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白瓷
原价:42.00元
作者:林瀚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5268880
字数:
页码:1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由林瀚编写的《海外珍藏中华瑰宝》系列丛书收录了2000件世界著名博物馆珍藏的中华瑰宝图片,其中不乏孤品、精品、罕见之品,它们展现了华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谱写着中国工艺美术辉煌的历史。
《白瓷》为其中一册,介绍了原始白瓷、定窑的崛起、彩永照的定窑自瓷等十四个内容。
内容提要
白瓷历史悠久,窑口广布,其空灵玉洁、质朴典雅的品质在国内、海外备受青睐。白瓷的出现不仅是瓷器烧造的一大进步,而且为后来的青花、彩绘、彩瓷的辉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和坚定的制作基础。北朝始建、隋唐鼎盛的邢窑,其白瓷”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定窑为名声显赫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瓷器色白如玉、晶莹滋润,并具划花、刻花、剔花、模印、贴花、浮雕、圆雕等精美纹饰;精彩的辽、金白瓷为瓷器发展起了重要的承启作用;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枢府釉瓷、卵白釉瓷、甜白釉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开创了白瓷新天地;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白”的德化窑白瓷风格独具,尤其何朝宗等一批瓷塑艺人的作品简直出神入化。这些存世极少的精品,许多被收藏于海外。
《白瓷》为林瀚编写的《海外珍藏中华瑰宝》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介绍了众多的白瓷艺术精品。
《白瓷》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中国瓷器艺术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原始白瓷
二、北朝时期的白瓷
三、中国最早的白瓷大窑——邢窑
关键词 炻器
四、定窑的崛起
五、文人的至爱皇室的新宠
六、“刮”不停的仿造之风
七、光彩永照的定窑自瓷
八、不可忽视的辽白瓷
九、承前启后的金代白瓷
十、瓷都景德镇
十一、不断开拓创新
十二、一个民窑的传奇
十三、耀眼的“中国白”
十四、风靡世界的德化白瓷
作者介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审、策划总监。原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建美术出版社编审、副社长、副总编辑。 有《世界美术史简明手册》《中国美术史简明手册》《中国水印版画》《陈子奋白描》《千姿百态题画款》《中国当代油画家张怀林》等10余种论著和画册出版。 曾编辑、策划《中国印·四大名石》《中国寿山石》《中国水仙花》《建安古版画》《中国古玩鉴识系列》(20册)《中国书画鉴识系列》(10册)《玩玉鉴真伪》(5册)《全国美院学生优秀素描选》(8次印刷)《美术自学向导丛书》(7次印刷)《国画训练新编系列二》(9次印刷)等数十种。所编辑图书曾获亚洲国际博览会镀银奖、日本·日中文化交流贡献金奖,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全国文艺类优秀畅销书奖等二十余种国内外奖牌。 绘画作品曾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版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日本·中国现代版画展,并获国际、国内大奖多次。曾赴新加坡、美国、法国举办画展。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养生小白”,听过不少养生讲座,买过不少养生书,但总感觉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融入生活。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还是先不说书名,主要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我才真正体会到“食疗食养”的妙趣横生。它不像一些养生书那样,上来就给你列一堆复杂的药材和复杂的食谱,而是从我们日常最熟悉的食物入手,比如蔬菜、水果、谷物,甚至是调味品。 书中对每一种常见食材的解读,都带着一种温情和智慧。它告诉你,这看似普通的食材,其实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养生奥秘。比如,书中关于姜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姜就是用来驱寒的,但这本书却细致地分析了姜的多种吃法,不同的烹饪方式对姜的功效有什么影响,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姜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治未病”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医案,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身边娓娓道来,让人信服又心生暖意。
评分终于找到一本真正让我觉得“有得学,学得会,学了有用”的书了!我之前对中医的“治未病”概念一直停留在一种朦胧的向往,觉得它很厉害,但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本书(我暂时不提名字,先来谈谈它给我的整体感受)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生活的大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食疗食养”这件事搞得过于神秘或复杂。相反,它用了非常朴实易懂的语言,把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中医理论,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的具体方法。比如,书中对“辨体质”的部分,我之前觉得很玄乎,但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问答,让我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然后针对性地给出一些饮食上的建议。而且,它提供的食谱和搭配,都是以我们身边常见的食材为主,不需要去挖空心思寻找什么稀有的药材,这大大降低了实践的门槛。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很感兴趣,但总感觉有点遥不可及,不知道从何下手。直到我遇到这本书(我先不提及书名,主要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我才真正找到了方向。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养生书那样,上来就讲复杂的理论或者列举一些不常见的食谱,而是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食物入手。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把“食疗食养”这件事变得非常具体和可操作。它详细地讲解了不同食材的特性,比如它们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身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会结合不同的节气、不同的体质,给出非常实用的饮食建议。我以前总觉得吃什么都差不多,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即使是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烹饪,对身体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书中关于粥的讲解,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一碗简单的粥,也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养生智慧,根据加入不同的食材,就能满足不同身体的需求。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养生半信半疑的人,总觉得市面上太多包装得天花乱坠的养生秘籍,看完之后也不知道到底该信哪个。但是,这次我真的遇到了一本让我心服口服的书(我这里先不说书名,重点说说它给我的整体感觉)。它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扎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治未病”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能治病”,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吃”,以及“如何吃”。它会从食材的本质出发,讲解它们在中医理论里的“角色”,比如寒、热、温、凉,以及入哪些经络,然后根据这些特性,告诉你如何在不同的季节、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最合适的食物。我以前只知道番茄可以生吃,但这本书告诉我,根据季节和体质,番茄的不同烹饪方式(比如熟吃)可能更适合我。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
评分这次真是淘到宝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特别感兴趣,但总觉得有点虚无缥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践。最近偶然翻到这本书(这里我暂时不提书名,但先说说它给我的整体印象),我简直是欣喜若狂!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调,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治未病”的精髓一点点拆解开来,然后告诉我,原来我们每天的吃吃喝喝,就能成为守护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书中那些关于食材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罗列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不同食材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身体的阴阳平衡。比如,我以前总觉得绿豆就是清热解暑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还有这么丰富的“脾性”,在不同的时节、针对不同的体质,吃法和效果也会有微妙的差别。而且,它还会告诉你,不仅仅是吃,如何“吃”才能真正地达到“养”的目的,比如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和什么搭配吃,这些细节都讲得很清楚。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前那些零散的养生知识瞬间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