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吴山编著的《中国纹样全集(共4册)》一书所收录的内容,历史跨度大,上下八千年。内容广博,包括有陶瓷、青铜、玉器、织绣、漆器、服饰、牙骨器、金银器、石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建筑装饰等。全书文字约40余万字;彩图约400余图;单色线图20000余图。
 纹样,中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 “纹饰”、“花纹”、“花样”和“模样”。我国的 纹样,渊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 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 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 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 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 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由吴山编著 的《中国纹样全集(共4册)》一书所收录的内容,历 史跨度大,上下八千年。内容广博,包括有陶瓷、青 铜、玉器、织绣、漆器、服饰、牙骨器、金银器、石 刻、画像砖、画像石、瓦当、建筑装饰等。全书文字 约40余万字;彩图约400余图;单色线图20000余图。
     该著作共计四卷: 一卷: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春秋卷 二卷:战国、秦、汉卷 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四卷:宋、元、明、清卷 每卷分“文版”、“图版”两部分编排。文版, 对中国历代纹样的产生、演变、涵义、图案构成、色 彩应用、装饰技法及风格特点等,均做详尽考释和阐 述。
     图版,按照时代编排,再以品种分类,既可清晰 看出纵的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又可看清横的时代概貌 ,同时又可清楚各品种纹样的艺术特色和其自身发展 的传承性。图稿均注明年代、品名、出土地址或数据 背景来源,翔实可靠。
     它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一部中国纹样历史全书, 同样亦是一部专业工具书。本全集的出版,在全国是 首部,填补了空白。
    
吴山(1929-),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51年南京大学艺术系毕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任教南京艺术学院,数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图案、中国工艺美术史和江苏工艺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工艺美术总体研究方面,1987年完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全书包括陶瓷、织绣等31个大类、11875个辞条,250多万字,3100多幅插图;任主编,并撰写8000余辞条。该书较全面和历史地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广博。1989年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后,获“中国图书奖”等六项大奖。1991年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中国工艺美术辞典》,1992年获台湾“金鼎奖”。 在工艺史研究方面,对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专题史、断代史,均有深入研究。出版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合作),《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四册),《中国八千年器皿造型》,《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该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大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工艺美术部分词条的撰写。 在民间工艺研究方面,对紫砂、刺绣、彩塑和剪纸等,都有较深人的研究。出版有《宜兴紫砂辞典》(主编、主要撰稿人之一)、《宜兴紫砂文化史》(合著)、《宜兴紫砂壶艺术》、《常熟花边针法》、《无锡惠山彩塑》和《百花齐放图集》(南京剪纸)(合著)。 1956年,国画《燕子矶》获“江苏省一届青年美展”大奖。 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纹样全集: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春秋卷》
壹 概说
 一、新石器时代纹样
 二、商、西周、春秋时期纹样
贰 装饰纹样的起源探索
 一、几何形纹样
 二、动物纹样
 三、植物纹样
 四、人物纹样
叁 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春秋时期纹样
 一、新石器时代装饰纹样
 (一)陶器纹样
 (二)玉石器纹样
 (三)骨、牙、木雕纹样
 (四)编织纹样
 二、商、西周、春秋时期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纹样
 (二)陶器纹样
 (三)玉器纹样
 (四)漆器纹样
 (五)织绣纹样
 (六)骨、牙、石雕纹样
肆 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新石器时代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纹样的构成
 (二)色彩的应用
 (三)装饰技法
 (四)纹样的运用
 二、商、西周、春秋时期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纹样的构成
 (二)色彩的应用
 (三)装饰技法
 (四)纹样的运用
伍 纹样的特点和风格
 一、新石器时代纹样的特点和风格
 (一)黄河流域
 (二)长江流域
 (三)东南地区
 (四)其他地区
 二、商、西周、春秋时期纹样的特点和风格
 (一)商代前期
 (二)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
 (三)西周后期和春秋前期
 (四)春秋后期
陆 结语
 一、新石器时代纹样
 二、商、西周、春秋时期纹样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版
 新石器时代
 陶器纹样
 玉石雕刻纹样
 骨、牙、木雕纹样
 织物、铜镜纹样
 商·西周·春秋
 铜器纹样
 陶器、瓦当纹样
 玉器纹样
 骨、牙、蚌、石雕纹样
 漆器纹样
 织绣纹样
 
《中国纹样全集:战国·秦·汉卷》
壹 概说
 一、战国
 二、秦代
 三、汉代
贰 战国、秦、汉时期纹样
 一、画像砖和画像石纹样
 (一)动物纹样
 (二)人物纹样
 (三)植物纹样
 (四)几何形纹样
 (五)建筑纹样
 (六)风景纹样
 二、铜器、铜镜、带钩纹样
 (一)铜器纹样
 (二)铜镜纹样
 (三)带钩纹样
 三、漆器纹样
 四、织绣纹样
 五、玉器纹样
 六、陶器纹样
 七、瓦当纹样
叁 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纹样的构成
 (一)纹样形象的塑造
 (二)各种构成骨式
 (三)装饰字体
 二、色彩的应用
 三、装饰技法
 四、纹样的运用
肆 战国、秦、汉纹样的风格及特点
 伍 结语
 
