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新編 許健編 藝術 書籍 中華書局

琴史新編 許健編 藝術 書籍 中華書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許健編著著作 著
圖書標籤:
  • 琴史
  • 古琴
  • 音樂史
  • 藝術史
  • 中華書局
  • 許健
  • 傳統文化
  • 文化藝術
  • 音樂
  • 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環球視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4917
商品編碼:2662392326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頁數:407
字數:3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琴史新編》頗受古琴研究者和愛好者歡迎。作者耄耋之年仍埋首琴學,鈎沉史料,對昔年舊作進行大幅修訂和擴充,增補篇幅近半,《琴史新編》即是許健先生的又一新作。
  《琴史新編》以時代為經,依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現代之序,縱論古琴之起源、發展與流變;以琴人、琴麯、琴論為緯,廣涉琴學諸多領域,探幽索微,鈎玄提要,是一部全麵、係統梳理古琴藝術發展史的佳作。

作者簡介

  許健,著名古琴傢、音樂史學者,師從管平湖、楊蔭瀏等名傢彈奏古琴、研習樂理,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先秦
第一節 琴人 鍾儀∕師曹∕師曠∕伯牙∕雍門周
(附錄一)韆載頌清風——許由
第二節 琴麯《雉朝飛》∕《扊扅歌》∕《陽春》《白雪》
(附錄二)洋洋盈耳話《關雎》
(附錄三)穆穆皇皇 雍容《大雅》
(附錄四)麯高和寡話《陽春》
一評:“琴瑟友之”說明瞭什麼?

第二章 兩漢
第一節 琴人 司馬相如∕師中∕趙定∕龍德∕劉嚮∕王政君∕趙飛燕∕桓譚∕蔡邕
第二節 琴麯《飲馬長城窟》∕《聶政刺韓王麯》∕《彆鶴操》
(附錄五)弦歌與琴歌
二評:《文王操》如何錶現?

第三章 魏晉
第一節 琴人 蔡琰∕杜夔∕阮瑀∕阮籍∕阮鹹∕嵇康∕左思∕劉琨∕陶淵明
第二節 琴麯《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
(附錄六)衝冠怒亦深——《廣陵散》辨,兼答《投劍功無補》文
(附錄七)琴麯中的《春之歌》——《修禊吟》
(附錄八)《梅花》尋源
三評: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第四章 南北朝
第一節 琴人戴顒∕宗炳∕柳惲∕柳諧
第二節 琴麯《碣石調?幽蘭》∕《烏夜啼》∕《懊歌》
四評:撫琴弄操響眾山

第五章 隋唐
第一節 琴人 李疑∕賀若弼∕王通∕王績∕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
第二節 琴麯《大鬍笳》和《小鬍笳》∕《昭君怨》∕《風雷引》∕《頤真》∕《離騷》∕《陽關三疊》∕《漁歌調》
(附錄九)憶《陽關》唱 珍珠一串歌
第三節 記譜和斫琴
一 譜式的革新
二 造琴工藝的發展
第四節 唐詩中的琴
(附錄十)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鬆——李白的綠綺情結
五評:字簡義盡,文約音該

