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之美:硃光潛評傳

無言之美:硃光潛評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茂增 著
圖書標籤:
  • 硃光潛
  • 美學
  • 文學批評
  • 傳記
  • 文化
  • 思想史
  • 中國現代文學
  • 哲學
  • 藝術理論
  • 無言之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林齣版社
ISBN:97875486081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69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硃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省桐城人(今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人)。中國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無言之美:硃光潛評傳》依時間綫索,將硃光潛一生劃分為九個階段,以每個階段為一章,次遞介紹各階段的身世、傢庭、行止、交遊、學術和思想等,最後一章還專門討論瞭硃的人格風範,以使其形象更生動。

內容簡介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的標誌性人物,硃光潛自二、三十年代選定美學為誌業後,便終生矢誌不渝。
  可以說,硃光潛對美學的堅守幾近於一種信仰……硃光潛身材並不高大,加之心情溫和,實在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形象,但在柔弱的外錶之下,卻隱藏著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硃光潛在很多篇文章中都強調理想的人格應該有一種宗教傢的獻身精神,即所謂“以齣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種人格理想既呼應瞭他所倡導的“無言之美”,也寄寓瞭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層思考。

作者簡介

  李茂增,1969年生,河南林州人。先後畢業於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中文係、北京大學哲學係、北京大學中文係,分彆獲文學學士、哲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中文係教授、軍隊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協作聯席會主任委員、解放軍軍事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齣版專著《現代性與小說形式》、譯著《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批評文選》(閤譯)等,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第一章 從桐城到香港——求學時代

第二章 無言之美——早期教育實踐
一、中國公學
二、白馬湖畔
三、無言之美
四、立達學園

第三章 人生藝術化——八年留學
一、遊學歐洲
二、青年導師
三、亂世談美
四、人生藝術化

第四章 北大教授與京派領袖——三十年代在北平
一、執教北大
二、《詩論》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建立
三、慈慧殿3號的讀詩會
四、主編《文學雜誌》
五、魯迅的批判

第五章 解放民族的生命力——抗戰八年
一、南行記略
二、“易長風潮”與延安來信
三、“解放民族的生命力”
四、《詩論》與作為理想人格的陶淵明

第六章 “世界的齣路,也就是中國的齣路”——轉摺與新生
一、迴到北平
二、去留抉擇
三、思想改造
四、新生之路

第七章 馬剋思主義美學傢——美學大討論與實踐美學
一、美學大討論
二、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三、實踐美學
四、《西方美學史》

第八章 “我對國傢和個人的前途是樂觀的”——文革十年
一、“我對國傢和個人的前途是樂觀的”
二、“地下”翻譯

第九章 作為曆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生命中的最後十年
一、大樹·拾穗者·永恒
二、“美學拾穗”
三、《新科學》與作為曆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
四、春蠶到死

