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

血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萧邦奇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致谢
提要
第一章 衙前之死:1928年8月28日
第二章 重返家乡:杭州,1916~1917
第三章 觉悟:一线光明上海,1919~1920
第四章 患难与共:衙前,1921~1922
第五章 分崩离析:杭州和衙前,1924~1925
第六章 黑星:杭州和衙前,1925~1926
第七章 危难之际:杭州,1927
第八章 群众代言人:衙前,1928
第九章 遇刺之谜
第十章 沈定一和中国20年代革命:一个事后分析
参考书目
人名术语索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这部荣获1995年度列文森图书奖的优秀史学著作,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剖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_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本书主人公在种种激荡中的传奇经历和遇刺遭际,还有助于探究国民革命失败及此后的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革命并不是主要只依靠非个人的社会、经济力量或意识形态斗争就能解释的过程。相反,革命是男人和女人们的故事。这些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推进力中的人们,常常是别无选择地被卷入他们不能控制和引导的革命形势和风暴之中。在这里,希望和绝望似乎永无休止地轮回着,而生命也就这样被变动不居的革命潮流塑造、扭曲或毁灭”。

评分

##複雜的身份轉位,代表著沈個人理念的不斷變化,但始終脫離不了的理想主義將沈拖入謎一般的"血路".難怪以前看<鄉土中國>時,感慨良多,中國社會內在的這灘死水,在變遷的過程中又流動了多少.

评分

##近代史中的个人,沈定一的人际网络研究。“网络”比“集团”更宽泛,约等于中国的“圈子”和“夹袋”,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之成败靠的不是制度,而是私人关系。其实这种研究是很可疑很不精确材料非常有限的,然而就像作者在P92页左右中论述的,人际网络如何分析运用——不仅受材料的限制,更受材料中的个人思想限制,如何分析运用就成了疑问,因此几乎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可参汪朝光主编的《蒋介石人际网络研究》。此外“浙人治浙”还有“协饷”背景下的经济因素。另,从官方的角度来研究罢工罢课似乎可行。

评分

##试图以“身份-网络”为切口进探中国近代史,然给人感觉只是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一遍沈定一的社会网络,实际并无太多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所谓“文笔”多半也是因于沈自己的语言。

评分

##对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来说,死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像沈定一那样惨——至今不知道是被谁杀的。他是国共两党的早期创始人,因不满意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等政策投向孙中山,又因坚持农村减租和建立农民自治组织而被排挤,并最终暴尸街头。这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气质的人的悲剧,要知道革命导向的都是集权与功利。另一种死法却像乔布斯,万众瞩目倍享哀荣,连超市门口卖盗版碟的大妈都在谈论爱疯四。只因为他硬生生在一个大家都在喊“开放”的年代建立起一个封闭王国。其实,做内心想做的事,怎样都不错。不做,你怎知道结果如何?

评分

##我发现卡波特的《冷血》跟这本书比起来简直就是渣啊……………………

评分

##革命是一个不断抛弃包容性、进而逾加排他性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一些特立独行、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人被逐步清洗出去,革命最后就成了现实的、功利的人们的事业。后代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也往往标签化了,正如萧邦齐所说的,中国人过于看重“名”而轻视“实”,将沈定一的身份定格后,不去分析其实际行为的复杂性。毕竟,作为发端于特定地域网络的政治人物,他的行为受制于特定时期地域网络的各方力量消长。

评分

##近代史中的个人,沈定一的人际网络研究。“网络”比“集团”更宽泛,约等于中国的“圈子”和“夹袋”,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之成败靠的不是制度,而是私人关系。其实这种研究是很可疑很不精确材料非常有限的,然而就像作者在P92页左右中论述的,人际网络如何分析运用——不仅受材料的限制,更受材料中的个人思想限制,如何分析运用就成了疑问,因此几乎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可参汪朝光主编的《蒋介石人际网络研究》。此外“浙人治浙”还有“协饷”背景下的经济因素。另,从官方的角度来研究罢工罢课似乎可行。

评分

##附录部分更感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