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营养指南(附DVD光盘1张)

中华饮食营养指南(附DVD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柱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饮食
  • 营养
  • 健康
  • 膳食
  • 食谱
  • 烹饪
  • 光盘
  • 指南
  • 中国特色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ISBN:9787546400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00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3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DVD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饮食营养指南》详细介绍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通过简化科学知识,指导大家合理搭配食物,获取营养。除了普通人群适用的综合营养指导以外,《中华饮食营养指南》还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完整的饮食结构系统,并为孕妇、老年人、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调养食疗方法。

作者简介

  曾柱,营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师职业资格鉴定专家、高级考评员、高级培训讲师,客座副教授,疾病营养膳食调理工作十余年,获得国家劳动部专业认证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注册高级营养配餐师、中式烹调师,中国营养学会成员、深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成员,培养营养师近2000名,演讲昕众达24000人次。

目录

第一章 饮食决定健康
一、合理饮食是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二、正确的营养观念有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章 中华普通人群饮食指南
一、以谷类为主,食物要求多样化
二、蔬菜、水果和薯类,多吃多健康
三、健康不断奶,常吃豆类或豆制品
四、月巴肉、荤油要少吃,鱼、禽、蛋、瘦肉要适量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小酌即可,切忌贪杯
七、少油少盐,吃清淡膳食
八、保证食物新鲜卫生,拒绝变质食品
九、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控制零食
十、身体补水要充足,选择饮料要合理
第三章 中华特定人群饮食指南
一、中华亚健康人群饮食指南
(一)合理饮食,赶走亚健康
1.亚健康症状的饮食总则
2.改善亚健康,从维生素着手
3.让胃口“做主”:亚健康者的进补诀窍
4.中医药膳:古代智慧根治现代顽疾
(二)针对不同症状的饮食调养
1.抗疲劳营养食谱
2.抗电磁辐射营养食谱
3.缓解精神压力营养食谱
4.增进睡眠营养食谱
二、中华肥胖人群饮食指南
(一)锁定热量:减肥的不二法门
1.人体每天所需热量的计算方法
2.吃得多就会胖吗?
3.能量不守恒定律
4.别把身体当成试验品:减肥必须注意安全
(二)节食有诀窍,“胡来”不能要
1.“节食”不等于“减肥”
2.放慢吃饭速度,每餐七分饱,拥有苗条身材
3.掌握烹饪妙招,脂肪不再骚扰
三、中华消瘦人群饮食指南
(一)消瘦同样会造成危害
1.我怎么那么瘦?
2.太瘦了会怎么样?
(二)科学“增重”,拒绝“虚胖”
1.不要“增肥”,要“增重”
2.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好心情
3.健康增重的饮食十六条
4.滋阴清热,改善消瘦体质
四、中华性功能异常人群饮食指南
(一)男性性功能障碍,要靠饮食来“养”
1.定义男性性功能障碍
2.调养要点:水跟蛋白质不可少
3.对症下药:各种症状的具体调养
(二)滋阴补肾,改善女性性功能异常
1.定义女性性功能异常
2.饮食紊乱,会导致性欲低下
3.提高女性性欲的日常食物
4.中医食疗,化解肾阳虚衰
5.阴道炎及其饮食调养
五、中华孕妇饮食指南
(一)均衡营养摄入,保证母婴健康
1.控制热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
2.补充维生素A+C,有效避免“畸形儿”
3.补铁补钙,孕育健康结实的宝宝
4.多吃含叶酸、DHA的食物,让宝宝更聪明
(二)怀孕早、中、晚期的特定饮食
1.孕早期:奠定基础
2.孕中期:快速发展
3.孕晚期:蓄势待发
六、中华产妇饮食指南
(一)坐“月子”,一定要吃对食物
1.该补什么?
2.要补多少?
3.剖腹产的特殊饮食护理
(二)妈妈吃得好,宝宝才能“喝”得好
1.一人吃,二人补
2.怎样吃才能奶水充足?
3.母子健康,要注意饮食禁忌
七、中华婴幼儿饮食指南
(一)0~3个月婴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母乳喂养好处多
2.正确哺乳的要诀
3.怎样识别母乳“不够吃”
4.混合喂养帮宝宝“补”乳
5.人工喂养知多少
(二)4~12个月婴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宝宝断奶全攻略
2.何时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
3.给宝宝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4.给宝宝喂辅助食品的实战小技巧
5.吃出一口好牙:婴儿长牙时的饮食指导
(三)1~3岁幼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荤素搭配,干稀交替
2.食品应以“软”“烂”为主
3.避免烹饪中营养素的流失
4.不宜吃成年人的食物
5.智力发展关键期,注意食物多样化
(四)4~6岁幼儿的营养饮食方案
1.食物需求构成跟成人类似,但需避免刺激性食物
2.少吃甜食,多食含钙食物
3.常见的营养问题及其体征
4.营养食谱的设计要点
八、中华学龄儿童饮食指南
(一)儿童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
1.平衡营养最重要
2.可乐,让儿童不快乐
3.调味料:宜四少一多
4.孩子生病了,千万别吃这些食物
(二)不得不防的性早熟
1.性早熟会导致发育不健全
2.避免可能导致性早熟的食物
九、中华青少年饮食指南
(一)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1.青少年必需的营养素
2.青少年的饮食特点和营养之道
3.不抽烟、不喝酒
(二)身高智力发展,靠饮食来决定
1.好习惯带来好脑子
2.有些东西,会越吃越笨
3.八招吃出高个子
十、中华更年期人群饮食指南
(一)针对性饮食,轻松度过更年期
1.更年期都有些什么症状
2.女性更年期饮食的基本原则
3.顺心更年期,全靠“养”
4.配合饮食的其他措施
(二)男人也有更年期
1.更年期不是女性的专利
2.男性更年期的饮食原则
3.多喝蜂蜜,调节身体
4.配合运动和健康作息
十一、中华老男人饮食指南
(一)老人这样吃才长寿
1.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
2.妥善安排饮食,保证生活质量
3.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4.老年人饮食“十要”
(二)老人常见病,食疗助康复
1.高血压
2.高脂血
3.糖尿病
4.冠心病
5.肾结石
6.便秘
7.慢性胃炎
8.痛风
第四章 详解中华饮食营养宝塔
一、饮食营养宝塔的说明
二、饮食营养宝塔的应用
三、平衡饮食与能量收支平衡
四、膳食营养素摄入多少才合理?