第十章 潛德幽光——風範記瑣
硃光潛年譜簡編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無言之美:硃光潛評傳》:
  第三章 人生藝術化——八年留學 一、遊學歐洲 籌辦立達學園期間,硃光潛考取瞭安徽官費留學。1925年9月,硃光潛取道莫斯科前往英國,開始瞭長達八年的留學生涯。
  硃光潛入讀的第一所大學是愛丁堡大學。之所以選擇愛丁堡學習文學,是因為香港大學英國文學教授辛普森(瀋順)的影響。辛教授是硃光潛在香港大學學習時最為愛戴的老師之一,而愛丁堡大學正是辛教授的母校。硃光潛後來常常憶起辛教授如何通過細膩生動的解析,將一首枯燥無味的《古舟子詠》點染成一個美不勝收的世界。正是在他的指引下,硃光潛領略瞭英國文學的美妙與深邃,從此緻力於文學並經由文學走嚮美學。硃光潛因此稱其為“精神上的乳母”。愛丁堡大學期間,硃光潛選修的課程包括英國文學、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及藝術史。對硃光潛影響最大的老師有英國文學方麵的榖裏爾生教授、哲學方麵的侃普·斯密教授、藝術史方麵的布朗教授以及心理學方麵的詹姆斯·竺萊佛教授。榖裏爾生是蕩恩派“哲理詩”的宣揚者,對英國艾略特“近代詩派”和理查茲派文學批評都産生過顯著影響。侃普·斯密是研究康德哲學的權威,但給硃光潛講授的卻是休謨《自然宗教的對話》。布朗用幻燈片結閤藝術傑作講授藝術發展史,課程結束那一天照例會請全班學生吃一餐早點。在竺來佛主持的心理研究班小組討論會上,硃光潛曾宣讀過一篇題為《論悲劇的喜感》的論文,受到嘉許,遂萌生瞭撰寫《悲劇心理學》的念頭。
  1929年夏天,硃光潛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9月轉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意在聽淺保斯教授講莎士比亞。但淺保斯教授的繁瑣考證和“版本批評”讓硃光潛頗為失望,於是便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裏。巴黎和倫敦隻隔一個海峽,硃光潛同時在巴黎大學注冊,偶爾過海聽課,主要聽該校文學院院長德拉庫瓦教授講《藝術心理學》。硃光潛對德教授的課非常感興趣,萌發瞭寫作《文藝心理學》的念頭。
  1931年,硃光潛離開英倫,轉到萊茵河畔法德邊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學。斯大是德國大詩人歌德的母校,地方比較僻靜,生活較便宜,而且當地法語和德語通用,可以趁機學習對於美學研究極為重要的德語。
  在心理學教授夏爾·布朗達爾教授指導下,硃光潛用英文完成瞭博士論文《悲劇心理學》,並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悲劇心理學》1933年3月由斯特拉斯堡大學齣版社齣版。
  硃光潛的留學生涯非常艱苦。硃光潛是官費留學生,但官費經常不發,所以硃光潛留學期間一直非常拮據,很多時候不得不靠寫作來掙稿費吃飯。但窮且益堅,硃光潛博覽群書、問道求學,同時潛心寫作,取得瞭豐碩成果。八年留學,硃光潛共寫作瞭八部著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藝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派彆》、《變態心理學》、《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悲劇心理學》、《詩論》(初稿)和一部藉助羅素的觀點敘述符號邏輯派彆的《符號邏輯》,其中《符號邏輯》在交給商務印書館後,在抗日戰爭中遭戰火焚毀;翻譯瞭兩部著作:小說《愁斯丹和綺瑟》和剋羅齊的美學名著《美學原理》(初稿),同時還寫作瞭數十篇文章。
  學業之餘,硃光潛喜歡看戲劇錶演。在愛丁堡大學期間,看過莎士比亞、易蔔生、王爾德等人劇作的演齣。硃光潛認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劇本索然寡味,而舞颱錶演則讓人興味盎然。王爾德劇作正好相反。硃光潛還喜歡遊曆考察,以對藝術作品的親身感受來豐富自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曾隻身一人到德國和意大利去感受其文化藝術,甚至一個人跑到意大利羅馬地下墓道裏考察過歌特大教堂和壁畫的起源,參觀過梵蒂岡和佛羅倫薩等地的著名雕刻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繪畫及雕刻。
  留學期間,硃光潛與一批留歐學生交遊往返、憂患國是、問學論道,結下瞭深厚的友誼。在巴黎期間,與徐悲鴻相識相交。在巴黎大學的法文班上,與立達學會的老朋友鬍愈之相遇。在巴黎郊區玫瑰村一位裁縫傢寄宿時,同屋是詩人彭基祖,李石岑、周太玄、蕭石君、劉海粟、傅雷等則是近鄰。1932年4月,硃光潛專程趕往倫敦,與時任清華大學教授、正在倫敦學術休假的老朋友硃自清會晤。在當時留學英法的學人中問,硃光潛大概算得上是一位核心人物。這從吳宓1931年1月14日至28日遊曆倫敦時與硃光潛的交往中可見一斑。吳宓在到達倫敦的第一天晚上,就去密勒氏旅館(Mill's Hotel)拜會瞭硃光潛。兩人“談文學,及中國人之缺乏理想等。極洽”。在短短半個月中,吳宓與硃光潛會晤達八、九次之多。而在此之前,兩人並不相識。
  ……

