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全書
定價:59元
作者:文若愚
齣版社:中國華僑
齣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ISBN:9787511332936
字數:
頁碼:441
版次: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1 Kg
內容介紹
《道德經》是道傢學派具的經典著作。它文約義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傢、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傢、修身、為學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瞭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若愚編著的《道德經全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德經》兩篇。《道經》強調人類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規律,閤乎自然規律,纔能和諧地生存。《德經》說的是,隻有返璞歸真於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上位者卑謙若榖,下位者為而不爭,社會纔能正常發展。《道德經全書》為人們重新認識本真的自我提供瞭一條良好的途徑,它有助於讀者放下浮躁的心態,認識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達到率性天真、物我兩忘的自然境界。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目錄
上篇 道經
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為美
第三章 聖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門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長而不宰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
第十三章 寵辱兩忘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歿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樂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聖人無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第三十五章 執道樂往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張
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為
下篇 德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為高基
第四十章 無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損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齣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盜竿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嗇
第六十章 以道治國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無為無敗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與爭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貴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
第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第七十九章 道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
文若愚編著的《道德經全書》為人們重新認識本真的自我提供瞭一條良好的途徑。它有助於讀者放下浮躁的心態。認識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達到率性天真、物我兩忘的自然境界。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王公貴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文摘認識問題的辯證法
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句話中提到的兩對重要的概念是美與惡、善與不善,或者按照當代語言的習慣,將其叫做美與醜、善與惡。美、醜、善、惡是什麼呢?它們與桌子、闆凳、石頭、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後者就是一種客觀的指認,一種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做床;它是一塊石頭,就不能管它叫做木頭,也就是說,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著明確的定義。但是對美、醜、善、惡這一類的概念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的,一個人,你說他長得美還是不美,有什麼標準可供評論呢?是找不到這樣的標準的,而說他美或不美,隻能憑藉自身的感受來講,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是怎樣産生的呢?老子說: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瞭,醜的概念也就産生瞭;人們都知道什麼是善瞭,不善的概念也就産生瞭。這意味著,人們是在有瞭認知的基礎上纔生成瞭價值判斷。
人類是萬物的靈長,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夠對自然界進行極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瞭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瞭我們預期的結果,後來卻發生完全不同的、齣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初的結果又消除瞭。”恩格斯的這段話是有現實所指的,就比如工業的發展來說吧,工業的發展給人類創造瞭巨大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規模是空前的,但是與此同時,工業生産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又嚴重地睏擾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將創造齣來的財富用於修復環境、維持生態,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再有,核能的開發為人類提供瞭新的能量來源,可是核武器卻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人類能夠利用一個小小的原子核來為自身服務,同時也製造齣瞭足以將整個世界毀滅的武器,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雙刃劍”。
老子接著舉齣瞭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係列對立的概念,並且指齣瞭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係,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在這裏,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音”和“聲”這對概念。另外幾對概念,顯然都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而“音”和“聲”之間似乎並不是對立的。這涉及到古今語言的演變問題,現代漢語中有“聲音”一詞中包含兩個詞素,“聲”和“音”,這兩者沒有明顯的差彆,可在古代漢語中情況是不同的。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單獨地說“聲”或“音”,而在古代漢語中它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詞,“音”指的是樂音,是優美悅耳的聲音;“聲”指的是普通的、不那麼動聽的聲音,所以,“聲”和“音”也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
老子說,不論有無、難易,還是長短、高下等等,它們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可以具體地來分析一下:什麼叫做“有無相生”呢?典型的就是一個生命從孕育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一個生命,在孕育和齣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無”;而齣生之後,有瞭形體,就成為瞭“有”,這就是“無”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滅之後,就又不存在瞭,又成瞭“無”,這就是“有”之生“無”。因此纔說,“有無相生”。
什麼又叫做“難易相成”呢?麵對同一張試捲,有的學生能夠答齣很高的分數,有的學生卻隻能答齣很低的分數。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講,這張捲子是容易的;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來說,這張捲子是難的。如此來看,同一張捲子,就具有瞭“易”和“難”兩種色彩,這就是“難”和“易”的相互轉化,即“難易相成”。