精彩书摘

一就是每天喝一袋牛奶。依照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容易出现缺钙的现象,缺钙会引发骨疼、骨折甚至是驼背、鸡胸。正常人每日需要600~800毫克的钙,我们膳食里仅含有300~500毫克钙,而市场上出售的纯牛奶,每袋约有:300毫克钙,所以每天喝一袋牛奶,正好满足每曰需要的钙量。
二就是250克至35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300克至400克主食。控制主食可以调控体重,是保持身材的最好办法。而适量的主食可以控制过多的鱼、肉、禽、海产品的摄入。
三指的是三份高蛋白。半两黄豆可以算作是一份高蛋白,一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蛋,二两豆腐、鱼虾、鸡肉或鸭肉,都是一份高蛋白。一般建议,普通人在两天内摄取三份高蛋白,就是最合理的蛋白质摄入量。西是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指500克蔬菜和水果,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能预防癌症。六是指每天一到两个西红柿,男人每天吃一个西红柿患前列腺癌可能性减少45%。熟食西红柿更好,因为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
黄,说的是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等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红黄色的蔬果。
绿,是指饮料里茶最好,而茶里面当属绿茶最好。这是因为绿茶含有多种抗氧自由基的物质,喝茶能延年益寿、减少肿瘤、防止动脉硬化。
白,是指燕麦粥,它不但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对糖尿病也有特别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吸附肠胃里多余的油脂,有通便的作用。
黑,就是指黑木耳。洪教授建议大家每天吃5到10克的干黑木耳,可以有效降低血黏度,预防脑血栓、老年痴呆和冠心病等疾病。
……

前言/序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人类要健康地生活,必须依赖充足而且搭配合理的食物。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生活实践保留下来的食物,都有其特定的营养价值,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但是,并不存在哪一种食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身体需要的40多种营养素,它们需要从多样性的食物中获得。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特点,譬如谷类食物的糖类和嗾维生素、豆类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动物性食物的优质蛋白等等。只有把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保质保量地供给人体充足和全面的营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膳食平衡”。
  其实平衡膳食的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了。《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到: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的观念。
  人是自然的产物,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当中,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来设计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热带居民多吃果和菜。我们的祖先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也养成了与这片土地相适应的饮食习惯,本书详细介绍了因地制宜,用当地所产的食物来组成健康、均衡的营养结构的技巧与方法。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通过简化科学知识,指导大家合理搭配食物,获取营养。除了普通人群适用的综合营养指导以外,本书还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完整的饮食结构系统,并为孕妇、老年人、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调养食疗方法。


