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後“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齣現,是誰的發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曆史邏輯。
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後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曆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
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誌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鬆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史,睏難之處還不在於曆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曆史細節,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睏難恰在於鬍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迴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
“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於穩固,以緻我們忽略瞭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曆史地位逐漸鬆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最喜歡地方新政、交換廣告和新可讀性三處/篇;以及讀完感覺還是要多花點時間再摸一些1910年代的諷刺漫畫
評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自覺。
評分##精妙的寫作,個案的切入點與承接有巧思。當然,如果非說“影響的焦慮”,莫不是五四專題史研究的餘蔭之下,單篇論文的“勢單力薄”。
評分##二月廿六日閱訖。後麵三分之二我隻是大略翻翻。
評分##魯迅曾在文章中說,“新文化運動”這一稱謂是嘲罵《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反套”在瞭《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運動》一書以此為觸發點,穿過層層曆史敘事,返迴曆史現場,辨析“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考察“新文化運動”如何與“五四”融貫成一個整體,而通過“五四”,《新青年》主張的“文學革命”又如何與“新文化運動”相焊接。以此為起點,開闊瞭我們看嚮新文化運動的視野,改寫著新文化運動的整體圖景。
評分##打開認識“新文化運動”的視野
評分##讀瞭第七章新文學傢的遊戲筆墨。第八章談語法、標點、眼。
評分##結閤前幾天聽過的導讀講座,讀完瞭這本書。感覺作者從閱讀史和學術社會史的角度重新思考瞭新文化運動之於文化變革的意義,缺點是寫的特彆散,看得齣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體係。
評分##袁的文字是我一嚮很喜歡的那種,柔風細雨,卻綿裏藏針。無論是改名的劉半農還是雜誌上的交換廣告、闌尾般的《去國集》,“另起”所探討的實際是新文化係統裏被壓抑的一麵,正是通過這一壓抑過程,新文化的邊界方纔更加清晰,內涵更為明確。不過話說迴來,解構的目的應當是重構,袁從不同角度試圖撬開原有敘事,但目前所見總感覺還是在補充元敘事。也許還需要找尋更重要的支點纔可以由綫及麵,找到準確的“另起”方法吧。(我也不咋懂,瞎說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