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全书
定价:59元
作者:文若愚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ISBN:9787511332936
字数:
页码:441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 Kg
内容介绍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具的经典著作。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若愚编著的《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德经》两篇。《道经》强调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规律,合乎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地生存。《德经》说的是,只有返璞归真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上位者卑谦若谷,下位者为而不争,社会才能正常发展。《道德经全书》为人们重新认识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它有助于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达到率性天真、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目录
上篇 道经
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门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道乐往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为高基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损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竿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啬
第六十章 以道治国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文若愚编著的《道德经全书》为人们重新认识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它有助于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达到率性天真、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文摘认识问题的辩证法
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中提到的两对重要的概念是美与恶、善与不善,或者按照当代语言的习惯,将其叫做美与丑、善与恶。美、丑、善、恶是什么呢?它们与桌子、板凳、石头、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就是一种客观的指认,一种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做床;它是一块石头,就不能管它叫做木头,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着明确的定义。但是对美、丑、善、恶这一类的概念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的,一个人,你说他长得美还是不美,有什么标准可供评论呢?是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而说他美或不美,只能凭借自身的感受来讲,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了,不善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意味着,人们是在有了认知的基础上才生成了价值判断。
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极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后来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有现实所指的,就比如工业的发展来说吧,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的规模是空前的,但是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又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人们反过来又需要将创造出来的财富用于修复环境、维持生态,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再有,核能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量来源,可是核武器却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安全,人类能够利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来为自身服务,同时也制造出了足以将整个世界毁灭的武器,这就是人类智慧的“双刃剑”。
老子接着举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音”和“声”这对概念。另外几对概念,显然都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音”和“声”之间似乎并不是对立的。这涉及到古今语言的演变问题,现代汉语中有“声音”一词中包含两个词素,“声”和“音”,这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可在古代汉语中情况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单独地说“声”或“音”,而在古代汉语中它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词,“音”指的是乐音,是优美悦耳的声音;“声”指的是普通的、不那么动听的声音,所以,“声”和“音”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
老子说,不论有无、难易,还是长短、高下等等,它们的区分都是相对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可以具体地来分析一下:什么叫做“有无相生”呢?典型的就是一个生命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一个生命,在孕育和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无”;而出生之后,有了形体,就成为了“有”,这就是“无”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灭之后,就又不存在了,又成了“无”,这就是“有”之生“无”。因此才说,“有无相生”。
什么又叫做“难易相成”呢?面对同一张试卷,有的学生能够答出很高的分数,有的学生却只能答出很低的分数。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讲,这张卷子是容易的;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这张卷子是难的。如此来看,同一张卷子,就具有了“易”和“难”两种色彩,这就是“难”和“易”的相互转化,即“难易相成”。
至于后面的“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也都是一样,总而言之,这一切的区分都是相对的。那么,老子指出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决不是说因为全部的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所以这些判断就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老子是想提示人们:要看到差异之中相同的一面,不要将差异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价值取向都是有着它的对立面存在的。人们在崇尚美的同时,也就承认了丑的存在;在张扬善的同时,也就表明了恶的存在。反过来,如果无所谓美,又哪里来的丑呢;如果无所谓善,又哪里来的恶呢?这也就如同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一样,而影子的出现也意味着光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论述是饱含着精邃的辩证法智慧的。在《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国有一个做买卖的人,在他售卖的货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而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它们的作用是相对立的。