中华饮食营养指南(附DVD光盘1张):食养万家,安康百年 一、 开启健康智慧之门:认识本书的价值与定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饮食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营养资讯,许多人感到迷茫与困惑:究竟什么是科学的饮食?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得安心?《中华饮食营养指南》的诞生,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普遍存在的疑问。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不是照搬西方的膳食标准,而是深入挖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营养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符合中国人体质和生活习惯的健康饮食方案。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所包含的豐富知識,更在於它所傳達的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它告訴我們,飲食不僅是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是精神慰藉和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搭配,我們可以預防疾病、提升免疫力、延緩衰老,從而達到“食養万家,安康百年”的終極目標。 本書的定位,是成為廣大讀者在家中的健康營養顧問。無論您是年輕的父母,希望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成長基石;還是步入中年的工作者,渴望維持充沛的體力與精力;亦或是年長的長輩,追求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中華飲食營養指南》都能為您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隨書附贈的DVD光盤,更是將書本的內容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讓學習過程更加輕鬆有趣。 二、 穿越古今,融合中西:本书内容的深度解析 《中华饮食营养指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沿的科学视野的完美结合。 1. 传承中华食养智慧: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提出了“药食同源”、“食疗”等概念。本书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养原则,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时令饮食观,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阴阳调和饮食法。 五味调和与脏腑养生: 书中详细介绍了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对应关系,指导读者如何通过五味平衡来调养相应脏腑,达到整体健康。例如,酸味入肝,适量食用酸味食物有助于疏肝理气;甘味入脾,可以健脾益气,促进消化吸收。 寒热温凉与身体调适: 针对不同的体质和季节,本书强调了食物的性味之辨。了解哪些食物性寒,哪些食物性温,可以帮助读者在饮食中进行合理的搭配,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身体不适。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适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以驱寒保暖;而在炎热的夏季,则可以适当选择性凉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以清热解暑。 食药同源的实践指导: 本书并非鼓励读者滥用药物,而是强调了许多日常食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通过介绍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如枸杞、红枣、生姜、大蒜等,并讲解其功效与食用方法,帮助读者在家中就能进行简单的食疗保健。例如,在感冒初期,喝一碗姜糖水,就能起到发汗散寒的作用。 2. 拥抱现代营养科学: 在传承传统智慧的同时,本书也积极吸收和采纳了现代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科学、量化的饮食指导。 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的全面解读: 本书详细讲解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宏量营养素的功能,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每个营养素都配有清晰的图文说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食物交换份法与能量计算: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饮食,本书引入了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并提供了不同人群(儿童、成人、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的能量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读者可以通过学习食物交换份法,轻松地计算自己每日的饮食摄入,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 特定人群的饮食调理: 针对一些特殊的健康状况,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孕期、哺乳期等,本书提供了详细的饮食建议和食谱。这些建议都基于科学的研究,旨在帮助这些人群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烹饪方式与营养流失: 科学的烹饪方式对于保留食物的营养至关重要。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炒、凉拌等),还分析了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并推荐了最能保留营养的烹饪技巧。例如,蒸和煮比煎炸更能减少营养素的流失。 3. DVD光盘的视听盛宴: 随书附赠的DVD光盘,是本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它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形式,将抽象的营养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内容。 名家讲堂: 邀请国内知名的营养学专家、中医养生专家,通过短片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饮食营养的关键知识点,解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健康食谱演示: 精选了大量符合中国人口味、营养均衡的健康食谱,并提供详细的制作过程演示。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步骤,再到最后的摆盘,都力求简单易学,让读者在家也能轻松做出美味又健康的佳肴。 营养问答与案例分析: 针对读者在日常饮食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如“如何搭配早餐才最营养?”“运动前后吃什么好?”“孩子挑食怎么办?”等问题,光盘提供了专业的解答,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营养学的应用。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除了饮食,光盘还穿插了一些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建议,如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心理调适等,全方位地引导读者走向健康。 三、 触手可及的健康实践:本书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中华饮食营养指南》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关键在于其高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本书的内容,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指导读者的日常饮食实践。 清晰的图文并茂: 全书采用大开本设计,配以精美的插图和表格,使得枯燥的营养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各类食物的识别、营养成分的对比,以及烹饪过程的演示,都通过直观的图片清晰呈现。 量身定制的建议: 本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活动水平的人群,提供了详尽的饮食建议。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实用性的食谱库: 书中收录了数百道经过科学搭配、营养均衡的食谱,涵盖了早餐、午餐、晚餐、加餐以及各类节庆特色菜肴。每道食谱都详细列出了食材、用量、制作方法和营养成分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烹饪灵感。 常见饮食误区的纠正: 在普及健康饮食知识的同时,本书也着力纠正一些普遍存在的饮食误区,如“无肉不欢”、“减肥就要饿肚子”、“某种食物是万能的”等,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轻松易懂的语言: 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力求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和吸收。 