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篇》和《解釋篇》是亞里斯多德邏輯學著作《工具書》一書中較短的兩篇。《範疇篇》敘述了邏輯學理論,制定了範疇學說;《解釋篇》闡述了論證的一般原則,研討了三段論法的問題。
本次出版的《範疇篇 解釋篇》為聶敏里教授譯注的新一版的中譯本,這個譯本主要依據兩種古希臘文本:一是收入牛津古典文庫(Oxford Classical Texts)中的完全是古希臘文原文的Aristotelis Categoriae Et Liber De Interpretatione,這是由L. Minio-Paluello校訂的本子;二是收入洛布古典文庫(Loeb Classical Library)中的附有Harold P. Cooke的英譯文的希英雙語對照本。新的漢譯本將以牛津古典文庫本作為底本,而輔之以洛布古典文庫本,在此基礎上,再參考Ackrill的英譯文及相關注釋。
##“种属”、矛盾”与“对立”、“符合论”的出处。为什么国外的哲学著作翻译回来这么难读?智商有限,不少地方没有读懂。
评分##太喜欢用破折号了。
评分##有空再读范畴篇后半部分和解释篇
评分##书是直译的哈,读起来浑身别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懂汉语了。
评分本学期上聂敏里老师“古希腊哲学原典选读”这门课,《范畴篇》成为了其中的核心文本。聂译本的通畅程度无疑令许多读者(尤其是从未读过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读者)犯难,然而却做到了中文语境下最大程度的概念的准确性。聂老师最大的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向中文世界引介了米歇尔·弗雷德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再度界定,往后的研究亚氏的学者都将不得不从弗雷德奠定的理论体系出发。由此,《范畴篇》的“范畴”其实不是category的意思,而是“谓词”(predicate)的意思;而作为“谓词的类”的范畴又与《论题篇》中作为“谓述(predication)的类”的范畴有本质上的区分。总而言之,大多数哲学史对《范畴篇》与亚氏的“范畴理论”的理解都停留在极其浅显而片面的程度,唯有区别范畴、谓词和谓述这三种概念,才能理清亚氏体系
评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里面两个很短的篇章。因为准备开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于好奇,在此之前来看看范畴的提出者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来描述范畴以及实体这个概念的。其中,解释篇读得相当的痛苦,但也在这里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是其所是”(to be what was),那永远现实者与并非永远现实者。这本之后,开始进攻康德啦~
评分##有空再读范畴篇后半部分和解释篇
评分##本来想把附录里胡西克那篇做个笔记的,来不及了,只有简单的一个框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了。范畴篇和解释篇的前半部分跟着课程认真读了,可是后面就不讲了改讲符号逻辑了,也听不懂。不过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收获的,有用没用就另当别论了。还有就是一些八卦了,一定要讲一讲,施特劳斯表彰了胡西克是自由教育的典范,嗯~落实一下!另外说下翻译,选版本的时候没有注意,瞅着封面选的,据说溥林翻译的不错,把专有名词的几种不同的译法都罗列了,有机会要看一看。总体来说这本翻译的还行吧,个别句子确实不容易懂,但有注释,而且也不可能仅靠单一的文本就读懂,总是要依靠其他材料的。
评分##有空再读范畴篇后半部分和解释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