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营养指南》详细介绍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通过简化科学知识,指导大家合理搭配食物,获取营养。除了普通人群适用的综合营养指导以外,《中华饮食营养指南》还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完整的饮食结构系统,并为孕妇、老年人、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调养食疗方法。
曾柱,营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师职业资格鉴定专家、高级考评员、高级培训讲师,客座副教授,疾病营养膳食调理工作十余年,获得国家劳动部专业认证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注册高级营养配餐师、中式烹调师,中国营养学会成员、深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成员,培养营养师近2000名,演讲昕众达24000人次。
第一章 饮食决定健康
一、合理饮食是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二、正确的营养观念有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章 中华普通人群饮食指南
一、以谷类为主,食物要求多样化
二、蔬菜、水果和薯类,多吃多健康
三、健康不断奶,常吃豆类或豆制品
四、月巴肉、荤油要少吃,鱼、禽、蛋、瘦肉要适量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小酌即可,切忌贪杯
七、少油少盐,吃清淡膳食
八、保证食物新鲜卫生,拒绝变质食品
九、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控制零食
十、身体补水要充足,选择饮料要合理
第三章 中华特定人群饮食指南
一、中华亚健康人群饮食指南
(一)合理饮食,赶走亚健康
1.亚健康症状的饮食总则
2.改善亚健康,从维生素着手
3.让胃口“做主”:亚健康者的进补诀窍
4.中医药膳:古代智慧根治现代顽疾
(二)针对不同症状的饮食调养
1.抗疲劳营养食谱
2.抗电磁辐射营养食谱
3.缓解精神压力营养食谱
4.增进睡眠营养食谱
二、中华肥胖人群饮食指南
(一)锁定热量:减肥的不二法门
1.人体每天所需热量的计算方法
2.吃得多就会胖吗?
3.能量不守恒定律
4.别把身体当成试验品:减肥必须注意安全
(二)节食有诀窍,“胡来”不能要
1.“节食”不等于“减肥”
2.放慢吃饭速度,每餐七分饱,拥有苗条身材
3.掌握烹饪妙招,脂肪不再骚扰
三、中华消瘦人群饮食指南
(一)消瘦同样会造成危害
1.我怎么那么瘦?
2.太瘦了会怎么样?
(二)科学“增重”,拒绝“虚胖”
1.不要“增肥”,要“增重”
2.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好心情
3.健康增重的饮食十六条
4.滋阴清热,改善消瘦体质
四、中华性功能异常人群饮食指南
(一)男性性功能障碍,要靠饮食来“养”
1.定义男性性功能障碍
2.调养要点:水跟蛋白质不可少
3.对症下药:各种症状的具体调养
(二)滋阴补肾,改善女性性功能异常
1.定义女性性功能异常
2.饮食紊乱,会导致性欲低下
3.提高女性性欲的日常食物
4.中医食疗,化解肾阳虚衰
5.阴道炎及其饮食调养
五、中华孕妇饮食指南
(一)均衡营养摄入,保证母婴健康
1.控制热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
2.补充维生素A+C,有效避免“畸形儿”
3.补铁补钙,孕育健康结实的宝宝
4.多吃含叶酸、DHA的食物,让宝宝更聪明
(二)怀孕早、中、晚期的特定饮食
1.孕早期:奠定基础
2.孕中期:快速发展
3.孕晚期:蓄势待发
六、中华产妇饮食指南
(一)坐“月子”,一定要吃对食物
1.该补什么?
2.要补多少?
3.剖腹产的特殊饮食护理
(二)妈妈吃得好,宝宝才能“喝”得好
1.一人吃,二人补
2.怎样吃才能奶水充足?