第六章 宋元
第七章 明代
第八章 清代
第九章 近代
第十章 現代
第十一章 餘論
代後記 古琴,路在何方?
許健先生《琴史新編》先睹記
翰墨流光:中國古代音樂史綱要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精湛的學術研究,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音樂自先秦至清末的演變脈絡與核心特徵,力求呈現一部立體、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音樂文化通史。全書不僅關注宮廷雅樂的禮製構建,更深入挖掘民間樂舞、文人音樂乃至少數民族音樂的豐富內涵,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而精微的中國古代音樂圖景。 --- 第一部分:溯源與奠基(先秦至秦漢) 第一章:遠古的迴響與禮樂的初創 本章追溯中華民族音樂的起源,從考古發現的陶塤、骨笛等樂器遺存入手,探討早期人類社會與音樂的原始關聯。重點闡述瞭巫術、祭祀與勞動號子在音樂形成初期的作用。 隨後,深入剖析周代“禮樂製度”的建立。《周禮》《禮記》等典籍中關於雅樂的記載被細緻解讀,闡明瞭“樂與政閤”、“以樂治國”的哲學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早期音樂的規範性與倫理性。雅、頌、變、夷、矯、羽六律的生成及其在等級製度中的象徵意義被詳細論證。本章還涵蓋瞭先秦時期“諸子百傢”對音樂的不同觀點,如孔子提倡的“溫柔敦厚”與孔子對鄭衛之音的批判,以及墨傢“節喪”的音樂觀,展現瞭思想交鋒下的音樂生態。 第二章:秦漢的統一與樂製的整閤 秦朝雖短暫,卻完成瞭對戰國以來各地音樂的初步整閤。本書側重分析秦代樂工製度的沿襲與變革,以及對北方遊牧文化音樂的吸納。 漢代是構建大一統王朝音樂體係的關鍵時期。重點分析瞭漢代“樂府”的設立及其在音樂史上的裏程碑意義。樂府不僅是官方音樂機構,更是民間歌謠、邊塞詩歌、地方戲麯的采集中心。通過對《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樂府詩的音樂性探究,展現瞭漢代音樂的世俗化趨勢與文學性的高度結閤。此外,對漢代“七聲調式”的成熟、五音體係的完善,以及竽、瑟、編鍾、石磬等大型閤奏樂器的應用情況,進行瞭詳盡的考證。漢碑、畫像石中的樂器形象成為重要的佐證材料。 --- 第二部分:融閤與成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第三章:民族交融與俗樂的興盛(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民族大融閤的時期,也是“清商樂”與外來音樂激烈碰撞的時期。本書詳細梳理瞭“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等)對玄學思潮與音樂審美的深刻影響,探討瞭“非湯武而薄周孔”的音樂觀念如何挑戰瞭僵化的雅樂傳統,追求個體的精神自由與音樂的抒情性。 重點介紹瞭龜茲樂、天竺樂等西域音樂經絲綢之路傳入,與中原音樂相互影響,催生瞭大量的“相和歌”與“鬍部樂”。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軍歌、勞動歌對隋唐燕樂的形成打下瞭重要的民間基礎。 第四章:盛世的樂章——唐代燕樂的巔峰 唐代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黃金時代,本書將其視為中國傳統音樂體係的集大成者。詳細考察瞭燕樂(宴饗之樂)的結構,包括“大麯”的復雜體製及其“散序、中序、麯破”的層次劃分。 深入分析瞭“教坊”和“梨園”兩大機構在音樂人纔培養和音樂創作、整理方麵的曆史功績。重點對唐代燕樂的“燕樂二十八調”(以七聲為主的調性係統)進行瞭理論梳理,並結閤敦煌壁畫及唐詩中的描述,復原唐代樂舞的恢宏氣勢,如《霓裳羽衣麯》的藝術成就與曆史爭議。此外,對琵琶等外來樂器的本土化進程及其在唐代音樂中的地位提升,進行瞭專題論述。 第五章:宋代的典雅與詞牌的音樂化 宋代音樂的重心從盛唐的“氣魄宏大”轉嚮“精緻典雅”。本書聚焦於“宋詞”的興起及其與音樂的共生關係。 詳細闡述瞭“燕樂的減字譜”(如詞牌的句讀和闆眼要求)如何成為規範詞麯關係的核心技術。重點探討瞭“大麯”體係的衰落與“小令”“慢詞”的興起,展現瞭音樂對文人情感錶達的適應性。對宋代民間流行的“諸宮調”、“鼓子詞”等說唱音樂的特點,以及南戲萌芽期的音樂形態,進行瞭細緻的描摹,體現瞭宋代市民文化的活力對音樂的滲透。 --- 第三部分:轉型與定型(元明清) 第六章:戲麯的崛起與音樂的戲麯化(元代) 元代是戲麯音樂——“雜劇”的定型期。本書著重分析瞭雜劇的“麯牌”體係如何取代瞭唐宋的燕樂調式,成為主導音樂結構的核心。 詳細解析瞭“闆式”在元麯中的重要性,即音樂如何依附於劇本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緒而生成,體現齣高度的敘事性和戲劇性。對“散麯”與“宮調”(如正宮、黃鍾宮)的音樂特徵進行瞭對比分析。同時,探討瞭元代戲班的音樂編製、樂器的配置變化,以及對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進一步整閤。 第七章:文人音樂的精緻化與地方戲麯的勃興(明清) 明代音樂呈現齣“文人化”與“地方化”並行的特徵。在文人領域,對古琴音樂的整理和理論化達到新的高度,探討瞭古琴在明代文人階層中的審美地位及其對“減字譜”的成熟運用。 在地方音樂方麵,本書將重點放在昆麯的音樂成就上。係統介紹瞭昆麯“水磨腔”的細膩、婉轉的音樂風格,及其對鏇律、闆眼、行腔的嚴格規範。通過對比昆麯與元雜劇音樂在結構和審美上的繼承與發展,揭示瞭明清時期地方戲麯對全國音樂格局的影響力。 第八章:清代的集大成與古樂的終結 清代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收官階段。重點分析瞭清代宮廷的“南府升平署”在整理和傳承曆代雅樂方麵的努力,以及這種“復古”嘗試的局限性。 對京劇音樂體係的形成過程進行瞭細緻考察,特彆是京劇如何吸收瞭昆麯、徽班、漢調等多種元素,最終確立瞭以“闆式變化”和“鑼鼓經”為核心的獨特音樂語言。本書最後總結瞭清代音樂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開始麵對外部世界音樂的衝擊,為近代音樂的轉型埋下瞭伏筆。 --- 附錄:音樂理論與樂器發展 附錄一:中國古代記譜法探微 對中國古代主要的記譜方式進行梳理和對比,包括工尺譜、古琴減字譜的原理,以及燕樂的“字”譜體係,闡釋這些記譜法如何體現瞭中國音樂重“意”和“氣”的審美取嚮。 附錄二:重要樂器的形製演變 係統梳理瞭琴、瑟、箏、琵琶、笛、簫等代錶性樂器的起源、形製變化、音域拓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音樂功能。 --- 本書特點: 本書力求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上,結閤音樂考古和器物研究,對曆史脈絡進行清晰勾勒,避免陷入純粹的文獻羅列,注重音樂在特定曆史文化語境下的發生與發展。語言力求嚴謹而不失流暢,旨在為專業研究者提供參考,也為普通音樂愛好者提供一部可讀性強的古代音樂史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纂體例,也透露齣一種成熟的學識體係構建能力。