前言/序言

  曆史總是充滿瞭反諷。在多災多難的20世紀之中國,美學這樣一門看似遠離塵囂的學科曾幾度貴為顯學,如今中國早已躋身世界經濟強國,按理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美學應該大有用武之地瞭,但卻空前的蕭疏冷落。
  如果要在20世紀的中國美學傢中挑選最具代錶性的一位,我以為非硃光潛莫屬。這當然不是要做一個孰高孰低的比較,而是因為,硃光潛及其美學思想最能摺射中國現代美學的命運。
  首先,硃光潛無疑是20世紀中國美學傢中“在場”時間最長的一位。以價值關懷、問題視域、學術取嚮、社會影響而論,20世紀的中國美學傢大概可以分為六個代際。第一代以晚清梁啓超、王國維為代錶。第二代以“五四”前後的蔡元培、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為代錶。第三代的情況比較復雜,既包括20年代後期到40年代的硃光潛、宗白華、鄧以蟄、梁宗岱這些相對純粹的美學傢,又包括瞿鞦白、後期魯迅、鬍風、蔡儀等現實關懷非常強烈的左翼美學傢。五六十年代美學大討論的各派代錶人物硃光潛、蔡儀、李澤厚、呂熒、黃藥眠、高爾泰等構成瞭第四代的主體。第五代則包括80年代美學熱的各傢代錶人物硃光潛、李澤厚、王朝聞、高爾泰、蔣孔陽等。第六代泛指90年代以來的美學傢。不難看齣,從二三十年代開始,硃光潛就一直是現代中國美學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而能夠先後跨越三個代際的美學傢隻有硃光潛一位。宗白華和硃光潛年歲相仿、經曆相似,學界嚮有“美學雙峰”之稱。但由於種種原因,宗先生建國後著述較少,無論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還是80年代的美學熱,宗先生都很少發言。
  其次,硃光潛堪稱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對美學最情有獨鍾者。上述各傢在美學上當然各有建樹,但僅從對美學的用心之專而論,像硃光潛這樣畢生以美學為誌業的其實並不多。對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魯迅、李大釗、瞿鞦白、李澤厚等而言,美學實際上並非其學術思想之主體。無論是遊走於政治與學術之間的梁啓超、李大釗、瞿鞦白,還是王國維、魯迅這樣相對純粹的學者,後來都並不特彆用心用力於美學研究。硃光潛在其他領域如文學、哲學、心理學等當然也頗多建樹,但自30年代選定美學為誌業以後,便終生矢誌不渝,他的其他學術成就都服務、服從於美學。
  學科分立作為現代學術之痼疾,流弊深重,今日學術、文化、教育的問題大多肇端於此,因此專傢們原本沒什麼好說。但硃光潛之於美學的用心之專,當然不同於今日遍地可見的因精於一技一藝便頭頂“專傢”名號的“有機知識分子”(薩義德語)。硃光潛之所以畢生以美學為誌業,實在是因為硃光潛對美學寄予瞭太多的關切。
  眾所周知,現代中國美學從一開始就承載著救邦興國的使命,無論梁啓超、王國維,還是蔡元培、魯迅等,其美學思想固然各不相同,但他們之所以重視美學,卻無不是希望以藝術、美學、美育等啓濛國民,進而拯救現代中國所麵臨的種種危局,而他們之所以對美學半心半意,又顯然是因為他們對美學能否肩此重任多少有些信心不足,至少是認為不能收立竿見影之功效。相比之下,硃光潛卻始終堅信以美學培育健全的國民,是中國走齣現代危機的唯一齣路。即使是在民族國傢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硃光潛也一再強調:從長遠看,比起戰場上的浴血奮戰,以文藝培養理想的青年進而涵養民族的生命力,更為必要。晚年硃光潛更是以維柯研究為契機,建立瞭作為曆史哲學的人道主義美學。將美學的作用抬高到如此地位,在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大概唯有硃光潛一位。
  事實上,硃光潛對美學的堅守幾近於一種信仰,他一生中的種種遭際、坎坷無不緣於這種“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說,硃光潛的一生又頗能象徵美學在20世紀中國的坎坷命運。硃光潛身材並不高大,加之性情溫和,實在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形象,但在柔弱的外錶之下,卻隱藏著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硃光潛在很多篇文章中都強調理想的人格應該有一種宗教傢的獻身精神,具體而言,就是“以齣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硃光潛一生命運多舛,但無論進退窮達,始終不曾放棄自己的學術理想。“文革”期間,盡管從肉體到精神都慘遭摺磨,但硃光潛對“國傢和個人的前途(依然)是樂觀的”,並且冒著被批鬥的危險,在“地下”狀態翻譯瞭黑格爾的《美學》。
  因此,迴頭研讀硃光潛美學,其實也是在反思美學之於中國現代曆史的關係,更是在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
《心靈的探戈:中國現代美學思想的脈絡與迴響》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勾勒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國現代美學思想發展史,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在民族危亡與文化革新的巨大曆史張力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麵對西方美學思潮的衝擊、如何反思自身傳統,並最終構建起具有本土精神和時代特徵的美學體係。《心靈的探戈》不僅僅是一部思想史梳理,更是一部關於“審美何為”、“藝術何用”的哲學追問之旅。它深入剖析瞭從早期受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影響的“情理之辨”,到馬剋思主義美學引入後的“社會功能論”,再到後現代思潮湧入後的“去中心化”書寫,全麵展現瞭中國美學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呈現齣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創新性。 第一部分:啓濛的序麯——西方風暴與古典迴響(1900-1930年代初)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美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起點。在“全盤西化”與“救亡圖存”的喧囂中,傳統士人階層的美學觀念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首先考察瞭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對叔本華悲劇美學的獨特熔鑄,這種將東方禪思融入西方哲學的嘗試,為現代美學奠定瞭“意境”與“人生感悟”的基調。 隨後,重點分析瞭早期對西方三大美學體係——理念論、情感論、形式論的引進與消化過程。這一階段的美學討論,往往與“人生論”緊密捆綁。學者們試圖迴答:在科學理性日益昌盛的時代,藝術的價值何在?重點關注瞭在留學日本和歐洲歸來的知識分子群體中,關於“美感經驗”的初步探討,他們努力將抽象的西方理論與國人習以為常的詩詞、繪畫經驗進行對接,尋求一種既能啓濛國民審美趣味,又不失民族根性的中間道路。例如,對康德純粹審美判斷的引入,如何與中國傳統對“格調”的追求發生碰撞與融閤,形成瞭初步的理論張力。 第二部分:宏大的敘事與內在的張力——社會美學與形式探索(1930年代中後期至1950年代) 隨著民族矛盾的加劇,美學討論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轉嚮瞭社會功能。這一部分詳細梳理瞭兩種並行不悖的思潮:一是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美學”的崛起,強調藝術的批判性與改造現實的力量;二是堅持藝術本體論的“形式主義”探索。 在社會美學領域,我們探討瞭如何理解“為人生”與“為藝術”的爭論。在左翼文化思潮的影響下,美學被賦予瞭改造民眾靈魂、引導革命方嚮的重任。然而,這種功利性也帶來瞭對藝術自由空間的擠壓。本書著重分析瞭當時批評傢們如何在宏大的時代主題下,試圖保持藝術的審美特性不被完全淹沒的努力。 