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上編 文化觀點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三議
一個觀念的改變:從北京市政府改變“禁放令”談起
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保護與發展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蘇州論壇上的發言
撿起金葉
——寫在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公布之際
民歌與“民族唱法”
——在山西左權“第二屆南北民歌擂颱賽”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佛教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韓攜手,共同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從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談起
流布與融閤
——中國大運河與非物質文化潰産
我們擁有足夠的“文化自覺”嗎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思考
原生態:喚醒文化自覺與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契機
古琴的人文精神
——2010年7月5日在中國音樂學院的講演
一個音樂學傢的社會責任
——2010年6月3日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講演
找迴祖先的聲音
——中國民歌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中編 學術研究
佛教音樂的華化
中國音樂的綫性思維
佛教與中國音樂
《金瓶梅》與佛麯
“阿央白”與佛教密宗的女性觀
有關唐代“俗講”的兩份資料
智化寺音樂與中國音樂學
“京音樂”與“怯音樂”
——北京佛教音樂中的“都市派”和“農村派”
楊蔭瀏與中國宗教音樂
書陳寅恪《書魏書蕭衍傳後》之後
下編 藝術評論
寫詩的人永遠年輕
——《把愛連起來——鮑和平歌詞集》序
舞者如歌
——資華筠與她的隨筆集《學而年青》
《清刻本文煥堂指譜》序
美麗,並不等於柔弱
——《亞妮專訪》序
文章韆古事善哉一點心
——《中原古樂史初探》再版序
一個美麗的記憶
——澳門《楊柳青木闆年畫展》序
大象有聲
——錢紹武雕塑中的音樂
會飛的丫頭
——《樂心飛揚:母親眼中的宋飛》代序
迴歸也是發展
——陳美娥與《漢唐樂府》給我們的啓發
保護與發展
——陳美娥與《洛神賦》的啓示
藝術長青的歌劇傢王昆大姐
資華筠:從舞者到學者的升華
鄉音:世上最美的音樂
——王六著《把根留住——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序
從人到猿
——劉若望雕塑藝術的哲學意味
“士”的傳統與“新文人畫”
——讀劉明康美術作品集《舊憶》
最愛女人的男人
——《十裏紅妝女兒夢》代序
中國音樂傳承中的人與德
——一把琵琶的故事
音樂的生命之源
——與崔健對話錄
昆麯等你六百年
全書最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是作者對“藝術的社會責任與個體良知”之間張力的探討。他將個體在特定曆史時期的選擇,置於一個更宏大、更永恒的道德天平上去衡量。這種超越純粹學術技巧層麵的關懷,賦予瞭整部作品深厚的精神底蘊。他清晰地勾勒齣一條道路:藝術工作者不應隻是體製的附庸或市場的工具,而必須是社會良知的守夜人。這種對“士人精神”的現代呼喚,在充斥著功利主義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益,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或“再教育”。這本書成功地將個人化的“反省”提升到瞭具有普遍意義的“啓示”層麵,它不是在總結經驗,而是在播撒種子,催促每一個置身於文化創造場域的人,去認真審視自己的坐標係。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從敘事上來看,似乎遵循瞭一種時間性的個人發展脈絡,但實質上,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質剖麵圖”。每一章節都清晰地展示瞭作者在不同階段所遭遇的思想睏境、理論衝突,以及最終如何通過痛苦的自我修正而抵達新的認識高度。尤其是關於他對學院派教育體製的反思那部分,觀點犀利而剋製,直指當前藝術教育中,過度強調技法訓練而忽視主體精神塑造的弊病。我尤其欣賞他那種敢於“自揭短處”的勇氣,他坦誠瞭自己早期在某一特定理論框架下所産生的局限性,並詳述瞭促使他跳脫齣來的契機。這種真誠的自我剖析,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與溫度。它告訴我們,學術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平坦的直綫,而是充滿瞭迂迴、反復和頓悟的螺鏇上升過程。對於年輕一代的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劑良藥,它消解瞭對“完美學者”的迷思,展現瞭思想成長的真實肌理。
評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藝術史書寫範式的讀者,我對本書中關於如何重構中國藝術史敘事的章節給予瞭高度評價。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的“徵服者”或“被徵服者”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巧妙地引入瞭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動性”理論,重新審視瞭近現代以來西方思潮湧入對本土藝術生態的影響。他強調,本土藝術傢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在接收、轉化、甚至反製的過程中,塑造瞭新的文化格局。這種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特定曆史節點的復雜性。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討論這些宏大議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新聞報道般的現場感,仿佛讀者親身經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引用的那些文獻片段或未曾公開的內部討論細節,都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性,使枯燥的理論分析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這部作品的齣版,無疑為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領域投下瞭一枚重磅炸彈。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種直麵自我、毫不留情的剖析態度所深深吸引。他仿佛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目光審視著自己數十年來的藝術實踐與理論建構。這本書並非是對既往成就的簡單羅列或贊頌,而更像是一次徹底的“考古發掘”,旨在探究那些支撐起他學術大廈的基石,究竟是堅實的岩石,還是風化的沙土。特彆是關於他對美學範式變遷的論述,他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那種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具體案例的細節處理,比如對某一特定時期筆墨語言的內在邏輯的抽絲剝繭,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討論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在學習和理解相關議題時是否存在著盲區或預設的偏見。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具啓發性的,它要求讀者不僅要做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更要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批判者。它提供的思考框架,遠超齣瞭對單一藝術流派或思潮的界定,而直指藝術創作本體論的核心命題。
評分當我閤上書捲,久久不能平靜的,是作者對於“創新與傳承”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洞察。在當前這個追求“眼球經濟”和“快速迭代”的文化環境中,許多聲音都在鼓吹徹底的顛覆與決裂,仿佛不“新”便意味著落後。然而,這位學者卻以極其審慎的筆調,闡述瞭真正的創新如何內生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消化。他對於傳統意境的現代轉化的探討尤為精妙,他沒有止步於形式上的藉鑒,而是深入挖掘瞭古典哲學中關於“氣韻生動”這類形而上的概念,並試圖將其置入當代的語境中進行重新闡釋。這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姿態,讓我對當前許多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根基不穩的“現代藝術”現象,有瞭更清晰的辨彆能力。此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把尺子,不是用來量化成就高低的,而是用來校準方嚮的,確保我們在探索未來的同時,沒有遺失那條連接我們文化基因的隱形綫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