3.母子健康,要注意饮食禁忌
七、中华婴幼儿饮食指南
(一)0~3个月婴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母乳喂养好处多
2.正确哺乳的要诀
3.怎样识别母乳“不够吃”
4.混合喂养帮宝宝“补”乳
5.人工喂养知多少
(二)4~12个月婴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宝宝断奶全攻略
2.何时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
3.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4.给宝宝喂辅助食品的实战小技巧
5.吃出一口好牙:婴儿长牙时的饮食指导
(三)1~3岁幼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荤素搭配,干稀交替
2.食品应以“软”“烂”为主
3.避免烹饪中营养素的流失
4.不宜吃成年人的食物
5.智力发展关键期,注意食物多样化
(四)4~6岁幼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食物需求构成跟成人类似,但需避免刺激性食物
2.少吃甜食,多食含钙食物
3.常见的营养问题及其体征
4.营养食谱的设计要点
八、中华学龄儿童饮食指南
(一)儿童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
1.平衡营养最重要
2.可乐,让儿童不快乐
3.调味料:宜四少一多
4.孩子生病了,千万别吃这些食物
(二)不得不防的性早熟
1.性早熟会导致发育不健全
2.避免可能导致性早熟的食物
九、中华青少年饮食指南
(一)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1.青少年必需的营养素
2.青少年的饮食特点和营养之道
3.不抽烟、不喝酒
(二)身高智力发展,靠饮食来决定
1.好习惯带来好脑子
2.有些东西,会越吃越笨
3.八招吃出高个子
十、中华更年期人群饮食指南
(一)针对性饮食,轻松度过更年期
1.更年期都有些什么症状
2.女性更年期饮食的基本原则
3.顺心更年期,全靠“养”
4.配合饮食的其他措施
(二)男人也有更年期
1.更年期不是女性的专利
2.男性更年期的饮食原则
3.多喝蜂蜜,调节身体
4.配合运动和健康作息
十一、中华老男人饮食指南
(一)老人这样吃才长寿
1.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
2.妥善安排饮食,保证生活质量
3.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4.老年人饮食“十要”
(二)老人常见病,食疗助康复
1.高血压
2.高脂血
3.糖尿病
4.冠心病
5.肾结石
6.便秘
7.慢性胃炎
8.痛风
第四章 详解中华饮食营养宝塔
一、饮食营养宝塔的说明
二、饮食营养宝塔的应用
三、平衡饮食与能量收支平衡
四、膳食营养素摄入多少才合理?
一就是每天喝一袋牛奶。依照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容易出现缺钙的现象,缺钙会引发骨疼、骨折甚至是驼背、鸡胸。正常人每日需要600~800毫克的钙,我们膳食里仅含有300~500毫克钙,而市场上出售的纯牛奶,每袋约有:300毫克钙,所以每天喝一袋牛奶,正好满足每曰需要的钙量。
二就是250克至35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300克至400克主食。控制主食可以调控体重,是保持身材的最好办法。而适量的主食可以控制过多的鱼、肉、禽、海产品的摄入。
三指的是三份高蛋白。半两黄豆可以算作是一份高蛋白,一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蛋,二两豆腐、鱼虾、鸡肉或鸭肉,都是一份高蛋白。一般建议,普通人在两天内摄取三份高蛋白,就是最合理的蛋白质摄入量。西是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指500克蔬菜和水果,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能预防癌症。六是指每天一到两个西红柿,男人每天吃一个西红柿患前列腺癌可能性减少45%。熟食西红柿更好,因为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
黄,说的是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等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红黄色的蔬果。
绿,是指饮料里茶最好,而茶里面当属绿茶最好。这是因为绿茶含有多种抗氧自由基的物质,喝茶能延年益寿、减少肿瘤、防止动脉硬化。
白,是指燕麦粥,它不但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对糖尿病也有特别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吸附肠胃里多余的油脂,有通便的作用。
黑,就是指黑木耳。洪教授建议大家每天吃5到10克的干黑木耳,可以有效降低血黏度,预防脑血栓、老年痴呆和冠心病等疾病。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人类要健康地生活,必须依赖充足而且搭配合理的食物。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生活实践保留下来的食物,都有其特定的营养价值,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但是,并不存在哪一种食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身体需要的40多种营养素,它们需要从多样性的食物中获得。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特点,譬如谷类食物的糖类和嗾维生素、豆类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动物性食物的优质蛋白等等。只有把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保质保量地供给人体充足和全面的营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膳食平衡”。
其实平衡膳食的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到: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的观念。
人是自然的产物,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当中,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来设计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热带居民多吃果和菜。我们的祖先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也养成了与这片土地相适应的饮食习惯,本书详细介绍了因地制宜,用当地所产的食物来组成健康、均衡的营养结构的技巧与方法。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通过简化科学知识,指导大家合理搭配食物,获取营养。除了普通人群适用的综合营养指导以外,本书还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完整的饮食结构系统,并为孕妇、老年人、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调养食疗方法。