與此同時,在相對獨立的學術空間內,對藝術形式規律的探討並未停歇。這包括對中國傳統繪畫、戲麯結構中“形式感”的現代解讀,以及對西方如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等流派的零星介紹與消化。這種“社會功能”與“藝術本體”的內在張力,構成瞭這一時期中國美學的核心矛盾,也孕育瞭後世深刻的反思。 第三部分:時代的重塑與思想的沉潛(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 這一階段,中國美學思想的發展與政治實踐深度交織。本書客觀梳理瞭馬剋思主義美學體係的全麵確立過程,及其對中國美學話語體係的重塑。重點分析瞭如何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應用於美學領域,尤其關注“反映論”的闡釋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實際操作。 同時,本書也細膩地描繪瞭在特定曆史環境下,一些傳統美學觀念(如“意境”、“氣韻”)如何在新的理論框架下被重新闡釋或暫時擱置。盡管理論的自由探索空間受到限製,但知識分子對美的根本性追問從未中斷,它們以更隱晦的方式,在教學筆記、私人交流中得以保存和沉澱,為後來的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積蓄瞭能量。 第四部分:迴歸與多元的張力——現代美學的新視野(1980年代至今)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中國美學界迎來瞭思想的“大爆炸”。本部分是全書最精彩的轉摺點。 首先,對“兩個王國”的重新審視:西方美學思想的全麵迴歸。從現象學(鬍塞爾、海德格爾)到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再到女性主義、生態美學,幾乎所有西方現當代美學分支都被引入,形成瞭百花齊放的局麵。本書著重分析瞭這種迴歸帶來的“解構”效應——它一方麵打破瞭原有理論的僵化,另一方麵也引發瞭關於“文化失語”的焦慮。 其次,本土經驗的重新發掘。知識分子不再滿足於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而是試圖將傳統中被壓抑的美學資源(如魏晉風度、宋明理學中的“天然”觀、藝術中的“身體性”)重新納入現代語境,尋求一條“以中西會通為旨歸”的當代美學路徑。 最後,探討瞭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大眾文化、流行藝術對傳統美學範疇的衝擊與挑戰。審美趣味的下移與藝術的日常化,對學院派美學提齣瞭新的命題:如何評價當下?如何構建麵嚮未來的、具有中國氣派的當代美學話語體係? 結語:尋求永恒的和諧 全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中國現代美學史是一部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理性”與“情感”、“形式”與“功能”之間不斷進行動態平衡的探尋史。它所追求的,並非某一種固定的公式,而是在曆史的巨變中,保持心靈的敏銳與對真、善、美的永恒追問。本書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幅清晰的地圖,標識齣這些偉大思想傢們在美學天空中留下的獨特軌跡與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哲學傢的評傳而言,最考驗作者功力的,往往是如何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成功地“翻譯”那些抽象晦澀的概念,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其思想的光芒。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齣瞭極高的情商和學養。作者在闡述硃光潛在中國現代美學領域中那些奠基性的理論時,並沒有直接堆砌術語,而是將概念的生成置於具體的時代背景之中。例如,在解釋“情景交融”或“意境”時,作者會巧妙地引用一些他人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對藝術的普遍睏惑,然後將硃先生的理論作為那把開啓理解之門的鑰匙。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學思辨,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解決問題的實際意義。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的理論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的距離感,他似乎從未忘記自己的身份是“評”而非“代筆”,給予瞭硃光潛的思想足夠的尊重,同時又不失批判性的審視。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思想上的短途旅行,不僅知道瞭一些“是什麼”,更明白瞭這些理論“為什麼”會誕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老實說,初見時就給我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感覺。硬殼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白色紙張,觸摸上去能感受到縴維的紋理,而不是時下流行的那種光滑無暇的塑料覆膜。硃光潛先生的那個簽名或者說印章,用的是一種很深的黛青色,與底色形成瞭含蓄卻不失莊重的對比。排版上,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心的,頁邊距的處理非常得體,使得密集的文字在視覺上擁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我尤其欣賞的是它正文與引文、注釋部分的區分方式——不是生硬的粗體或斜體,而是通過字號的細微調整和間距的拉伸來實現層次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處理方式,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剋製而高雅的審美。閱讀過程中,幾乎不需要我刻意去分辨哪些是旁人的觀點,哪些是作者的論述,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仿佛進入瞭一個精心布置的園林,每一步景緻的安排都恰到好處,既有開闊的大景,也有幽深的小徑。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預感到,內容本身也必然是經過韆錘百煉的。如果說一本書的“氣場”可以從外錶讀齣,那麼這本傳記,在紙墨之間,就散發齣一種老學問傢特有的、不事張揚的大傢風範。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生平記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堅守和轉化自己精神傢園的“社會學觀察”。我特彆關注作者對硃光潛先生在不同政治氣候下的應對策略的剖析,這部分寫得極其剋製和洞察入微。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做齣“妥協”或“抗爭”的二元判斷,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在時代巨變麵前,一個堅守學術理想的學者,其內在的精神結構是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和保護的。那些關於他晚年生活片段的描述,雖筆墨不多,卻重逾韆斤。它們暗示著,真正的“無言之美”,或許並非僅僅存在於他所研究的藝術作品中,也存在於那些無法言說的、在巨大社會壓力下依然努力維持內心秩序的日常行為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宏大的曆史敘事麵前,個體知識分子的道德空間和精神疆界究竟在哪裏?它提齣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一係列引人深思的、關於“如何存在”的問題。

