,思想的终结,人的终结,一切的终结。支持还是反对让·保罗·萨特?支持还是反对雷蒙·阿隆?你更倾向于认为其中之一有道理而其他的没道理,或者相反?要烧掉那些从此被认为不堪卒读、精英主义、危险而又反民主的“五月风暴”思想、思想家及著作吗?这些风俗和精神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现在]方括号内容为译者根据上下文添加,下同。是否已经成为资产阶级、资本家和既无信仰又无法则、贪享小乐趣的人了呢?
那些假装表现“新文明病”的相同问题和相同答案到处都是。父亲消失了,那么为什么母亲没有消失?母亲难道最终不也是父亲,而父亲最终则是母亲?为什么年轻人不思考?为什么孩子不可忍受?是因为弗朗索瓦兹·多尔托、电视、色情书刊或卡通?思想大师们都变成了什么?他们死了,还是在孕育、在冬眠或是在通向最终灭绝的路上?
而女人,她们是否有能力以男人们所拥有的同样名义,来指导人类,来像男人那样思考,来成为哲学家?她们是否有同样的神经、神经元、情感和犯罪冲动?耶稣是否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情人,而基督教是否是一个性别化、两极化(被遮蔽女性和统治性男性)的宗教?
法国是否进入了衰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斯宾诺莎、达尔文或者伽利略?你喜欢美国吗?海德格尔只不过是个纳粹?米歇尔·福柯是本·拉登的先兆?吉尔·德勒兹有毒物癖?雅克·德里达是解构的精神领袖?拿破仑与希特勒真的如此不同吗?说说这些相似性,说说你的想法,升级你的知识,以你自己的名义说话吧。
谁是你的最爱,谁是最渺小的,谁是最伟大的,谁是最平庸的,谁是最故弄玄虚的,谁又是罪大恶极的?分门、别类、计算、衡量、鉴定和标准化。这就是当代追问的零度,它以假面舞会式的现代性之名,不断质疑所有建立在人和事物之复杂性分析上的批判智慧。
性从未如此自由,科学从未在身体和神经探索中如此进步。然而,心灵的痛苦也从未如此鲜活:孤独、嗑药、无聊、疲惫、减肥、肥胖,以及将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医疗化。20世纪通过高昂的斗争所获得的、如此必要的自我自由,现在似乎已经转变为某种清教徒式的拘束要求。至于社会苦痛,在青年失业基数和悲惨迁移基数的持续推进之中,比它看上去还要不可承受。
性从道德枷锁中解放出来,但不再是与欲望相关的经历,而成为只能走向至死方休的器官性能、锻炼和保健。如何高潮?如何使人高潮?阴道的理想尺寸是什么,阴茎的最佳长度是什么?[性生活的]时间需要多长?在人的一生中,在一个星期内,在一天中,在一分钟里,需要多少个性伙伴?调节心理学与性错乱或性伙伴交换心理学,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感到触目惊心。人们正好处在各种抱怨的扩张之中,因为越是有人承诺幸福和安逸,不幸就越是挥之不去,风险就越是巨大,就会有更多因承诺未兑现而受害的人起来反抗那些背叛他们的人。
这个对存在所进行的神奇的心理化进程赢得了整个社会,并为加强社会的去政治化程度做着贡献。在这个心理化进程之中,怎能不看到福柯和德勒兹所说的那种“平庸的小法西斯主义”?这种“平庸的小法西斯主义”是私密的,那些本身既是其主导者又是其受害者的人欲求它、需要它、接纳它,并颂扬它。小法西斯主义当然与那些庞大的法西斯体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这个法西斯主义滑向每个个体,滑向这些个体的无知,这个法西斯主义从不质疑人权、人道主义和民主权利的神圣原则。
我选择向六位法国哲学家致敬——康吉兰、萨特、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和德里达,他们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并广受评议。撇开他们的分歧、争议和同谋式冲击不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批判的方式,不仅面对着政治参与问题(即面对自由哲学),还面对着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领会(即面对结构哲学)。他们都是语言的风格大师,充满着艺术和文学激情。
将他们齐聚在此,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和生活中共同包含着这种面对。以我所说的“穿越风暴”为代价,他们都拒绝成为人之标准化的仆人——而这个人之标准化,在其最为实验性的版本中,只不过是一种臣服于野蛮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在电视和大媒体还没有在知识传播上占据重要地位之前发表了自己的著作,德勒兹和德里达还为重新反思现代媒介论(médiologie)提供了基石。
可以说,这远远不是要去纪念他们过去的辉煌,或者怀着乡愁去对他们的著作进行简单的重新解读。通过让他们的思想彼此映照,通过强调20世纪后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生活历史中闪亮的几个时刻,我试图表明,只有对遗产的批判性接收,才能让我们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创造出未来的思想、黄金时代的思想以及不屈从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必然是不忠诚的。
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本书时,被它庞大而略显晦涩的开篇震慑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回报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构建理解的框架。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里面蕴藏的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是惊人的。作者似乎娴熟地融合了多种学科的视角,将哲学思辨、历史脉络乃至科学原理,巧妙地编织进了人物的日常行动和内心独白之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智力探险。每当以为自己掌握了某种“规律”时,作者总能立刻提供一个反例,将既有的认知结构彻底颠覆。这种不断挑战读者既有观念的做法,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时代性的焦虑感,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悲怆美学。角色们的命运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推搡着,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试图抓住一些可以依凭的东西——爱、信仰、理性,但往往最终发现,这些锚点本身也在不断地移动和瓦解。作者对“失落”和“不确定性”的描摹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种廉价的、情绪化的抱怨,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的冷静哀叹。读完之后,萦绕心头的不是巨大的悲伤,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身复杂性的敬畏。你会开始思考,在一切都被时间磨平、被变故颠覆的世界里,真正的坚守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关于存在本质的探讨,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值得反复品味和思索。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准到位,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内敛而坚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对环境和氛围的描写,那种笔墨所至,景物便跃然纸上的魔力,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感受到皮肤上拂过的微风。这种感官上的沉浸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绘复杂的人性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不美化,不回避,直面那些难以启齿的阴暗面,却又从中提炼出人性深处微弱却不灭的光亮。这种对真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重量感。它不是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提供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像是一个精密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核心主题,每一次旋转,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案,但其底层的几何逻辑始终一致。我很少看到有哪部作品能如此自如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进行切换。上一章可能还在描绘一场波及整个时代的动荡,下一章却聚焦于一个角色在清晨擦拭咖啡杯的细微动作,而正是这个动作,影射了前一章中讨论的某种宏大主题的个体宿命。这种“一沙一世界”的写作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它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相互印证、相互矛盾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建构意义,这种留白和互动性,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享受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令人惊叹,它像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波涛汹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捕捉到角色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看似日常的对话中,不动声色地埋下伏笔的功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那些初读时被忽略的细节,在后续的阅读中,如同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最终构建出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图景。故事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却又在最关键的节点上留足了悬念,让人欲罢不能。那种在平静中酝酿的巨大能量,最终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气势爆发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过瘾至极。叙事者与故事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至于冷漠疏离,也不会过度干预,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自行体会角色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平衡的艺术,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
评分非常好的书,是从活动时买的,划算。
评分京东好价,很满意给五星!五星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京东好价,很满意给五星!五星
评分书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很好的产品,在京东买最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