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邏輯鏈條清晰有力,即便是初次接觸琴史的讀者,也能輕易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感到迷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末所附的“參考書目與注釋”,其詳盡程度令人咋舌,幾乎涵蓋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一手和二手資料,這不僅是治學的典範,更是為後來研究者搭建瞭一條堅實的知識階梯。這種對“學問傳承”的重視,纔是藝術史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通篇讀完,我感到自己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解,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曆史縱深感,都有瞭一個質的飛躍。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藝術類書籍中,分量最重、收獲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超越瞭簡單的知識傳授,提供瞭一種看待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復雜性的全新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於對“琴史”本身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中國藝術史側寫。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同時期的其他藝術門類。比如,當論及宋代的“文人琴”如何從宮廷雅好轉嚮士大夫的自我修養工具時,我立刻想到瞭宋詞在審美上的轉嚮,那種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與琴學思想的演變驚人地一緻。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這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它不再是孤立的音樂史,而是與整個中國文化思潮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書中對樂器本體的考證也十分細緻,對於不同時代琴體的形製、用料、音色的細微差彆都有詳盡的描述,這對於研究樂器製造史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深感作者在搜集史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曆史的敬畏,貫穿始終,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古琴愛好者,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較為通俗的“入門讀物”,但往往因為深度不夠而感到意猶未盡。這部作品則完全不同,它提供瞭足夠的學術深度,但又避免瞭過度學術化帶來的疏離感。作者在處理一些存疑的史料時,錶現齣極度的審慎和平衡,既不輕易妄下定論,也不迴避關鍵問題的探討。這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筆調,非常適閤對某一領域有誌於做深度研究,但又希望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愉悅感的讀者。特彆是書中對於近現代琴學復興的梳理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之視為一種“迴歸”,而是將其置於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瞭西方音樂理論對本土琴學思考的影響,視角非常現代和客觀。這種對曆史的辯證性看待,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觀點。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音樂之旅。它並非僅僅羅列瞭曆代琴師的名字和他們的生平軼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時期琴學思想的演變。例如,書中對於魏晉時期玄學對琴麯風格的影響分析,簡直是入木三分。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上說“當時風氣如此”,而是具體闡釋瞭“竹林七賢”的哲學思辨是如何具體體現在操縵技法和麯式結構之中的,這種深層次的關聯性挖掘,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琴”的維度——它不再僅僅是樂器,更是一種精神載體和文化符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某個重要流派興起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將A流派與B流派在核心理念上的微妙差異剖析得淋灕盡緻,這種對比性的敘述極大地增強瞭邏輯的張力。而且,書中對一些關鍵樂譜和琴譜的解讀,也體現瞭紮實的音樂學功底,讓我對那些隻在書本上讀到過的古老鏇律,有瞭一種更具象的想象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它采用瞭雅緻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沉靜而莊重的古典氣息。裝幀精良,紙張厚實,觸感溫潤,單憑這一點,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重視。初次翻閱,便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作者在引言部分清晰地闡述瞭研究的脈絡和所依據的史料,這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中國古琴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那種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讓人感覺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學者,一步步走進瞭曆史的深處。尤其是一些早期樂律理論的探討,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細膩,沒有簡單地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巧妙地結閤瞭現有的考古發現和文獻佐證,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分析變得生動起來。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內容如此詳實的藝術史著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整體而言,從視覺到觸覺,再到閱讀體驗的構建,這本書都展現齣一種匠人精神,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