至於後麵的“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等也都是一樣,總而言之,這一切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那麼,老子指齣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決不是說因為全部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些判斷就都沒有什麼意義瞭,老子是想提示人們:要看到差異之中相同的一麵,不要將差異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齣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價值取嚮都是有著它的對立麵存在的。人們在崇尚美的同時,也就承認瞭醜的存在;在張揚善的同時,也就錶明瞭惡的存在。反過來,如果無所謂美,又哪裏來的醜呢;如果無所謂善,又哪裏來的惡呢?這也就如同沒有光就不會有影子一樣,而影子的齣現也意味著光的存在。
老子的這一論述是飽含著精邃的辯證法智慧的。在《韓非子》一書中記載瞭一則“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國有一個做買賣的人,在他售賣的貨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來攻擊的武器,而盾是用來防禦的武器,它們的作用是相對立的。這個楚國人在嚮人們介紹自己的矛是多麼的鋒利時說:“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擋不住它。”一會兒,他又嚮人們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的堅固,誇口說:“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這時,有個旁觀者就齣來問他:“那麼,用你的矛去攻擊你的盾,又會怎麼樣呢?”這個人一下子就被問住瞭,啞口無言,直愣愣地呆在那裏,真是好不尷尬啊!他犯瞭一個什麼錯誤呢?他沒有意識到,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都是相對的,如果說一支矛是很鋒利的,但是對於一支更加堅固的盾來講,它就算不得鋒利瞭,而這支很堅固的盾如果遇到瞭一支更加鋒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堅固瞭。矛在鋒利的同時,也蘊含著不鋒利的因素;盾在堅固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堅固的因素。而這個人將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給化瞭,這就好像隻見到瞭陰影,而忽略瞭光明一樣。所以,老子提示我們,在說話和做事的時候,要常往事情的對立麵去想想,這樣纔可以令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變得更為周全、妥善。 再舉一個例子,在募捐的時候,大傢會對捐款的人産生一種敬意,認為捐款是一種善舉。那麼,如果說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善心瞭嗎?這就不能一概而論瞭,有的人沒有捐款,可能是因為他一時還沒有得知相關的消息;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確實很睏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能說他沒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的嗎?而問題還不止於此,對於那些捐款的人來說,他們肯定是有捐錢多,有捐錢少的啊,那麼,能夠說捐錢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錢少的人善心就比較小嗎?當然不能這麼說,這其中同樣有著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們就全都是大慈善傢嗎?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齣瞭很多錢,可能是齣於麵子的關係,更有甚者還有可能通過捐款來為自己沽名釣譽,在這種情況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瞭。這樣看來,善人和不善的人豈不是沒有辦法區分瞭嗎?當然也不是這樣,還是有辦法進行區分的,隻是不能全憑捐款的行為來做評判,不能簡單地以某種錶麵現象做價值判斷的依據。
| |
| |
這套書的哲學思辨深度,著實讓我沉浸瞭很久。它真正做到瞭讓人“讀進去”,而不是僅僅“看過去”。老子的思想,其魅力就在於那種看似簡單實則無窮的辯證法。白話文的輔助,反而讓這種深刻的思辨變得更容易被現代心智所吸收和消化。比如關於“有無相生”、“禍福相倚”的探討,在經過現代語言的潤飾後,那種對立統一的智慧依然鋒利無比,直擊事物的本質。我發現自己常常讀完一章,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對著窗外發呆,試圖將書中的概念映射到自己近期的經曆中去反思。這種強迫思考、引發內省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暢銷書無法給予的。它不是提供一個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提問和觀察世界的方法論,對於提升個人心性修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南懷瑾先生的推薦名頭無疑是這套書的一大亮點,讓人對譯文和解讀的質量有瞭天然的信賴感。他的學識和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洞察力是公認的,所以當他的名字齣現在推薦之列時,我就確信這本書在解讀層麵不會是膚淺的、流於錶麵的。在閱讀過程中,確實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支撐著每一個注釋和解析。它不像有些注釋那樣過於學院派或過於口語化,而是恰到好處地將老子的智慧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情境中去闡釋,使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道”和“德”,變得可以理解、可以踐行。這種結閤瞭曆史沉澱與現實關照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這位智者的聲音仿佛穿越韆年,直接在與我對話,指導我如何處理日常的睏惑,這種代入感是非常強烈的。
評分對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匯編,這套書的選材和編排體現瞭一種對經典的尊重和敬畏。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文本,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整體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前言的引介到具體的章迴體結構,都能看齣編輯團隊在努力還原經典的本來麵貌。閱讀起來,節奏感非常好,不會讓人感到信息過載或邏輯跳躍。尤其是一些古代文獻的校勘和細節處理,顯示瞭其作為“正版”和“全集”的嚴謹性。對於我們這些希望係統性學習中國哲學源頭的人來說,這種權威性和完整性是至關重要的。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基石,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在其上建立自己對道傢思想的認知架構,而不必擔心後期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糾錯”或尋找更權威的版本。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文白對照”部分尤其欣賞,這簡直是為像我這樣半路齣傢,對古文功底不算紮實的學習者量身定做的“渡船”。以前讀老子的隻言片語,總感覺被一堵無形的牆擋在外麵,隻能窺見些許皮毛,意境和深層哲理總是難以把握。但有瞭並列的白話譯文,閱讀的流暢性一下子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每當遇到晦澀難懂的詞句,目光可以迅速遊移到旁邊清晰易懂的解釋上,瞬間就能豁然開朗,極大地減輕瞭查閱資料的負擔。這種即時反饋的學習體驗,讓原本枯燥的“啃古文”過程變得富有探索性和樂趣。它不是那種簡單地把古文翻譯成大白話瞭事,而是力求在傳達原意的基礎上,保持應有的韻味和哲思的深度,這種平衡拿捏得相當到位,讓我感覺自己既能領略原著的風采,又不至於迷失在故紙堆裏。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氣息。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翻閱起來手感極佳,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的人,也會被這種高品質的製作水準所吸引。裝幀上的點綴和排版布局,處處透露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融閤,看得齣齣版社在每一個細節上都下瞭大功夫。特彆是那種素雅的配色,讓整個閱讀過程都變得莊重而寜靜,很適閤在安靜的環境下,泡一壺清茶,慢慢品味。對於我這種既追求內容深度,又對書籍物理形態有要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外部呈現完全超齣瞭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用心的製作,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敬意和期待,覺得能擁有這樣一本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它能很好地激發一個人深入研讀的欲望,而不是像那些粗製濫造的版本,拿在手裏就讓人提不起興趣。
評分很好,,,
評分書還可以,質量也不錯
評分還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書己收到瞭感覺還可以下次還買。
評分挺好的
評分好
評分挺好的
評分挺好的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