《中国纹样全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壹 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
 二、隋唐
 三、五代
贰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纹样
 一、雕刻纹样
 (一)植物纹样
 (二)动物纹样
 (三)人物纹样
 (四)几何形纹样
 二、敦煌纹样
 三、织绣纹样
 四、陶瓷纹样
 五、铜镜纹样
 六、漆器纹样
 七、金银器纹样
 八、砖瓦纹样
叁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纹样的构成
 (一)纹样形象的塑造
 (二)各种构成骨式
 二、色彩的应用
 三、装饰技法
 四、纹样的运用
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纹样的风格及其特点
 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国纹样全集:宋·元·明·清卷》
壹 概说
 一、宋代
 二、元代
 三、明代
 四、清代
贰 宋、元、明、清时期纹样
 一、瓷器纹样
 (一)植物纹样
 (二)动物纹样
 (三)人物纹样
 (四)山水纹样
 (五)木叶装饰和剪纸贴花
 二、织绣纹样
 三、建筑彩画
 四、漆器纹样
 五、铜镜纹样
叁 纹样的构成及其运用
 一、纹样的构成
 (一)纹样形象的塑造
 (二)各种构成骨式
 二、色彩的应用
 (一)织绣配色
 (二)建筑彩画配色
 (三)瓷器配色
 (四)漆器配色
 (五)几点配色经验
 三、装饰技法
 (一)陶瓷装饰技法
 (二)织绣装饰技法
 (三)建筑彩画技法
 (四)漆器装饰技法
 四、纹样的运用
肆 宋、元、明、清纹样的风格及其特点
 伍 结语
这套《中国纹样全集》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第一册,就被那海量的、精美的图案给震住了。我原本以为这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花鸟鱼虫的图样汇编,但实际远超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美学史的百科全书。从那个时代开始,纹样的使用就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身份、一种信仰的载体。里面的版式设计非常考究,每一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特别是那些失传已久或者非常稀见的古代工艺纹样,比如宋代的瓷器纹饰、明清时期的织锦图案,被高清印刷出来,细节纤毫毕现,连丝线的走向、釉色的过渡都能清晰可见。对于搞设计的朋友来说,这四册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灵感宝库”,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找到可以融入现代作品中的绝妙元素。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海水江崖纹”的演变研究,不同朝代的处理方式各有千秋,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寻觅过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图案的书籍,但大多要么内容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印刷粗糙,难以入目。这套《中国纹样全集》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它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是毋庸置疑的,光是内容涵盖的广度就让人惊叹,从早期的青铜器纹饰到后来的园林雕刻,从皇家服饰到民间年画,简直是无所不包。最让我称道的是它的系统性,它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主题、朝代或者应用领域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脉络。纸张的质感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厚实而有韧性,确保了色彩的饱和度和准确性,这对研究纹样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色彩本身就是纹样语言的一部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只是沉浸在其中研究“饕餮纹”和“夔龙纹”的细节变化,那种心满意足的感觉,是看再多数字图片也无法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全集”的定价有点犹豫,但当我把这四册捧回家,亲自上手感受后,我立刻觉得这笔投资太值了。这哪里是书,这简直就是一套文物级的图谱资料!从装帧上就能看出出版方下了大功夫,坚固的书脊设计保证了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散架,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整齐,整体质感非常“高级”。进入内容层面,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写实性”与“象征性”纹样的平衡把握。比如,描绘花卉的纹样,既有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保留了植物的自然形态,但同时,又加入了高度提炼和符号化的处理,使其更符合装饰美学的需求。我尝试着用里面的几何纹样来设计一些家居软装,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种跨越时空的和谐感,是现代设计常常追求却难以达到的。每一册的侧重点都不同,使得阅读体验富有层次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套书的体量和深度,对于一个纯粹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会有点“消化不良”,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去让人探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对历史的演变过程非常着迷。我发现,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对“龙纹”的处理,就能清晰地看出中央集权强弱的变化趋势。书里的图例几乎都是以一比一或接近原比例的方式呈现,这对于感受纹样的“气场”非常重要。比如,宋代极简、内敛的线条美,与清代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通过这些高清的图片对比,那种时代精神的差异被放大了。我甚至发现,有些我们今天在市面上见到的所谓“国潮”设计,其实只是拙劣地模仿了其中某一小部分元素,缺乏对整体意境的把握。拥有这套“全集”,等于拥有了一把衡量传统美学高度的标尺。
评分我是一名古建筑修复师,日常工作中对传统符号和装饰母题的辨识与复原有着极高的要求。过去,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去实地考察或者依赖模糊的拓片资料,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这套《全集》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的工作流程。它收录的很多建筑构件上的细微纹饰,比如梁枋上的彩画图案、斗拱上的雕刻细节,清晰度极高,让我能准确地比对和还原历史风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纹样也做了详尽的区分和标注,这在研究地域性差异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依据。它的分类逻辑非常严谨,例如,专门辟出一部分介绍“吉祥寓意纹样”与“避邪功能纹样”的对比,这对于理解古代匠人的世界观至关重要。这套书不仅是艺术参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民俗学与建筑史资料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