四、 结语:以食为源,安享人生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中华饮食营养指南》正是为您打开这扇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人生智慧的启迪录。它引导我们重新认识食物,认识身体,认识健康。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我们不仅能吃出健康,更能吃出活力,吃出幸福,吃出安宁。 无论是您希望改善家人的饮食结构,还是想为自己打造一份健康规划,《中华饮食营养指南》都将是您最值得信赖的伙伴。让我们一起,以食为源,用智慧的饮食,滋养生命,安享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本来是想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的,想写写那些在中华饮食文化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与主流“健康”理念似是而非但又承载着独特智慧的古早食俗。比如,那些只在特定节日才出现的、制作工艺繁复却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食物,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家族传承的载体。我设想过,能否挖掘出一些与现代营养学理论看似冲突,实则有着微妙平衡的食疗方,那些世代相传的经验,或许隐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科学。比如,某些被认为“发物”的食物,在特定体质或特定时期,是否真的如同传说那般避之不及,又或者,它们在某些古老的医学典籍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甚至还想过,去探索一下中国不同地域,那些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食材,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例如,那些生长在高原、深山或海滨的特殊植物,它们的独特性如何体现在饮食中,又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它更倾向于系统性的、科学化的饮食指导,虽然这本身也很有价值,但与我最初的设想,似乎有着较大的偏差。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严谨的营养科普读物,它试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读和规范我们的日常饮食,而不是去追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饮食智慧。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厨房,空气中弥漫着健康的芬芳。我一直以来都对“食疗”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中,蕴藏着现代科学尚未完全发掘的宝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欲望。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各种“养生食物”,而是更加深入地解析了食物的本草特性,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食材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其基本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挖掘出了这些食材在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独特功效。比如,书中对“五谷杂粮”的详细阐述,让我不仅了解了它们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更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调理肠胃、平衡身体机能方面的深远意义。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一些关于“药食同源”的介绍,将一些原本只被视为食材的食物,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健康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吃”的理解,从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升华到一种对身体的精细呵护和智慧的运用,让我觉得,每一次的用餐,都是一次与健康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场知识的“寻宝”之旅,虽然我并非是那个最顶尖的寻宝者,但沿途的风景却足够让我欣喜。我一直以来都对“吃”这件事抱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知道大概需要均衡,但具体到实践层面,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我穿越那些关于食物的迷雾。它没有用过于深奥的语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各种营养素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华传统饮食中的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食物搭配”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食物分类,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食物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最大化地发挥食物的营养价值。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网络上的“健康食谱”,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食物不能一起吃,为什么某些烹饪方式更健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让我对“吃”这件事充满了新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中华饮食营养指南》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健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与我个人的生活似乎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追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关怀”的大门。它用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将抽象的营养学知识,具象化为我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具体建议。我开始意识到,我每天吃进肚子里的每一口食物,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身体,而我却对这一切知之甚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吃什么”,更是在引导我“怎么吃”。它让我开始关注食物的来源、烹饪的方式,甚至是我每天的进餐时间。我不再仅仅是凭着口腹之欲来选择食物,而是开始思考,这样一份晚餐,是否能提供我身体所需的蛋白质?这样的零食,会不会导致血糖过快升高?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朋友,不断地提醒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兼顾身体的需求。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健康,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来实现的。这种责任感的提升,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审视,也让我开始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并非是那些琳琅满目的菜肴,也不是某个大厨的烹饪技巧,而是更像一幅幅关于“吃”的宏观图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饮食的习惯,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养学原理,又是如何影响着我的身体健康。我曾经以为,只要吃得“好”,吃得“多”,身体自然就会强健,但这本书却像一位严谨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真正的健康饮食,在于“均衡”和“适量”。它不仅仅是列举出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活动水平,甚至是身体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我开始注意到,原来 breakfast (早餐) 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填饱肚子”,它是启动一天新陈代谢的关键;而 dinner (晚餐) 的选择,也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多的油脂和糖分,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书中的一些关于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讲解,让我对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比如过多的盐分和加工食品。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健康饮食”的认知框架,让我从一个被动的“食物接受者”,转变为一个更主动、更科学的“饮食管理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