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本书是专门为焦虑严重、压力巨大的上班族和恐惧疾病、饱受疾病折磨的中青年朋友度身打造,既有能防止、调理心脏出问题的作用,还能从根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痛风等较难治愈的慢性病,对于像痔疮、皮肤病等较难解决的难言之隐,本书所给方法更是显效。另外,本书方子均来自于历代名医的经方、验方,多为药食两用之物。
★本书还特别指出疾病的根源绝大部分来源于人的种种不良情绪,如果忽视这一点,不注意修心,那么,世间再好的药物都只能治病不能养命。所以,有病要身心共养,方能救急、延命、养生,生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随书赠送“罗博士开给您全家的救命之方”速查速用全彩拉页,用法用量效果一目了然。
本书里的25个经方和验方,全部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和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代代传承、救济天下病苦的瑰宝。现在,这些经典方剂经著名中医博士罗大伦筛选梳理并详细讲解,古方今用,不仅能从根上防止那些突发的、经久难愈的心脑血管病、咳喘、鼻炎、痛风等疾病,还能有效地调治皮肤病、痔疮等难言之隐。其中,本书部分方子由罗博士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分享后,已让广大观众受益。
本书介绍的每一个方子都有非常对症的具体调治思路和方法,所推荐的每一个药食同源的药都能在正规中药房买到。
罗大伦/著 CCTV《百家讲坛》特邀嘉宾,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前任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已出版《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图解舌诊》《阴阳一调百病消》等让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著作。
序言
1.要相信自己身体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2.强健心脑血管,防止猝死:三七西洋参粉
3.三七粉:专化瘀血,延缓衰老
4.大病之后,元气大伤,吃山萸肉恢复
5.耗神太多,身心太累,喝“炙甘草汤”防止心脏“偷停”
6.长期失眠老得快,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来泡脚
7.身体血液不足,用“玉灵膏”补
8.身体体质太差了,吃点“十全大补丸”补补
9.“六味地黄丸”肝脾肾全补,主要补肾
10.感恩“地龙粉”,治痔疮不一定要手术了
11.吃“当归苦参丸”,治疗热毒皮肤病
12.你万万想不到——治痛风要吃“乌鸡白凤丸”
13.“逍遥丸”,专治被气憋出病来的人
14.过敏性鼻炎太普遍,何方能绝根:“桔梗元参汤”“五味石膏汤”
15.老人孩子有严重的咽喉肿痛,可用仙方“普济消毒饮”
16.老人咳喘、痰多,用千古名方“三子养亲汤”
17.吃对阿胶,一生不贫血,发不白
18.瘀血导致的痛经,要吃“山楂红糖膏”
19.血虚、血瘀的女性要经常用“桃红四物汤”泡脚
20.手脚冰凉,离不开“当归熟地羊肉汤”
21.调治老胃溃疡的:“黄芪建中汤”
22.刚受寒感冒,服“天然感冒药”——紫苏叶
23.暑湿感冒引起高烧,会用到的药物藿香、佩兰
24.“藿香正气”不是治中暑的,是祛寒湿的
25.感冒后咽痛、痰黄、发热,用蒲公英熬水喝
26.遭蚊子叮咬后肿痒难消,一抹“八味锡类散”就好
27.万事皆可等,尽孝不能等
28.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的事情,我们躲不掉
29.在我们的一生中,有无数的温暖值得感恩
30.计较“回报”好不好
31.放不下,就不会新生
32.警惕!慢跑可能会导致猝死
33.白领的减压大法——清晨的静默
惟有对症之方,
方可救己救人于危厄
深秋时节,这本书定稿了,书里面的内容,是我之前写过的一些小文章,介绍过的一些实用的小方子,我对这些方子有些体会,所以写了下来介绍给大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身体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调整一下生活方式,或者通过食疗、按摩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着重推荐的理念。但是,还有一些时候,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及时运用这些方法,导致疾病发展……此时,除了上述手段,我们还要学会一些医药知识。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效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结果,疗效卓著,对此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比如,清代名医黄元御总结了鼻炎的治疗方法,创立了“桔梗元参汤”等几个方子。他的思路从《黄帝内经》而来,《内经》认为“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所以他从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入手,来治疗鼻炎。鼻炎是一种比较棘手的疾病,常规疗法往往疗效不佳,患者又非常痛苦,甚至会因为这种持续的痛苦,出现轻生的念头。而黄元御的方子,药物平和,对于各种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效果明显,我推荐给很多患者,绝大多数对症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甚至痊愈。这样的医药知识,如果我们掌握一些,就可以帮助处于痛苦中的患者,救人于危厄,是人生中幸福之事。
但是,我一直反对单独讲中药方子,因为如果不讲清楚方子里面的道理,不讲清楚方子的适应症,往往不懂医药的读者,会自己胡乱使用,反而误事。所以,在每个方子里面,我都会反复讲述其中的道理,这是大家在阅读此书的时候,需要认真来研习的。只有大家了解了其中的原理,知道了方子的适应症,才能对症应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切记,切记!
而在应用方子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附近中医的帮助,确认一下自己的体质是否与方子的适应症吻合,然后再对症使用,则更加稳妥。
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每天会收到无数朋友发来的咨询信息,深感世间病痛太多,实在令人痛心。所以,希望朋友们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运动锻炼,然后,再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这个世界很美好,希望我们都能有健康的身体,来与这些美好交相辉映,共存于世。
罗大伦
2015年10月26日
评价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非常有品位。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书籍的不凡。当我翻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简介,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位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大家风范。书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用词严谨又不失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会打比方,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使得原本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讲到“气”的概念时,他竟然用“水流”来比喻,让我瞬间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讲理论,更注重实践。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详细列举了许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症状的食疗方、按摩法、穴位疗法等,并且配有清晰的图示,指导读者如何操作。这对于想要在家中进行简单调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出色,印刷清晰,字迹墨色浓郁,即使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沾上油墨。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本珍贵的古籍,充满了文化的底蕴。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这让我觉得非常赞同。很多疾病在发生之前,都有一些细微的信号,如果能及时关注并加以调理,就能避免很多痛苦。书中对人体经络、穴位的讲解,配以精美的线描图,每一个穴位的位置、功效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非常便于对照学习。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药方时,会详细说明每味中药的药性、炮制方法以及搭配的原理,这让我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老中医,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养生之道。
评分评价五 这本《救命之方》的整体风格非常平和、温厚,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心安。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一种淡雅的绿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感觉。书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关于“情志养生”的论述。他深刻地指出,很多疾病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情绪,并给出了一系列调节情志的方法,比如音乐疗法、冥想练习等等。这些方法既有中医的智慧,又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理念,非常实用。在讲到具体的方剂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药物的奇效,而是更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最合适的调理方式。这让我觉得,中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个体化和人性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防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书。
评分评价二 拿到这本《救命之方》时,我第一个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书中的插图精美,色彩饱满,无论是穴位图还是草药图,都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它们真实的质感。这对于我这样对中医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养生方法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书典籍,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解读。这不仅增加了书籍的权威性,也让我对中医的悠久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作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了许多真实的医案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能够“读得懂”的中医书,也是一本“用得上”的中医书。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柔和的色彩搭配上“救命之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我立刻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多年行医的感悟。读来如同与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聊天,没有那些枯燥晦涩的专业术语,只有对生命健康最真挚的关怀。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候,一些养生书籍会显得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用最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的健康知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的内容了,相信它一定会带给我许多惊喜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