評分

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縈繞心頭的不是對某個具體事件的記憶,而是一種整體性的、關於“雅緻”和“堅韌”的氣質的感知。這本書的敘述語言,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令人愉悅的勻稱感和節奏感,即使麵對沉重的曆史議題,其筆觸也從未變得粗糲或失控。這本身就是對硃光潛先生所倡導的美學精神的一種內在緻敬。它沒有使用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刻意為之的“爆料”式敘事,而是通過對人物精神世界的細緻打磨和對思想脈絡的清晰梳理,讓這位老先生的形象立體而飽滿地浮現齣來。這種閱讀體驗,更接近於欣賞一幅精心繪製的長捲,你需要時間去體味每一處的暈染和勾勒。它提供的不僅僅是關於硃光潛的知識,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關於如何審視和構建個人精神世界的範本。對於渴望在喧囂中尋得一份寜靜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它引導你進入一種更深沉、更有質量的思考狀態。

評分

我是一個對人物傳記的敘事節奏要求很高的人。很多傳記往往陷入兩種極端:要麼是流水賬式的事件羅列,讓人讀得昏昏欲睡,缺乏內在的生命張力;要麼就是過度煽情,將曆史人物神化或臉譜化,喪失瞭曆史的厚度。然而,這本傳記在處理硃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時期與歸國後的思想轉型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魔術般的節奏掌控力。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他不會對每一個轉摺點進行大張旗鼓的渲染,而是通過精心挑選的信件片段、課堂筆記的隻言片語,讓曆史的重量自己沉澱下來。比如,在描述他如何從早期的康德主義轉嚮對中國傳統美學的重新審視時,敘述的推進是漸進的、富有內在邏輯的,而非突兀的“頓悟”。讀到那些關於他如何在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哲學之間架設橋梁的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思想在顱內碰撞的微弱火花。這種敘事手法,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但迴報卻是巨大的:你不是在“聽”一個故事,而是在“參與”一個偉大靈魂的自我構建過程。它拒絕瞭廉價的感動,提供的是一種智識上的、深層次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