这本书的内容,我本来是想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的,想写写那些在中华饮食文化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与主流“健康”理念似是而非但又承载着独特智慧的古早食俗。比如,那些只在特定节日才出现的、制作工艺繁复却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食物,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家族传承的载体。我设想过,能否挖掘出一些与现代营养学理论看似冲突,实则有着微妙平衡的食疗方,那些世代相传的经验,或许隐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科学。比如,某些被认为“发物”的食物,在特定体质或特定时期,是否真的如同传说那般避之不及,又或者,它们在某些古老的医学典籍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甚至还想过,去探索一下中国不同地域,那些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食材,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例如,那些生长在高原、深山或海滨的特殊植物,它们的独特性如何体现在饮食中,又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它更倾向于系统性的、科学化的饮食指导,虽然这本身也很有价值,但与我最初的设想,似乎有着较大的偏差。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严谨的营养科普读物,它试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读和规范我们的日常饮食,而不是去追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饮食智慧。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厨房,空气中弥漫着健康的芬芳。我一直以来都对“食疗”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中,蕴藏着现代科学尚未完全发掘的宝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欲望。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各种“养生食物”,而是更加深入地解析了食物的本草特性,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食材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其基本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挖掘出了这些食材在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独特功效。比如,书中对“五谷杂粮”的详细阐述,让我不仅了解了它们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更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调理肠胃、平衡身体机能方面的深远意义。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一些关于“药食同源”的介绍,将一些原本只被视为食材的食物,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健康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吃”的理解,从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升华到一种对身体的精细呵护和智慧的运用,让我觉得,每一次的用餐,都是一次与健康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场知识的“寻宝”之旅,虽然我并非是那个最顶尖的寻宝者,但沿途的风景却足够让我欣喜。我一直以来都对“吃”这件事抱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知道大概需要均衡,但具体到实践层面,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我穿越那些关于食物的迷雾。它没有用过于深奥的语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各种营养素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华传统饮食中的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食物搭配”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食物分类,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食物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最大化地发挥食物的营养价值。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网络上的“健康食谱”,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食物不能一起吃,为什么某些烹饪方式更健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让我对“吃”这件事充满了新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这本《中华饮食营养指南》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健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与我个人的生活似乎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追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关怀”的大门。它用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将抽象的营养学知识,具象化为我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具体建议。我开始意识到,我每天吃进肚子里的每一口食物,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身体,而我却对这一切知之甚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吃什么”,更是在引导我“怎么吃”。它让我开始关注食物的来源、烹饪的方式,甚至是我每天的进餐时间。我不再仅仅是凭着口腹之欲来选择食物,而是开始思考,这样一份晚餐,是否能提供我身体所需的蛋白质?这样的零食,会不会导致血糖过快升高?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朋友,不断地提醒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兼顾身体的需求。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健康,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来实现的。这种责任感的提升,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审视,也让我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体。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并非是那些琳琅满目的菜肴,也不是某个大厨的烹饪技巧,而是更像一幅幅关于“吃”的宏观图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饮食的习惯,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养学原理,又是如何影响着我的身体健康。我曾经以为,只要吃得“好”,吃得“多”,身体自然就会强健,但这本书却像一位严谨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真正的健康饮食,在于“均衡”和“适量”。它不仅仅是列举出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活动水平,甚至是身体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我开始注意到,原来 breakfast (早餐) 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填饱肚子”,它是启动一天新陈代谢的关键;而 dinner (晚餐) 的选择,也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多的油脂和糖分,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书中的一些关于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讲解,让我对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比如过多的盐分和加工食品。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饮食”的认知框架,让我从一个被动的“食物接受者”,转变为一个更主动、更科学的“饮食管理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