这个楚国人在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矛是多么的锋利时说:“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挡不住它。”一会儿,他又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的坚固,夸口说:“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这时,有个旁观者就出来问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又会怎么样呢?”这个人一下子就被问住了,哑口无言,直愣愣地呆在那里,真是好不尴尬啊!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他没有意识到,矛的锋利和盾的坚固都是相对的,如果说一支矛是很锋利的,但是对于一支更加坚固的盾来讲,它就算不得锋利了,而这支很坚固的盾如果遇到了一支更加锋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坚固了。矛在锋利的同时,也蕴含着不锋利的因素;盾在坚固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坚固的因素。而这个人将矛的锋利和盾的坚固给化了,这就好像只见到了阴影,而忽略了光明一样。所以,老子提示我们,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要常往事情的对立面去想想,这样才可以令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变得更为周全、妥善。 再举一个例子,在募捐的时候,大家会对捐款的人产生一种敬意,认为捐款是一种善举。那么,如果说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没有捐款的人就没有善心了吗?这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有的人没有捐款,可能是因为他一时还没有得知相关的消息;有的人可能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实很困难,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能说他没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的吗?而问题还不止于此,对于那些捐款的人来说,他们肯定是有捐钱多,有捐钱少的啊,那么,能够说捐钱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钱少的人善心就比较小吗?当然不能这么说,这其中同样有着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们就全都是大慈善家吗?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出了很多钱,可能是出于面子的关系,更有甚者还有可能通过捐款来为自己沽名钓誉,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了。这样看来,善人和不善的人岂不是没有办法区分了吗?当然也不是这样,还是有办法进行区分的,只是不能全凭捐款的行为来做评判,不能简单地以某种表面现象做价值判断的依据。
| |
| |
我对这套书的“文白对照”部分尤其欣赏,这简直是为像我这样半路出家,对古文功底不算扎实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渡船”。以前读老子的只言片语,总感觉被一堵无形的墙挡在外面,只能窥见些许皮毛,意境和深层哲理总是难以把握。但有了并列的白话译文,阅读的流畅性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当遇到晦涩难懂的词句,目光可以迅速游移到旁边清晰易懂的解释上,瞬间就能豁然开朗,极大地减轻了查阅资料的负担。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让原本枯燥的“啃古文”过程变得富有探索性和乐趣。它不是那种简单地把古文翻译成大白话了事,而是力求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保持应有的韵味和哲思的深度,这种平衡拿捏得相当到位,让我感觉自己既能领略原著的风采,又不至于迷失在故纸堆里。
评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汇编,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排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敬畏。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文本,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体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前言的引介到具体的章回体结构,都能看出编辑团队在努力还原经典的本来面貌。阅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或逻辑跳跃。尤其是一些古代文献的校勘和细节处理,显示了其作为“正版”和“全集”的严谨性。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系统性学习中国哲学源头的人来说,这种权威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石,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在其上建立自己对道家思想的认知架构,而不必担心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纠错”或寻找更权威的版本。
评分这套书的哲学思辨深度,着实让我沉浸了很久。它真正做到了让人“读进去”,而不是仅仅“看过去”。老子的思想,其魅力就在于那种看似简单实则无穷的辩证法。白话文的辅助,反而让这种深刻的思辨变得更容易被现代心智所吸收和消化。比如关于“有无相生”、“祸福相倚”的探讨,在经过现代语言的润饰后,那种对立统一的智慧依然锋利无比,直击事物的本质。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章,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窗外发呆,试图将书中的概念映射到自己近期的经历中去反思。这种强迫思考、引发内省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畅销书无法给予的。它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和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对于提升个人心性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人,也会被这种高品质的制作水准所吸引。装帧上的点缀和排版布局,处处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看得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大功夫。特别是那种素雅的配色,让整个阅读过程都变得庄重而宁静,很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下,泡一壶清茶,慢慢品味。对于我这种既追求内容深度,又对书籍物理形态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外部呈现完全超出了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用心的制作,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觉得能拥有这样一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能很好地激发一个人深入研读的欲望,而不是像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拿在手里就让人提不起兴趣。
评分南怀瑾先生的推荐名头无疑是这套书的一大亮点,让人对译文和解读的质量有了天然的信赖感。他的学识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洞察力是公认的,所以当他的名字出现在推荐之列时,我就确信这本书在解读层面不会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每一个注释和解析。它不像有些注释那样过于学院派或过于口语化,而是恰到好处地将老子的智慧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情境中去阐释,使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道”和“德”,变得可以理解、可以践行。这种结合了历史沉淀与现实关照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位智者的声音仿佛穿越千年,直接在与我对话,指导我如何处理日常的困惑,这种代入感是非常强烈的。
评分这书可以
评分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
评分还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这书可以
评分很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