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藝術史:百年中國戲劇史(1900-2000)》通過對中國戲劇藝術發展情況的敘述,深入探討瞭1900-2000這一百年戲劇藝術發展與社會、經濟、思想及文化變遷的深層互動關係。為客觀、準確地呈現這一百年的戲劇藝術史,作者藉助20世紀的中國戲劇藝術解讀瞭20世紀的中國曆史,用20世紀的中國曆史闡釋瞭這一時期戲劇藝術的特徵、意義和價值。
鄒紅,女,1982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後在職攻讀現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師從黃會林教授;199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童慶炳教授。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所長、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文化産業研究所所長,此外,還擔任中國話劇理論與曆史研究會會員、理事,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北京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戲劇研究及北京文化産業研究。
王翠艷,女,文化傳播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講授藝術概論、影視概論、中外戲劇史、中國現當代文學等課程。
黎萌,女,1976年1月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就讀於西南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哲學係,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
引言
第一編 新的戲劇文學形態的生成與發展
第一章 現代戲劇文學的早期形態
第一節 春柳社及春柳派的戲劇文學探索
一、春柳社的戲劇文學探索
二、“春柳派”的戲剮文學探索
第二節 進化團派的戲劇文學探索
一、王鍾聲與春陽社及通鑒學校
二、任天知及“進化團”筋況
三、進化吲派劇日及其文學特點
第二章 中國現代戲劇寫作規範的建立
第一節 寫實主義的社會問題劇創作潮流
一、開風氣之先的《終身大事》
二、歐陽予倩的劇本創作
三、洪深的劇本創作
四、陳火悲、汪優遊的劇本創作
第二節 田漢,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劇
一、田漢在20年代的劇本創作
二、郭沫若20年代的曆史劇創作
第三節 丁西林、熊佛西等的趣味喜劇
一、丁西林的喜劇創作
二、熊佛西的喜劇創作
三、餘上沅的喜劇創作
第三章 中國現代戲劇文體的成熟
第一節 曹禺的戲劇刨作
一、曹禺的生平及創作曆程簡述
二、曹禺的“生命三部麯”:《雷雨》、《日齣》、《原野》
第二節 夏衍的早期戲劇創作
一、夏衍的生平及戲劇創作概況
二、夏衍的甲期戲劇代錶作:《上海屋簷下》
第三節 李健吾的戲劇創作
第四章 血與火洗禮中的戲劇刨作
第一節 寫實主義的沉潛和深化
一、營禺在40年代的戲劇創作
二、夏衍在40年代的戲劇創作:《法西斯細菌》、《芳草天涯》
三、於伶、吳祖光、宋之的的戲劇創作
第二節 曆史劇創作的繁榮
一、郭沫若的曆史劇創作
二、阿英、陽翰笙等人的曆史劇創作
第三節 喜劇創作的興盛
一、陳白塵的諷刺喜劇創作
二、老捨的喜劇創作
第五章 和平年代的理性書寫
……
第六章 探索與新變
第二編 新的戲劇演齣形態的生成與發展
第一章 西風東漸與演齣形式新變
第二章 導演製的確立與現代戲劇演齣規範的形成
第三章 劇場藝術與廣場藝術的分野
第四章 話劇民族化的嘗試
第五章 小劇場戲劇與實驗戲劇
第三編 戲劇思想史
第一章 戲劇作為啓濛工具
第二章 愛美劇與唯藝術論
第三章 東西文化碰撞中的戲劇思潮
第四章 關於戲劇大眾化的討論
第五章 舊話重提與新的拓展
第四編 二十世紀中國戲麯發展史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戲麯改良運動
第二章 新舊交替中的睏惑與探索
第三章 求新求變中走嚮繁榮
第四章 戰爭背景下的戲麯改革與演齣活動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戲麯改革運動
第六章 戲麯藝術在政治震蕩中的麯摺發展
第七章 新時期戲麯藝術的振興與繁榮
20世紀中國戲劇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他們攝製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用膠片拍攝的活動影片時,作為一個事件,它標誌瞭電影這一藝術和娛樂形式正式登上人類文化舞颱。據記載,7個月零13天以後的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被確定為第一次在中國放映電影的地方。(當時被稱為“西洋影戲”)
……
閱讀過程中,我感到作者在文字運用上展現齣一種近乎詩意的剋製與精準,這使得即便是麵對一些相對枯燥的藝術流派更迭,也能讀齣其中蘊含的生命力與衝突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它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於不同的曆史場景之中,時而沉浸於對一件特定作品的精微解讀,時而又抬高視野,審視宏觀的文化地理變遷。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討論某一階段藝術思潮的興衰時,所采用的對比和反襯手法非常高明。比如,當描述某一官方推崇的藝術形式如何被邊緣化時,作者會立刻轉嚮那些在民間或地下空間悄然生長的非主流創作,通過這種鮮明的對照,揭示瞭藝術生命力的真正來源往往不在於權力中心,而在於那些最貼近民生和時代疾苦的聲音。這種深諳“弦外有音”之道的敘述,讓閱讀體驗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曆史的某個隱秘結扣。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藝術史的巨著,以其宏大的敘事視角和對時代脈絡的精準把握,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畫捲。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藝術作品的羅列與風格演變的簡單梳理上,而是巧妙地將藝術思潮置於社會、政治和思想變革的大背景之中。我尤其欣賞它在闡述不同曆史時期藝術特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邃洞察力。例如,在探討20世紀上半葉,傳統文人畫在麵對西方現代主義衝擊時所經曆的掙紮與融閤時,作者細緻入微地分析瞭筆墨語言如何被重新定義,以及藝術傢們在堅守民族精神與吸收外來營養之間的艱難抉擇。書中對於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論述也極為精彩,能讓人清晰地看到,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早期的攝影藝術,它們都在共同迴應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命題。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絕非一般的藝術史著作所能比擬。它不僅是藝術研究者的案頭必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轉型期的知識分子來說,都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
評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精神如何在物質形態上自我更新”的編年史。它超越瞭純粹的學院派藝術史的範疇,深入探討瞭藝術與“中國性”的持續對話。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藝術傢群體的關注,也展現齣極大的包容性。他沒有一味地美化那些被主流話語推崇的典範,而是同樣筆墨不輟地記錄瞭那些在時代夾縫中艱難求存,卻可能孕育齣更具前瞻性的藝術探索者。書中對某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刻意淡化的藝術現象的重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勇敢還原。它促使讀者跳齣既有的、被簡化瞭的藝術史框架,去重新審視那個百年中無數次發生的“斷裂與延續”。讀完後,我對中國藝術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條單一的河流,而是無數支流匯聚成的、有時湍急有時暗湧的磅礴海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插圖選擇也值得稱贊,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文字內容,但不得不說,那些精心挑選的、往往是跨越數十年纔得以重見的藝術作品圖片,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些視覺材料並非簡單的配圖,它們本身就是敘事的一部分。作者在關鍵論點處配上的往往是極具辨識度或爭議性的作品,引導讀者立刻將文字的抽象分析與具體的視覺經驗聯係起來。這種圖文並茂的處理方式,使得那些關於構圖、色彩、符號語言的復雜討論變得立體可感。它真正做到瞭“讓作品自己說話”,而作者則充當瞭一個精準的翻譯者和闡釋者。對於希望通過視覺證據來理解藝術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高的信息密度和審美愉悅,讓人在知識汲取的同時,也享受瞭一場視覺盛宴。
評分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紮實且令人信服的史料支撐。它顯然是建立在對海量一手資料進行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從書中所引用的那些鮮為人知的藝術檔案、私人信件以及當時的報刊評論中便可見一斑。然而,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懂得如何將這些“硬核”的史料,轉化為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敘事。他沒有讓腳注和引文成為閱讀的障礙,而是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論證的血肉之中,使得每一個觀點都立得住腳,卻又不失可讀性。比如,在分析某一特定時期藝術贊助人體係的變化時,書中引用的商業記錄和私人往來信函,生動地勾勒齣瞭藝術品市場在現代轉型中的復雜生態。這使得我們不僅看到瞭藝術作品本身,更看到瞭作品是如何被生産、被流通、被賦予價值的全過程。對於追求學術深度和可靠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的知識基石,值得反復研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